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禄延  樊爱平 《蛇志》1995,7(2):43-44
蚁龙神酒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中国蛇协沈阳生物资源医用研究所邓禄延,樊爱平,覃志忠蚁龙神酒是中国蛇协沈阳生物资源医用研究所利用长白山红黑蚂蚁及白眉蝮蛇为主料,伍用枸杞、首乌等中药,经科学加工而成。四年多来的临床实践表明,具有扶正固本、滋补肝肾、祛风通络...  相似文献   

2.
蚁龙神酒是中国蛇协沈阳生物资源医用研究所开发的蛇蚁产品,应用长白山蝮蛇及黑多刺蚂蚁与中草药等精制而成。本文简述其药理作用及临床疗效研究结果。1临床资料1.1观察对象选择主诉有反复全身关节酸痛之寒湿性腰腿痛者20例,男女各10例,年龄45~60岁,病程...  相似文献   

3.
蛇蚁酒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01例疗效观察沈阳军区大连第二疗养院王润鹏,徐尚云,刘忠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3医院申海英空军大连疗养院张晓慧我们于1995年11月至今应用中国蛇协沈阳生物资源医用研究所研制的蛇蚁酒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01例,取得较好的近期...  相似文献   

4.
根据翅和翅芽的有无、长短,把分离群体中培养出的黑胸敌散蚁Reticulitermes chinensis Suyder补充生殖蚁命名为翅鳞型、长翅年型、短翅芽型、微翅芽型和无翅型补充生殖蚁.在工蚁、兵蚁、若蚁组成的群体中,分化较复杂,能培养出多种类型的补充生殖蚁,而在工蚁和兵蚁组成的群体中多数只培养出无翅型补充生殖蚁,少数远能培养出微翅型补充生殖蚁.短翅型、微翅型、无翅型补充生殖蚁需要经历一个后熟期才能产卵.此外,还对分离群体产生补充生殖蚁的频率、数量及初期产卵能力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黑褐举腹蚁与橡副珠蜡蚧共生优势种黑头酸臭蚁的分布及其竞争关系,本研究采用目光搜寻法调查了橡胶林内黑褐举腹蚁和黑头酸臭蚁的空间分布型及黑褐举腹蚁对黑头酸臭蚁种群数量的影响,并分析了2种蚂蚁在室内人为干扰下的竞争关系。结果表明:2种蚂蚁在橡胶树上均呈聚集分布,并且在有黑褐举腹蚁及其蚁巢区黑头酸臭蚁的种群数量显著低于无黑褐举腹蚁区,可见黑褐举腹蚁对黑头酸臭蚁种群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室内1头黑褐举腹蚁与不同密度下黑头酸臭蚁攻击的各处理组合中,无死亡黑褐举腹蚁出现,2种蚂蚁配比在1∶9以下时,黑头酸臭蚁常遭到黑褐举腹蚁的迅猛攻击且死亡率均超过50%;2种蚂蚁配比在1∶9以上时,黑褐举腹蚁攻击行为由主动攻击变为被动防御,此时黑头酸臭蚁死亡率降至26.67%~9.78%;由此可知,1头黑褐举腹蚁最多可与9头黑头酸臭蚁对抗。  相似文献   

