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广西来宾县合山马滩,上二叠统合山组剖面完整,腕足类化石丰富.经酸蚀处理后,常可获得十分完美的硅化标本.本文描述的新属 Schizopleuronia gen nov. 和 Matanoleptodus gen. nov., 均产于合山组中部厚约15米的薄层硅质灰岩.这套硅质灰岩,除含近20种腕足类  相似文献   

2.
广西来宾县合山马滩,上二叠统合山组剖面完整,腕足类化石丰富。经酸蚀处理后,常可获得十分完美的硅化标本。本文描述的新属Schizopleuronia gen nov.和Matanoleptodus gen.nov.,均产于合山组中部厚约15米的薄层硅质灰岩。这套硅质灰岩,除含近20种腕足类(如Tyloplecta yangtzeensis,Haydenella kiangsi-  相似文献   

3.
提要湘西–鄂西地区具有中–晚奥陶世连续过渡、出露良好的地层序列,并产出大量头足类化石。我们选择了位于该地区的湖北宜昌陈家河剖面和湖南桃源茅草铺剖面开展头足类研究工作,采集化石标本1000余块,鉴定出了24属46种。本文描述了其中6个新种,归属于3目3科5属。在中–晚奥陶世头足类动物群研究基础上,本文在湖北宜昌陈家河剖面宝塔组和临湘组自下而上识别出Sinoceras chinense带和Richardsonoceras simplex带两个头足类化石带;在湖南桃源茅草铺剖面牯牛潭组、大田坝组和宝塔组下部识别出4个头足类化石带,自下而上分别是Proterovaginoceras incognitum带、Ancistroceras undulatum带、Cyclolituites带以及Sinoceras chinense带。在此基础上,结合前人已发表的数据,本文厘定了中扬子地区牯牛潭组到宝塔组的5个头足类化石带,自下而上分别是:Proterovaginoceras incognitum带、Meitanoceras–Ancistroceras带、Lituites–Cyclolituites带、...  相似文献   

4.
安徽贵池早奥陶世晚期及中奥陶世的头足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中锷 《古生物学报》1989,28(5):617-633
一、前言安徽贵池一带的奥陶系发育良好,含丰富的头足类化石。1984年夏,笔者等在贵池百安的方村剖面采获不少头足类化石,其中以下奥陶统的紫台组、牯牛潭组及中奥陶统的大田坝组、宝塔组所产的头足类最为丰富。这批化石经研究共有33种(其中10新种),分属15属8科。另有2未定属种。这些化石的发现增加了我国奥陶纪头足类的新材料,并对这个地区奥陶纪地层的划分以及与国内外的对比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中国科学院南京  相似文献   

5.
描述了早泥盆世的3个属种,其中节甲鱼类Yujiangolepisliujingensisgen.etsp.nov.采自广西六景,Buchanosteussp.及胴甲鱼类?Chuchinolepissp.采自广西玉林。该3件标本均产自海相地层中,与海相无脊椎动物化石共生。还讨论了华南区几个主要产脊椎动物化石(包括脊椎动物微体化石)剖面的生物地层对比。  相似文献   

6.
新疆布尔津盆地晚始新世一早渐新世岩石及生物地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布尔津盆地中的第三纪地层过去被称为“乌伦古河组”。该套地层的岩性组合独特 ,不同于乌伦古河流域该组命名剖面的乌伦古河组。依据布尔津县城西北 2 0km处的额尔齐斯河北岸出露的地层剖面 ,建立两个岩石地层单位 :下部额尔齐斯河组和上部克孜勒托尕依组。额尔齐斯河组为一套富含铁质的色彩鲜艳的碎屑堆积 ,克孜勒托尕依组是一套浅黄绿色砂岩夹杂色泥岩地层。克孜勒托尕依村附近的建组剖面为一连续沉积剖面 ,含有 3个确切的哺乳动物化石层位、5个化石地点。最下部化石层含有典型的始新世Ergilian期哺乳动物 ,其余两个层位的化石均属早渐新世Shandgolian期哺乳动物。因此 ,该剖面为一Ergilian Shandgolian(晚始新世—早渐新世 )过渡时期的地层剖面 ,是进一步研究该过渡期哺乳动物群替代及Ergilian/Shandgolian地层界线的理想剖面。  相似文献   

