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使用杂鳞库蚊复组COI部分序列和ITS序列构建分子发育树,并基于COI序列计算该复组种内和种间的Kimura-two-Parameter(K2P)距离,探讨环带库蚊的分类地位和杂鳞库蚊复组内各亲缘种的系统发育关系。环带库蚊和杂鳞库蚊的种间K2P距离为0.24%-0.72%,支持"环带库蚊是杂鳞库蚊的同物异名"这一观点;杂鳞库蚊(环带库蚊)和伪杂鳞库蚊、三带喙库蚊的种间K2P距离为4.41%-9.68%,同时分子系统树显示各个种分别聚类,互为姐妹群,再次证明三者互为独立的种;环带库蚊和杂鳞库蚊聚类的分支最接近树的端部,三带喙库蚊分支最接近树的基部,提示三带喙库蚊最早发生分化,而杂鳞库蚊(环带库蚊)最晚发生分化;采集自日本的三带喙库蚊种内K2P距离为0.48%-2.68%,而它们与采集自中国、印度的该种K2P距离为4.17%-6.76%,日本产三带喙库蚊聚集成一支,并与中印产地的聚类分支互为姐妹群,这些结果提示日本的三带喙库蚊有种下,甚至种级分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稻属植物胚的形态结构与二(异)型子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长久以来植物学界认定稻 (OryzasativaL .)是单子叶植物。作者从稻胚发育的研究中确认稻胚具二型子叶 ,并非单子叶。稻属其他种的胚胎形态与O .sativa是否相同 ?是否具二型子叶 ?根据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观察结果 ,稻属 (Oryza) 2 2个种和亚种的胚的形态结构可以分为两种类型。O .sativa等 16个种胚具腹鳞和侧鳞 ,属第一类型 ;O .meyeriana (Zoll.etMor.exSteud .)Baill.ssp .tuberculataW .C .WuetY .G .Lu ,G .C .Wang等 6个种 (亚种 )胚缺腹鳞和侧鳞 ,属第二类型。O .sativa和O .meyerianassp .tuberculata的胚胎发育过程所出现的盾片原基、胚根鞘原基、胚芽鞘原基和生长锥均来自原胚 ,前二者发育成胚套 ,是外围子叶 ;胚芽鞘原基发育成围在生长锥外并盖住生长锥的空心的倒锥状胚芽鞘 ,是顶生子叶。第一类型与第二类型稻胚都具有二型子叶。第二类型稻胚在盾片原基发育过程中并不分化出腹鳞和侧鳞 ,因而造成第二类型稻胚缺腹鳞与侧鳞。稻的二型子叶源于原胚的背腹极性分化  相似文献   

3.
对云南省南部新建移民东方红村和现有的龙塘村中三带喙库蚊与伪杂鳞库蚊种群动态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2个村庄中这2种媒介蚊虫的种群动态趋势不同;东方红村房屋内,除6月三带喙库蚊种群密度比伪杂鳞库蚊明显要高以外,其它月份二者种群密度差异不明显(P>0.05);整个诱集期间,伪杂鳞库蚊的种群密度(D)和种群优势度(d)在东方红村房屋(D=10只.灯-1,d=0.04)与牛舍(D=52只.灯-1,d=0.06)中都比龙塘村房屋(D=33只.灯-1,d=0.10)与牛舍(D=99只.灯-1,d=0.09)中的低。表明云南南部地区新移民村建设中,乙脑媒介种群随着环境开发产生变化。  相似文献   

4.
角管库蚊Culex(Cx.)hutchinsoni Barraud,1924属尖音库蚊类群(Cx.pipiens group)。成蚊外表与致倦库蚊Cx.(Cx.)quirquefasciatus Say,1823非常近似,仅中胸盾鳞带红棕色,侧板上部白鳞簇上下有暗斑或纵条,但两者雄蚊尾器和幼虫形态明显不同。本种雄蚊载肛突有发达的基腹突。此外,两者雌蚊的食窦甲的形态也不相同。角管库蚊幼虫的形态极为特殊(图),即呼吸管背面近末端有一角状突起。这是在蚊类幼虫极为罕见的特征。图角管库蚁Cx.hutchmsoni幼虫昆端本种库蚊于1981年8月采自云南西双版纳景洪县。幼虫孳生在电站积水(海拔900米)。角管库蚊在…  相似文献   

