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4.
本文报道产于中国东北长白山的多孔菌科(Polyporaceae)全缘孔菌属(Haploporus)一新种,即苦味全缘孔菌(H.amarus zeng et Bai)。作者在文中还对全缘孔菌属及其模式种的建立,命名和属的概念进行了讨论。模式标本存于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植物标本室(HBNNu)。  相似文献   

5.
吴厚永 《昆虫知识》1992,29(3):162-165
<正> 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体传染病是以医学昆虫作为媒介而传播的,加之因它们刺叮吸血等活动对人畜造成的骚扰和影响,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因此人们很早就对医学昆虫引起了注意。我国早在公元前100多年西汉刘安撰写的淮南子中就已提到“孑孓为蚊”。但是人类对医  相似文献   

6.
底栖藻对扬子地台西缘晚奥陶世生态危机的改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越  冯洪真  李军 《古生物学报》2002,41(2):211-218
晚奥陶世的冈瓦纳大陆冰川导致全球性海退和两幕生物灭绝事件,第一幕,也是高潮幕,发生于Rawtheyan期末;第二幕发生于Hirnantian期末。在经历第一幕事件的过程中,扬子地台西缘的四川汉源地区大渡河组浅水相灰岩和硅质灰岩中出现了极其繁盛的底栖藻类,局部层位中可达到造礁的程度。大量底栖藻通过光合作用改善、缓冲了这一浅海地区的低温、缺氧的灾变环境,并成为生态系统重建的先驱群落。局部浅海环境的正常化为后生动物腕足类、三叶虫和海百合在Hirnantian期南郑组的短暂复苏创造了生存条件。当后生动物再度成为生态系统的主体时,啃食压力的增大使底栖藻的居群数量骤然减低。始于Hirnantian后期冰川消融的海进造成第二幕Hirnantia动物群的灭绝。  相似文献   

7.
8.
中国农村环境的近年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纯儒 《生态学报》1990,10(1):37-44
  相似文献   

9.
10.
中国涡虫纲分类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涡虫纲在分类学上归属于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本纲动物主要生活在淡水和海洋,少数生活于潮湿的土壤中,多营自由生活,少数为共生或寄生生活.在动物演化的历史进程中,扁形动物的出现,标志着动物界的演化发展已开始由水生向陆生、由固着或漂浮生活向自由爬行生活过渡,并相应在形态上演化出一系列发展水平上关键性的变化,因此在动物进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它们对水质变化十分敏感,因此是一类很好的水体污染的指示动物;同时,由于其再生能力特别强,因而又是研究细胞分化与脱分化分子机理的好材料,百年来一直是国际动物界热衷探索的研究领域.遗憾的是,我国动物学界从事涡虫研究者甚少,过去属于空白或薄弱学科.本文对我国涡虫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 行全面概述,以期为我国涡虫纲的区系分类研究提供全面详实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正> 1984年作者在整理人民来信时发现一件很有趣的标本.从它的特殊形态特征和表面覆盖有发亮的整列层使人一眼就能看出它是属于总鳍鱼类的.经过细心的修理和进一步观察,认为属于Heimenia.标本记述材料一件保存不完整的鳞片.化石编号V7143.时代与产地云南鲁甸德红,中泥盆统海口组.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次报道了中国细柄蕈树林的生态分布,组成结构特点,生长发育和演替动态规律,为合理开发和利用中国的细柄蕈树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城市生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昌笃 《生态学报》1990,10(1):92-95
  相似文献   

14.
古鱼类学是一门开展较早的科学,早在十九世纪初,法国学者即发表了比较经典的专著。以后不少国家的学者陆续发表了研究古鱼类的著作;从事这方面的专业人员也逐渐增多,尤其近廿年来更有显著发展。对鱼化石的研究,已由表及里,由宏观到微观,做的非常精细,对鱼类的发展史和各类间的系统关系,均达到了一个新的认识水平。以下是对我国古鱼类的研究,做一简要回顾。  相似文献   

15.
中国鸡形目鸟类的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中国鸡形目鸟类分布数据库,运用GIS技术处理物种分布数据,研究了中国鸡形目鸟类的水平、垂直分布状况和分布中心。中国鸡形目鸟类63种,分属2科26属,在水平分布上具有不均匀性,在动物地理亚区上表现为西南山地亚区分布最多(35种),其次是青海藏南亚区(30种)、喜马拉雅山亚区(22种);在垂直分布上则主要分布于从1100m到2900m的中、高海拔地区。中国鸡形目鸟类物种多样性具有2个分布中心:喜马拉雅-横断山中心和滇南山地中心。我国鸡形目鸟类主要涉及以下3个分布型:喜马拉雅-横断山型、东洋型和南中国型。其中以喜马拉雅-横断山型的种类最多,其次为东洋型和南中国型,其他类型较少。  相似文献   

