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稀溶液渗透压(或渗透势)的计算公式是:P=RTiC(或ψw=-RTiC)。 (1)从它诞生至今已有100多年了,但其中的C究竟是物质B的浓度cB,还是溶质B的质量摩尔浓度bB,在植物生理学界观点尚不一致。文献1、2都认为C为溶液的摩尔(克分子)浓度M;文献3则认为C为溶液的重量克分子浓度m,并直接以m作为一个物理量表达于公式中,即:但在实际运算时,文献3又不是用重量克分子浓度m的单位,而是用克分子浓度的单位;文献4认为"C为溶液的重量克分子浓度",但在配制蔗糖溶液时,又用M作为蔗糖溶液的量度单位;文献5认为C为浓度(应以重量克分子浓度为单位,但实际上当溶液较稀时,可认为克分子浓度与重量克分子浓度相等),所以在实际运算时,他们以克分子浓度作为C12H22O11的组成量度;文献6认为渗透压公式"式中V是指溶剂即水分子的体积(而不是溶液的体积!)",公式"式中n2/V(相当于C)是指单位体积(因水的比重是1,亦即单位重量)溶剂分子中所含溶质分子的摩尔数,所以C应为质量摩尔浓度(molality,m)";文献7对C的含义的观点与文献6的观点一致,并提出了在测定植物组织渗透势时,将体积摩尔浓度换算成质量摩尔浓度,再代入公式P=-RTiC中的四步  相似文献   

2.
用梯度浓度溶液测定植物组织渗透势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直以来,人们对Van’tHoff提出的计算稀溶液的渗透压公式:P=RTic中C的含义都没有很好地去考究,因此,到目前为止,植物生理学实验教材仍把C看作是体积摩尔浓度(molarity,单位mol/L)[3]。最近翻阅了一些化学方面的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D”,’‘,对C的理解也是如此。拜读了刘国栋先生Dj的《几本植物生理学教科书及实验教材评析二题——公式P一erd中C的含义究竟是M还是m?})一文,收益不少。文中通过对原始渗透压公式逐步演变过程的叙述,证实P一eric中C的含义应是质量摩尔浓度(molality,单位:mol/kg),而不是体积摩尔…  相似文献   

3.
杨红辉 《生物学通报》2006,41(12):54-54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介绍的染色剂有2种,一种是质量浓度为1%或2%的龙胆紫溶液(将龙胆紫溶解在质量分数为2%的醋酸溶液中配制而成的),另一种是醋酸洋红。很多教师及学生对于以上染色剂的配制有很大的疑问:碱性染料为什么用酸配制?配制好后的溶液是酸性的还是碱性的?如果是酸性的还  相似文献   

4.
摩尔浓度(Molarity)通常用其大写的英文首字母M表示,现在国内按法定用mol/L表示,是指一定体积的溶液中含有溶质的摩尔数。百万分之几浓度(parts per million)用其三个英文词的首字母ppm表示。浓度为1ppm的某种物质的溶液是指每100万份溶液中含有1份这种物质(溶质)。ppm不仅可作为溶液浓  相似文献   

5.
锦鸡儿属植物4个种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4种锦鸡儿属(CaraganaFabr.)植物的核型进行了分析,得出4种染色体核型:秦晋锦鸡儿(C.purdom iiRehd.)染色体数为2n=16,其核型公式为2n=16=16 m(4 SAT);小叶锦鸡儿(C.m icrophyllaLam.)染色体数为2n=16,其核型公式为2n=16=14 m(2 SAT) 2 M;中间锦鸡儿(C.interm ediaKuang et H.C.Fu)染色体数为2n=18,其核型公式为2n=18=16 m(4 SAT) 2 M;树锦鸡儿(C.arborescensLam.)染色体数为2n=20,其核型公式为2n=20=20 m(4 SAT)。由此可推测:中间锦鸡儿可能为小叶锦鸡儿和树锦鸡儿或秦晋锦鸡儿和树锦鸡儿的中间类型或杂交种,也可能是具有递增染色体基数的不同种。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特有植物膀胱豆(Colutea delavayi)及两个邻近种鱼鳔槐(C.arborescens)和东方鱼鳔槐(C.orientalis)进行了核形态学研究.膀胱豆核型公式为:2n=2x=16=16m;东方鱼鳔槐核型公式为:2n=2x=16=12m+4sm;鱼鳔槐核型公式为:2n=2x=16=10m+6sm,染色体数2n=16与前人报道一致.三种植物中,除了鱼鳔槐的核型不对称性为2A型外,另两种的核型不对称性均属于1A型.  相似文献   

