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线粒体基因组、线粒体基因、线粒体转录 RNA、 线粒体蛋白、转基因植物以及花粉败育机理六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技术和方法。综述了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分子机理研究的进展,并对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分子机理的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的能量代谢及其分子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的能量代谢及其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进展,并从能量代谢与线粒体以及线粒体基因关系角度阐述细胞质雄性不育机理,  相似文献   

3.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性与育性恢复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危文亮  王汉中  刘贵华 《遗传》2005,27(4):651-658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性与育性恢复的分子机理一直是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热点。文章综述了近十年来的主要研究进展。包括:1、线粒体不育相关区域的确定及其特点;2、不育相关区域的表达谱;3、产生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可能机理;4、恢复基因的可能调控方式;5、恢复基因的遗传、定位及其特征等。拟兰芥、水稻等模式植物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工作已经完成,其有关生物学信息及后续研究将极大地推动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取得更快进展。  相似文献   

4.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及其育性恢复的分子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是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中的现象,其表现为母性遗传、花粉败育,但雌蕊正常。细胞质雄性不育在杂交种子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其分子作用机制有利于更有效地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随着一些不育基因和恢复基因相继被克隆,人们对一些细胞质雄性不育和恢复系统的分子作用机理已经有一定了解。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对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和恢复基因作用机理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是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中的现象, 其表现为母性遗传、花粉败育, 但雌蕊正常。细胞质雄性不育在杂交种子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其分子作用机制有利于更有效地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随着一些不育基因和恢复基因相继被克隆, 人们对一些细胞质雄性不育和恢复系统的分子作用机理已经有一定了解。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对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和恢复基因作用机理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是一种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中的母性遗传性状。细胞质雄性不育不仅为研究核质互作提供了良好材料,同时也是植物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基础,其分子机理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多种研究证据表明,线粒体基因与细胞质雄性不育密切相关。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不断发展,许多植物的恢复基因已经被定位和克隆,进一步阐明了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和育性恢复的分子机理。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植物中细胞质雄性不育和育性恢复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系统在育种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高等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分子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从线粒体DNA、叶绿体DNA和线粒体质粒DNA方面较详细地阐述了高等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及最新进展;探讨了细胞核DNA和细胞质DNA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8.
植物胞质雄性不育及育性恢复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与雄性不育有关的线粒体基因引起雄性不育的机理、雄性不育育性恢复机制以及育性恢复基因的克隆等方面,介绍国内外对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分子机理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能量代谢与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CMS)、线粒体的结构和数量与CMS、线粒体DNA多态性与CMS、线粒体基因转录与CMS、线粒体多肽差异与CMS几个方面介绍了植物线粒体与CMS的关系。并介绍了与CMS相关的线粒体基因研究进展并对CMS形成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提取细胞质雄性不育系301A、212A和'陕3A'及其共同保持系'中双2号'线粒体DNA,根据已报道的Polima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基因orf224序列设计引物,对3种不同来源的线粒体DNA PCR产物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这3种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所获得片段序列完全一致,且与已报道的Polima油菜线粒体中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基因orf224序列完全相同.研究表明,不育材料301A从分子角度讲属于Polima系统,不育系301A、212A和'陕3A'线粒体中与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线粒体基因片段orf224具有高度同源性.  相似文献   

11.
Summary A circular supercoiled mitochondrial DNA plasmid P1 (1.45 kb) is shown in both normal fertile plants of Helianthus annuus, and some cytoplasmic male sterile lines (CMS A and CMS P). In contrast, no plasmid is found in some other types of CMS C, I, B and K. A circular supercoiled DNA (P2) of higher molecular weight (1.8 kb) is observed in CMS F. The mitochondrial plasmid P1 was cloned, nick-translated and hybridized with native mitochondrial DNA from different lines of male fertile, CMS or wild Helianthus. No sequence homology has been detected between plasmid DNA P1 and high molecular weight mitochondrial DNA in any line examined. A slight hybridization occurs between plasmids P1 and P2. Thus, there is no appar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mitochondrial plasmid DNA and CMS or Helianthus species. On the contrary, each Helianthus CMS and male fertile strain can be characterized by digestion fragment patterns (Sal I and Bgl I). Analysis of mitochondrial DNA from wild Helianthus strains indicated a relation between some CMS and the strain from which they were maternally derived, as for example CMS I and H. annuus ssp lenticularis and CMS F and H. petiolaris fallax. On the basis of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 patterns, a CMS phylogenic tree is proposed which illustrates a molecular polymorphism in the mitochondrial genome of Helianthus.  相似文献   

12.
RFLP Analysis for Mitochondrial Genome of CMS-Rice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 was used to analyze mitochondrial (mt) genome of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CMS) rice.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among mitochondrial genomes of the sterile line (A) and maintain line (B) of nine types of CMS rice; Mitochondrial genomic differences were also detected between A and B in many functional gene regions. Even the materials with the same nucleic background have differences in their mtDNA. This provides molecular evidence for the cytoplasmic heterogeneity and the CMS mechanism research.  相似文献   

