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运用在体细胞内电位记录法,观察了与肠系膜下神经节(IMG)相连的四组神经对IMG神经元自发电位活动的影响,结果显示扩和结肠或膀胱时,IMG细胞自发电位活动增加;切断或阻滞任一组神经均使IMG细胞电位活动受抑。其中结肠神经和腹下神经分别传导源自结肠尾段和膀胱等盆腔脏器的外周性兴奋,节间神经同时传导源自脊髓的中枢性和结肠的外周笥兴奋,肠系膜下神经节细胞的兴奋不仅源自脊髓,而且来源于结肠和膀胱。定量研究表明后者比前者对神经节细胞兴奋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2.
豚鼠在体肠系膜下神经节细胞兴奋的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在体细胞内记录法,观察了与肠系膜下神经节(IMG)相连的四组神经对IMG神经元电位活动的影响。结果显示切断或阻滞任一组神经均使IMG细胞电活动受抑。其中结肠神经(CN)和腹下神经(HN)分别传导源自结肠尾段和膀胱等盆腔脏器的外周性兴奋,节间神经(AMN)同时传导源自脊髓的中枢性和结肠的外周性兴奋。定量研究表明外周比中枢的影晌更重要。因此IMG不仅是传统认为的“信息传递站”,而且对中枢和外周信息有整合作用。  相似文献   

3.
Kong DH  Wang G  Wang HM  Ke DP  Hu JL  Zhu Y  Huang ZX 《生理学报》2003,55(4):388-394
应用细胞内记录技术,对铃蟾肽(bombesin,BOM)在豚鼠离体肠系膜下神经节(inferior mesenteric ganglion,IMG)非胆碱能兴奋性突触传递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重复电刺激突触前结肠神经,有74.3%(52/70)IMG细胞可诱发迟慢兴奋性突触后电位(ls-EPSP)。在可引出ls-EPSP的细胞中,22%(4/18)细胞同时对BOM和SP敏感。用BOM持续灌流IMG,可明显抑制对BOM敏感细胞的ls-EPSP,对BOM不敏感细胞的ls-EPSP则无影响,且BOM受体与SP受体间无交叉脱敏。BOM受体阻断剂tyr^4[D-phe^12]bombesin能明显可逆性地抑制BOM敏感细胞的ls-EPSP和去极化,但对BOM不敏感细胞则无影响。研究结果提示,BOM可能是介导豚鼠IMG细胞ls-EPSP的一种递质。  相似文献   

4.
蛙皮素对豚鼠肠系膜下神经节细胞的生物电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应用离休细胞内记录技术,观察了蛙皮素(BOM)对豚鼠离体肠系膜下神经节(IMG)细胞膜电位和膜电阻的影响,结果表明,181个IMG细胞在压力注射BOM(10^-5mol/L,1-15pulse,3-15ms)时呈现缓慢去极化(84.0%),先超极化后去极化(8.3%),和无明显反应(7.7%),在10个细胞上灌流BOM(10^-7-10^-6mol/L,60s),90%的细胞亦缓慢去极化,该去极化反应受低钙/高镁溶液的影响,但不为胆碱和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所阻断;膜电阻表现为减小(60.0%),不变(35.0%)和增大(5.0%),说明BOM可能存在于豚鼠IMG细胞上且发挥易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周小萍  蒋志根 《生理学报》1992,44(4):347-354
在豚鼠肠系膜下神经节(IMG)及其支配的结肠段联合标本上,对IMG细胞内电位与肠段纵肌或环肌舒缩活动进行了同步记录。实验结果表明:(1)肠段预置张力为零时,约50%IMG细胞有自发的快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活动,切断结肠神经或以筒箭毒(50μmol/L)灌流IMG后消失;(2)筒箭毒或低钙高镁溶液阻断神经节传递时,环肌节律性收缩幅度增大,节律变慢,但对纵肌节律性收缩无明显影响,(3)串刺激节前神经,在IMG细胞引起一串快EPSP或动作电位并常跟随迟慢的EPSP,同时,纵肌在0.1-0.2s潜伏期后出现迅速的、时程基本与动作电位串一致的舒张波,后者在筒箭毒灌流IMG后消失,而环肌运动可见舒张、舒张波延长或收缩波增大。结果提示:IMG不仅中继经典的胆碱能传出功能,还参与以胆碱能传递为中介的肠-肠反射,该反射活动的传出效应主要在于抑制环肌收缩。  相似文献   

