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陕南西乡张家沟剖面的寒武系下部岩层中发现了大量原始锥石类,根据整体形态特征和原始锥石类化石分类方案将其归属到六方锥石属Hexaconularia。前人对于六方锥石分类方案众多,本文对其进行重新厘定。本文报道的六方锥石新材料在中央锥面上具有两条不连续的角沟,这不仅丰富了种内特征,而且为六方锥石的壳体演化趋势提供了依据。前人发现的该类化石与本文描记的化石类型相同,产地不同,因而具有地层对比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描述了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寒武系芙蓉统江山阶长山组的锥石化石,鉴定为有柄琴状锥石(Barbitositheca ansatus Qian et Jiang, 1980)。化石保存为印模,轮廓及横肋特征清晰。其中一块标本保存有触手,是对该种特征的补充。目前的化石资料表明,寒武纪早期琴状锥石属主要分布在华南,寒武纪晚期分布范围扩大到华北,形态随时空发生一些变化,主要表现为华北标本角脊数量多于华南标本,并且前者每个角脊上都有一条触手。另外,研究发现寒武纪之后的锥石保存状态与寒武纪有所区别,可能反映了这类生物在不同时期内面临不同的生存压力。本文研究的寒武纪锥石为华北地区的首次发现,扩大了此类生物的时空分布。  相似文献   

3.
锥石类化石的生物系统分类位置还不十分肯定,但目前多数人认为应该归入腔肠动物门真水母纲。据目前所知,我国发现的锥石化石主要产于晚古生代。本文所描述的锥石化石,产于四川省江油县马鞍塘车站附近的晚三叠世卡尼期地层。与该化石共生的主要是双壳类Myophoria(Co-  相似文献   

4.
韩凤禄 《化石》2016,(1):79-80
2015年12月9日出版的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期刊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韩凤禄、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Catherine Forster,James Clark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员联合报道了在新疆准噶尔盆地五彩湾地区晚侏罗世早期石树沟组发现的一新的基干角龙类化石——五彩湾花脸角龙(Hualianceratops wucaiwanensis),这是继发现当氏隐龙之后在该地区发现的第二种原始角龙,对于研究角龙类的早期起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试论早寒武世早期带球状始部的直锥型小化石的分类位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二十年的研究表明,早寒武世早期地层中报道的直管螺型锥壳小化石并不都是软舌螺动物,其中还有环节动物(Annelida),如似软舌螺类(Hyolithelminths),托莫特类(Tommotids);腔肠动物(Coelenterata),如锥石类(Conulata)、钵水母类(Scyphozoa);原牙形刺(Protoconodonts),如原始赫兹刺(Protohertzina);分节动物(Agmata)中的Salterella,等等。但是,在这同时期中带有球状始部的直锥型小化石的归属问题并没有解决。一般认为带球状始部的直锥型小化石是竹节石Tentaculira始部  相似文献   

6.
提起锥石类,大家也许会想到它属于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自从基得连1937年的工作以后,大多数古生物学家都持这种观点,国内有关的教科书也采用这种分类。其实,自上世纪初首次发现锥石化石以来,关于它的分类问题就一直争论不休。罗德尼·费尔德曼和洛伦·巴布科克最近的研究表明,锥石的外骨骼构造与已知的其它化石和现生各门类动物都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7.
西南地区奥陶纪珠角石类的新材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贵州、四川和云南一带奥陶纪地层分布广泛,含有丰富的笔石、三叶虫、头足类和腕足类等化石,其中头足类以内角石类和直角石类十分繁盛为主要特征。珠角石类则十分稀少。瑞德(Reed,1917)曾将云南施甸的一块标本鉴定为珠角石Actinoceras cf.bigsbyi Bronn.由于标本保存很差,是否确属珠角石,尚有存疑。俞建章、郭鸿俊(1951)曾记述过四川酉阳一种Ormoceras suanpanoides(Grabau),但层位不十分肯定。陈均远(1974)发表了贵州湄潭等地一个珠角石新属种Meitanoceras subglobosum,嗣后,笔者(1978)也描述了一个新种Meitanoceraszhenganense。此外,在中南地区奥陶纪地层中也有极个别珠角石类的发现,如湖北兴山县产有Armenoceras coulingi(Grabau)。  相似文献   

8.
陕西宁强宽川铺地区灯影组宽川铺段的原始锥石类Carinachitids中,新发现了五辐对称新属种--五分宁强锥石(新属、新种)Pentaconularia ningqiangensis gen.et sp.nov..本文对这一新属种进行了描记.结合前人发现的两辐对称、三辐对称、四辐对称的Carinachitids系列标...  相似文献   

