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为弄清临沂市奶牛乳房炎主要病原菌种类及其药物敏感情况,为科学防治本病提供依据。方法采集患乳房炎奶牛的乳样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并对主要病原菌做药敏试验。结果从115份乳样中,分离出6种127株病原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46株,占36.22%,无乳链球菌33株,占25.98%,停乳链球菌21株,占16.53%,大肠埃希菌17株,占13.39%,乳房链球菌8株,占6.3%,沙门菌2株,占1.57%;主要病原菌均对头孢喹诺和左氧氟沙星高度敏感。结论临沂市奶牛乳房炎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首选药物为头孢喹诺和左氧氟沙星。因此,治疗奶牛乳房炎应通过药敏试验,合理地选择药物。  相似文献   

2.
华北地区牛源无乳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华北地区牛源无乳链球菌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在2012到2015年间从内蒙古自治区、河北、北京等地隐性乳房炎557份奶牛乳样中分离、收集无乳链球菌。采用纸片扩散法和PCR的方法对这些菌株分别进行耐药谱测定、荚膜分子分型、表面蛋白基因及毒力因子的检测。【结果】无乳链球菌的分离率为5.03%,其药物敏感性与其他地区无明显差别。分离到的28株无乳链球菌均属于荚膜Ia型,且毒力基因基本相同并且其表面蛋白均属于未定型。【结论】华北不同地区的无乳链球菌有相似的药物敏感性和毒力基因。为奶牛乳房炎无乳链球菌疫苗的研制及药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实验证明复方蛇床子灌注液对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抑杀作用。方法复方蛇床子灌注液为受试药物,6种引起奶牛乳房炎的常见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白色念珠菌和热带假丝酵母菌)为实验菌株,采用测定抑菌圈的琼脂平板扩散法和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 IC)的药物固体培养基法来评价复方蛇床子灌注液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复方蛇床子灌注液对6种供试菌株均有较好的抑菌作用,其中0.1 g/mL的原药液对无乳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现了强大的抑制作用(M IC值达0.0015 g/mL),抑菌圈直径分别高达33 mm和28 mm。结论复方蛇床子灌注液对奶牛乳房炎6种主要致病菌有较强的抑杀作用,抗菌谱广,药物浓度与抑菌效应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我国奶牛乳房炎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清型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采用玻片凝集法对从临床型乳房炎病乳中分离获得的5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血清型分型。结果表明336型占67.9%(38/56),5型占7.1%(4/56),8型占3.6%(2/56)。  相似文献   

5.
目的:筛选出毒力较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无乳链球菌作为制苗菌株,制成多联菌苗,预防及治疗奶牛乳房炎。方法:通过菌株的分离、纯化、鉴定试验及毒力试验获得毒力较强的菌株,制成金黄色葡萄球菌类毒素及菌体蛋白、大肠杆菌和无乳链球菌灭活菌苗,合理配伍制成多联菌苗,进行安全、异常毒性及免疫力试验。结果:所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无乳链球菌的最小致死量分别是3.0×10^8/ml、1.5×10^8/ml、9.0×10^8/ml,多联苗安全、异常毒性试验合格,对免疫组小白鼠保护率为83.3%。结论:该多联菌苗具有安全、无毒、高效的特点,可以用来预防及治疗奶牛乳房炎。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试验测定了两个奶牛场健康乳汁和乳房炎乳汁中微生物菌群的变化,以揭示不同奶牛场之乳汁菌群的异同,评估其对乳汁代谢的影响是否相同。【方法】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别测定两个奶牛场6头健康奶牛和6头乳房炎奶牛乳汁中微生物16S rRNA V4区序列,并对菌群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场内及场间的乳汁菌群差异。【结果】四组乳汁样本共获得4013234条原始序列,经过滤后获得2887024条优化序列。Alpha多样性Chao指数、Ace指数、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Beta多样性四组样本均分别聚类;在场1和场2中,引起奶牛乳房炎的优势菌属分别是克雷伯氏菌属和埃希氏菌属;在2个奶牛场的健康乳汁中,场2的埃希氏菌属、葡萄球菌属的丰度显著高于场1;在2个奶牛场的乳房炎乳汁中,场2的埃希氏菌属、乳球菌属的丰度显著高于场1;2个奶牛场健康乳汁中的嗜冷菌总丰度分别为31.87%和38.72%;关联分析及功能预测分析表明,2个奶牛场健康乳汁与乳房炎乳汁优势物种之间的关系差异较大;场1无论是Level 1还是Level 2水平,均发现显著性差异的代谢通路,而场2均未发现显著性差异的代谢通路。【结论】本试验研究了两个奶牛场健康乳汁和乳房炎乳汁微生物菌群之间的异同,为两个奶牛场在乳房炎的预防工作以及原料奶在冷链运输过程中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化脓性乳腺炎患者脓肿部位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性状况,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12月期间急性化脓性乳腺炎患者穿刺液标本780份,从中分离病原菌,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生产的API鉴定系统进行细菌菌种鉴定,用K-B纸片扩散法做药敏试验。