7.
答 :溶液浓度表示方式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摩尔浓度、质量百分比浓度、体积比浓度、体积质量比浓度。如果半透膜两侧的溶液是同一种溶液 ,则用常见的各种浓度表示方式都好进行比较 ;如果半透膜两侧的溶液是不同物质溶液 ,则需将半透膜两侧溶液浓度都转换成摩尔浓度 ,方可进行比较 ,作出正确的判断。因为渗透作用进行时 ,水分子是由水的密度高的一侧通过半透膜扩散到水分子稀疏一侧 ,水分子的疏密度是由溶液的摩尔浓度决定的 ,摩尔浓度大的溶液水分子密度小 ,摩尔浓度小的溶液 ,水分子密度大。例如 :把体积相同的葡萄糖的质量分数为 10 %的葡…  相似文献   

8.
(一)核酸碱基在—定pH情况下产生(?)构并表現出不同的紫外綫吸收的特性。利用pH1和pH13的溶剂条件,在AGCU四种混合碱基体系中,由不同两处波长的光密度差值,可以求解出其中每种碱基的含量。本方法适用于合有AGCU四种碱基的提純核糖核酸样品,测定步驟簡单,重复性恆定,回收率在94~106%之間。(二)核酸样品經过氯酸降解后,降解液用蒸餾水稀释至相当于2.0N HClO_4的浓度。离心,吸取一定量的上清液,分別加入标准的HCl及NaOH溶液,調整酸碱度至相当于0.10N HCl(pH1)及0.10N NaOH(pH13)。酸液在249mμ,262mμ,274mμ和290mμ处,碱液在256mμ,258mμ,282mμ和290mμ处,分別用分光光度計测定光密度。测定溶液的适宜总浓度为60~160微克/5.0毫升。按下列公式計算混合体系中碱基的含量。U=0.194·△D(290_(13))-290_1·V A=0.108·△D_(262_1-282_(13))·V—0.221U G=0.198·△D_(249_1-258_(13))·V—0.542U C=0.127·△D_(274-256_(13))·V—0.133U AGCU为碱基的微克分子,V为測定溶液的体积毫升数。(三)核酸样品經1.0N HCl降解后,在嘌呤碱基和嘧啶核苷酸的混合体系內,可按以下公式求出胞嘧啶核苷酸或胞嘧啶含量。C=0.149·△D_(290_1-290_(13))·V C为碱基的微克分手数,V为测定溶液体积的毫升数。(四)在四种碱基不同时存在的体系中,本方法可用作为鉴定体系中的主要碱基种类,并可得到所合碱基的近似含量。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测定细胞或组织吸水力的方法有很多种,通常应用的有下列两类的方法:是把材料放在不同浓度的水溶液中,观察材料的体积变化或溶液的浓度变化。这两者都是依据如果植物细胞或组织与周围环境溶液处于渗透平衡时,吸水力S=O,  相似文献   

10.
在胞内钙信使的研究中,使低钙浓度溶液(<10~(-3)mol/L)的计算与配制十分重要。wolf曾对Ca~(2 )-EDTA或Ca~(2 )-EGTA缓冲体系中,在预定的EDTA或EGTA浓度下(如1mmol/L),根据所加入的总钙浓度[Ca~(2 )]_r,提出了所得缓冲体系中低  相似文献   

11.
游隆信 《生物学通报》2005,40(12):32-32
1概念的内涵 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对渗透作用的定义是: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的扩散,叫做渗透作用(着重号为概念的精髓)。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①具有半透膜;②半透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对上述概念和条件应注意如下两个问题:一是在“扩散”前用“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加以修饰,学生常常会把溶液浓度作为判断是否发生渗透作用的标准,即如果两种溶液之间没有浓度差就不会发生渗透作用。事实上浓度相同而溶质不同的两种溶液也能发生渗透作用;二是教材只在植物的水分代谢中叙述了渗透作用,学生往往认为只有成熟的植物细胞才能发生渗透作用,其实包括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细菌细胞等在内的活体生物细胞都具有渗透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工作或研究工作中涉及植物细胞的水分关係时,常用下面的简单公式来表示细胞的吸水压: S=P-T. 也就是植物细胞的吸水压(s)是液胞汁液的渗透压(P)与细胞壁所产生的膨压(T)的差数。这个简单的公式在一般常用的植物生理学教科书中都可看到(如 Stiles Thomas,Meyer and Anderson,Curtis and Clark等的教科书中)。在多次课堂讲述或问题讨论到这个关系时,我们总感到这个公式及书上的说明不够明确,不够完  相似文献   

13.
当前农业院校的植物课以及师范院校生物系植物生理课的教学中,经常遇到水势,而水势公式又必须通过理论物理或理论化学导出,但普通科系物理学和化学又讲不那么深透,故使用水势公式时,学生不易理解。我通过普通物理学的教学,参考普通化学的内容,不甚严密的导出水势公式,给学生学习植物生理学等有关课程提供了基本理论。现在把我对水势的粗浅理解介绍如下,请同志们指导。  相似文献   

14.
甜瓜花药培养诱导成植株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植物名称:甜瓜(Cucumis melo)品种为哈密瓜(C.melo var.saccharinus)。材料类别:采取花粉发育为单核中后期的花蕾(即细胞核稍偏离中央,用醋酸洋红或碘-碘化钾溶液压片法检查)。从外部形态看,此时花蕾很小(比绿豆略大),只见花萼,不见花瓣,外部密布茸毛。培养条件:将采集的花蕾用小块纱布包裹,浸入70%酒精,立即转入0.1%升汞溶液中,消毒8~  相似文献   