9.
对陕南西乡化石库发现的马哈螺类化石和棱管壳类化石做了统计和描述,补充了马哈螺类新的属征,建立新种西乡拟鳞锥Ramentoides xixiangensis sp. nov.。马哈螺和棱管壳表面装饰存在差异,并非同一物种上掉落的骨片,本文展示的马哈螺新的特征与"骨针壳"假说存在矛盾,马哈螺在形态上表现出软体动物单板类最原始的特征,而棱管壳则与halkieriids存在密切的亲缘关系。本文报道了马哈螺类化石的新形态,丰富了对马哈螺类和棱管壳类的认识,对确立马哈螺和棱管壳的亲缘关系和分类位置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10.
陕西南部早寒武世原始锥石类carinachitids两新种记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陕西宁强宽川铺地区灯影组宽川铺段原始锥石类carinachitids两个新种Emeiconularia amplicanalis sp.nov.和Carinachites platus sp.nov.进行了记述。外表形态多样、个体大小悬殊的两辐对称、三辐对称和四辐对称的carinachitids系列标本的发现,揭示了陕南地区早寒武世丰富多样的carinachitids生命世界。三辐射对称的Emeiconularia在四川峨眉及陕西南部的震旦-寒武系界线附近都有分布,因而对前寒武纪—寒武纪跨界地层具有划分对比意义。两新种的发现无疑增加了我们对早期锥石类多样性的认识,为证实多样性的刺细胞动物在早寒武世早期已经存在的假说提供了新线索。  相似文献   

11.
记述了甘肃玉门上二叠统西大沟组上部恐头兽类Anteosauridae科一新属新种——玉门中华猎兽(Sinophoneus yumenensis gen.et sp.nov.),该化石与俄罗斯伊舍夫地区Ⅱ带的Titanophoneus处于同一进化水平,其时代应为晚二叠世早期.这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原始肉食anteosaurid恐头兽类头骨化石,甘肃西部成为继俄罗斯、南非之后该类原始似哺乳爬行动物化石的又一重要产地.  相似文献   

12.
1964年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赵国光等同志在滇西工作时,于丽江发现了相当多的哺乳动物化石。这批化石中最多的是原始真犀类(主要是Prohyracodon)的牙齿;也有一些两栖犀和原始貘类的牙齿;此外,有少量的牙齿碎片表明,该地还有雷兽、石炭兽及爪兽等化石。  相似文献   

13.
原始牛(Bos primigenius)化石新材料包括泥河湾盆地禾尧庄的1件角心、上沙嘴的1件肱骨和承德隆化的1件肱骨、1件胫骨、1件踝骨、2件跟骨和3件距骨;其中上沙嘴的肱骨化石长达457.3 mm,代表迄今在我国境内发现的最大原始牛个体,也是该种的最大记录之一,推算其所属动物的肩高接近2 m;北京门头沟珠窝的原始牛头骨的眶后宽度及角心周长数据也是该种的最大记录之一;禾尧庄的角心标本稍小,但也比晚更新世多数同类要大;这些巨大的化石与欧洲中更新世晚期同类十分接近,其时代也应当与之相当,为中更新世晚期;过去认为原始牛在我国只出现于晚更新世地层,但现在看来该种在中更新世晚期就已扩散到中国。东欧及北亚的最新化石证据表明,过去认为与原始牛共生的晚更新世化石组合的常见属种早在中更新世晚期或更早时期就已出现,其中包括灰狼、虎、真猛犸象、马、真披毛犀、野猪、诺氏驼、赤鹿、驼鹿及草原野牛等。最新测年数据也表明中国北方有几个含原始牛化石的遗址是形成于中更新世晚期;本文认为华北和西北地区个体巨大的原始牛,代表中更新世晚期,而个体较小的则可能代表晚更新世或全新世;近些年在东北地区发现大量原始牛化石,但其中少见个体巨大者。在我国,原始牛化石分布只局限于北方及淮河过渡区,而在南方及毗邻的东南亚地区均未发现此类化石;因此,有人提出原始牛很可能是在中更新世中、晚期通过中亚走廊(Central Asian Corridor)进入中国。不过,近些年在非洲也发现了一些牛属(Bos)化石,因此有人又提出了牛属非洲起源的"奥杜威牛–牛属演化谱系"(Pelorovis–Bos lineage),但该学说所依据的奥杜威牛化石材料,在形态结构上与牛属相去甚远,难以归入同类;此外,非洲可靠的牛属化石记录均未超过1 Ma。本文作者支持传统的牛属"南亚起源学说",因为在南亚西瓦里克地区发现的早期牛属化石不仅时代更古老(早于2 Ma),并且在形态上与原始牛更为相似。中国北方的原始牛化石主要发现于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和松嫩平原的河湖相堆积层,仅极个别出现于黄土地层;由此推断原始牛可能更喜欢水系发育的林缘和/或沼泽环境。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二叠纪四足类的研究由来已久,在新疆和内蒙古大青山发现了大量二齿兽类(Dicynodontia)化石,而在华北地层区则以锯齿龙类(Pareiasauria)化石为主,还没有发现二齿兽类。近年来,在山西寿阳二叠系中发现了产自上石盒子组中的锯齿龙类和产自孙家沟组中的二齿兽类化石。根据髂骨的形态特征,相较于二叠石千峰龙(Shihtienfenia permica),新的锯齿龙类化石与多齿河南龙(Honania complicidentata)更相似。这表明济源动物群(河南龙组合带)可能在山西的上石盒子组中也有分布。根据头骨的特征,新二齿兽类化石属于隐齿兽目(Cryptodontia),可能是其中的某个支系在中国的第一个代表。  相似文献   