7.
泥河湾盆地上新世小哺乳动物生物地层学及相关问题讨论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在泥河湾盆地稻地组与壶流河组、蔚县组命名剖面上分别筛洗小哺乳动物化石。其中花豹沟剖面选取 3个层位 ,发现小哺乳动物化石 1 0种 ;稻地剖面 6个层位 ,发现化石 2 5种。结合小哺乳动物化石组合 ,以及岩石地层追索对比 ,认为壶流河组与蔚县组从岩性上无法分开 ,应予合并 ,保留蔚县组 ;稻地组与蔚县组为同时期沉积 ,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变关系 ,建议废止稻地组 ;仅保留蔚县组作为泥河湾组之下风成红黏土之上的岩石地层单位 ,其时代为中上新世晚期至晚上新世。  相似文献   

8.
广西来宾蓬莱滩二叠纪牙形刺与吴家坪阶(乐平统)的底界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蓬莱滩剖面的牙形刺最早是由Meietal.(1994c)研究的。本文重点讨论了蓬莱滩剖面吴家坪阶和茅口阶界线层的牙形刺,对有关牙形刺种的时限、分带及层位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本文着重指出,吴家坪阶的底界在茅口组的最上部,即在18层上部2m厚的浅水相灰岩内部通过,至少比18层顶低0.55m,不应把吴家坪阶底界划在18层与17层之间,它比事件地层界线稍高,与吴家坪组和茅口组的界线并不一致。所谓“最佳自然界线”的概念,在蓬莱滩剖面并不能得到证实。Jinogondolela和Pseudoclarkina属名无效。  相似文献   

9.
广西来宾合山上二叠统海绵化石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我国二叠纪海绵,过去报道甚少。迪内尔(Diener,1915)报道过我国西藏阿里地区产有Amblysiphonella cf. vesiculosa;早坂(Hayasaka,1918)描述了浙江桐庐的Amblysiphonella chinensis。俞建章(1935)研究了广西恩阳县(今田阳县)的Amblysiphonella asiatica。以上记述的均为钙质海绵。至于二叠纪的硅化海绵,从未见有报道。笔者记述的这批海绵化石,系赵金科老师和梁希洛、廖卓庭等,于1977年至1978年采自广西来宾合山马滩一带。合山马滩上二叠统可划分为长兴组(上部)和合山组(下部)。海绵分  相似文献   

10.
多毛类环节动物在现代海洋分布广泛,其中能分泌钙质栖管、虫体营隐居生活的龙介虫科(Serpulidae)的许多属种,经常保存成为化石。笔者在酸蚀处理广西晚二叠世硅化标本时,获得许多Serpulidae科的不同属种,其中以Serpula数量最多,它的栖管常附着于腕足类Spinomarginifera,Leptodus,Orthotetina等属的背壳上。特别有趣的是,在合山组标准地点——来宾县合山马滩,从合山组中部的灰岩中,发现五枚  相似文献   

11.
郭殿勇 《古生物学报》1998,37(3):344-353
内蒙古桌子山区域下奥陶统三道坎组和桌子山组含有丰富的头足类化石。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头足类的系统演化,地层分布进行了分析。描述了9属16种。  相似文献   

12.
1972年10月,作者在陇东进行第四纪哺乳动物和地层考察期间,在陕西省长武县城关附近的窑头沟及鸭儿沟观察了几个晚更新世地层剖面,并且在这些剖面的中、下部灰色砂质土及砂砾层找到了许多石器和少量哺乳动物化石。此外,还获得了一枚化石智人牙齿。通过这些材料的简单记述(石器材料将另文发表),作者希望对黄土高原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和地层时代的认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描述了甲泥盆世的3个属种,其中节甲鱼类Yuiangolepis liujingensis gen.et sp.nov. Buchhanosteus sp.及胴甲鱼类?Chuchinolepis sp.采自广西玉林。该3件标本均产自海相地层中,与海相无脊动物化古共生。还讨论了华南区几个主要产脊椎动物化石(包括脊椎动物微体化石)剖面的生物地层对比。  相似文献   

14.
乐平统的底界-蓬莱滩剖面的再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蓬莱滩剖面的重新取样和再研究表明,Clarkina postbitteri不能作为乐平统底界的定义,因为(1)正是在Mei et al.(1998)所确认的C.postbitteri“首次出现”的层位的下方是富含海百合茎、苔藓虫化石的灰岩,水很浅,只产少量的M.granti和M.laibinensis sp.nov.的碎片;(2)所谓“首次出现”的层位的牙形刺是迁移过来的,在蓬莱滩剖面和华南其它剖  相似文献   

15.
乐平统长期以来一直径有希望成为上二叠统的国际标准,只因华南缺乏经过详细论证的乐平统底剖层序面未能实现。通过近些年的研究,梅仕龙等建立了完整的瓜德鲁普统一乐平统界线地层的牙形化石带等,促成乐平统被正式批准为上二叠统的国际标准,并使蓬莱滩剖面成为底界的最佳侯选层型剖面。笔者国反复论述Clarkina postbitteri带或C.dukouensis带之底作为乐平统底界侯选层位的优点和缺点。C.duk  相似文献   