6.
红火蚁与两种本地蚂蚁间的干扰竞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重大入侵生物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与本地蚂蚁的竞争机制以及红火蚁成功入侵的机理, 本研究以红火蚁和2种本地蚂蚁黑头酸臭蚁Tapinoma melanocephalum (Fabricius)及亮红大头蚁Pheidole fervida Smith为材料, 室内测定了红火蚁分别与黑头酸臭蚁、亮红大头蚁之间在个体水平和种群水平上的攻击性和攻击强度。一对一攻击试验结果表明:红火蚁和黑头酸臭蚁之间攻击级别多集中在Ⅲ级, 即竞争优势明显的红火蚁对黑头酸臭蚁缺乏激烈的攻击, 只是在相互攻击时多摆出威胁姿势; 红火蚁与亮红大头蚁之间攻击性较强, 尤其是红火蚁中型和小型工蚁与亮红大头蚁兵蚁之间的攻击性(3.35和3.30)显著强于红火蚁大型工蚁与亮红大头蚁兵蚁的攻击性(2.70)。群体攻击试验结果表明:与黑头酸臭蚁群体攻击的红火蚁各处理组合中, 无死亡红火蚁出现, 而黑头酸臭蚁死亡率为31.80%; 而与亮红大头蚁群体攻击中, 红火蚁死亡率为0.20%~12.00%, 而亮红大头蚁平均死亡率为49.91%。可见, 红火蚁的群体攻击能力强于黑头酸臭蚁和亮红大头蚁, 其中红火蚁与亮红大头蚁间的相互攻击程度激烈, 死亡率较高, 而与黑头酸臭蚁间的攻击程度较弱, 可能由于黑头酸臭蚁化学防御对本身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这为进一步加强红火蚁发生区本地蚂蚁优势种--黑头酸臭蚁的保护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小家蚁     
小家蚁(Monomorium Pharaonis Linnaeus)属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膜翅目、细腰亚目、蚁总科、蚁科。色棕黄,雌(蚁后)、雄(蚁王)蚁体较粗大,生殖期有翅(照片3,见封三),交配后翅脱落,找木缝、墙缝、管道缝等处安窝筑巢,卵乳白色,椭圆形,幼蚁在巢内成长;工蚁无翅,不能繁殖,承担觅食、运输、哺育幼蚁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西双版纳地区穿山甲取食的几种蚂蚁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陷阱诱捕法在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洞穴中获得穿山甲残留食物蚂蚁3种:邻臭蚁Dolichoderus affinis、粗纹举腹蚁Crematogaster macaoensis和黄猄蚁Oecophylla smaragdina.自然晾干后,测定水分、粗脂肪、粗蛋白质、粗灰分、钙、磷、粗纤维和无氮浸出物等8项营养指标.结果表明,粗蛋白质在3种蚁类营养成分中含量最高,粗脂肪和无氮浸出物含量其次,水分、粗灰分和粗纤维含量再次,总磷和钙含量最低.同种蚁类不同体长的样本间,除无氮浸出物外,其他7项营养指标均呈现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稻田中重要捕食性天敌青翅蚁形隐翅虫Paederus fuscipes Curtis为研究对象,探讨在室内条件下青翅蚁形隐翅虫取食转Bt基因水稻上的褐飞虱后对其存活率和捕食功能的影响。【方法】在室内条件下,取食通过用一直取食转Bt水稻的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来饲养青翅蚁形隐翅虫,在第7、14、21、28天调查其成活率,研究转Bt水稻对青翅蚁形隐翅虫生长的影响。通过设置不同的猎物密度和捕食者密度,研究转Bt水稻对青翅蚁形隐翅虫成虫捕食功能的影响。【结果】室内条件下,转Bt水稻对青翅蚁形隐翅虫的存活率无明显影响。在试验褐飞虱密度下,转Bt基因水稻对青翅蚁形隐翅虫对褐飞虱的捕食量无显著影响,且捕食作用方程可用HollingⅡ模型拟合,理论方程为Na=1.3421N/(1+0.0887N)。瞬时攻击率a′和平均处理时间Th无显著差异,同时,转Bt基因水稻对青翅蚁形隐翅虫的捕食干扰反应无显著影响。【结论】转Bt基因水稻对供试天敌昆虫青翅蚁形隐翅虫存活率和捕食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记述中国巨首蚁属Pheidologeton 10种和3亚种,其中1新种即增城巨首蚁P.zengchengensis sp.nov.新种与粗纹巨首蚁P.tvechideros Zhou et Zheng相似,但大型工蚁与后者的区别是上颚光亮无刻纹,体刻纹间面光亮无刻点,并胸腹节刺圆而直,不向前弯曲.新种的小型工蚁与粗纹巨首蚁的区别是前-中胸背板凸远高于后者,并胸腹节刺直,不向上弯.文中提供了中国已知9种3亚种的分种检索表,另一种齿突巨首蚁P.dentiviris Forel因仅依据雄蚁描述而且分类地位不定,未包括在检索表中.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北地区蚂蚁区系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长有德  贺达汉 《动物学报》2002,48(3):322-332
于1997-2000年对宁夏、甘肃、青海及内蒙古西北部地区进行了系统的蚁类标本采集,获得标本1000余号,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分类鉴定,获得蚂蚁3亚科16属79种。本调查区蚁类区系组成呈现以下特征:古北界分布的有15属,代表属为蚁属、红蚁属、毛蚁属、原蚁属、箭蚁属、收获蚁属等;东洋界分布的有9属,代表属为火蚁属、细胸蚁属、酸臭蚁属、光胸臭蚁属和弓背蚁属等;在种级水平上,古北界分布的有79种,东洋界分布的仅17种。蒙新区分布的成分有15属,其中以铺道蚁属、原蚁属及箭蚁属为主体,蚁属和心结蚁属次之;区分布的成分有4属,以蚁属和毛蚁属为主体;东北区分布的成分有5属,蚁属和毛蚁属为主体;华北区分布的成分有15属,其中以蚁属、红蚁属和毛蚁属为主体,仅心结蚁属无分布;华中区、华南区和西南区分布的成分均不明显。在种级水平,华北区和蒙新区分布的成分为主体,分别占51和49种,其次为华中区、青藏区和东北区的成分,分别占17、15和15种,华南区和西南区的成分最少,分别为8和5种。在区系分类的基础上,根据优势种、特有种,并结合植被、地形、地貌将调查区划分为6个蚁类区:黄土高原蚁类区、荒漠蚁类区(其下设4个蚁类亚区;荒化草原蚁类亚区、草原化茺蚁类亚区、典型荒蚁类亚区和荒漠绿洲蚁类亚区)、荒漠沼泽蚁类区、高寒灌草丛蚁类区、贺兰山蚁为区和六盘山蚁类区。利用主成分分析对不同草原类型的蚂蚁群落进行了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荒漠化草原群落、草原化荒漠群落、典型荒漠群落和荒漠绿洲群落明显靠近,构成荒类集团,荒漠森林草原(贺兰山)群落明显远离于荒漠类群,反而与典型草原(黄土高原区)群落靠近,这与蚁类区划结果是十分吻合的。此外,利用主成分分析对79种蚂蚁划分为10个生态种组。  相似文献   

