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甜椒(Capsicum frutescens L.)的两个材料(旅大×黄金勋章),茄门进行花药组织培养。前者的诱导率是13.6%,后者的诱异率是3%。为了了解~3H-TdR在二者中的掺入途径有何差异,所以做了~3H-TdR掺入的放射自显影观察。初步观察有以下几种现象: (1) 旅×黄从3—60小时都有被标记的现象,其中以3—24小时为最多,12小时为标记高峰。在12小时以内,花药表皮、纤维层、绒毡层标记很多。(2) 茄门掺入慢,掺入量也较少,标记高峰不明显。(3) 12小时以后,两种材料的小孢子有少量标记,一般在核上。此时,表皮、纤维层、绒毡层的标记有急剧下降的现象。(4) 甜椒的~3H-TdR掺入途径,可能由表皮向纤维层、绒毡层、小孢子方向进行,与~3H-cAMP结果不一致,药隔维管束部分没有标记。  相似文献   

2.
采用超薄切片技术,在透射电镜下观察麻疯树(Jatropha curcasL.)花药发育过程中Ca2 的分布特征。在孢原细胞时期的花药中几乎看不到Ca2 沉淀,但花药维管束周围的细胞中有较多的Ca2 沉淀;到小孢子母细胞时期,细胞质中Ca2 沉淀依然较少,绒毡层壁上Ca2 沉淀明显增多;四分体形成时,小孢子细胞质和绒毡层细胞质中出现了较多的Ca2 沉淀;在小孢子发育早期,细胞质中Ca2 沉淀增加不明显,花粉壁部位累积有很多的Ca2 沉淀,绒毡层中Ca2 沉淀数量达到最多;到小孢子发育晚期,小孢子大液泡的液泡膜上有大量的Ca2 沉淀,绒毡层中Ca2 沉淀明显减少;随着二胞花粉中的大液泡消失,细胞质中积累淀粉粒以后,花粉中看到的Ca2 沉淀极少,同时,在花药维管束周围的薄壁细胞中,又出现了较多的Ca2 沉淀,表明花粉对Ca2 的需求可能降低。麻疯树花药发育过程中钙的动态分布特征暗示着钙参与了调控花粉发育过程,Ca2 的运输途径是由药隔薄壁组织运输到绒毡层,再进一步转移到小孢子表面和细胞质中,整个花药发育过程中,Ca2 沉淀表现为少—增加—减少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大白菜雄性不育系88—3花药和花粉发育的细胞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王福青  王翠兰等 《西北植物学报》2001,21(3):570-574,T001
大白菜雄怀不育两用系88-3的不育株,其开花时花药内无花粉粒,败育从小孢子母细胞至二核花粉粒皆有发生,高峰期在末期Ⅱ前后,小孢子母细胞不能进入减数分裂和小孢子母细胞不能完成减数分裂及孢子不能正常发育是雄性败育的主要形式;败育一旦发生便是急剧而彻底地解体或凝聚成一团是败育的共同点,中层组织、绒毡层组织及药隔维管束异常均是雄性败育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花药发育过程中多糖和脂滴物质的代谢具有时空变化特征。不同植物的代谢特征有很大差异。该研究采用组织化学的方法对金丝桃花药发育中多糖和脂滴的动态分布进行观察。结果发现,多糖和脂滴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在造孢细胞时期,维管束周围的药隔薄壁细胞和花药壁的表皮、药室内壁和中层细胞中积累淀粉多糖,而绒毡层细胞中没有淀粉多糖。在小孢子早期,绒毡层细胞中出现淀粉多糖并且数量逐渐增加;此时,单核中位期小孢子中也出现淀粉多糖。到小孢子晚期,绒毡层细胞中积累的淀粉多糖消失,同时出现脂滴;晚期小孢子中也开始出现脂滴。到二胞花粉时期,绒毡层细胞原位解体,花粉中脂滴数量增加。金丝桃相当数量的花粉在小孢子时期发生异常。开花时,大多数花粉内为空腔,没有淀粉多糖和脂滴积累,花粉败育。发育正常的花粉内充满了淀粉多糖和脂滴。  相似文献   

5.
萍乡显性雄性核不育水稻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电镜技术对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可育株和不育株花粉形成及发育过程和药壁组织的基本结构及其发育进行了研究。导致了其不育花粉败育的主要原因有:(1)绒毡层细胞表现为延迟解体,乌氏体不能与小孢子细胞壁的形成,特别是纯合不育株绒毡层细胞存在乌氏体的异位分布;(2)药隔维管束异常,导致营养物质运输缺乏,薄壁细胞液泡化,排列紊乱,杂合不育株薄壁细胞互相融合,出现核转移的独特现象。  相似文献   