16.
中国植物分类学中的物种问题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Nooteboom和Peter Raven都认为中国的分类学家往往持有狭隘的物种概念,而这是由于他们缺 少足够的标本,尤其是模式标本,因而不能充分研究种的变异性。Raven说这使他相信中国植物分类学 中真正的物种概念颇有模式概念的色彩。他们的说法不无道理。的确,中国的植物区系中可能有大量 的种其真实身份还有讨论的余地。根据单个性状或完全按营养器官性状来命名新种是常有的事。有些 学者甚至把发表新种作为其分类工作的主要目标。现有的、为数非常有限的关于中国植物变异式样研 究的证据证明有些“种”实际上是生态宗(Clinopodium)、地理宗(Cunninghamia和Indigofera)或呈地形 梯度变异式样的分类群(Lespedeza和Rhododendron)而已。根据表型的可塑性变化而命名的种曾经或 仍然被作为“好种”对待(Rorippa)。具各种不同叶形特性的种间杂种的分离系被命名为不同的种 (Ilex)。分类学上本来就已经很复杂的无融合生殖复合体由于新种的不断增加而变得更加复杂 (Malus)。对一个具有复杂变异式样的种的精心研究导致对25个种名的归并,其中有10个是80年代 由中国分类学家发表的(Clematoclethra)。诸如此类的例子随着研究工作的扩大而势必大量增加。传统 植物分类学主要或完全以形态性状为依据。外部形态性状具有比较容易观察和记录的优点。分类学种 概念能满足多种用途分类的需要。但如果把分类学种概念说成是完全凭分类学家个人的主观判断或甚 至偏爱而很难有是非之分就颇成问题了。现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有条件对种这个分类阶元作客观的解 释。正确的物种概念来自对植物变异式样及其分类学价值的正确和充分的理解。因此,作为标本室分 类学家,首先要研究尽可能多的标本。其次,尽可能收编来自其他方面的证据是十分可取的。这些证据 即使不是很有用的分类性状,对更好地了解或解释类群的变异式样往往具有重要的意义。分类学家可 借以发现他所寻找的分类群在表型或基因型变异上的间断。对这两种间断的合理应用将导致在许多属内种级水平的更加合理的分类。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通过对贵州紫云地区猫场剖面长兴组上部及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地层进行高密度采样和系统切片,获得有孔虫化石标本1 178枚,共鉴定出有孔虫37属65种,包括类有孔虫4属7种。其中35属63种有孔虫消失在生物碎屑灰岩与微生物岩界线之下,包括所有的类有孔虫,其种级和属级灭绝率分别为96.9%和94.6%。这与华南其它微生物岩剖面类似,进一步表明浅水相有孔虫的灭绝发生在长兴期末期。猫场剖面长兴组生物碎屑灰岩中Dagmarita和Cribrogenerina两属非常丰富,其个体数量分别为209枚和126枚,占总数量的28.4%,是该动物群的优势分子,称为Dagmarita-Cribrogenerina组合。猫场组微生物岩中仅发现有孔虫Earlandia和Postcladella两个属,称为Earlandia-Postcladella组合。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远古人类的进化   总被引:21,自引:8,他引:21  
吴新智 《人类学学报》1990,9(4):312-321
本文从中国人类化石的年代顺序、共同形态特征、渐进变化、形态的异样性、镶嵌性、与其他地区的基因交流和古文化证据等方面论证了中国人类进化以连续性为主,还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有渐增的基因交流。本文还附带讨论了近年云南发现的古猿化石和湖北发现的人科头骨化石。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二叠系的底界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王成源  康沛泉 《微体古生物学报》2000,17(4):378-387,T004
牙形刺是二叠系生物地层的主导门类,地叠系的三统九阶的界线层型(GSSP)都将用牙形刺定义。我国石炭-二叠系(C/P)的分界应采用与国际上一致的标准,即用牙形刺Streptognathodus isolatus的首次出现定义二叠系的底界。S.isolatus在我国华南、华北均有分布,可精确地确定二叠系的底界。华北太原组应归下二叠统Asselian阶,我国C/P界线地层和Streptognathodu  相似文献   

20.
文中介绍目前国际侏罗系-白垩系界线研究的进展以及我国东北地区下白垩统和相关陆相地层的研究现状.针对目前国内陆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研究中存在的争议,澄清一些概念,提出我国相关陆相地层的研究需结合古生物学、同位素年代学、古地磁学等多学科的结果.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这些综合性的工作和最新国际地质年代表的结果并不矛盾.最新的国际地质年代表中提出的侏罗系-白垩系界线的年龄(145.5±4Ma)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支持,相比之下,一些学者提出的侏罗系一白垩系界线年龄为135Ma或125Ma的观点还缺乏地层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的证据.近年来年代地层学研究的进展为我国东北地区下白垩统精确国际对比提供了重要证据.东北地区陆相早白垩世沉积中脊椎动物化石的发现以及多数无脊椎动物和植物化石研究的结果表明,生物地层学的证据与年代学和古地磁学证据基本吻合.文中还通过一些实例,探讨在生物地层学(特别是脊椎动物地层学)研究中,重视生物系统发育学研究的重要性,即应当重视"谱系发育关系相近属种的对比",从而可以有效避免采用化石确定地层年代过程的一些误区.文中尚论及白垩系Aptian阶的底界年龄以及国际地质年代表中下白垩统一些阶的年限确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