12.
报道了采自湖北西部地区的扁胸切叶蚁属1新种和红蚁属中国1新纪录种,即亮颚扁胸切叶蚁Vollenhovialucimandibula sp.nov.和乌尔班红蚁Myrmica urbanii Radchenko et Elmes.新种与埃氏扁胸切叶蚁V.emeryi Wheeler相似,但新种身体黑褐色,第2结节背面具密集粗糙刻点,上颚光亮无刻点.模式标本保存于湖北民族学院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3.
黑胸散白蚁幼期不同品级的发育和分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黑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chinensis发育和分化过程中,发现有假工蚁、假若蚁两种虫态。假工蚁由6龄和7龄工蚁转化发育而来,假若蚁由4龄和5龄若蚁转化发育而来。显微测量结果表明,黑胸散白蚁的胚后发育主要包括2个龄期的幼蚁期、6个以上龄期的工蚁期、4个龄期的若蚁期和有翅成虫。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他虫态的分化来源,发现兵蚁由3~7龄工蚁分化发育而来,翅鳞型和长翅芽型补充生殖蚁由6龄若蚁转化发育而来,短翅芽型补充生殖蚁由4龄和5龄若蚁转化发育而来,微翅芽型补充生殖蚁既可由4~6龄工蚁转化发育而来,又可由假工蚁和假若蚁转化发育而来,无翅型补充生殖蚁由3~7龄工蚁转化发育而来。提出了黑胸散白蚁群体中不同品级个体的可能分化途径。  相似文献   

