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乳有较强的抗感染功能,所含营养素易于吸收,并有多种活性酶和激素,能促进婴儿的生长发育。泌乳为神经反射活动,受神经一体液调节。婴儿强烈吸吮可引起泌乳反射,分泌催乳素。忧虑、紧张可抑制这种反射。孕妇和乳母的营养状况,影响泌乳量及其质量。营养不良对母乳中脂肪含量影响最大。营养不良的乳母补充B族维生素、叶酸、锌等,使母乳中此营养素含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
乳汁的分泌量和乳汁内的营养成分与乳母的营养状况密切相关。本文分析总结了我国不同地区的乳母膳食结构差异以及中国母乳营养数据库研究进展,并重点分析了乳母膳食对乳量的影响、乳母膳食对母乳营养成分的影响以及乳母膳食对婴儿生长发育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乳母营养干预和饮食指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中国城市乳母对自身营养状况的认知,比较自我营养认知对膳食的影响,并探索影响营养认知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法,调查我国北京、广州、苏州等3个城市的乳母,共计580人。通过问卷询问乳母“是否认为自己现在存在营养不良”,并调查其自认为缺乏的营养素以及调补的方法。采用24h膳食回顾法调查乳母营养素的摄入情况。结果:20.3%的乳母自认存在营养不良,其中33.1%的乳母认为钙缺乏,食补是乳母选择调补的首要方法。“自认为营养不良”者,有较多人钙、锌摄入情况良好,但同时也摄入更多的能量,且体重滞留数显著较高。学历较高的乳母认为“自身存在营养不良”的比例较高(P=0.013)。结论:我国乳母对自我营养状况的认知与实际营养摄入情况存在偏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母乳低聚糖(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s,HMOs)的代谢对婴儿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 招募40对健康母婴,收集产后168 d内的母乳及对应的婴儿粪便,检测母乳HMOs含量,检测婴儿粪便HMOs、菌群和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 SCFAs)的情况。结果分泌型与非分泌型母乳的总HMOs与中性HMOs具有显著差异,但是二者对应的婴儿粪便,在菌群alpha多样性、SCFAs及乳酸含量方面均没有显著差异。而完全代谢型、非特异性代谢型、特异酸性代谢型、特异中性代谢型等4种不同HMOs代谢类型对应的婴儿粪便,在菌群alpha多样性、SCFAs及乳酸含量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相比分泌型与非分泌型母乳HMOs,婴儿粪便反映的HMOs代谢类型与婴儿肠道微生态的关联更为紧密。因此,对HMOs的研究更应该考虑HMOs的代谢。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母乳成分对纯母乳喂养婴幼儿早期生长发育速率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纯母乳喂养正常分娩足月婴儿共120例,根据婴儿生长发育速率不同,分为60例正常发育组(正常组)、60例非正常发育组(非正常组)。统计所有婴儿出生时体重与身高,两组婴儿于1月龄、2月龄、3月龄时入院检查体重、身高净增长量,计算平均体重、身高净增长量,同时采集婴儿对应母乳样本,进行母乳成分分析,并记录喂养相关信息,将分析结果以及喂养相关信息与婴儿生长发育速率做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组婴儿基线资料相比,观察组婴儿平均体重净增量与平均身高净增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统计项两组婴儿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母乳蛋白质、脂肪以及总能量含量明显高于非正常组,干物质含量明显低于非正常组,以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乳糖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以所有婴儿平均体重净增量为应变量,做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喂养时间间隔与婴儿平均体重净增量表现出相关性(B=-0.108,P=0.004,95%CI=-0.180~-0.035);母乳蛋白质含量与婴儿平均体重净增量表现出相关性(B=0.338,P=0.014,95%CI=0.069~0.608);母乳脂肪含量与婴儿平均体重净增量表现出相关性(B=0.072,P=0.002,95%CI=0.026~0.118)。以所有婴儿平均身高净增量为应变量,做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婴儿吮吸时间与婴儿平均身高净增量表现出相关性(B=-0.154,P=0.019,95%CI=-0.283~-0.025);母乳蛋白质含量与婴儿平均身高净增量表现出相关性(B=2.050,P=0.000,95%CI=1.156~2.944)。结论:纯母乳喂养方式下,母乳中蛋白质、脂肪等主要营养物质含量可能直接影响婴幼儿早期生长发育速率,应尽可能保证母乳成分构成均衡健康,利于婴幼儿成长吸收。  相似文献   

6.