6.
以放射自显影的方法研究了三尖杉酯碱对小鼠L-1210白血病细胞的杀伤动力学。三尖杉酯碱20微克/只腹腔注入后3小时,部分腹水细胞出现明显的核损伤,如核碎裂,而胞质的损伤则不明显。以~3H-TdR脉冲标记后0.5小时腹腔注入三尖杉酯碱20微克/只,损伤的标记细胞在给药后5小时为26.1%,损伤的非标记细胞占11.9%,标记指数也随给药而逐时下降,到24小时由对照的28.9%下降到4.6%。给药后3~9小时有丝分裂指数明显下降。以~3H-TdR进行脉冲标记后,用秋水仙酰胺阻断,再给三尖杉酯碱30微克/只,观察标记有丝分裂指数的变化,发现药物强烈抑制S期细胞进入M期。药物杀伤结合秋水仙酰胺抑制实验证明,给药时正处于M期的细胞仍可继续完成分裂,而G_3期细胞进入M期明显受到抑制。连续16小时腹腔注射5微居里/只后,不标记的G_0期细胞占52.3%,此时注射三尖杉酯碱后5小时G_0期细胞的损伤达19.7%。体内、体外试验发现三尖杉酯碱对~3H-TdR、~3H-L-门冬酰胺的参入有明显抑制,在给药后0.5小时即下降至最低点,并持续12~48小时才恢复正常。药物对~3H-TdR参入的抑制与细胞的平均标记颗粒数的减少存在平行关系。根据以上结果认为三尖杉酯碱系属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但对S期细胞杀伤较明显。  相似文献   

7.
以放射自显影的方法研究了三尖杉酯碱对小鼠L-1210白血病细胞的杀伤动力学。三尖杉酯碱20微克/只腹腔注入后3小时,部分腹水细胞出现明显的核损伤,如核碎裂,而胞质的损伤则不明显。以~3H-TdR 脉冲标记后0.5小时腹腔注入三尖杉酯碱20微克/只,损伤的标记细胞在给药后5小时为26.1%,损伤的非标记细胞占11.9%,标记指数也随给药而逐时下降,到24小时由对照的28.9%下降到4.6%。给药后3~9小时有丝分裂指数明显下降。以~3H-TdR 进行脉冲标记后,用秋水仙酰胺阻断,再给三尖杉酯碱30微克/只,观察标记有丝分裂指数的变化,发现药物强烈抑制S 期细胞进入M 期。药物杀伤结合秋水仙酰胺抑制实验证明,给药时正处于M 期的细胞仍可继续完成分裂,而G_2期细胞进入M 期明显受到抑制。连续16小时腹腔注射5微居里/只后,不标记的G_0期细胞占52.3%,此时注射三尖杉酯碱后5小时G_0期细胞的损伤达19.7%。体内、体外试验发现三尖杉酯碱对~3H-TdR、~3H-L-门冬酰胺的参入有明显抑制,在给药后0.5小时即下降至最低点,并持续12~48小时才恢复正常。药物对~3H-TdR 参入的抑制与细胞的平均标记颗粒数的减少存在平行关系。根据以上结果认为三尖杉酯碱系属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但对S 期细胞杀伤较明显。  相似文献   

8.
蒙古莸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蒙古莸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1)花药4室,花药壁由4层细胞组成,由外向内分别为表皮、药室内壁、1层中层和绒毡层,花药壁发育方式为双子叶型.(2)花药壁表皮具多细胞腺体,药室内壁、药隔部分细胞发育后期均发生纤维性加厚.(3)绒毡层细胞有两种来源,外周部分来源于初生壁细胞,近药隔部分来源于药隔细胞.腺质绒毡层,发育后期为二核.(4)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四分体多数为四面体型,偶有左右对称型.(5)成熟花粉为2细胞型,具3个萌发沟.  相似文献   

9.
用放射自显影术研究小麦花药培养中小孢子的雄核发育,发现培养24小时后3H-胸腺嘧啶核苷掺入单核晚期小孢子,2.5天后营养细胞核中有3H-胸腺嘧啶核苷掺入,由A和B途径形成多细胞花粉的过程中,超始几次孢子体分裂,细胞的DNA合成是同步进行的。在多细胞花粉形成时逐渐变为不同步,生殖核的DNA合成不活跃,偶而能被标记上,个别合成DNA的生殖细胞形成类胚柄结构,当培养基中蔗糖浓度低(3%)时,培养早期小孢子内核的DNA合成正常进行,3H-胸腺嘧啶核苷比高糖浓度(9%)更易惨入小孢子,但经1-2次分裂后,核不再分裂,细胞壁不形成,所以3%的糖浓度中,多细胞花粉不能形成,主要不是DNA不能复制,而是细胞分裂和细胞壁的形成受阻所致。  相似文献   