14.
黑胸散白蚁幼期不同品级的发育和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黑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chinensis发育和分化过程中,发现有假工蚁、假若蚁两种虫态。假工蚁由6龄和7龄工蚁转化发育而来,假若蚁由4龄和5龄若蚁转化发育而来。显微测量结果表明,黑胸散白蚁的胚后发育主要包括2个龄期的幼蚁期、6个以上龄期的工蚁期、4个龄期的若蚁期和有翅成虫。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他虫态的分化来源,发现兵蚁由3~7龄工蚁分化发育而来,翅鳞型和长翅芽型补充生殖蚁由6龄若蚁转化发育而来,短翅芽型补充生殖蚁由4龄和5龄若蚁转化发育而来,微翅芽型补充生殖蚁既可由4~6龄工蚁转化发育而来,又可由假工蚁和假若蚁转化发育而来,无翅型补充生殖蚁由3~7龄工蚁转化发育而来。提出了黑胸散白蚁群体中不同品级个体的可能分化途径。  相似文献   

15.
云南紫胶虫种群数量对地表蚂蚁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卢志兴  陈又清  李巧  王思铭  刘春菊  张威 《生态学报》2012,32(19):6195-6202
为了弄清云南紫胶虫种群数量对地表蚂蚁多样性的影响,于2009年12月至2010年5月,采用陷阱法调查了云南省墨江县雅邑乡不同紫胶虫种群数量样地(样地Ⅰ有效枝条寄生率为60%、样地Ⅱ为30%、样地Ⅲ为10%、样地Ⅳ不放养紫胶虫)地表蚂蚁多样性。1)物种组成及相对多度:在样地Ⅰ中采集蚂蚁标本1136头,26种,常见种为棒刺大头蚁(Pheidole spathifera)、伊大头蚁(Pheidole yeensis)和贝卡盘腹蚁(Aphaenogaster beccarii),样地Ⅱ中共采集蚂蚁标本984头,24种,常见种为中华小家蚁(Monomorium chinensis)、棒刺大头蚁、伊大头蚁和皮氏大头蚁(Pheidole pieli),样地Ⅲ中采集蚂蚁标本607头,24种,常见种为粗纹举腹蚁(Crematogaster macaoensis)、中华小家蚁和棒刺大头蚁,样地Ⅳ中采集蚂蚁标本419头,12种,常见种为横纹齿猛蚁(Odontoponera transversa)、中华小家蚁和伊大头蚁;2)多样性:相对多度大小为Ⅰ>Ⅱ>Ⅲ>Ⅳ;蜜露仅提高地表蚂蚁个体数及出现频次,而对物种丰富度无显著影响;3)群落相似性:不同紫胶虫种群数量影响地表蚂蚁群落结构组成;4)指示物种:样地Ⅰ中指示物种为长足光结蚁(Anoplolepis gracilipes)和沃尔什铺道蚁(Tetramorium walshi),样地Ⅲ中指示物种为二色狡臭蚁(Technomyrmex bicolor),样地Ⅱ和Ⅳ中无指示物种。紫胶虫种群通过蜜露资源能维持较高的地表蚂蚁多度,并影响地表蚂蚁活动,改变地表蚂蚁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16.
陈守坚 《昆虫学报》1962,(4):401-408
本文对我国利用已有悠久历史的黄柑蚁在广东省广四县柑桔区作了调查,并对黄柑蚁消除害虫的实际情况作了观察。 在黄柑蚁数量足够的情况下,对柑桔大绿蝽象(Rhynchocoris humeralis Thunberg)有显著防治效果,对潜叶(虫斧)(Podagricomela nigricollis Chen)、粉绿象甲(Hypomeaes squamosus F.)、铜绿金龟子(Anomala cupripes Hope) 等,也有一定效果,凡有柑蚁分布均匀的树,健叶数比无蚁树多18.3%。 对介壳虫类,青翅羽衣(Lowana sp.),天牛幼虫等,完全无防治作用;与介壳虫类如吹绵介壳虫、棘粉介壳虫(Pseudococcus citriculus)及软腊介壳虫(Coccus sp.)有共生关系。 对吹绵介壳虫的天敌大红瓢虫(Rodolia rufopilosa Mulsant)、小红瓢虫(Rodolia pumilaWeise)的活动没有影响。有黄柑蚁的果园,黑蚁均被驱逐。 作者认为黄柑蚁并不是一种理想的天敌,目前在农药械供应不足及劳动力缺乏的地区,仍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建议开展黄柑蚁过冬保护及人工饲养与放蚁的研究,以期提高和扩大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刘明花  张小晶  薛薇  陈娇玲  刘鹤  吴佳  苏晓红 《昆虫学报》2014,57(11):1328-1334
摘要: 【目的】为了探讨圆唇散白蚁Reticulitermes labralis补充生殖蚁对巢群稳定和发展的作用。【方法】对野外巢群进行调查研究, 及对婚飞成虫通过雌雄配对与补充生殖蚁隔离巢群进行人工饲养的对比研究。【结果】在野外巢群只发现1对原始蚁王蚁后, 而补充生殖蚁的数量最多可达到689头/巢。圆唇散白蚁有3种类型的补充生殖蚁, 即由工蚁转化来的无翅型补充生殖蚁、若蚁转化来的翅芽型补充生殖蚁和末龄若蚁羽化来的拟成虫型补充生殖蚁。实验室条件下婚飞配对群体和隔离群体建群1个月后的存活率分别为64%和96%。建巢初期婚飞配对群体的子代数目增长缓慢, 2个月时的群体数量为6.3±1.54, 10个月时的群体数量也仅为8.4±1.47; 而隔离建群补充生殖蚁2个月时的群体数量为52.4±6.44, 10个月时的群体数量为164.3±20.85, 都高于婚飞配对群体。 此外, 野外巢群的补充蚁后跟原始蚁后一样都具有发达的卵巢。【结论】在圆唇散白蚁中补充生殖蚁是白蚁巢群主要的繁殖力量, 也是建立新巢群的重要繁殖品级。  相似文献   