母乳是一种多功能的生物液体,为婴儿提供一系列营养及多样化的非营养活性成分,如抗体、细菌和免疫调节蛋白。过去十年的研究已证实母乳中具有生物活性的成分在建立婴儿健康的肠道菌群结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完全母乳喂养的婴儿其肠道菌群以若干种双歧杆菌为主,起决定性作用,被称为母乳源型微生物(MOM)。MOM不但可以降低婴儿的感染风险,而且还能减少成年期某些慢性疾病患病风险。MOM的形成依赖于母乳中复杂的可以帮助婴儿消化的糖结构。本文主要阐述母乳中的多糖、糖基化蛋白以及母体表型对于肠道菌群形成的影响,从而来了解早期饮食中的各种因素是如何形影响婴儿肠道微生物的。  相似文献   

7.
水貂养殖中,初生仔貂的死亡,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严重时可造成成本之亏损。仔貂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母貂泌乳机能减弱,乳水不足所至。 目前虽然对水貂泌乳机能和机理了解不多,但已知有许多因素和物质可对其产生影响,改变泌乳机能,提高泌乳量。几年来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如曾用TRH提高母貂乳量和仔貂成活率,进行过多次实验,并在很多水貂养殖场推广使用。实践证明,TRH在治疗缺乳母貂和提高仔貂成活率方面,确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母乳是新生儿最理想的营养来源。母乳喂养不仅维持婴儿的发育,也促进有益的肠道微生物增殖。母乳中的糖复合物,包括游离的低聚糖、糖蛋白和糖脂,因在肠道健康和菌群调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这些糖类物质不仅能预防传染病,也可作为益生元调节肠道微生态。新生儿出生时肠道是不成熟的,复杂的母乳成分确保了肠道微环境成熟。婴儿的肠道微生物群的构成在出生后会发生连续变化。出生后的细菌定植是肠道发育和免疫系统成熟的必要条件。本文将母乳中糖物质及对婴儿肠道菌群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人乳中氨基酸的含量及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乳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其中赖氨酸、苏氨酸、亮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甲硫氨酸和组氨酸等必需氨基酸构成比例合理,牛磺酸和谷氨酸等条件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丙氨酸、丝氨酸、天冬氨酸和甘氨酸等非必需氨基酸含量也较为丰富;人乳中含有的氨基酸在维持婴儿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肠道保护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人乳中主要氨基酸的含量及分析方法,以期为婴儿食品的开发及母乳成分数据库的建立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观察54例生理性腹泻的健康婴儿,分别在生后第4,15天及1 ̄6月每月随访,共收集粪便标本287份及其母乳325份,同时观察其粪便性状及次数,测定母乳溶菌酶含量,用直接涂片加勒兰氏染色法,检测粪便中细菌的种类,探索溶菌酶对力群的影响及其与生理性腹泻的关系,发现母乳溶菌酶在生后15 ̄30天时最低,随着其水平的下降,生后15-90天,婴儿粪便中的类杆菌逐渐被双歧杆菌取代,腹泻发生率由几乎100%降至12  相似文献   

11.
为确定我国婴儿配方奶粉水溶性维生素B1、B2的科学设计范围,首先分析11家试验室对同批次产品的检测数值,确定维生素B1、B2用于配方设计的检测偏差均为15%,然后通过比较分析母乳数据、适宜摄入量和婴儿配方奶粉标准限量,确定维生素B1、B2设计的目标值分别为60、80 μg/100 kcal,最后根据已确定的营养素设计目标值,结合货架期衰减率、试验室间检测偏差推算合理的设计范围,并与可耐受最高摄入量、市售产品的营养含量分布作比较,同时兼顾现阶段0~6月龄婴儿的营养状况,确定我国婴儿配方奶粉维生素B1、B2的科学设计范围分别为86~180 μg/100 kcal、114~290 μg/100 kcal。  相似文献   

12.
