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青藏高原高寒湿地和草甸生态系统碳库对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青藏高原海北高寒湿地塔头、塔间以及高寒草甸3种生境为对象,分析了3种生境下植被碳库、土壤碳库(0~30 cm)以及生态系统总碳库的差异。结果表明:湿地塔头和塔间的植被碳库分别为1.54±0.11和1.57±0.20 kg·m~(-2),显著高于草甸植被碳库(0.83±0.05 kg·m~(-2)),尤其是植被地下碳库;湿地塔间的土壤有机碳(SOC)库为21.99±1.18 kg·m~(-2),显著高于湿地塔头和草甸的SOC库,湿地塔头与草甸的SOC库没有显著差异;湿地塔间的总碳库最大,为23.53±1.18 kg·m~(-2),湿地塔头总碳库为19.53±1.43kg·m~(-2),草甸总碳库为18.70±0.81 kg·m~(-2),湿地塔头与草甸的总碳库没有显著差异。因此,建议在未来的高寒湿地碳库估算中将湿地塔头和塔间碳库予以区分,有助于精确估算高寒湿地碳库。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研究站25个科、70个属、102种植物叶片的稳定性碳同位素的测定,以确定植物群落的光合型.结果表明,所测定的102种植物的稳定性碳同位素比值(δ13C)介于-28.24‰和-24.84‰之间,说明这102种植物均属于C3植物,无C4植物或CAM植物.植物这种光合型的分布与该生态系统中的环境因子密切相关,是低温、强辐射等环境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也反映了植物对这种特殊环境的适应.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研究站25个科、70个属、102种植物叶片的稳定性碳同位素的测定,以确定植物群落的光合型。结果表明,所测定的102种植物的稳定性碳同位素比值(δ^13C)介于-28.24‰和-24.84‰之间,说明这102种植物均属于C3植物,无C4植物或CAM植物。植物这种光合型的分布与该生态系统中的环境因子密切相关,是低温、强辐射等环境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也反映了植物对这种特殊环境的适应。  相似文献   

5.
海北高寒灌丛草甸蒸散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涵  王秋凤  李英年  朱先进 《生态学杂志》2013,24(11):3221-3228
蒸散是陆地生态系统水分循环的重要分量,研究典型生态系统的蒸散规律有助于认识水分循环过程,进而为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依据.本研究基于涡度相关法研究了2003-2011年海北高寒灌丛草甸生态系统的蒸散量变化特征及水分收支状况.结果表明: 2003-2011年,研究区蒸散量的季节变化明显,最大值一般出现在生长旺季的7-8月,达4.4~5.7 mm·d-1;最小值多出现在1月或12月(0.09±0.04 mm·d-1).蒸散量的年际动态明显,为451.3~681.3 mm,其中,生长季占70%以上.年蒸散量与年降水量之比的平均值为1.06±0.17,表明该生态系统的年水分收支状况基本平衡,几乎所有的降水都以蒸散的形式消耗.  相似文献   

6.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氮素循环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4  
张金霞  曹广民 《生态学报》1999,19(4):509-513
应用分室模型,研究了高寒草甸(矮嵩草草甸)生态系统中氮素的分布与循环。结果表明:系统中,土壤库氮素总储量为 1063t/hm 2,主要以有机态存在,土壤氮素全量养分丰富,而有效养分贫乏,仅能满足较低水平生产的供求关系;植物氮素主要储存于植物活根中,根系氮素储量为 19011±4962kg/hm 2·a,活根内氮素占 7926% 。通过对该系统氮素收支平衡计算结果表明,氮素输出为 15935kg/hm 2·a,大于系统的输入 8473kg/hm 2·a,系统中氮素亏缺,成为限制草场生产力提高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7.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磷素循环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试验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进行了实验样地设置在冬春草场上,应用分室模型,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分为大气,土壤,植物,食草动物4个分室,主要讨论了磷素在各分室内的贮量,流动方向,流通数量及其系统磷素的供需状况,高寒草旬生态系统磷素的循环过程中,大气分室通过降水输入土壤磷量为0.36kg/hm^2.a植物从土壤库摄取速效磷7.06kg/hm^2.a这些磷素一部分(0.57kg/hm^2.a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是我国第一个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它位于锡林郭勒盟中部的白音锡勒地区。本区地处蒙古高原典型草原地带,由于具备温带典型草原的特点,且草原生物物种丰富、类型多样、自然面貌保持较好,是生产、科研、自然保护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呈现退化的趋势.本文利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多年观测的长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定量方法度量高寒草甸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评估该系统的持久性,并结合系统现状提出避免系统崩溃的对策.结果表明,高寒草甸净初级生产力的动态行为以对降水和气温的即时直接响应为主.无论是净初级生产力对自身的"记忆"程度,还是主要气候因子对初级生产力的"滞后"作用,均比较微弱,说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有较强的恢复能力,即有较强的持久能力.与世界其他地区草地生态系统恢复能力度量结果相比较,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显示较强的恢复能力.科学地利用高寒草地资源,积极恢复治理退化草地,是维持脆弱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持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姜恕 《植物生态学报》1982,6(3):247-250
内蒙古草原是我国宝贵的牧业和农业资源。但由于气候干旱、生态条件严峻,作为生态系统,却是较为脆弱的。尤其在不合理开垦、过度放牧和割草等人为活动影响下,易于呈现退化甚至沙化。草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及生产力提高途径的研究,不仅可以阐明草原物质生产、营养循环与自然环境,群落结构之间的动态规律,而且这个规律本身就是合理利  相似文献   

