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蛙受精卵表面的大豆凝集素结合位点没有侧向运动,联在结合位点上的标记物在卵表面位置的改变应该可以反映卵表面运动。本文利用近景摄影测量术和侧向摄影法观测卵表面标记点位置的变化,得到下面的结果:1.卵裂前30—40min,整个卵表面都向预定分裂沟中心移动,表示卵表面在收缩。卵裂前15min左右,沟中心附近的卵表面开始松弛,随之是离沟较远处的卵表面松弛,显示卵表面有一个从预定分裂沟中心向四周传播的收缩波(图2—5)。如果以相邻标记点之间的距离变化作图(图6),则出现两个波,一个是松弛波,一个是收缩波。本文对卵表面究竟出现一个波还是两个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2.分裂沟中心附近收缩时,高程逐渐下降,基部两侧逐渐加宽(图7和图8);卵松弛时,高程增加,基部收缩。所以卵高程的变化也是从预定分裂沟中心波浪形地向四周传播的。3.卵裂沟出现前3—5 min,预定分裂沟两端开始向沟中心收缩,这是卵裂起动收缩。以后收缩范围逐渐扩大,强度亦增加,但预定分裂沟两侧的卵表面没有向预定分裂沟两端移动。这一结果支持了赤道区收缩的假说。  相似文献   

2.
1.多聚赖氨酸能使经异硫氰基荧光素染色的卵表面均匀分布的荧光聚集成点状或块状的斑块,荧光聚集时膜下的色素颗粒随之同步聚集。早期的聚集有三种方式。2.聚集的迟早和出现斑块的大小在卵表面不同区域是不同的。腹方新月区最早;灰色新月区次之;动物性半球稍迟,荧光和色素颗粒最后都集中到动物性极形成顶帽,其余区域成为失去色素颗粒的区域;聚集引起收缩,最后植物性半球常常破裂。3.未受精卵亦出现与上述相同的反应,这提示腹方新月区可能是精子进入卵子的区域。4.细胞松弛素不能抑制多聚赖氨酸引起的聚集。5.多聚赖氨酸能抑制分裂沟的出现,能使已出现的分裂沟消失。6.失去色素颗粒区域的细胞膜在形态、功能等方面与分裂沟中的新膜相同。对新膜出现的位置和形成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林蛙受精卵表面的大豆凝集素结合位点没有侧向运动,联在结合位点上的标记物在卵表面位置的改变应该可以反映卵表面运动。本文利用近景摄影测量术和侧向摄影法观测卵表面标记点位置的变化,得到下面的结果:1.卵裂前30-40min,整个卵表面都向预定分裂沟中心移动,表示卵表面在收缩。卵裂前15min左右,沟中心附近的卵表面开始松弛,随之是离沟较远处的卵表面松弛,显示卵表面有一个从预定分裂沟中心向四周传播的收缩波  相似文献   

4.
剥去受精膜的林蛙卵分裂时,分裂沟中的新膜会暴露出来。林蛙老膜上有大量均匀分布的麦胚和大豆凝集素受体。卵裂前,将剥去受精膜的蛙卵浸于上述的凝集素溶液中,新膜的外露就被抑制。凝集素愈浓,浸泡时间愈长,抑制愈大。在这些卵的表面可看到一层较厚的由凝集素引起的外被。碱处理过的受精卵表面,凝集素受体减少,凝集素抑制新膜外露的作用亦减弱,由凝集素引起的外被亦薄。凝集素是多价的,会在细胞表面产生交链,形成“外骨骼”,抑制新膜外露。凝集素也可通过受体,影响微丝,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5.
根据收缩环的假设,胞质分裂是细胞膜下面的微丝收缩,使细胞膜内陷,将细胞一分为二。蛙卵第一次卵裂是动物极预定分裂沟处细胞膜下面的微丝收缩,细胞膜内陷,出现分裂沟,分裂沟二端缓慢向前伸延,再后,沟二端在植物极相遇,形成环形的分裂沟,受精卵一分为二。由此提示细胞膜的收缩与深层的细胞质无关。Sawai曾将蝾螈卵分裂沟端前面不远处靠近细胞膜的小量细胞质吸出来,注  相似文献   