15.
在植物生理学的实验教学中 ,我们采用张志良[1] 主编的《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已多年。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对“实验 70 :植物生长调节剂NAA促进生根”的方法作了部分改动 ,效果较好 ,符合我们实验的要求。该实验中有待改进的问题 ,一是NAA溶液的配制。按实验指导是称取 2  相似文献   

16.
荒漠植物叶片或同化枝δ13C值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温带荒漠植物长期生长在夏季炎热高温、冬季寒冷低温、长年干旱缺水的极端环境中,以其特有的形态学特征和生理功能来减少水分损失.为了探讨荒漠植物水分利用效率(WUE),为荒漠生态系统保育和退化植被恢复重建提供理论依据,运用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和光合仪测定对比的方法,对河西走廊中段临泽绿洲北部荒漠中5种植物进行了全年生长期研究.结果表明荒漠植物月水分利用效率与年生长期平均水分利用效率的相关性在8月份最高,其方程式为WUEgpa= -1.8 + 1.98 WUEAug(P = 0.011,r =0.96);月稳定碳同位素比率(δ13C 或13 C/12C) (‰)与生长期平均WUE的相关性在8月和9月最大,可靠性最高,其方程式为WUE gpa= 4.7 + 0.0813 C/12Cmon(P=0.057,r=0.87).研究得出用稳定碳同位素比率指示温带荒漠植物的短期水分利用效率,随着叶片或同化枝成熟,越往生长后期,正相关性越高,直至霜降;用稳定碳同位素比率指示植物的长期水分利用效率,以8月下旬至9月下旬采样最好.梭梭和沙拐枣的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其它荒漠植物,5种荒漠植物长期水分利用效率的排列顺序为梭梭>沙拐枣>柠条>花棒≈泡泡刺.  相似文献   

17.
<正> 非肠道用营养(PN)基础溶液是由葡萄糖、灭菌注射用水和氨基酸配合而成,不含电解质。在新生儿接受PN治疗时,如配制新生儿PN基础溶液中使用过多或过少的葡萄糖可能引起高血糖或低血糖。由于认识到临床上在新生儿患者群中可能发生继发性高血糖或低血糖症,我们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通过氢氧化铵(NH_4OH) 气体分子经挥发,透过膜与酚酞溶液(指示剂)产生颜色反应,来模拟细胞膜对气体分子的通透性,并借此来说明动物体內由于气体分子的浓度差,O_2和CO_2分子可经细胞膜扩散。材料氨水(氢氧化铵溶液)、1%酚酞溶液、肠衣(或玻璃纸)、试管、小口瓶、线。方法步骤 1.取一试管,倒入1%酚酞溶液约2/3,用一块稍大于试管口径浸湿的肠衣(或浸湿的玻璃纸)覆盖在试管口上,用线沿管口牢牢地结扎。2.取一瓶口稍大于试管口径的小口瓶,倒入10%—50%的氨水(以原液作为纯液配制,溶液浓度稍提高,可缩短实验所需时间)。3.将试管倒置放在盛有氨水的小口瓶上,如试管口径大于瓶口,可用手扶着试管。不久,即可见试管内有徐徐上升的呈樱桃红色的色流,这是由于小口瓶内呈碱性的NH_4OH气体分子由于气体分子浓度  相似文献   

19.
关于测定叶绿素含量及a:b值等若干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常有读者来信询问:为什么同一叶绿素溶液,在相同波长下,用72型或721型分光光度计测得的光密度值要比用751型分光光度计测得的值低?代入Arnon公式计算所得的a:b值也比文献报道的数值范围(2.5—3:1)不同,有的竟低到2:1左右。关于这个问题以及叶绿素测定的有关事项,现请植物生理研究所光合室杨善元同志简复如下:  相似文献   

20.
4种国产兰属植物的核型比较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李玉阁  郭卫红等 《西北植物学报》2002,22(6):1438-1444,T008
首次报道了4种国产兰属植物建兰(C.ensifolium(L.)Sw.)。墨兰(C.sinense(Jacksn ex Andr.)Willd.),珍珠矮(C.nanulum Y.S.Wu et S.C.Chen),兔耳兰(C.lancifolium Hook)的核型比较研究结果。具体如下:兔耳兰为2n=2x=38=28m 8sm 2st(2SAT),核不对称系数为61.22%,2A型;建兰的核型公式为2n=2x=40=30m 10sm(2SAT),核不对称系数为59.15%,2B型,墨兰的核型公式为2n=2x=40=28m 10sm 2st,核不对称系数为59.83%,2B型,珍珠矮为2n=2x=40=26m 10sm 4st,核不对称系数为62.24%,2B型。结合兰属植物若干稳定特化的形态学特征,讨论了兰属植物的核型进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