16.
2005年国际地质史上一个新的"金钉子"诞生了——广西蓬莱滩"金钉子",这是中国境内的第四颗金钉子.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金玉玕院士及其课题组历经20多年的努力,首次在全球年代地层表上出现了以中国的剖面作为标准的名字——"乐平统"的吴家坪阶,从而打破了没有中国学者建立的地质年代单元的历史. 为了让全球地质学家有"共同语言",为了在全球范围内有效地探索地球历史上同步发生的各种地质事件,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从全球所有地层剖面中,选择研究水平最高、发育最完整的剖面作为划分全球各时代地层的标准,国际上将其称为"金钉子".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湖北松滋响水洞剖面及建始小茶园剖面牯牛潭组至宝塔组地层进行了详细的牙形类序列分析及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自下而上可识别7个牙形类化石带,分别是Lenodus antivariabilis带、Lenodus variabilis带、Yangtzeplacognathus crassus带、Dzikodus tablepointensis带、Yangtzeplacognathus foliaceus带、Yangtzeplacognathus jianyeensis带及Hamarodus brevirameus带。剖面牙形类序列与华南中晚奥陶世综合序列基本一致,但缺失达瑞威尔晚期牙形类生物带(Eoplacognathus suecicus带至Yangtzeplacognathus protoramosus带)的完整记录,这一缺失在扬子台地多个剖面均有记录,可能指示达瑞威尔晚期存在的区域性海平面变化以及全球海洋古环境变化事件。关键词牙形类生物地层地层缺失牯牛潭组–宝塔组中–上奥陶统湖北地区  相似文献   

18.
全球二叠系瓜德鲁普统(中二叠统)底界以牙形类Jinogondolellanankingensis的首现为标志,“金钉子”层型被定义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瓜德鲁普山国家公园的Stratotype Canyon剖面。然而, J. nankingensis的模式标本和标准产地以及国际年代地层表中瓜德鲁普统底界的高精度绝对年龄均来自南京龙潭正盘山剖面孤峰组的底部。因此,正盘山剖面实际上已经成为全球瓜德鲁普统底界的对比标准,然而该剖面孤峰组和栖霞组上部的牙形类化石序列至今没有系统研究。本文基于新获得的牙形类化石和前人已经描述的标本,在该剖面栖霞组顶部至孤峰组中部共识别出5属9种,并将此段地层划分为了3个牙形类化石带,由下至上依次为:栖霞组顶部的Sweetognathus subsymmetricus–Pseudosweetognathuscostatus组合带,孤峰组中下部的Jinogondolellanankingensis带和J.cf.aserrata带。新的牙形类生物地层研究结果表明正盘山剖面瓜德鲁普统罗德阶底界应位于孤峰组底部,孤峰组下部属于罗德阶,中部属于沃德阶,罗德阶与沃德阶的界线位置由于...  相似文献   

19.
李琪  李国彪 《古生物学报》2019,58(3):353-362
白垩纪是大洋缺氧及生物灭绝等重大地质事件频发的一个时期,也是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时期。因此,白垩纪研究对于探讨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的系统演化,尤其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同演化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西藏定日贡扎剖面保存着上白垩统较为完整的地层序列,文中对上白垩统岗巴村口组和宗山组剖面岩石样品中获得的有孔虫化石进行研究,鉴定出有孔虫化石8属22种,识别出Dicarinella asymetrica、Globotruncanita elevata、Globotruncana ventricosa、Radotruncana calcarata等4个有孔虫化石带。根据有孔虫化石确定贡扎剖面的地层时代为晚白垩世桑顿期(Santonian)至坎潘期(Campanian),桑顿阶/坎潘阶界线位于Dicarinella asymetrica带与Globotruncanita elevata带之间。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达茂旗巴特敖包地区包尔汉图剖面牙形刺生物地层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内蒙古达茂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巴特敖包地区志留纪、泥盆纪碳酸岩相地层发育,本区珊瑚、腕足类、层孔虫等底栖大化石的研究工作已有一定基础。但志留纪、泥盆纪地层在时代确定和对比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必须用主导化石门类牙形刺加以解决。研究表明:包尔汉图剖面的顶部属泥盆系无疑,应归入阿鲁共组,而不是西别河组;巴特敖包地区的海侵,始于罗德洛统卢德福德阶(Ludfordian)早期。本剖面没有发现文洛克世和罗德洛世早期的海相沉积。本文描写了一个志留纪牙形刺新种:Ozarkodina uncrispa sp.no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