5.
中国黑腹果蝇种组40种果蝇的核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传统的敲片、Giemsa染色的方法制片对中国黑腹果蝇种组(Drosophilamelanogasterspeciesgroup)8个种亚组40种果蝇的染色体进行了分析,共发现18种核型,即A、A′′、C、C′、C′′、C′′′、C′′′′、D、D′、D′′、E、E′、E′′、F、F′、G、H和I,其中A、A′′、C′′′、C′′′′、D′′和F′为新发现的核型。8个种亚组的基本核型分别是:嗜凤梨果蝇种亚组(D.ananassaesubgroup)的核型为F、F′、G和H型;牵牛花果蝇种亚组(D.eleganssubgroup)的核型为A和A′′型;细针果蝇种亚组(D.eugracilissubgroup)的核型为C型;嗜榕果蝇种亚组(D.ficusphilasubgroup)的核型为C′型;黑腹果蝇种亚组(D.melanogastersubgroup)的核型为C和C′型;山果蝇种亚组(D.montiumsubgroup)的核型为C、C′、C′′、D、D′、D′′、E、E′、E′′和I型;铃木氏果蝇种亚组(D.suzukiisubgroup)的核型为C′′′和C′′′′型;高桥氏果蝇种亚组(D.takahashiisubgroup)的核型为C、C′′′和C′′′′型。透明翅果蝇(D.lucipennis)雌性核型2n=8,雄性核型2n=7,雄性Ⅳ号染色体为染色体单体。此外还发现,吉川氏果蝇(D.kikkawai)、林氏果蝇(D.lini)、奥尼氏果蝇(D.ogumai)、拟嗜凤梨果蝇(D.pseudoananassae)和叔白颜果蝇(D.triauraria)5种果蝇有B染色体。本文确定了D.sp.likeelegans、D.sp.likenyinyii、D.sp.liketrapezifrons1、D.sp.liketakahashii、D.sp.liketrapezifrons2和D.sp.likeauraria等6个未描述种的核型和1个新记录种吉里果蝇(D.giriensis)的核型。本研究证明了在黑腹果蝇种组内、亚组内、种内和单雌系内的核型多样性,为果蝇遗传和进化提供了进一步的细胞学证据。  相似文献   

6.
对毛茛科Ranunculaceae铁线莲属Clematis的菝葜叶铁线莲组sect. Naraveliopsis进行了全面修订, 确定此组共含21种1亚种和1变种; 写出此组的分类学简史和地理分布, 并讨论了此组在铁线莲属中的系统位置; 将此组划分为3亚组, 写出分亚组、分种检索表, 以及各种植物的形态描述、地理分布、生长环境等, 并附有多数种的墨线图。根据对此组植物形态特征的分析, 观察到以下重要演化趋势: (1)叶从单叶演变到二回羽状复叶或二回三出复叶; (2)花从两性到单性, 从无退化雄蕊到有退化雄蕊; (3)雄蕊从无毛到有毛; (4)药隔突起从短(0.5-0.7 mm)到长(8.5-10 mm)。根据上述演化趋势,花两性、雄蕊被毛、退化雄蕊存在的荔波铁线莲亚组subsect. Liboenses(1种,特产贵州荔波)和花由两性变为单性的亚组subsect. Macgregorianae(2种,特产菲律宾)被认为是菝葜叶铁线莲组的进化群。在原始的菝葜叶铁线莲亚组subsect. Smilacifoliae(花两性,雄蕊无毛; 18种,广布亚洲热带地区)中,具单叶,花无退化雄蕊,药隔突起较短的菝葜叶铁线莲C. smilacifolia和滇南铁线莲C. fulvicoma被认为是较原始的种,而具三出复叶和退化雄蕊的C. vietnamensis和丝铁线莲C. loureiriana,以及具羽状复叶和长药隔突起(长达10 mm)的C. papillosa等3种则被认为是此亚组的进化种。自中南半岛北部山地向西经云贵高原南部至喜马拉雅东部山区集中分布有菝葜叶铁线莲组的13种植物,这一山区地带被认为是此组的分布中心。在此山区地带中,菝葜叶铁线莲的分布区和滇南铁线莲的分布区重叠部分的山区可能是此组的起源中心。  相似文献   