15.
贵州石阡十字铺组的树形笔石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黔北遵义至石阡一带的十字铺组,为一套泥灰岩,含笔石及介壳化石,属典型的混合相沉积.过去未见树形笔石类笔石的报道.1983年秋,笔者之一(钟公佩)在石阡西北部十字铺组中部泥质灰岩中,发现了底栖型树形笔石类笔石,其层位大致相当于该组的 Glyptograptus teretiusculus-Calamenesun tingi 带的下部.树形笔石类笔石主要有 Dictyonema, Dendrograptus, Airograptus, Acanthograptus, Nephe-  相似文献   

16.
沟鞭藻为单细胞的原始的海洋生物。古生物学家根据形态特征,超微结构和生物化学信息认为沟鞭藻可能在前寒武纪时已存在,并推测古生代疑源类可能是现代沟鞭藻的先祖,但确凿的沟鞭藻囊孢的化石记录始于晚三叠世。生物标志物以分子化石的形式记录了沟鞭藻的起源及演化历史。在古生代及前寒武纪地层中甲藻甾烷及三芳沟鞭藻的检出,建立了沟鞭藻与其古代先祖(疑源类)的联系,提供了沟鞭藻先祖前寒武纪存在的证据。  相似文献   

17.
四川自贡化石木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了发现于四川省自贡市距著名的大山铺恐龙化石坑0.5~3km处的几株化石木。它们的地质时代与大山铺恐龙动物群相同,地层层位大致相当,属于中侏罗世的下沙溪庙组和新田沟组。根据解剖结构特征,确定它们属于原始的松柏类植物———南洋杉型木属中的一个新种,命名为自贡南洋杉型木新种(AraucarioxylonzigongensisDuansp.nov.)。化石木的发现对探讨恐龙的生活环境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淮北第四纪原始牛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描述了安徽省蒙城县肖塘—原始牛宿县亚种(Bos primigenius suxianensis)头骨化石,时代为晚更新世.它是我国原始牛中角心最长的标本,其化石点也是我国除台湾新化以外的原始牛最南产地.  相似文献   

19.
最近,玉门矿务局吐鲁番勘探大队吴忠兴同志,在吐鲁番盆地老第三系中,采集了几个哺乳类的牙齿。很清楚的是一种原始的恐角兽类(Dinocerata)的化石,属于过去发现于蒙古人民共和国上古新统格沙头组(Gashato)中的原恐角兽属(Prodinoceras)。这个发现在地层及古生物上有很大意义。因为这是我国境内首次发现的古新世哺乳类化石;因此,也是我国目前唯一知道的古新统脊椎动物化石层位。在古生物方面,恐角兽类化石,过去我国仅在内蒙二连伊尔丁曼纳层中,发现过一种时代较晚(晚始新世),和相当特化的戈壁兽(Gobiatherium),吐鲁番盆地原始类型的发现是这方面知识上一个重要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前言锥石类化石地理分布相当广泛,世界各大洲均有报道,其地质历程为晚前寒武纪至三叠纪,共生门类常有:腕足类、瓣鳃类、介形类、苔藓虫、海百合茎等;可是,该类化石除个别地点或层位较为富集,甚至成层状产出并被用于地层对比外,总因罕见,一般尚没有被广大地层古生物工作者所重视,研究程度远不如其他古生物门类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