6.
林蛙卵表面有WGA和SBA受体,胞质分裂前受体分布均匀,开始分裂时预定分裂沟处出现明亮的光带,此时或稍后,在FITC-SBA染的卵中,少数细胞表面会出现一个以分裂沟中心为圆心的暗晕。暗晕的直径刚出现时就有近半个卵球那么大,以后并不明显增大,暗晕的出现和消失相当快,存在的时间长短不一(有的长达1—2小时),第二次分裂沟上也会出现暗晕,当第二次分裂沟的一端向外延伸时,整个暗晕也随之外移。在某种情形下,细胞膜上的受体可移向某一中心,出现亮晕。高浓度的WGA和SBA能使分裂沟中的新膜很快消失,分裂沟成为线状痕迹。高浓度的SBA还能使收缩环逐渐失去作用,新膜随之突出。  相似文献   

7.
激光光漂恢复技术测定了异硫氰基荧光素标记的林蛀卵表面分子在第一次卵裂前的运动。发现固着在玻片上的剥离“细胞膜”的分子运动形式为扩散。扩散系数为(4.6±1.3)×10~(-12)cm~2/s,可动部份为15%。完整卵子上的分子运动形式为流动。细胞膜在不停地流动着。它可能起着协助细胞质运动的作用。细胞膜流动的速度随时间而异,卵裂前不久,在大多数的卵子上,出现两个流动较慢的谷,少数细胞只测到一个谷。这可能与光漂起始时间,光斑与未来分裂沟的距离,和卵子间的差异有关。也讨论了这种速度变化与表面收缩波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背瘤丽蚌胚胎发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显微技术研究了背瘤丽蚌(Lamprotula leai)胚胎发育和钩介幼虫结构。结果表明,背瘤丽蚌卵为均黄卵,受精卵分布在雌蚌内、外鳃腔中进行胚胎发育;胚胎发育同步;胚胎发育过程包括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膜内钩介幼虫期和钩介幼虫期;卵裂为螺旋不等完全卵裂;未受精的成熟卵在鳃腔内退化;胚胎发育期与胚胎、外鳃和内鳃颜色相关;怀卵母蚌胚胎在外界环境变化时容易全部流产。分析认为背瘤丽蚌胚胎发育期的繁殖特征可指导人工苗种生产。  相似文献   

9.
文蛤受精及早期胚胎发育过程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普通光镜、荧光显微镜技术和石蜡切片技术三种方法,对文蛤卵在受精及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外形和核相变化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表明:文蛤成熟未受精卵呈圆球形,直径90.06μm±5.59μm,核相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精子为鞭毛型,全长48.05μm±1.60μm,头部呈狭茧形,长度为3.06μm±0.17μm;精卵混合后,精子迅速附着于卵子表面,受精后5min-10min,精子进入卵内并明显膨胀,激活卵子启动两次成熟分裂;分别在受精后20min、30min,受精卵完成第一次和第二次成熟分裂,先后排出第一、第二极体;成熟分裂完成之后,精、卵核体积迅速膨胀到最大,核膜重新出现,形成弥散状的雌、雄原核;受精后35min左右,雌、雄原核在卵子中央发生染色体联合,共同排列在纺锤体的赤道板上,形成第一次有丝分裂的中期分裂相;受精后40min-45min,在纺锤丝的牵引下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结果形成2个大小不等的卵裂球;受精后55min-60min,第二次卵裂结束,形成1大3小4个卵裂球,卵裂过程中的核相变化与第一次卵裂基本相同,只是卵裂方向是与第一次卵裂的卵裂沟呈基本垂直的纵裂;受精后80min-90min,第三次卵裂完成,仍为不等全裂,但自此次起开始进行螺旋分裂。此外,实验中也发现了少量的多精入卵、多极分离和天然三倍体等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10.
三疣梭子蟹胚胎发育早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胚胎发育早期(卵裂至原肠胚期)进行了组织学观察。结果发现:卵排至体外约52h后开始卵裂,卵裂方式为表面卵裂,卵裂至256细胞时,胚胎发育进行了囊胚期。囊胚为实囊胚,囊胚后期,16个排成例嗽叭形的预定内胚层细胞与聚在其附近的其他细胞一起内陷形成原肠。预定内胚层细胞脱离原肠后,进行1次切向分裂,形成卵黄细胞和内胚层细胞,与此同时,胚工细胞不断分裂,产生视叶原基和胸腹原基,不久,2个胞腹原基逐渐愈合形成胸腹突。随胚胎发育,在似桥细胞带上出现大颚原基、大触角原基,随后大大触角原基与视叶原基之间的腹中线上发生口凹,在小触角原基产生后,胚肥发育进入卵内无节幼体期。  相似文献   

