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拟诺卡氏菌YIM90087的固体发酵提取物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从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其结构分别为:(3S)-3-苄基-2,5-哌嗪二酮(1)、(3S,6S)-3-(2-丁基)-6-(1-羟乙基)-2,5-哌嗪二酮(2)、(3S,6S)-3-(2-丁基)-6-羟甲基-2,5-哌嗪二酮(3)、(4S)-4-苄基-1,3-恶唑-2,5-二酮(4)、6'-羟基-4,2',3',4'-四甲氧基-对三联苯(5)、(3S,6S)-3-(4-羟苄基)-6-异丁基-2,5-哌嗪二酮(6)、(3R,8aS)-3-异丙基-六氢吡咯并[1,2-a]吡嗪-1,4-二酮(7)、(3S,6S)-3-异丁基-6-甲基-2,5-哌嗪二酮(8)、(3S,6S)-3-苄基-6-(1-羟乙基)-2,5-哌嗪二酮(9)和(3S,6S)-3-苄基-6-(1-羟丙基)-2,5-哌嗪二酮(10)。化合物4目前只见化学合成报道,为新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蛹虫草培养液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等技术分离纯化单体化合物,并根据理化性质及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是2-乙基-3-羟基4H吡喃酮(1)、1-甲酰基-苯并咪唑(2)、3-乙基-4-羟基-6-甲基.2H.吡喃-2-酮(3)、1-甲基-6-异丁基-2,5-哌嗪二酮(4)、1-异丙基-6-异丁基-2,5-哌嗪二酮(5)、3,6-二(对羟基苄基)-2,5-哌嗪二酮(6)、1-羟甲基-6-异丁基-2,5-哌嗪二酮(7)、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8)。结论:化合物1-5,7为首次从虫草属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采用硅胶柱、凝胶柱层析、高效液相制备等方法从分离自云南锡尾矿土壤的链霉菌AE21985发酵液中分离到19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方法鉴定为11个环二肽类化合物:3-(4-羟基苄基)-6-(1H-吲哚-3-基甲基)哌嗪-2,5-二酮(1)、(3S,6S)-3-((R)-仲-丁基)-6-甲基哌嗪-2,5-二酮(2)、(3S)-3-苄基哌嗪-2,5-二酮(3)、(3S,6S)-3-(2-甲基丙基)-6-(丙-2-基)哌嗪-2,5-二酮(4)、3-异丁基六吡咯并[1,2-α]吡嗪-1,4-二酮(5)、(3S,6S)-3-((R)-仲-丁基)-6-甲基哌嗪-2,5-二酮(6)、(3S,6S)-3-异丙基-6-甲基哌嗪-2,5-二酮(7)、(3S,7R,9S)-7-羟基-3-异丁基六吡咯并[1,2-α]吡嗪-1,4-二酮(8)、3-(1H-吲哚-3-基甲基)-6-(丙-2-基)哌嗪-2,5-二酮(9)、(3S,8a S)-3-(丙-2-基)六氢吡咯并[1,2-α]吡嗪-1,4-二酮(10)及(3S,6S)-3-苄基-6-甲基哌嗪-2,5-二酮(11);5个酰胺类化合物:(2E)-3-苯基丙-2-烯酰胺(12)、3-苯基丙酰胺(13)、2-苯基乙酰胺(14)、苯甲酰胺(15)及3-(1H-吲哚-3-基)丙酰胺(16);1个生物碱类物质:1H-吲哚-5-甲醛(17);2个核苷类物质:尿苷(18)及胸腺嘧啶(19)。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菌株中发现。  相似文献   

4.