7.
长久以来植物学界认定稻(Oryza sativa L.)是单子叶植物.作者从稻胚发育的研究中确认稻胚具二型子叶,并非单子叶.稻属其他种的胚胎形态与O.sativa是否相同?是否具二型子叶?根据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观察结果,稻属(Oryza) 22个种和亚种的胚的形态结构可以分为两种类型.O.sativa等16个种胚具腹鳞和侧鳞,属第一类型;O. meyeriana (Zoll. et Mor. ex Steud.) Baill.ssp. tuberculata W. C. Wu et Y. G. Lu, G. C. Wang等6个种(亚种)胚缺腹鳞和侧鳞,属第二类型.O.sativa和O. meyeriana ssp. tuberculata的胚胎发育过程所出现的盾片原基、胚根鞘原基、胚芽鞘原基和生长锥均来自原胚,前二者发育成胚套,是外围子叶;胚芽鞘原基发育成围在生长锥外并盖住生长锥的空心的倒锥状胚芽鞘,是顶生子叶.第一类型与第二类型稻胚都具有二型子叶.第二类型稻胚在盾片原基发育过程中并不分化出腹鳞和侧鳞,因而造成第二类型稻胚缺腹鳞与侧鳞.稻的二型子叶源于原胚的背腹极性分化.  相似文献   

8.
铁线莲属大叶铁线莲组修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毛茛科Ranunculaceae铁线莲属Clematis的大叶铁线莲组sect. Tubulosae进行了修订, 确定此组含9种2变种和3变型, 对此组的分类简史和地理分布做了介绍, 研究了此属大多数种的花粉形态, 写出此组组下分类群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等, 并附有全部种的插图。此组9种被划分为2亚组, 其中原始群羽叶铁线莲亚组subsect. Pinnatae(有2种, 1种分布于中国河北和东北, 另1种产日本)在木质藤本习性、花构造、花粉形态(具3沟)等方面与威灵仙组sect. Clematis颇为近似, 区别主要在于萼片在开放初期近直立, 以后平展, 雄蕊花丝被毛, 此亚组可能源于威灵仙组。进化群大叶铁线莲亚组subsect. Tubulosae(有7种, 分布于我国东部、北部和台湾, 朝鲜和日本)为直立多年生草本、小亚灌木或小灌木, 花通常杂性, 萼片直立(花萼呈筒状, 稀呈坛状), 顶端或上部反曲, 雄蕊常有毛, 花粉通常具散孔, 只在1种(原始种大叶铁线莲C. heracleifolia)具3沟, 此亚组可能由羽叶铁线莲亚组演化而来。  相似文献   

9.
<正> 室内蚊虫种群的饲养,通常是将蚊卵放入盛有去氯水的搪瓷碗或搪瓷面盆中,隔日换水一次,每日喂饲料二次。此法对一些条件要求较高、饲养难度较大的蚊种,如:伪杂鳞库蚊Culex pseudovishnui Colless,蚊腿库蚊Culex theiteri Theobald等很不理想。幼虫常在3—4龄  相似文献   