10.
用放射自显影术研究小麦花药培养中小孢子的雄核发育,发现培养24小时后3H-胸腺嘧啶核苷掺入单核晚期小孢子,2.5天后营养细胞核中有3H-胸腺嘧啶核苷掺入,由A和B途径形成多细胞花粉的过程中,超始几次孢子体分裂,细胞的DNA合成是同步进行的。在多细胞花粉形成时逐渐变为不同步,生殖核的DNA合成不活跃,偶而能被标记上,个别合成DNA的生殖细胞形成类胚柄结构,当培养基中蔗糖浓度低(3%)时,培养早期小孢子内核的DNA合成正常进行,3H-胸腺嘧啶核苷比高糖浓度(9%)更易惨入小孢子,但经1-2次分裂后,核不再分裂,细胞壁不形成,所以3%的糖浓度中,多细胞花粉不能形成,主要不是DNA不能复制,而是细胞分裂和细胞壁的形成受阻所致。  相似文献   

11.
采用常规胚胎学方法,对香港木兰(Magnolia championii Benth.)小孢子形成及雄配子体发育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香港木兰花药具4个小孢子囊,小孢子囊壁5—6层,其中腺质绒毡层1—2层;小孢子减数分裂时胞质分裂方式为修饰性同时型,四分体排列方式为四面体型或左右对称型,偶为交叉型,成熟花粉粒为二细胞型。在次生造孢细胞、小孢子母细胞、四分体时期都会出现败育,且在很多成熟花药中全部是败育的单核花粉。PAS染色后发现,相对正常发育的小孢子囊,在这种小孢子囊壁中仍有大量淀粉粒残留,可能是药隔中的营养物质不能及时从药隔组织转移到小孢子囊壁以供给小孢子发育所需的营养,使整个药室内的小孢子发育都停滞在单核期。通过不同生境植株花粉萌发率的对比,推断空气湿度是影响香港木兰小孢子正常发育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单叶蔓荆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的发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仲礼  孔冬瑞  王磊 《植物研究》2007,27(6):664-668
利用常规石蜡制片法对单叶蔓荆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进行了详细观察。主要结果如下:(1)花药壁由四层细胞构成,由外到内分别为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花药壁发育方式为双子叶型。(2)花药壁表皮细胞具多细胞腺体。(3)药室内壁和部分药隔细胞具纤维性加厚。(4)绒毡层细胞有两种来源,外周部分来源于初生壁细胞,近药隔部分来源于药隔细胞。绒毡层为分泌型,细胞具双核。(5)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形成的四分体主要为四面体型排列,偶有左右对称型。(6)成熟花粉粒为2细胞型,花粉具3孔沟。  相似文献   

13.
鹅掌楸花粉败育过程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花粉败育是限制鹅掌楸〔Liriodendronchinense(Hemsl.)Sarg.〕生殖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败育多数发生在四分体形成之前,少数发生在小孢子形成以后,是由于花粉发育过程中存在异常现象造成的。异常现象有7个方面:(1)造孢组织解体;(2)小孢子形成过程中胼胝质的积累与降解异常;(3)绒毡层发育异常;(4)小孢子母细胞胞质分裂异常;(5)小孢子解体;(6)生殖细胞败育;(7)药隔维管束韧皮部的伴胞解体。这些原因可引起花粉产量和质量降低,从而影响鹅掌楸生殖过程中的传粉受精及结籽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包晗  傅劭 《西北植物学报》2013,33(10):1981-1985
采用细胞组织化学染色技术,以含笑发育各个时期的花药为材料,观察其发育中多糖和脂滴类物质的分布情况,探索其营养物质运输特征和规律。结果显示:(1) 在花药中央的造孢细胞中有零星脂滴。在形成胼胝质壁的小孢子母细胞中脂滴数量增加,此时,在花药壁绒毡层细胞中出现少量脂滴,而在其他药壁细胞中则出现多糖颗粒,在四分体小孢子中依然有少量脂滴。(2)在游离小孢子早期,小孢子中的脂滴减少而出现多糖颗粒,此时,药室内壁细胞中积累的多糖颗粒消失,细胞径向伸长;在晚期小孢子内仍有较多的多糖颗粒和脂滴,此时,绒毡层细胞呈现出退化,其中出现一些脂滴。(3)在早期二胞花粉中,液泡逐渐消失,多糖颗粒明显增加;在成熟花粉中,脂滴的数量有所减少,仍保持较多的多糖颗粒作为花粉储存物。研究认为,含笑小孢子在母细胞时期的绒毡层细胞内有少量的脂滴,没有淀粉多糖,说明绒毡层细胞活跃地将营养物质转运到药室中,故呈现较少脂滴的现象,或是含笑绒毡层细胞并没有转化糖类为脂类的功能,仅仅起了将中层细胞中的脂滴转运到药室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用电镜放射自显影技术,在注射~3H-岩藻糖后30分钟和1、4、8、24小时示踪大鼠精子细胞合成糖蛋白的情况以及新合成糖蛋白的去路。实验结果表明: 1.在注射~3H-岩藻糖后30分钟到1小时,放射自显影标记最初出现在高尔基体上。岩藻糖分子首先在高尔基体的外周(皮质)部位掺入糖蛋白,随后,新合成的糖蛋白并不直接转运到别处,而在高尔基体中央(髓质)部位作短暂贮存。说明中央部位在功能上是高尔基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3H-岩藻糖不仅掺入高尔基期和顶帽期精子细胞的高尔基体,而且掺入顶体期精子细胞的高尔基体,说明顶体期的高尔基体仍有合成糖蛋白的功能。3.新合成糖蛋白的去路,在精子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是不一样的。在高尔基期和顶帽期精子细胞中,新合成的糖蛋白  相似文献   