为了进一步研究多叶棘豆的化学成分,本文采用正相硅胶柱、Sephadex LH-20柱色谱法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从蒙药多叶棘豆中分离纯化10个黄酮类化合物。经各种波谱分析法鉴定其结构分别为:4,4'-二甲氧基-2'-羟基查尔酮(1)、2',4'-二羟基-4-甲氧基查尔酮(2)、7,8-二羟基二氢黄酮(3)、4,2',4'-三羟基查尔酮(4)、2',4'-二羟基二氢查尔酮(5)、4'-羟基二氢黄酮-7-O-β-D-葡萄糖苷(6)、2',4'-二羟基查尔酮(7)、芹菜素(8)、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9)和3',7-二羟基-2',4'-二甲氧基异黄烷(10)。其中,化合物1~9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  相似文献   

5.
综合运用正相硅胶、凝胶Sephadex LH-20,ODS柱色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技术对罂粟科植物赛北紫堇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运用NMR,MS等波谱方法以及理化性质结合文献数据鉴定了从赛北紫堇9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的20个酚类化合物,分别为:(3S)-5-guaiacyl-3-hydroxypentanoic methyl ester(1)、8-对羟苄基槲皮素(2)、8-对羟苄基山奈酚(3)、6-对羟苄基槲皮素(4)、槲皮素(5)、山奈酚(6)、金圣草黄素(7)、1,7-二羟基-3,8-二甲氧基(口山)酮(8)、1-羟基-2,3,5-三甲氧基(口山)酮(9)、1-羟基-2,3,4,6-四甲氧基(口山)酮(10)、p-hydroxyphenylferulate(11)、5,7-二羟基香豆素(12)、4,4′-二羟基二苄醚(13)、3-甲氧基-4-羟基苯乙醇(14)、3,4-二羟基苯乙醇(15)、对羟基苯乙醇(16)、对羟苄基乙基醚(17)、对羟基苯甲醇(18)、1,2,4-苯三酚(19)、邻二苯酚(20)。其中化合物1为一新的天然产物,2~4和7~20为首次从紫堇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和6为首次从赛北紫堇中分离得到。采用四甲基唑蓝法测定了20个化合物对人肝癌HepG2、SMMC-7721细胞的体外抑制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2和3对人肝癌HepG2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IC_(50)值分别为16.8和19.2μmol/L。  相似文献   

6.
海南国产沉香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国产沉香(Aquilaria sinensis)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经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3,3'-(3-hydroxypropane-1,2-diyl)diphenol(1)、guaiacy lacetone(2)、6-羟基-2-(4'-羟基-2-苯乙基)色酮(3)、6-羟基-2-(2-羟基-2-苯乙基)色酮(4)、6-羟基-2-(2-苯乙基)色酮(5)和5α,6β,7α,8β-四羟基-2-(4'-甲氧基-2-苯乙基)-5,6,7,8-四氢色酮(6)。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3为首次从国产沉香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一株来自锡尾矿的真菌的发酵产物进行分离,共获得14个化合物,依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司他弗林(1)、布雷非德菌素E(2)、布雷非德菌素H(3)、布雷非德菌素D(4)、(2S,3S)-3,5-二羟基-2-[(Z)-4-(羟甲基)-8-甲基-3,7-二烯-1-基]-2-甲基-3,4,8,9-四氢吡喃并[2,3-e]异吲哚-7(2H)-酮(5)、5-((1R,2R,5R,6R)-2,5-二羟基-7-氧杂二环[4.1.0]庚烷-2-基)-3-((1S,2S,4aR,6S,8a S)-2,6-二甲基-1,2,4a,5,6,7,8,8a-八氢萘-1-羰基)-4-羟基吡啶-2(1H)-酮(6)、(3s)-6,8-二羟基-3-甲基-3,4-二氢-1H-苯并吡喃-1-酮(7)、腺苷(8)、4-羟基苯甲醛(9)、5-氨基-2-羟基苯乙酸甲酯(10)、尿嘧啶核苷(11)、乙酰司他弗林(12)、尼克酰胺(13)、(S)-7-苯甲基-6-甲基-6,7-二氢苯并[6,7][1,4]二氮杂卓[2,1-b]喹唑啉-5,13-二酮(14)。采用MTT法检测,结果表明化合物5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其对HT-29、A-549和MCF-7三种细胞的ED50分别为21.59、23.45μg/m L和37.36μg/m L。  相似文献   

8.