18.
在室内条件下通过将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异巢不同品级的个体置于同一容器中,对红火蚁的巢间相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蚁后与异巢幼蚁共处时,异巢幼蚁的羽化率为33.3%,与对照处理的38.3%(蚁后与同巢幼蚁共处)无显著差异。工蚁与异巢幼蚁共处时,异巢幼蚁的羽化率为53.7%,与对照处理的72.2%(工蚁与同巢幼蚁共处)无显著差异。蚁后与异巢工蚁共处时,异巢蚁后的存活率为45%,与对照处理的61.7%(工蚁与同巢蚁后共处)无显著差异。有翅繁殖雌蚁与异巢工蚁共处时,异巢工蚁的存活率为86.7%与对照处理的99.4%(工蚁与同巢有翅繁殖雌蚁共处)存在显著差异;异巢有翅雌蚁的存活率为22.2%,与对照处理的88.9%(工蚁与同巢有翅繁殖雌蚁共处)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可见,同区域内红火蚁异巢各品级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容性,并巢行为有可能发生。  相似文献   

19.
蚁对植物种子的传播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多种子植物依靠动物传播种子 ,称为动物传播。根据动物类群的不同 ,可分为哺乳类传播 ,鸟传播 ,鱼传播 ,蚁传播等。鸟传播和蚁传播的研究近年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但国内在这方面研究较缺乏 ,作者已就鸟传播作了综述报道 ,现将蚁传播的研究综述报道如下。1 蚁与植物的相互关系蚁类属膜翅目 (Hymenoptera) ,蚁科 (Formici dae) ,典型的社会性昆虫。多数蚁类是肉食性的 ,以小动物或更小的蚁类为食 ,但也有很多蚁类是植物食性的。在大多数生态系统中均有蚁类分布 ,而且蚁类数量众多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每 1ha可达 6~10…  相似文献   

20.
中国西北地区箭蚁属三新种记述(膜翅目:蚁科:蚁亚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记述了采自我国西北地区的箭蚁属3新种。光唇箭蚁Cataglyphis glabilabia sp.nov.与C.aenescens (Nylander)接近,但本种唇基前缘无一排长缘毛;头腹面无立毛;上颚基齿钝到不明显。黄胫箭蚁Cataglyphis flavitibia sp.nov.与C.aenescens(Nylander)接近,但本种上颚、触角、足腿节端半部以外均为浅黄色;头腹面无立毛;工蚁多型不明显;社群很小,仅几十头。贺兰山箭蚁Catalyphis helanensis sp.nov与C.aenescens(Ny-lander)十分接近,但本种腹部第一节背板具立毛;体具十分粗糙的细密纵刻纹;唇基仅具刻点;体黑色,暗无光泽。模式标本保存在宁夏农学院标本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