16.
S351—1西瓜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西瓜S351-1雄性不育材料的细胞学观察表明:与对照的同系可育株相比,败育发生在次级造孢细胞到小孢子母细胞或小孢子四分体阶段,多数不育雄花花药中绒毡层始终未分化,药壁常由7 ̄8层细胞组成,少数不育花药中出现绒毡层徒长现象;次级造孢细胞败育不同步,出现多核及多核仁现象,败育后期,药壁细胞逐渐解体,药室瓦解,花粉囊收缩变形。由此可见:其雄性不育与绒毡层的发育异常有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17.
利用压片法及石蜡切片法观察冬季低温下香石竹小孢子发育过程,以明确低温导致香石竹小孢子败育的因素,为杂交育种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冬季低温下香石竹只有部分小孢子发育正常,经过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和四分体等时期,最后发育成花粉。(2)石蜡切片法观察到冬季低温下香石竹1.5~1.6cm长花蕾中有61%的花粉母细胞发生败育,1.7~1.8cm长花蕾中有71%的花粉母细胞发生败育。(3)部分已经进入四分体时期的小孢子胼胝质未能及时溶解,妨碍了小孢子释放而导致败育。研究认为,花粉母细胞和四分体的发育异常是冬季低温下香石竹小孢子败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西瓜S351-1雄性不育材料的细胞学观察表明:与对照的同系可育株相比,败育发生在次级造孢细胞到小孢子母细胞或小孢子四分体阶段,多数不育雄花花药中绒毡层始终未分化,药壁常由7-8层细胞组成,少数不育花药中出现绒毡层徒长现象;次级造孢细胞败育不同步,出现多核及多核仁现象,败育后期,药壁细胞逐渐解体,药室瓦解,花粉囊收缩变形。由此可见:其雄性不育与绒毡层的发育异常有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19.
用原位末端标记及免疫组化显色方法,对烟草花药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凋亡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绒毡层、环形细胞、药隔组织细胞在减数分裂后四分体时期开始凋亡(Plate I, C &D),而花药维管束细胞从小孢子母细胞时期就开始凋亡(Plate I, E)。这些特定的细胞在花药发育特定时期的凋亡担负着特定的作用。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T1在这些凋亡细胞中大量特异表达(Plate II),表明钙信号途径参与了烟草花粉发育的细胞凋亡调控。  相似文献   

20.
利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柠条锦鸡儿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发育的过程进行了观察,为柠条锦鸡儿生殖生物学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1)柠条锦鸡儿雄蕊花药4室,花药壁完全分化时,由外到内依次是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花药壁发育为基本型;表皮细胞1层,发育过程中始终存在;药室内壁在花药成熟时形成带状纤维层加厚;幼小花药壁的中层1~2层细胞,在花药发育成熟时退化消失;绒毡层1层细胞,腺质绒毡层,花药成熟时消失。(2)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胞质分裂为同时型,产生四面体型和左右对称型小孢子。(3)成熟花粉粒为二细胞型,扫描电镜下观察其成熟花粉粒为圆球形,外壁近光滑。(4)花粉母细胞分裂后形成的四分体小孢子中出现多核仁现象,核仁数在2~6个范围变化,推测这可能和末期Ⅱ核仁融合的不彻底有关。研究发现,柠条锦鸡儿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发育过程没有发现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