6.
裴文芬  祝延 《生理学报》1996,48(3):263-268
应用细胞内记录,研究了豚鼠腹腔神经节细胞非胆碱能迟慢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与5-羟色胺及P物质的相互关系。当重复电刺激内脏大神经时,有78.2%的细胞在动作电位发放后出现LS-EPSP;灌注或压力注射5-HT或SP,分别在68.5%的细胞(102/149)及52.1%的细胞(98/188)上引起5-HT或SP去极化反应,两者差异非常显著(P〈0.01);大部分具有LS-EPSP的细胞对5-HT(73/8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通过豚鼠离体肠系膜下神经节(IMG)的细胞内生物电记录方法观察到:(1)5-羟色胺(5-HT 1-100μmol/L)灌流可在部分 IMG 细胞引起与非胆碱能迟慢兴奋性突触后电位(Is-EPSP)相似的缓慢去极化;(2)持续灌流5-HT 可使对5-HT 敏感的 IMG 细胞的Is-EPSP 明显阻抑;(3)5-HT 去极化及5-HT 敏感细胞的 Is-EPSP 均可为5-HT 再摄取抑制剂氟苯氧丙胺(50μmol/L)所增大,而对5-HT 不敏感细胞的 Is-EPSP 则不受这种药物的影响,(4)5-HT 合成抑制剂对氯苯丙氨酸(PCPA)预处理可使 IMG 细胞的 Is-EPSP 的出现率和去极幅度均明显减低。上述结果表明:5-HT 可能参与介导豚鼠部分 IMG 细胞的Is-EPSP。  相似文献   

8.
银杏内酯B对豚鼠腹腔神经节神经元Fast-EPSP的抑制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细胞内记录技术,观察并分析了银杏内酯B(GB)对豚鼠(Cavia porcellus)离体腹腔神经节(CG)神经元快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ast-EPSP)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用4×10-6mol/L的GB灌流CG,fast-EPSP的幅值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n=12,P<0.05);用低Ca2 /高Mg2 Krebs液灌流,fastEPSP被完全抑制(n=3);用高Ca2 Krebs液灌流,fast-EPSP幅度则增大(n=12,P<0.05),而用4×10-6mol/L GB与高Ca2 Krebs液联合灌流,fast-EPSP幅度则减小(n=12,P<0.05).结果提示,GB对CG神经元fast-EPSP的抑制效应可能与减少或抑制CG神经元的外Ca2 内流有关.  相似文献   

9.
应用细胞内记录,研究了豚鼠腹腔神经节(CG)细胞非胆碱能迟慢兴奋性突触后电位(LS-EPSP)与5-羟色胺(5-HT)及P物质(SP)的相互关系。当重复电刺激内脏大神经(SN)时,有78.2%的细胞(161/206)在动作电位发放后出现LS-EPSP,灌注或压力注射5-HT或SP,分别在68.5%的细胞(102/149)及52.1%的细胞(98/188)上引起5-HT或SP去极化反应,两者差异非常显著(P<0.01);大部分具有LS-EPSP的细胞对5-HT(73/88,83.0%)或SP(68/11459.6%)敏感,而不出现LS-EPSP的细胞仅有少数对5-HT(10/26,38.5%)或SP(11/36,30.6%)敏感,两类细胞的差异非常显著(5-HT:P<0.0001,SP:P<0.01)。上述结果支持5-HT与SP均作为递质参与LS-EPSP形成的观点。此外,在133个细胞上同时检测了5-HT与SP的作用,其中有66个细胞(49.6%)对5-HT及SP均敏感,提示在CG细胞,5-HT与SP之间可能存在某种机能联系。  相似文献   