10.
观察了国内黑腹果蝇种组34种果蝇的有丝分裂中期核型,其中首次描述了一些新核型。系统地分析了黑腹果蝇种组8个种亚组之间的核型进化关系及种间亲缘关系。结果是:elegans种亚组的核型为A型;eugracilis、melanogaster和ficusphila种亚组的核型为C型;takahashii和suzukii种亚组的核型为C型和D型;montium种亚组的核型为B、C、C’、D、D’、和E型;ananassae种亚组的核型为F、G和H型。从核型分化的角度可以将黑腹果蝇种组分为5个谱系:elegans,eugracilis-melanogaster-ficusphila,takkahashii-suzukii,montium,ananassae。这与2004年Yang等的观点基本一致,正好从核型进化的角度验证了Yang通过DNA序列分析所得到的结果。差别只在于elegans种亚组,作者把它单独列为一支,认为是祖先种亚组。通过选取同一种果蝇的几个不同地域单雌系的核型分析,结果表明:同一种果蝇的核型存在地域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不同生境造成,也可能是本身进化程度的差异,或是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王兴相 《昆虫学报》1984,(2):217-220
1981年5—10月我们在广东省海南岛万宁县三更罗公社调查了蚊类,共发现13属58种,其中一库蚊经鉴定为一新种,根据产地命名为三更罗库蚊Culex(lophoceraomyia)sangengluoensis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第三军医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现描述如下: 雄蚊 小型蚊种,黄褐色,翅长2.2—2.4毫米。 头部 头顶和枕部被黑色宽鳞,杂有少数淡色窄弯鳞及竖立叉状鳞;颊部被淡色宽鳞,并与枕、顶部黑色宽鳞区成弧形交界,故头顶黑色区呈亚圆形,喙黑褐色,约和腹部等长;喙基部下方有一横行竖立毛,10根。触须比喙长,约长出整个末节;基节外侧有一黑色  相似文献   

12.
有关伪杂鳞库蚊Culex pseudovishnui Colless,1957,(即我区过去记载的魏仙库蚊)的越冬问题尚未见报道,为此,于1986年11月至1987年3月在珙县洛表乡进行了此项观察。结果11月至3月共捕获伪杂鳞库蚊幼虫和蛹45只,其中Ⅱ、Ⅲ、Ⅳ龄及蛹分别为9、13、19和4只,成蚊共捕获2只。小结珙县位于东经104°5′,北纬28°30′,27年平均气温17.5℃,最低7.4℃(元月);水温7至11℃,各月均可在稻田及中、小型积水捞取伪杂鳞库蚊幼虫和蛹,2月份能在室内条件下化蛹和羽化,从而证明该蚊可以以幼虫的方式越冬。成蚊于10月30日还能捕到,但无脂肪体形成,11月消失到翌…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我国尖音库蚊复合组(Culex pipiens complex)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从新疆采集尖音库蚊。建立实验室株,进行杂交、不同地理株形态学数值分析、杂种F_1代形态学的数值分析,表皮碳氢化合物、体内脂肪酸和单糖气相色谱分析以及卵蛋白质的电泳分析等。在我国首次发现了骚扰库蚊。根据研究结果,我国异域分布的尖音库蚊复合组实际上包含着同一个种的4个亚种,即指名亚种(Culex pipiens pipiens),淡色库蚊亚种(Culex pipiens pallens)、致倦库蚊亚种(Culex pipiens quinquenfasciatus)和骚扰库蚊亚种(Culex pipiens molestus)。致倦库蚊不应作为独立的蚊种,淡色库坟也不应作为所谓“中间型”。在亲缘关系上根据形态学特征聚类分析等结果表明,尖音库蚊与致倦库蚊的距离较远。  相似文献   