胡艳  CFP 《生命世界》2007,(1):62-63
俗话说“金水、银水,不如妈妈的奶水”。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物,母乳中含有婴幼儿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各种营养成分,母乳喂养无论对婴儿还是对母亲、家庭以及社会都具有其他喂养方式无可比拟的益处。科学家们早就注意到,用母乳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不同喂养方式婴儿肠道双歧杆菌的构建规律,初步探索母乳双歧杆菌与婴儿肠道双歧杆菌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纳入57对母婴志愿者,根据喂养方式分为母乳(BF)组(n=31)和混合喂养(MF)组(1月龄内添加奶粉时间>8 d,n=26),收集产妇产后0天、第30天的母乳,以及婴儿出生后0天、第7天、第30天的粪便。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母乳和婴儿粪便中双歧杆菌属、角双歧杆菌(B. angulatum)、链双歧杆菌(B. catnulatum)、齿双歧杆菌(B. dentium)、短双歧杆菌(B.breve)、两歧双歧杆菌(B. bifidum)、长双歧杆菌长亚种(B. longum subsp. longum)、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B.longum subsp. infantis)及青春双歧杆菌(B. adolescentis)的丰度。观察2组婴儿肠道双歧杆菌0―7―30天的构建规律;分析母乳双歧杆菌与婴儿肠道双歧杆菌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0―7―30天2组婴儿肠道双歧杆菌构建过程存在差异。母乳双歧杆菌与婴儿肠道双歧杆菌存在相关:0 d时,BF组母乳B. a...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病房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营养状况、临床开展营养支持的情况及疗效,探讨医学营养治疗对营养不良的改善作用。 方法:采用NRS2002量表,结合营养相关指标(BMI、小腿围、ALB、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等)进行营养不良的诊断,通过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及患者护理记录,详细记录患者营养支持途径及营养摄入量,分析营养支持途径、能量及营养素分配比例对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结果:共调查了197名患者,入院时72.59%的患者存在营养风险,49.75%的患者诊断为营养不良,营养不良的患者中仅23.47%的患者能量摄入合理,仅17.35%的患者营养素比例合理,采用经口天然食物、ONS、EN、PN的比例分别为79.59%、5.10%、3.06%、12.24%。出院前41.62%的患者存在营养风险,22.84%的患者诊断为营养不良,营养不良的患者中82.22%的患者能量摄入合理,100%的患者营养素比例合理,采用经口天然食物、ONS、EN、PN的比例分别为46.67%、31.11%、22.00%、0%。营养不良患者与营养正常患者在营养支持途径的选择和营养合理摄入方面存在差异,均为P<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营养状况较差,ONS、EN等营养支持途径可保证能量及营养素的合理供给,慢阻肺患者的营养支持应重视多种途径的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母乳蛋白核心岩藻糖基化水平对新生儿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凝集素(aspergillus oryzae lectin,AOL)检测不同母乳样本的蛋白核心岩藻糖基化水平,按照蛋白核心岩藻糖基化水平的高低将母乳样品分为高核心岩藻糖基化组和低核心岩藻糖基化组,采集两组母乳样品对应喂养的婴儿的粪便,利用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的方法检测两组婴儿粪便中菌群的组成。利用Fut8~(+/-)和Fut8~(+/+)模型小鼠作为母代让其分别哺育野生型子代仔鼠,以进一步阐明核心岩藻糖基化对新生儿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母亲/母鼠母乳蛋白岩藻糖基化水平高组与低组相比,婴儿肠道中双歧杆菌菌群丰富度增加,仔鼠肠道内乳杆菌定植增加。结论高核心岩藻糖基化的母乳可以促进子代肠道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等益生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了解不同哺乳期母乳中各种脂肪酸水平的差异及其变化趋势,为母乳喂养及婴幼儿配方奶粉的配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7月—2016年3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足月顺产的25~40岁产妇产后1~5d的初乳、6~10d的过渡乳和30d的成熟乳123份,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检测母乳中的脂肪酸成分,分析母乳中各脂肪酸水平的差异及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随着泌乳时间的延长,C18∶0、C14∶1ω5、C18∶3ω6水平和ω-6/ω-3比例呈增高趋势;C24∶0、C16∶1ω9、C20∶1ω9、C20∶2ω6、C20∶3ω6、C20∶4ω6(AA)、C22∶2ω6、C22∶4ω6、C22∶5ω6、C22∶5ω3和C22∶6ω3(DHA)水平呈下降趋势,总体SFA含量逐渐增加,但无显著性意义;而PUFA 尤其是ω-3 PUFA水平显著减少(P<0.05)。 