10.
11.
豚鼠小肠神经节丛的NADPH—黄递酶组织化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已知,NADPH--黄递酶组化法可选择性地显示--氧化氮合成酶(NOsynthase,NOS)神经元。因此,我们以NADPH-黄递酶组化法,观察了豚鼠小肠肌间神经丛和粘膜下神经丛的神经网格以及NOS神经元。结果表明,三段小肠肌间神经丛的神经网眼大小和形态有明显差异,与对应的粘膜下神经丛相比,差异更显著。在肌间神经丛中,NADPH-黄递酶阳性神经元胞体大小不等;其长突起伸入节间束,而短突起较多,并可见短突起彼此连接.构成节内偶见的局部神经元回路。从小肠上段到下段,NOS神经元数量呈下降趋势。在粘膜下神经丛,我们也观察到少数NOS神经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辣椒素对肠系膜下神经诱发动作电位的影响。方法:对大鼠肠系膜下神经节施加不同浓度(分别为2.5、5、10g/L)的辣椒素或其载体(对照)后,在其中枢端给予能引起反应的方波刺激,记录节后神经外周端的动作电位。结果:虽然实验动物存在个体差异,且辣椒素对其神经作用的阈值也有所不同,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当辣椒素浓度为2.5~5g/L、作用3min后,即可使神经的敏感性降低;并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剂量相关性,即随着辣椒素浓度的升高,其对神经的脱敏作用也逐渐增强。结论:辣椒素对肠系膜下神经节内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均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P物质对大鼠DRG神经元胞体膜的作用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本文在大鼠DRG神经元标本上应用细胞内记录,以确定SP对DRG细胞的膜反应及其可能的离子机制。实验所测DRG细胞静息膜电位为-58.9±8.2mV(X±SE,n=81)。传导速度:A_(α/β)细胞为20.4±4.8m/s(X±SE),范围14.1-28.7m/s(47/60);Aδ及C类细胞为9.8±5.2m/s,范围1.2-13.7m/s(13/60)。浴槽滴加SP(10 ̄(-7)-3×10 ̄(-4)mol/L)在大多数细胞可引起明显的膜去极化反应(56/60)。少数细胞对SP无反应(4/60)。在SP去极化期间膜电导值有所增加,从平均值2.72×10 ̄(-8)mho增加24.6%(n=3)。所测逆转电位值在+40-+50mV之间(n=3)。浊流平衡液(BSS)中NaCl以氯化胆碱置代,或用含TTX(10 ̄(-5)mol/L)的BSS灌流,可使SP-去极化幅值大大减小但不能完全消除。而高(20mmol/L)和低(0mmol/L)Ca ̄(2+)的BSS灌流时,使SP-去极化幅值相应的增加和降低。用含10 ̄(-4)mol/LCd ̄(2+)及10 ̄(-2)mol/LTEA的BSS灌流,均使SP-去极化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14.
陆芳民  邢宝仁 《生理学报》1994,46(3):238-243
在豚鼠腹腔神经节细胞,γ-氨基丁酸可诱发“去极化-超极化”的双相反应,去极化伴膜电阻减小,超极化伴膜电阻增大,这种反应在低钙高镁液中仍然存在。蝇蕈醇可模拟GABA双相反应,但在诱发相同强度的极化反应时,蝇蕈醇产生的超极化弱于GABA。荷包牡丹碱(100μmol/L)和印防已毒素(100-300μmol/L)能可逆抑制GABA诱发的双相反应。Baclofen对神经节细胞的膜电位无明显影响。结果提示,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取E15 SD胎鼠的背根神经节,用胰蛋白酶消化分离成单细胞,在NBl培养基中培养,并通过差速贴壁法进行背根神经节神经元(DRGn)的分离纯化,用神经元特异性的烯醇化酶(NSE)鉴定培养的神经元。结果发现DRGn在体外合适条件下可存活3-4周,DRGn纯化培养的纯度达91%左右。DRGn在体外能存活较长时间,可作为神经科学研究的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16.
Zhang YM  Ma B  Gao WY  Wen W  Liu HY 《生理学报》2007,59(1):103-110
本文旨在研究谷氨酸及其受体在噪声致豚鼠螺旋神经节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实验分为在体和离体两部分。(1)在体实验:豚鼠分为生理盐水(NS,10μL)组,NS(10μL)+噪声组和犬尿喹啉酸(kynurenic acid,KYNA,5mmol/L,10μL)+噪声组,每组15只。用微量注射器经完整圆窗膜表面给予NS或KYNA:暴露于白噪声110dBSPL,1h。在圆窗给药前及噪声暴露后测试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阈值及Ⅲ波幅值,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compound action potential,CAP)阈值及N1波幅值和潜伏期,测试后取基底膜进行透射电镜观察。(2)离体实验:观察高浓度谷氨酸对急性分离的豚鼠螺旋神经节细胞的影响。结果显示,NS+噪声组豚鼠ABR及CAP阈移显著高于KYNA+噪声组,且Ⅲ波和NI波幅值明显降低,潜伏期明显延长。NS+噪声组豚鼠毛细胞及传入神经末梢急性水肿和线粒体结构破坏:KYNA+噪声组豚鼠的毛细胞和传入神经末梢无明显变化。离体胞外施加谷氨酸可引起螺旋神经节细胞逐渐出现水肿、变性,最后死亡。本实验提示,噪声暴露可引起豚鼠听功能损伤,毛细胞/传入神经突触的结构破坏和螺旋神经节细胞变性、死亡:这种损伤可能与噪声暴露引起谷氨酸的过度释放有关;谷氨酸通过其受体介导致使螺旋神经节细胞损伤,谷氨酸受体的广谱拮抗剂KYNA可减轻噪声对螺旋神经节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17.
兔肠系膜下神经节细胞的两种非胆碱能性慢突触后电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常规细胞内记录技术对兔肠系膜下神经节细胞的跨膜电位进行了观察。对节前神经的短串脉冲刺激,可诱发出一串快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EPSP)或顺向动作电位;在此之后,大多数细胞还出现一个持续约2min 的缓慢去极化电位。该电位具有抗箭毒和阿托品性质,受低钙高镁溶液的可逆性阻抑,因而可称为非胆碱能性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或者也可归入迟慢兴奋性突触后电位(ls-EPSP)。多数细胞的 ls-EPSP 伴有膜电阻增大,电位的幅度随细胞静息电位的超极化而变小;提示在这些细胞上,钾电导的失活很可能参与了电位的发生。以P物质溶液灌流神经节未见该电位有显著改变。另外,在箭毒化加阿托品化的神经节中,还发现少数细胞对节前神经的串刺激发生一个持续约一分钟的超极化电位。它也具有抗胆碱能受体阻断剂的性质,受低钙高镁溶液可逆性阻抑,为此我们命之为“极慢抑制性突触后电位”(vs-IPSP),以区别于“慢抑制性突触后电位”(s-IPSP),后者是通常用以表示一种胆碱能性的慢电位。本文所述的这两种非胆碱能性的突触电位有关递质,尚待探索。  相似文献   