14.
铁线莲属威灵仙组修订   总被引:21,自引:11,他引:10  
对铁线莲属铁线莲亚属 Clematis subgen. Clematis 中的欧洲铁线莲 C. vitalba L.演化干的原始群威灵仙组sect. Clematis 进行了全面修订,确定此组共含有73种和45变种。写出了威灵仙组的分类学简史及地理分布;对威灵仙组中各亚组的亲缘和主要区别特征以及铁线莲亚属欧洲铁线莲演化干中各群的亲缘关系进行了讨论。将威灵仙组分为5个亚组,写出了分亚组检索表和各亚组的分种检索表,以及各种植物的形态描述、地理分布、生长环境等,并附有多幅插图。在5亚组中,欧洲铁线莲亚组(钝萼铁线莲亚组) subsect. Clematis 为此组的原始群,其主要特征:藤本;小叶通常草质或纸质,通常边缘具齿,有时全缘;萼片4,外面的毛长1 mm以下;花药长圆形、椭圆形或狭长圆形,稀条形,药隔顶端不突起,稀稍突起。此亚组的瘦果两侧扁压,但多数不扁平,不具边缘,只在短毛铁线莲 C. puberula Hook. f. &; Thoms.强烈扁压,扁平,周围具宽边缘。在铁线莲属中,除短毛铁线莲外,特产朝鲜的 C. brachyura Maxim. (sect. Pterocarpa Tamura)也具有近似这种进化类型的瘦果。铁线莲组的其他4个亚组各含有较进化的特征,可能均自欧洲铁线莲亚组演化而出:单种的厚叶铁线莲亚组subsect. Crassifoliae (Tamura) Tamura为藤本;小叶革质,全缘,很像威灵仙亚组的小叶;雄蕊花丝皱缩,花药宽长圆形或长圆形。单种的长毛铁线莲亚组subsect. Baominianae (W. T. Wang) W. T. Wang为藤本;小叶纸质,具齿;花大,具6枚萼片;萼片外面的毛长1.6-3 mm; 花药长圆形。棉团铁线莲亚组subsect. Angustifoliae 的主要特征:茎直立;花常具5-6枚萼片。威灵仙亚组subsect. Rectae Prantl的主要特征:藤本,稀茎直立;小叶常革质,全缘,稀具齿;萼片通常4枚,稀较多,外面的毛长在1 mm以下;花药条形,有时狭长圆形,药隔顶端常突起。此亚组的威灵仙系ser. Rectae Prantl具有进化类型的瘦果,其瘦果强烈扁压,扁平,有膨胀的框状边缘。主要分类学处理为:(1)披针叶铁线莲 C. lancifolia Bur. &; Franch.、准噶尔铁线莲 C. songarica Bunge、 C. ispahanica Boiss.、银叶铁线莲 C. delavayi Franch.和 C. phlebantha Williams 5种过去被Tamura和其他学者与灌木铁线莲 C. fruticosa Turcz.等同置于灌木铁线莲组sect. Fruticella Tamura中,但这5种的花构造(萼片水平方向开展,白色,边缘不展宽;花丝条形或狭条形)与灌木铁线莲(萼片斜上方开展,黄色,在花开放后边缘展宽成狭翅;花丝较宽,条状披针形)不同,而与棉团铁线莲 C. hexapetala Pall.的花构造相似。据此,本修订将此5种从灌木铁线莲组移到威灵仙组的棉团铁线莲亚组subsect. Angustifoliae Tamura中。(2)在欧洲铁线莲群 C. vitalba group与威灵仙群C. flammula group之间有不少过渡类型,因此,这两个群不易区分。根据这种情况,本修订将这两个群作为亚组处理,同置于威灵仙组sect. Clematis 中,而未采用Tamura和Grey_Wilson将这两个群分别置于两个亚属中,以及Johnson将这两个群分别置于两个组中的分类学处理。描述了2新系、6新种和1新变种;建立了5个新等级。  相似文献   

15.
绕羽蛾属Cosmoclostis昆虫全世界已记录10种,主要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和澳洲.其中古北区和东洋区仅2种,中国过去没有记录,本文记述该属2新种.拟褐白绕羽蛾Cosmoclostis parauxileuca sp.nov.(图1,3,5)分布于广东(鹤山).该种与褐白绕羽蛾C.auxileuca Meyrick相似,可通过以下特征同后者区别:新种的左抱器瓣腹突无指状突,右抱器瓣腹突2/5处有相对小的突起.石梓绕羽蛾Cosmoclostis gmelina sp.nov.(图2,4,6)分布于海南(尖峰岭).该种与C.pesseuta Meyrick相似,可通过以下特征同后者区别:新种前翅第1袭叶有3个斑点,第2裂叶有4个斑点;雄性外生殖器的基部有成簇的棘刺,左抱器瓣背缘端部1/3处有1个近三角形突起;雌性外生殖器具1对豆装囊突.文中给出了中国绕羽蛾属分种检索表,并提供了新种成虫图和雌雄外生殖器特征图.模式标本分别保存在南开大学生物系昆虫标本室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馆.  相似文献   