13.
细胞质雄性不育水稻线粒体基因组的RFLP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RFLP技术,比较研究了在农业生产上广泛应用的9种细胞质雄性不育体系的线粒体基因组,结果表明:1)9种水稻雄性不育细胞质的遗传相似性变化范围为0.615~1.000。所有配子体雄性不育细胞质的遗传相似性变化范围为0.6431.000,其中QXA,DY1A和YM15A这3种细胞质的遗传相似性为1.000。所有孢子体雄性不育细胞质的遗传相似性为1.000,2)在配子体细胞质雄性不育水稻中,用3个探针(atpa,atp9+nad6,cox2)与2种内切酶(HindⅢ,BamHⅠ)的组合未发现不育系与保持系之间的多态性,但在探针atp6,cob,和had2的杂交带型中找到了不育系和保持系之间的一些差异。YTA和YTB在5个探针.内切酶组合(atp61HindⅢ,coblHindⅢ,atp61BamHⅠ,coblBamHⅠ,nad21BamHⅠ)中存在差异。3种细胞质(QX,SJ,DY1)的不育系和保持系之间的差异是相同的,都出现在atp6/HindⅢ,atp6/BamHⅠ,cob/BamHⅠ等3个组合中。YM15A和YM15B在4个组合(atp6/HindⅢ,atp6/BamHⅠ,cob/BamHⅠ,nad2/BamHⅠ)中存在差异。LYA和LYB的差异出现在cob/HindⅢ,cob/BamHⅠ,nad2/BamHⅠ这3个组合中;3)在孢子体细胞质雄性不育水稻中,所有不育系的带型是一样的,所有保持系的带型也一样。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差异出现在atp6/HindⅢ,cob/HindⅢ,atp6/EcoR,Ⅰcob/EcoRⅠ,cox1/EcoRⅠ,atp6/BamHⅠ,cob/BamHⅠ,cox1/BamHⅠ,cox2/BamHⅠ等9个组合中。这些结果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9种雄性不育细胞质的线粒体基因组存在结构多样性,并为其细胞质雄性不育分子机理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应用单向SDS-PAGE和双向IEF-SDS电泳技术对两个品种的普通小麦(T.aestivum L.)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线粒体多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论如下:1.黄化苗期不育系和保持系线粒体多肽在单向SDS-PAGE和双向IEF-SDS电泳行为上无明显差别;2.在孕穗期幼穗线粒体多肽的单向SDS-PAGE图谱上,两个不育系都缺少28Kd多肽带纹,因而不育系和保持系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双向IEF-SDS凝胶电泳证实28Kd带纹实际上是分子量相同而等电点分别为5.58和5.65的两个多肽;3.线粒体基因的表达是具有时空性质的;4.线粒体与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可能存在着某种特定的关系。 本文还就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探索性讨论。  相似文献   

15.
付娟  高才昌 《植物学通报》2000,17(5):401-406
本文列出了已发现的高等植物中的线粒体DNA质粒,按分子形状分为线粒体环状DNA质粒和线粒体线状DNA质粒,环状线粒体DNA质粒的特征是分子较小,序列中有正向/反向重复序列,ORF一般较小。线状线粒体DNA质粒的特征是分子较大,末端有重复序列,5’端与蛋白质共价结合,有较长的ORF。还分别介绍了它们的复制机制、转录和起源。质粒间及质粒及核基因组、线粒体基因组、叶绿体基因组的同源性也作了介绍。最后,综  相似文献   

16.
红麻不育系和保持系中cob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红麻的CMS机理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其杂种优势。分别提取红麻CMS系和保持系线粒体DNA,Southern blot分析表明,cob基因的组织形式存在差异。根据不同物种cob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在红麻CMS系和保持系中克隆到了cob基因,GenBank序列号分别为HM535786和HM535787。基因长度均为1179bp,编码392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约为43kD。序列比较发现cob基因在CMS系和保持系同源性达99.8%,和其他物种中cob基因的同源性大于92.3%。研究结果为下一步克隆cob基因的侧翼序列,进而揭示红麻的CMS机理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7.
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CMS)在油菜杂交种子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主要从目前已发现的与油菜CMS相关的线粒体DNA位点,育性恢复基因对CMS相关DNA位点表达的影响,育性恢复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和育性恢复基因的克隆4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油菜CMS的研究进展.并就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水稻线粒体DNA的AP-PCR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究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与线粒体基因组的关系。以水稻红莲型粤泰细胞质雄性不育系A和保持系B及杂种一代F1为材料。应用AP-PCR分析,用10个单引物对其线粒体DNA进行扩增。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引物在3种材料间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为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分子机理的研究提供了线索;此外,在引物6F1的扩增图谱中找到一条在YTA和F1中特异的带TAF6F2,Sounthern分析TAF6F2不育胞质的特异性,可能与红莲型水稻细胞质雄性 不育性状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