结果收集的780份标本中共分离出504株病原菌,分离率为64.6%,前五位的病原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471株(其中MSSA 327株,MRSA 144株),占93.4%,表皮葡萄球菌16株(其中表皮葡萄球菌5株,MRSA11株),占3.2%,α-溶血链球菌11株,占2.2%,β-溶血链球菌4株(其中无乳链球菌3株,化脓性链球菌1株),占0.8%,其他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株,占0.4%。其中327株MSSA对苯唑西林、头孢噻吩、头孢呋新、万古霉素100%敏感,对左氧氟沙星、呋喃妥因、复方磺胺甲唑、四环素、庆大霉素敏感率达90%以上,对青霉素、克林霉素、红霉素的耐药率较高。MRSA对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全部耐药,对克林霉素、红霉素耐药率较高,达80%以上,对左氧氟沙星、呋喃妥因、复方磺胺甲唑、庆大霉素敏感率达90%以上,没有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MRSA。MRSA菌株对青霉素、苯唑西林、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头孢噻吩、头孢呋新的耐药性明显高于MSSA菌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化脓性乳腺炎患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MSSA和MRSA,MRSA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MSSA,MSSA对苯唑西林、第I、II代头孢菌素敏感率较高,因此这些抗菌药物可以作为首选药治疗MSSA引起的急性化脓性乳腺炎,但MRSA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率较高,治疗MRSA引起的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晰芜湖地区生牛乳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状况及其耐药性和产毒性,为该地区防治奶牛乳房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使用国标GB 4789.10-2010方法和PCR方法对从芜湖地区4个奶牛场采集的185份生牛乳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分离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MSSA)和MRSA分离株的耐药性,PCR方法检测其携带毒力基因情况。结果共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49株,总检出率为26.5%(49/185),4个奶牛场的检出率分别为19.4%(A场)、14.0%(B场)、57.1%(C场)和14.0%(D场)。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中MRSA阳性率为28.6%(14/49),MRSA的总检出率为7.6%(14/185),4个奶牛场的检出率分别为13.9%(A场)、4.0%(B场)、14.3%(C场)和0.0%(D场)。MSSA分离株对青霉素、阿莫西林、克林霉素、磺胺甲唑/甲氧苄啶、恩诺沙星、红霉素、庆大霉素和头孢噻肟的耐药率分别为97.1%、88.6%、80.0%、77.1%、25.7%、22.9%、11.4%和2.9%,多重耐药率为88.6%。MRSA分离株对12种药物的耐药率大小依次为青霉素、阿莫西林、苯唑西林、克林霉素和磺胺甲唑/甲氧苄啶(100.0%)、红霉素(78.6%)、头孢噻肟(71.4%)、恩诺沙星(64.3%)、庆大霉素(21.4%)、四环素(14.3%)、氯霉素和利福平(7.1%),多重耐药率为100.0%。MSSA和MRSA分离株携带毒力基因nuc、cal、hla、sea、clfA和fnbA的检出率分别为100.0%和100.0%、100.0%和100.0%、91.4%和85.7%、77.1%和85.7%、77.1%和78.6%、91.4%和78.6%,优势毒力基因型为nuc-hla-sea-calclfA-fnbA。结论芜湖地区生牛奶中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污染状况存在牛场差异性。MSSA和MRSA分离株均具有产毒性,且后者的耐药和多重耐药性较前者严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儿科病房无乳链球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并对分离的无乳链球菌进行基因多态性分析。方法收集台州市中心医院新生儿室和儿科病房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无乳链球菌侵袭性感染病例,分析临床表现特点。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对分离的无乳链球菌7个管家基因进行PCR扩增及测序,并与BLAST数据库中的序列进行比对分析,明确菌株序列性(ST)。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7例患儿,分离到7株无乳链球菌。7株无乳链球菌基因型中2株病原菌基因型为ST12,2株ST249,1株ST23,1株ST1076及未知型1株。小儿无乳链球菌感染临床表现为败血症的有4例,其中2例病原菌基因型为ST12,2例为ST249。临床表现为脑膜炎的1例,基因型为ST249。结论该院小儿无乳链球菌感染的基因型以ST12和ST249为主;临床表现以败血症和化脓性脑膜炎为主,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0.
郭宝福  郭鑫 《生物技术》1993,3(3):25-28
本文报道了在国内首次用转移因子制剂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效果。我们采用的转移因子制剂是本单位从健康猪脾细胞提取的,经按人用转移因子制检规程检测达到要求后,用于本省西部、东部和郊区三个奶牛场计159头患隐性乳房炎的奶牛,每天一次肌注,连续用药5次,测定用药前后的客观指标(CMT、BTB、苛性钠及氯化物凝乳试验等),以痊愈、显效、好转及无效等判定标准,经统计学处理后看出,用药后与用药前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1.2%,看出了应用转移因子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