16.
研究四川省柏木人工林叶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对立地变化与龄组的响应,对深入理解各龄组柏木叶在不同立地类型中的养分分配格局有重要意义。为确定立地和龄组对柏木人工林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对柏木人工林主要分布区70个标准地进行立地分类,采集幼龄林、中龄林和近熟林柏木叶测定其C、N、P含量。结果显示:(1)研究区共划分为2个小区、4个组、8个亚组及17个立地类型。(2)四川省柏木人工林平均叶C、N、P含量分别为(550.55±18.08)g·kg~(-1),(9.39±0.20)g·kg~(-1),(0.95±0.12)g·kg~(-1),C∶N,C∶P,N∶P分别为58.70±3.04,583.68±44.59,9.93±0.37,均受立地与龄组的显著影响(P0.05)。(3)同一龄组内,与N、P含量相反,叶C含量、C∶N、C∶P在山地小区显著高于丘陵小区;各小区内酸性紫色土组显著高于石灰性紫色土组;丘陵小区各组内坡下部亚组显著高于坡中上部和坡顶台地亚组,且厚土层类型显著高于中土层类型;山地小区酸性紫色土组内阳坡亚组显著高于阴坡亚组,且沟槽类型显著高于坡地、脊梁类型。(4)同一立地内,从幼龄林到近熟林柏木叶C含量、C∶N和C∶P不断上升,N、P含量不断下降,柏木生长可能受N限制且生长前期更明显。综上所述,建议柏木造林选地以山地阳坡沟槽或丘陵坡下部土层较深厚的酸性紫色土为佳,生长前期施N肥以缓解可能受到的营养限制。  相似文献   

17.
银杏雌性生殖器官的形态学本质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关于古老裸子植物银杏Ginkgo biloba L.雌性生殖器官形态学本质的问题争论 很多,因此这一类群的分类位置尚存争议。本文进一步发展了Florin提出的“种鳞复合 体(Seed-scale complex)”概念,提出解释裸子植物生殖器官形态演化的“苞鳞一种鳞复 合体(Bract-scale and seed-scale complex)概念和演化理论,并试图用以解释银杏的生 殖器官形态学本质和裸子植物系统发育的有关问题。由银杏着生胚珠的结构(Ovuliferous structure)生于可育短枝上鳞状叶叶腋的事实,赞同该结构为次级轴性(枝性)性质,提 出该次级轴性结构及连同下部的鳞状叶相当于裸子植物大部分类群所具有的苞鳞—种 鳞复合体(Bract-scale and seed-scale complex),并保留了较多的原始古老性质,可能 代表着苞鳞—种鳞复合体较原始的形态式样。该结构的鳞状叶与可育短枝上正常的营 养叶均为不育苞片的性质,鳞状叶叶腋生出的长柄则是次级轴性结构的次生性伸长,长 柄上部二分叉的着生胚珠结构相当于该次级轴性器官仅存的极度退化的二枚可育叶性器 官,而整个可育短枝相当于一个分化程度很低的复合大孢子叶球。银杏生殖器官中的某 些性状与苏铁十分相似,但由于苞鳞一种鳞复合体的出现,标志着这一类群已远较苏铁特 化,并应与所有具苞鳞—种鳞复合体的类群在同一条演化线上,即苞鳞—种鳞复合体 演化线(Bract-scale and seed-scale complex evolutionary line,BS-line),而不具苞鳞 —种鳞复合体的苏铁类(Cycas)则构成裸子植物中的苏铁演化线(Cycas evolutionary line,C-line)。银杏大孢子叶球的式样,可能代表着裸子植物一种早期的原始大苞子叶 球式样,为古裸子植物不甚分化的可育枝条向高度压缩和变态的可育枝条(苞鳞一种鳞复合体及典型的球果)演化的一种中间过渡式样。  相似文献   