18.
魏威 《生物学通报》2010,45(11):22-23
回顾2008年一道理综生物学高考试题:例1:[(2008年理综卷Ⅰ生物30.Ⅰ.(1)]肌肉受到刺激会收缩,肌肉受刺激前后肌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变化和神经纤维的电位变化一样。  相似文献   

19.
20.
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DRG)是重要的外周神经系统组成部分,是外周感觉传入中枢的枢纽。背根神经节在发育过程中神经元细胞及其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已有研究进行过单细胞转录组的解析,而关于非神经元细胞的动态变化尚无系统研究。为了探究出生后不同发育时间点大鼠DRG内非神经元细胞的变化,本研究选取10只7日龄(7 day,7D)大鼠的DRG和3只3月龄(3 month,3M)大鼠的DRG,制备单细胞悬液,使用10×Genomics平台进行测序,从单细胞水平解析了出生后发育中DRG非神经元细胞的转录图谱。结果表明,7D和3M各类非神经元细胞在细胞数目的分布比例上存在显著差异性。对拥有4个亚型的施旺细胞整体进行拟时分析,Ⅱ型施旺细胞是最早出现的施旺细胞亚型,Ⅲ型和Ⅳ型施旺细胞出现较晚。进一步对2个不同发育时间点细胞占比数差异显著的Ⅳ型施旺细胞进行了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lopa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从7D到3M的差异基因的GO分析结果表明,Ⅳ型施旺细胞的状态逐渐趋于稳定。KEGG分析结果发现酪氨酸代谢通路的显著上调影响了细胞内的信号转导,进而影响了细胞稳态的维持。从7D到3M,基因Col3a1、Col4a1显著下调,且与细胞外基质的构建密切相关,这表明Ⅳ型施旺细胞的细胞基质环境随着发育过程趋于稳定。上述结果提示Ⅳ型施旺细胞是一类趋于成熟且维持施旺细胞稳态的细胞。本研究关于DRG在发育过程中细胞类型和基因表达差异的分析结果为躯体感觉在发育过程中成熟机制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