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如何预防并有效治疗糖尿病成为医疗工作者们重要的研究课题。目前,药物治疗是糖尿病最常用、安全以及经济的治疗手段。近年来,肠道菌群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它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的联系。本文总结了双胍类、噻唑烷二酮胰岛素增敏剂类、α糖苷酶抑制剂类、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DPP-4)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促胰岛素分泌剂和中药及其制剂等降血糖药物对糖尿病动物模型及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以期为糖尿病的预测、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变化规律以及服用拜糖平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采用光冈法对糖尿病患者、服用拜糖平患者及正常人群粪便中的双歧杆菌、肠杆菌、肠球菌、酵母菌进行定性、定量检测。结果糖尿病患者粪便中肠杆菌科细菌增加(9.0±0.5 vs 8.5±0.8,P<0.05),而双歧杆菌和类杆菌数量减少(分别为8.1±1.2 vs 8.9±1.9和9.2±1.0 vs 9.9±1.4,P<0.05);服用拜糖平的患者肠道内类杆菌数量进一步减少(9.1±1.3,P<0.05),双歧杆菌和肠杆菌科细菌有所恢复(分别为8.8±1.3和8.6±0.9,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肠道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T2DM)合并肥胖患者肠道菌群分布及其与糖脂代谢、炎症指标的相关性,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120例T2DM合并肥胖患者作为研究组,另取同期120例单纯肥胖患者为肥胖组,120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对象肠道菌群(肠球菌、肠杆菌、乳杆菌、双歧杆菌、梭杆菌、拟杆菌和类杆菌)数量,糖、脂代谢指标[血清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血清炎症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Pearson分析检测相关指标与肠道菌群数量的相关性。

结果

研究组患者肠道肠球菌[lg(8.02±0.26)CFU/g]和肠杆菌[lg(9.68±0.19)CFU/g]检出数量均高于肥胖组和对照组,同时肥胖组上述菌群数量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患者肠道乳杆菌[lg(5.69±0.14)CFU/g]、双歧杆菌[lg(5.73±0.28)CFU/g]、梭杆菌[lg(6.01±0.25)CFU/g]、拟杆菌[lg(6.97±0.24)CFU/g]和类杆菌[lg(7.05±0.15)CFU/g]检出数量均低于肥胖组,同时肥胖组上述菌群数量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患者血糖、血脂(TC、TG、LDL-C)和炎症指标水平均高于肥胖组,且肥胖组各指标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患者血清HDL-C水平低于肥胖组,且肥胖组低于对照组(P<0.05)。Pearson分析显示,肠球菌和肠杆菌数量与血糖、血脂(TC、TG)、炎症指标水平均呈正相关;乳杆菌、双歧杆菌、梭杆菌、拟杆菌和类杆菌数量与血糖、血脂(TC、TG)、炎症指标水平均呈负相关(均P<0.05)。

结论

T2DM合并肥胖患者肠道肠球菌、肠杆菌数量增加,乳杆菌、双歧杆菌、梭杆菌、拟杆菌、类杆菌数量降低,其变化与机体糖脂代谢和炎症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目前已有研究证明肠道菌群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肠道菌群在人体中处于动态平衡,但容易受到饮食、环境、细菌的相互作用以及抗菌药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肠道菌群的变化可以导致肥胖、胰岛素抵抗、肠道渗透压改变以及代谢性内毒素血症等,从而促进糖尿病(1型及2型)的发生、发展,而益生菌在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和改善糖尿病预后中的作用不可小视。本文从糖代谢、脂代谢、免疫及并发症等方面分析肠道菌群影响糖尿病发生发展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表明被誉为人类\"第二基因组\"的肠道菌群能够影响糖脂代谢,进而调节相应疾病。本文就肠道菌群的分布、种类、影响因素进行大体介绍,主要对肠道菌群与糖脂代谢疾病联系和肠道菌群调节糖脂代谢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作用机理进行综述,希望能够对糖脂代谢疾病的临床诊治带来裨益,为在此领域上的研究者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从人粪便中分离Collinsella aerofaciens,并给予正常和高脂饮食的C57BL/6J小鼠,观察Collinsella aerofaciens对小鼠糖脂代谢及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方法