该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和重结晶等方法对落叶松针叶乙酸乙酯萃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利用NMR、MS现代波谱技术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对提取浸膏的抑菌活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从落叶松针叶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Larixol (1)、(2R)-5,4'-二羟基-6-甲基-7-甲氧基-黄酮(2)、2',4'-二羟基-4,6'-二甲氧基二氢查尔酮(3)、2',4-二羟基-4',6'-二甲氧基查尔酮(4)、2',4'-二羟基-4,6'-二甲氧基查尔酮(5)、异鼠李素(6)、4',5-二羟基-7-甲氧基-8-甲基黄酮(7)、山奈酚(8)、β-谷甾醇(9)、豆甾醇(10)、胡萝卜苷(11)、香草酸(12)、对羟基苯甲酸(13)、二甲基罗汉松脂素(14)、15-二十九烷醇(15)。其中,化合物2,4,5和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抑菌活性实验结果显示,乙酸乙酯萃取浸膏在浓度为5~100 mg·mL-1时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分别为55%~70%、53%~72%、61%~71%和33%~65%。上述结果为更加深入探究落叶松针叶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采用色谱法从臭参中分离得到24个化合物,利用波谱学方法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鉴定为choushenglycolipid A(1)、(–)-(7R,8S,7'E)-4-hydroxy-3,5'-dimethoxy-7,4'-epoxy-8,3'-neolign-7'-ene-9,9'-diol 9'-ethyl ether(2)、(7S,8R)-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3)、3-O-demethyl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4)、prunustosanan AI(5)、threo-guaiacylglycerol-β-O-4-lariciresinol ether(6)、(+)-落叶松脂素(7)、5'-methoxylariciresinol(8)、(–)-(7'S,8S,8'R)-4,4'-dihydroxy-3,3',5,5'-tetramethoxy-7',9-epoxy-lignan-9'-ol-7-one(9)、(7S,8S)-3-methoxy-3',7-epoxy-8,4'-oxyneoligna-4,9-diol 9'-O-β-D-glucopyranoside(10)、(-)-secoisolariciresinol(11)、(+)-异落叶松脂素(12)、burselignan(13)、threo-guaiacylglycerol-β-O-4'-coniferyl ether(14)、4-[1-乙氧基-1-(4'-羟基-3'-甲氧基)苯基]甲基-2-(4-羟基-3-甲氧基)苯基-3-羟甲基四氢呋喃(15)、(-)-(7R,7'R,7'R,8S,8'S,8'S)-4',4'-dihydroxy-3,3',3',5-tetramethoxy-7,9':7',9-diepoxy-4,8'-oxy-8,8'-sesquineolignan-7',9'-diol(16)、连翘脂素-4'-O-β-D-葡萄糖苷(17)、retusin-8-methylether(18)、ladanein(19)、怀特酮(20)、3-methoxy-9-hydroxy-pterocarpan(21)、trichocarpin(22)、(Z)-8-O-β-D-glucopyranosyl cinnamic acid(23)和4-hydroxycinnamyl-O-β-D-glucopyranoside(24)。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除化合物7、11~13、23和24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本属中被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运用硅胶柱、反相硅胶柱、凝胶柱、HPLC和薄层制备等色谱技术及重结晶从白木香内生真菌Botryosphaeria rhodina A13的固体发酵产物中分离纯化了10个化学成分,通过化合物波谱数据及理化性质鉴定它们的结构分别为豆甾-4-烯-3-酮(1)、豆甾-5-烯-3β-醇-7-酮(2)、豆甾-4-烯-3,6-二酮(3)、(22E,24S)-5α,6α-环氧基-24-甲基胆甾-8(14),22-二烯-3β,7α-二醇(4)、5,4'-二羟-7-甲氧基黄酮(5)、香草酸(6)、对甲氧基苯甲酸(7)、尿嘧啶(8)、2-甲氧基对苯二酚(9)、2-甲基-3,5-羟基色酮(10)。其中化合物1~10均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具有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从相思子种子的乙醇提取物中首次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及光谱分析鉴定其结构为N-9-甲基-β-咔啉(1)、异喹啉酮(2)、吲哚-3-羧酸(3)、2,3-二甲氧基-5,7-二羟基-二氢黄酮(4)、3-羟甲基呋喃醛(5)、3-羟基-2-甲基-4-吡喃酮(6)、豆甾醇-4,22-二烯-3-酮(7)和(6E,6’E)-2-hydroxypropane-1,3-diylbis(octadec-6-enoate)(8)。同时还得到13个其他成分。  相似文献   

12.