18.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云南10种杜鹃属植物叶片毛被与鳞片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已报道的中国45种杜鹃属植物毛被与鳞片特征进行了聚类分析,探讨叶表皮毛被与鳞片在该属植物中的系统学意义。结果表明:(1)常绿杜鹃亚属的8种植物叶背面具毛被却无鳞片结构,杜鹃花亚属的2种植物叶背面均具鳞片结构。(2)基于叶表面毛被与鳞片特征对55种杜鹃属植物进行聚类分析显示,有鳞片杜鹃与无鳞片杜鹃分别聚为2类,聚类结果与杜鹃属植物在亚属水平上的传统分类基本一致,表明叶表面毛被与鳞片特征在杜鹃属植物各亚属的分类中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3)从亚组水平看,55种杜鹃属植物的聚类结果对云锦杜鹃亚组、有鳞大花亚组、露珠杜鹃亚组具有较好的分类学界定,但在三花杜鹃亚组、高山杜鹃亚组、大理杜鹃亚组、大叶杜鹃亚组、树形杜鹃亚组存在明显的交叉现象,表明叶表皮覆被物特征不足以作为这些亚组在分类处理上的关键性状。(4)该研究聚类结果表明,糙叶杜鹃与其他有鳞杜鹃之间亲缘关系较近,支持糙叶杜鹃归并到杜鹃花亚属。  相似文献   

19.
四川省栉眼蚤属一新种记述(蚤目:多毛蚤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四川省平武县的王朗自然保护区和黑水县先后三批采到一种栉眼蚤。经与几种近缘种比较,有明显区别,认为是一新种,命名为长突栉眼蚤Ctneophthalmus(Sinoctenopthalmus)longiprojiciens,新种(图见封二)。鉴别特征新种以其♂抱器可动突前背角感器小鬃较多(5—6个)而与中华栉眼蚤亚属中的短突栉眼蚤Ctneophthalmus(Sinoctenophthalmus)breviprojiciensLietHuang,1980和甘肃栉眼蚤C.(S.)gansuensisWu,ZhangetWang,1982接近。但其♂抱器不动突后叶显然长于短突栉眼蚤者,故名。另外,♂抱器不动突前叶宽而圆,具亚缘长鬃4根;第8腹板后腹凹位于…  相似文献   

20.
伊洛瓦底江中国境内江段裂腹鱼属二新种描述及分类整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对伊洛瓦底江水系的裂腹鱼属进行分类订正。发现了两种未被描记的鱼类新种,即白体裂腹鱼(Schizothorax leukussp.nov.)和奇异裂腹鱼(Schizothorax heteri sp.nov.)。白体裂腹鱼下唇完整不分叶、表面具发达乳突,下唇后缘平直呈横带形;下颌内侧角质突起甚厚,充满整个口腔,角质前缘锐利;胸鳍末端之前的峡部和腹部裸露无鳞;须长约等于眼径;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较软,基部~1/3扩大变硬、后缘具明显锯齿;侧线鳞94~105,侧线上鳞26~34,侧线下鳞21~27;第一鳃弓外侧鳃耙16~20;体侧暗褐色,无明显黑斑。这些特征可将白体裂腹鱼与本属其他种类相区分。奇异裂腹鱼吻皮与上唇约等厚;下唇发达,分三叶,中间叶小,约与触须基部直径相当;唇后沟连续;下颌无锐利角质;胸鳍末端之前的峡部和腹部裸露无鳞;须长约等于眼径;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扩大,为粗状的硬齿,后缘具强锯齿;背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之后;侧线鳞89~104,侧线上鳞24~33,侧线下鳞19~29;通体浅灰色,体侧无斑纹;这些特征可将白体裂腹鱼与本属其他种类相区分。该研究否定了圆颌裂腹鱼(S.rotundimaxillaris)的有效性,澄清了墨脱裂腹鱼(S.molesworthi)、灰裂腹鱼(S.griseus)和保山裂腹鱼(S.paoshanensis)等在伊洛瓦底江水系的记录均属误订,确定该水系中国境内裂腹鱼属有效种为8种,并制定了伊洛瓦底江裂腹鱼属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