11.
两栖类卵受精后经过多次卵裂形成囊胚,在它的里面有一较大的腔,称为囊胚腔。腔内为分裂球分泌的液状物质,这种物质在四细胞时就在分裂腔中存在,随卵裂的进行分裂腔不断扩大。到囊胚期时腔内充满了这种蛋白样的液状物质。那么这种囊胚腔除了作为分裂球向内迁移提供一个空间的场所外,腔内的物质究竟有什么作用? 早在3e年代就证明,两栖类胚胎的囊胚液为碱性物质(pH9),这种碱性液体能减低细胞表面的界面张力,使细胞的局部:表面容易产生突起——伪足,认为这就是促使胚孔处内陷的  相似文献   

12.
果蝇卵的背腹极性和胚胎的背腹组织图式依赖于不同的背腹图式基因。在卵细胞发生中,背腹雌性致死基因最早表达,并可能通过生殖细胞和体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使营养细胞和卵泡细胞分别在适当位置围绕卵细胞。雌性致死基因突变体的卵室中,3种细胞的异常分布使卵细胞外壳失去正常背腹极性。并且通过卵细胞内母体效应基因产物在背腹轴上异常分布,使胚胎发育成背方化或腹方化。母体效应基因cac的产物可能与d1蛋白结合,而使d1蛋白在留细胞质内。d1组其它基因产物通过蛋白酶解过程,将d1蛋白从cac复合体中解离,并转移到卵裂核内,形成从腹方到背方的形态发生原浓度梯度。不同浓度的核内d1蛋白能够抑制或激活不同的合子背腹基因的表达。在背腹轴水平上不同区域表达的合子基因产物最后通过调节组织分化基因,而决定局部的囊胚细胞向着不同类型的组织分化,形成正常的背腹组织图式。  相似文献   

13.
蕨配子体发育及卵发生的显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显微观察技术对蕨(Pteridium aquilinum var. latiusculum)配子体发育和卵发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蕨孢子黄褐色,四面体形,具三裂缝,接种后3~7 d萌发,经丝状体和片状体阶段发育成原叶体,成熟原叶体雌雄异株或同株。(2)蕨颈卵器产生于生长点下方的表面细胞(颈卵器原始细胞),该细胞经2次分裂形成3层细胞,其上层和下层细胞发育为颈卵器壁细胞,中间细胞为初生细胞,它经2次不等分裂产生3个细胞,分别为卵细胞、腹沟细胞和颈沟细胞;刚产生时,此3个细胞紧贴颈卵器壁,细胞质内液泡较多,随着发育,卵细胞和腹沟细胞之间产生了分离腔,但二者通过孔区相连,在卵细胞上表面可观察到卵膜;此后,颈沟细胞和腹沟细胞逐渐退化,颈卵器壁细胞内具有黑色颗粒物质。连续切片观察发现,成熟卵细胞上表面中央具有受精孔。卵发生的细节尚需超微结构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施氏獭蛤融合卯裂及其胚胎发育过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施氏獭蛤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1)与其他双壳类相似,施氏獭蛤胚胎发育过程可以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2)在卵裂阶段,施氏獭蛤的卵裂方式完全不同于其他动物;施氏獭蛤卵子发育到第一次成熟分裂前期(胚泡破裂前)即有受精能力,但卵子受精后未观察到极体排出的现象,而是有多核受精卵产生;在以后的卵裂过程中,受精卵没有进行其他动物的经裂或纬裂,而是以一种独特的、复杂的分裂方式--融合卵裂进行卵裂,即:二细胞、叫细胞、八细胞进行下一次卵裂之前,细胞核逐渐消失,分裂球逐渐融合成一个细胞,一段时间后在细胞中央逐渐出现数量加倍的细胞核,细胞核逐渐向外周移动,最后一次性地分裂出数量加倍的分裂球.  相似文献   

15.
大家承认动物细胞的胞质分裂是由收缩环的微丝束收缩而引起的。那么微丝束又是在什么物质作用下诱发产生的呢?两栖类卵的第一次胞质分裂是单侧卵裂(unilateral cleavage),即先在动物极出现分裂沟,沟两端逐渐向下延  相似文献   