利用硅胶柱层析和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从来自杜鹃花科植物的一株内生链霉菌Streptomyces sp.KIB-271的发酵液中分离得到4种戊二酰亚胺类化合物,通过分析其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cycloheximide(1)、iso-cycloheximide(2)、2,6-二酮-4-[(E)-2'-((3″S,5″S)-3″,5″-二甲基-2″-酮-环亚己基)]-乙基-哌啶(3)和2,6-二酮-4-[(E)-2'-((3″R,5″S)-3″,5″-二甲基-2″-酮-环亚己基)]-乙基-哌啶(4),其中,4为首次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得到。抗菌试验研究表明化合物1对多株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明显的抗菌活性,可能是Streptomyces sp.KIB-271代谢产物的主要活性物质之一。  相似文献   

13.
竹叶兰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竹叶兰(Arundina graminifolia) 90%乙醇提取物中利用MCI、硅胶、大孔树脂通过柱色谱技术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鉴定为4-(4-羟苄基)-3,4,5-三甲氧基环己-2,5-二烯酮(1)、apigenin 6,8-di-C-β-glucopyranoside (vicenin-2,2)、7-羟基-2,4-二甲氧基-9,10-二氢菲(orchinol,3)、7-羟基-2-甲氧基菲-1,4-二酮(densiflorol B,4)、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丙烷-1-酮(5)、正二十四饱和脂肪酸甘油酯-1(6)、β-谷甾醇(7)、胡萝卜苷(8),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5和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甜杨桃(Averrhoa carambola L.)中的化学成分,采用乙醇提取、乙酸乙酯和正丁醇分别萃取及色谱分离方法,从其鲜果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它们的结构分别为苄基芸香糖苷(1)、苯乙基芸香糖苷(2)、腺苷(3)、乙基β-D-果糖苷(4)、正丁基β-D-果糖苷(5)、姜糖脂A(6)、姜糖脂C(7)和4-羟甲基-5-羟基-2H-吡喃-2-酮(8)。上述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  相似文献   

15.
为寻找蒲桃枝叶中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成分,采用p NPG法进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评价,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蒲桃枝叶中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部位主要为乙酸乙酯部位(IC_(50)=6. 96±0. 82 mg/L)和正丁醇部位(IC_(50)=5. 27±0. 26 mg/L),且显著强于阳性对照Acarbose(IC_(50)=2840. 61±6. 44 mg/L)(P 0. 05)。从蒲桃枝叶的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共分离得到11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岩白菜素(1)、2',4'-二羟基-6'-甲氧基-3',5'-二甲基二氢查耳酮(2)、2',4'-二羟基-6'-甲氧基-3'-甲基查耳酮(3)、5,7-二羟基-4'-甲氧基-6,8-二甲基黄酮(4)、5,4'-二羟基-7-甲氧基-8-甲基黄酮(5)、对羟基苯甲醛(6)、槲皮苷(7)、鞣花酸(8)、丁香苷(9)、丁香酸葡萄糖苷(10)、腺苷(11)。上述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并且化合物2~5和7~8具有较好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6.