结论:母乳中的各种脂肪酸随着泌乳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变化,新生儿喂养及配方奶粉的配制时应考虑母乳中各种脂肪酸含量的微观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婴儿喂养方式的改变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招募45名(月龄1~3个月)志愿者,随机分为三组(母乳组:母乳喂养;对照组:干预后市售普通配方奶粉喂养;产品组:干预后试验配方奶粉喂养),利用平板计数和PCR-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分析婴儿干预前和干预后其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饮食干预后,婴儿肠道内双歧杆菌的数量,母乳组和产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10,P=0.614),产品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2.541,P=0.016);婴儿肠道内微生物的多样性指数,母乳组和产品组都显著增高(P≤0.05)。结论产品组配方奶粉是一款利于婴幼儿肠道有益菌增殖的产品。  相似文献   

18.
母乳低聚糖(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s,HMOs)是一类存在于人乳中复杂的混合低聚糖,是母乳中的重要成分,在婴幼儿生长发育中起到重要作用。母乳低聚糖可作为影响肠道微生物群组成的益生元,可选择性地促进母乳喂养婴儿肠道双歧杆菌的生长。婴儿肠道内相关的双歧杆菌具有糖苷酶和转运蛋白等分子工具,使其能够代谢HMOs,且代谢过程具有菌株特异性。本文对2′-岩藻糖基乳糖、3′-岩藻糖基乳糖、3′-唾液酸乳糖、6′-唾液酸乳糖、乳糖-N-四糖、乳糖-N-新四糖等常见HMOs的结构和特点进行总结,并讨论不同双歧杆菌对不同HMOs的利用特点和机制,为开发针对不同双歧杆菌的特异性益生元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不同奶量乳母营养状况的分析及对新生儿发育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青岛城阳人民医院妇产科2017年9月—2018年9月随机筛选的240名乳母进行观察,根据奶量情况将140名奶量充足的乳母分为奶量充足组,100名奶量不足的乳母分为奶量不足组。通过3d膳食记录法对所有乳母进行膳食调查,比较两组乳母的各类营养摄入情况、血液生化指标;观察新生儿神经发育[生理发育量表(PDI评分)、智能量表(MDI评分)]、体格发育(体重增长速率、头围增长速率、身高增长速率)、免疫系统情况。结果:奶量充足组乳母各类营养摄入量、甘油三脂、血清葡萄糖水平均高于奶量不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奶量充足组新生儿的MDI评分、PDI评分、体重增长速率、头围增长速率、身高增长速率均高于奶量不足组,且胃肠道及呼吸系统感染发生率更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奶量充足的乳母的维生素A、脂肪、热能等各类营养摄入量大,满足新生儿的营养需求,能够促进新生儿体格及神经功能发育,增强免疫功能,降低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肠道微生物在人体代谢和免疫中的潜在作用十分巨大。微生物是提供特异性信号以指导免疫系统发育和成熟的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微生物群组成和活性的变化可能会对人类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母体微生物环境影响新生儿的免疫发育及其生命早期和晚期的健康。母体微生物群目前被认为是影响儿童健康的重要决定因素,其可能受到特定围产期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也会改变婴儿微生物群的发育。母体微生物群对婴儿的生长、微生物定植和免疫系统的成熟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婴儿的肠道菌群定植过程将影响其新陈代谢和免疫反应,这反过来又可能对婴儿以后的健康产生长远的影响。本文总结了会影响微生物群通过母乳从母亲传给婴儿的各种因素,进而为设计饮食和营养工具以调节母乳微生物群提供了新的目标,从而降低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并促进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