16.
在两栖类爪蟾胚胎发育中,由受精引起的皮层转动造成了受精卵的背腹极性。为了研究受精卵细胞质的不均一分布对胚胎体轴形成的影响,我们进行了16细胞期动物极背、腹方裂球的外植和异位移植实验。16细胞期的动物极背方裂球在外植和移植到腹方位置后都表现出背方特征,如外植块培养到原肠中期时伸长,背方裂球在移植到腹方后引发第二体轴等;而16细胞期动物极腹方裂球移植到背方后其发育命运则遵循背方裂球的命运,参与背方结构的形成。我们认为在16细胞期,动物极背、腹方的裂球由于包含着不同的卵质,因而在发育能力上已经具有背、腹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福建柏精原细胞分裂后,产生两个形态和大小都相同的雄配子——精子;精子形成时,犹如两个相连的半球体,各具细胞壁。中央细胞分裂产生腹沟核和卵核,腹沟核形成后逐渐退化;卵核却迅速增大。6月下旬,精核在颈卵器中部或中上部与卵核相遇,进行受精作用。在精卵融合过程中,进入卵细胞的雄细胞质,逐渐包围受精卵,并与部分卵细胞质结合形成新细胞质。受精后,在新细胞质中,又呈现大量淀粉粒。当受精卵移到颈卵器底部时,合子开始进行第一次有丝分裂。在原胚和幼胚发育阶段,多余精核还可进入卵细胞,并进行有丝分裂,以致形成7—8个游离核。  相似文献   

18.
中华蜜蜂卵表面微观结构及化学成分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认识蜜蜂的工蜂监督机制,利用扫描电镜分别观察了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不同类型卵(蜂王产的受精卵、未受精卵以及工蜂产的未受精卵)的表面超微结构,同时用气 质联用技术测定了各类型卵新产卵(0 h)和5 h卵的表面化学信息素成分。结果表明:中华蜜蜂3种卵表面均覆有六边形的结构,结构内充满小突起,3种卵的大小及表面超微结构无显著差异。受精卵表面化学信息素种类比未受精卵更为丰富,C27∶2和C27∶1可能是卵带有的标记化学信息素。  相似文献   

19.
银杏套细胞发育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银杏套细胞起源于近雄配子体表达的颈卵器母细胞周围细胞,中央细胞形成时,套细胞呈明显的一层,围绕颈卵器紧密排列,随着颈卵器的发育,套细胞体积逐渐地大,细胞质变浓厚,细胞质中脂滴增多,套细胞和中央细胞的接触壁开始出现局部加厚,在颈卵器发育的泡沫化阶段,套细胞和中央细胞的接触壁不均匀加厚较为显著,在较薄的区域可见胞间连丝,受精前,套细胞中液泡增多,脂滴迅速减少,造淀粉体增大,套细胞与卵细胞的接触壁的不均匀加厚非常明显,精核进入颈卵器以后,卵细胞与套细胞的接触壁和卵细胞的质膜之间形成一个薄厚不均的间隔层,受精卵分裂时,受精卵细胞与套细胞接触壁的凹陷处可见许多小泡和内质网,游离核期时,套细胞内出现大量小液泡,细胞内含物迅速消失,套细胞外形变长,胚胎长出颈卵器后,套细胞逐渐解体消失。  相似文献   

20.
对地钱(Marchantia polymorpha)颈卵器发育和卵发生过程进行了显微观察和细胞化学的研究,颈卵器起始于原始细胞,该细胞呈乳突状,经横分裂产生基细胞和顶细胞,顶细胞经3次纵斜向分裂和1次横分裂产生初生细胞,初生细胞是颈卵器内的第一个细胞,经横分裂产生中央细胞和颈沟母细胞,前者产生1个腹沟细胞和1个卵细胞,后者最终产生4个颈沟细胞。颈卵器的成熟表现为颈部显著伸长和腹部膨大,卵细胞成熟时具有不规则的核,细胞质内含有丰富的囊泡和颗粒物,卵细胞周围充满粘性物质,细胞化学研究表明,该粘性物质为多糖,卵细胞质中深染色的颗粒可能为脂类物质,腹沟细胞自产生后就逐渐退化,颈沟细胞的退化迟于腹沟细胞,其数量通常为4个,偶尔可见5个颈沟细胞或具有双核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