为阐明酢浆草科植物杨桃(Averrhoa carambola)的化学成分,运用有机溶剂提取、萃取及多种色谱分离技术,从其叶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经光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苯基β-D-葡萄糖苷(1)、3,4,5-三甲氧基苯基β-D-葡萄糖苷(2)、苄基β-D-葡萄糖苷(3)、2-苯乙基芸香糖苷(4)、1-O-(3,5-二甲氧基-4-羟基苯甲酰)-β-D-葡萄糖(5)、5-羟基麦芽酚(6)、麦芽酚苷(7)、麦芽酚3-O-[6-O-(3-羟基-3-甲基-5-丁基戊二酰)]-β-D-葡萄糖苷(8)、乙基β-D-呋喃果糖苷(9)、丁基β-D-呋喃果糖苷(10)和鲨烯(11)。化合物8是1个新的人工产物,除化合物2和3外均为首次从杨桃属植物中得到。部分化合物与杨桃叶的抗炎、抗氧化和抗肿瘤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17.
以射干苷元为先导化合物合成了5个衍生物,并以射干苷元为对照,考察化合物体外抗肿瘤的活性,为研发新抗肿瘤药物提供依据。化学试验分别通过磺化反应、甲基化、乙基化反应合成化合物1~5,并根据红外、紫外、质谱、核磁等数据确定各化合物的结构,分别是射干苷元-5'-磺酸钠(1)、4',7-二甲基射干苷元(2)、4',7-二甲基射干苷元-5'-磺酸钠(3)、4',7-二乙基射干苷元(4)、4',7-二乙基射干苷元-5'-磺酸钠(5),其中化合物5为新化合物;活性研究表明各化合物组对HCT116、A549、HepG2细胞体外增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效果明显强于同等剂量的射干苷元组,特别是化合物3对A549的IC50为33. 67μM,化合物5对HCT116和HepG2的IC50分别为24. 71和32. 42μM,抗肿瘤活性明显,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花生中香味成分的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通过分析花生中香味成分化合物来对花生中香味成分进行研究。采用的方法为固相微萃取法,此法可以萃取出烘烤花生中的各种风味物质,根据实验我们可以看出:烘烤花生中挥发性的化合物中FD因子的最大值为256,并且FD因子排在前三位(FD因子>64)的在实验中检测出有10种已知的化合物和3种未知的化合物,实验结果显示:已知的化合物分别为:3-甲基丁醛(巧克力味)、2-甲基丁醛(焦糖味)、2-(2-羟乙基)-3-甲基-4-噻唑(鱼腥味)、2,5-二甲基吡嗪(烘烤坚果味)、2,6-二甲基吡嗪(烘烤坚果味)、乙基吡嗪(爆米花味)、2-乙基-5-甲基吡嗪(草味,坚果味)、呋喃醛(生土豆味)、3-乙基-2,5-二甲基吡嗪(咖啡味)、苯乙醛(甜芳香味)等。通过本次的实验,可以得出结论:2,5-二甲基吡嗪、乙基吡嗪等吡嗪类和醛类化合物是花生中香味的主要成分,对花生散发香味的贡献最大,酮类化合物对花生的风味贡献率较醛类来讲较低。  相似文献   

19.
从海洋链霉菌S09的发酵液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技术分别鉴定为:thymidine(1)、尿嘧啶(2)、3-甲基-2,5-哌嗪二酮(3)、2-吡咯甲酸(4)、卡拉霉素(5)和β-咔啉(6)。海虾致死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5在10μg/mL的浓度下对丰年虾的致死率为87.6%,显示出较强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20.
仙茅苷丙——仙茅根茎的新酚苷成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仙茅(CurculigoorchioidesGaertn.)根茎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为curculigoside(1)、curculigosideB(2)、curculigosideC(3)和2,6-dimethoxylbenzoicacid(4)。其中,化合物3为一个新的酚苷类成分,命名为仙毛苷丙,用现代波谱方法(1H-NMR、13C-NMR、2D-NMR和ESI-MS)鉴定其化学结构为5-羟基-2-O-b-D-吡喃葡萄糖基苄基-3'-羟基-2',6'-二甲氧基苯甲酸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