11.
1982年8月30日至4月7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在京主持召开了我国最大的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学术交流和工作会议。来自该站的科技人员和一些宣传出版单位的代表及外地代表共50余人参加了会议。我国生物界的著名老科学家汤佩松、马世骏、阳含熙、贾慎修、侯学煜等前后参加了会议并对该站的科研成果作了高度评价,同时对今后的科研工作作了重要讲话。会议期间,代表们总结了该站建站三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并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进一步讨论和制定了该站今后的科研工作计划。提交大会的学术论文和学术报告共48篇,在大会上宣读的有25篇,内容有:有关土壤、植物区系、植被和草地资源方面的本底资料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开垦对海北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地区,选择高寒草甸开垦后形成的农田(种植春油菜)作为研究对象,开垦年限分别为0、10、20和30年,利用土壤有机碳密度分组法,对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及不同组分(轻组有机碳LFOC,重组有机碳HFOC)含量及随开垦年限变化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寒草甸开垦后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变化主要发生在0~10 cm土层,LFOC下降最快,其次为HFOC和SOC,至30年时分别下降了48.63%、43.97%、37.64%。而0~40 cm土体内,SOC、LFOC和HFOC亦呈下降趋势,开垦30年,它们的下降速率分别为785.77、16.79和460.29 kg C.hm-2.yr-1。开垦将大大降低高寒草甸作为碳汇的功能,土壤碳库的总贮量由143 516.94 kg C.hm-2.yr-1下降至114 298.34 kg C.hm-2.yr-1,使其逆转为碳源。  相似文献   

13.
海北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和排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采用数学分析的方法,对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开放实验站地区的植物群落进行了数量分类和排序。结果表明:当相关系数R=0.85时,64个样地群落可以划分为23个群落类型,各群落类型的层次结构、种类组成、生态条件以及地理分布上均有明显特点。排序结果证明:群落类型的排序坐标分别与海拔、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青海省海北州典型高寒草甸土壤质量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青海省海北州的典型高寒草甸(金露梅灌丛草甸、矮嵩草草甸、高山嵩草草甸)为研究对象,以7种土壤微生物活性指标和10种土壤理化性质指标组成的土壤生物肥力性质为评价指标,对不同利用方式下草甸的土壤质量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高寒草甸土壤综合质量可用3个主成分(PC)来表征,其中PC1上有13个指标的载荷较高,PC2上有3个指标的载荷较高, PC3上只有全磷的载荷较高.结合Norm值的方法,筛选出微生物生物量碳、脲酶、碱性磷酸酶、蛋白酶、有机碳、全氮、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容重和阳离子交换量(CEC)等11项指标,建立了海北高寒草甸土壤综合质量评价的最小数据集(MDS).通过主成分和对应的权重系数分析, 对3种草甸的土壤综合质量进行排序,0~10 cm层为矮嵩草草甸>金露梅灌丛>高山嵩草草甸;10~20 cm层为金露梅灌丛>高山嵩草草甸>矮嵩草草甸.  相似文献   

15.
16.
青海省海北地区高寒草甸雀形目鸟类的繁殖生产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晓爱  赵亮  刘泽华 《动物学报》2000,46(3):265-270
通过对高寒草甸10种雀形目鸟类繁殖生产力研究表明,高寒草甸鸟类的繁殖生产与鸟类栖息地所处的地理环境、营巢类型和繁殖方式密切相关。其中繁殖季节长度和窝卵数是影响高寒草甸鸟类繁殖生产力的两个最重要的因子(P〈0.05)。鸟类平均繁殖生产力为2.80(只/对.年)。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Leslie矩阵模型研究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牲畜种群结构及动态。模型考虑了更加精确的年龄组转移关系,出栏率是种群波动的主要因子。目前,牲畜种群结构不合理,种群数量不能保持平衡。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净二氧化碳交换量特征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1  
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广泛分布的植被类型之一,面积约120万km2,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当雄草原站即位于该类植被的典型分布区。以2003年8~10月中旬在该站用涡度相关法连续观测的CO2通量数据资料为基础,分析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8~10月份净二氧化碳交换量(NEE)的日变化规律,及其与光合有效辐射、降水、温度等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8~10月份的日均NEE有明显的日变化,表现为单峰型,通常在地方时11:00~12:00左右达到碳吸收的最大值,平均为-0.2680mgCO2/(m2·s)(-6.0800μmolCO2/(m2·s))。白天的NEE与光合有效辐射之间符合很好的直角双曲线关系,表观量子产额平均为0.0203μmolCO2/μmolPAR,表观最大光合速率平均为9.7411μmolCO2/(m2·s)。夜晚的NEE与5cm地温有很好的指数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增汇潜力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为了揭示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植被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以原生矮嵩草草甸、退化草甸、人工草地以及农田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该4种不同土地格局下生态系统的有机碳现状.以原生矮嵩草草甸土壤碳储量为基准对不同类型高寒生态系统的碳增汇潜力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和碳增汇潜力有很大差异,在0-40cm土层中,(1)原生草甸碳储量最高,达到17098 g C/m2,退化草甸、人工草地和农田的有机碳汇增加潜力分别为:5637、3823、1567 g C/m2.(2)对于退化草甸和人工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明显低于原生草甸和农田.(3)地下生物量碳储量主要集中在0-20cm,且原生草甸地下生物量的碳储量比其他3个植被类型高3.6-5倍.总体上,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存在巨大的碳增汇潜力.  相似文献   

20.
青海省海北地区高寒草甸鸟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本研究地区,高寒草甸鸟类群落由22种鸟组成,它们隶属于2目9科,其中留鸟11种,迁徙鸟8种。在当地繁殖的鸟19种,冬候鸟2种。各项鸟类群落指标呈现明显季节变化,一般从早春开始上升,到夏季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隆冬的最低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