将40只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成正常饮食组(NCD组)、正常饮食+菌液组(NCD+B组)、高脂饮食组(HFD组)和高脂饮食+菌液组(HFD+B组),每组10只。NCD组和HFD组给予100 μL的生理盐水,其余组给予Collinsella aerofaciens 1×109 CFU/mL,连续灌胃12周。第0、4、8和12周通过试剂盒检测空腹血糖(FBG)、随机血糖(GLU)、总胆固醇(TC)和三酰甘油(TG)水平。第12周,对各组小鼠进行口服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试验,并检测血浆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LDL-C)水平。收集小鼠粪便,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16S rRNA V3‒V4区序列,分析肠道菌群结构变化。

结果

第8和12周4组小鼠间T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32.424,P<0.001;F = 107.601,P<0.001),与NCD组相比,NCD+B组小鼠TC水平显著升高(P<0.050);与HFD组相比,HFD+B组小鼠TC水平显著升高(P<0.050)。4组小鼠间HDL-C和LDL-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7.809,P<0.001;F = 41.521,P<0.001),与NCD组相比,NCD+B组小鼠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50),LDL-C水平显著升高(P<0.050);与HFD组相比,HFD+B组小鼠LDL-C水平显著升高(P<0.050)。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小鼠肠道中Desulfovibrionaceae丰度与FBG、GLU、TC和LDL-C水平呈正相关(r = 0.512,P = 0.011;r = 0.445,P = 0.029;r = 0.728,P<0.001;r = 0.758,P<0.001)。

结论

人粪便中分离的Collinsella aerofaciens可以影响小鼠糖脂代谢,可能与其破坏肠道菌群平衡有关,同时为防治血糖血脂异常代谢提供靶点。

  相似文献   

7.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一种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的代谢性疾病,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0%以上。以往,人们一直认为导致T2DM发生的肥胖是外部因素所致,但目前已有证据表明,身体内部因素同样是导致肥胖的诱因之一。人体微生物群的最新研究表明,个体肠道中的特定菌群可能促进肥胖、炎症或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最终诱发T2DM。这使得肠道菌群及其在T2DM中的作用以及肠道益生菌的潜在治疗价值成为T2DM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本综述旨在通过研究健康人群和T2DM患者肠道菌群的分布,探讨肠道菌群与T2DM的相互作用及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富含燕麦麸皮饲料对正常大鼠的耐受性和安全性,及其对肠道功能、肠道菌群构成、血糖、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SD大鼠分为对照组(基础饲料喂养)和干预组(含燕麦麸皮21.7%饲料喂养),4w实验期间记录大鼠一般生活状况、进食量、体重、血糖、血脂水平、肠道转运时间等指标,第29d处死大鼠,记录盲肠总重、壁重及内容物重量,行肠球菌、肠杆菌、双歧杆菌及乳杆菌特异性培养及计数,测定盲肠内容物氨含量及pH值。结果:喂养4w后,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大鼠盲肠内容物双歧杆菌数量明显上升,盲肠内容物pH值水平明显下降,其他各项指标在2组间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正常大鼠对干预组剂量的燕麦麸皮安全耐受,燕麦麸皮增加正常大鼠肠道双歧杆菌数量,降低肠道内pH值水平,未观察到其对肠道转运时间、盲肠结构及糖脂代谢水平等指标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血糖血脂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胰岛素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二甲双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变化,胰岛功能水平[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 h胰岛素(2hINS)、空腹C肽(FCP)、餐后2 h C肽(2hCP)、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 IR)],血糖血脂水平[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及炎性因子水平[白细胞介素6(IL 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肠道菌群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肠道菌群数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观察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数量较治疗前和对照组均显著增加,肠球菌、肠杆菌及酵母菌数量显著降低(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INS、2hINS、FCP、2hCP水平明显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lc、FPG、TG、LDL C、CRP、IL 6和TNF α水平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结论 二甲双胍可明显增加患者肠道有益菌群数量,调节菌群失衡,控制血糖血脂代谢水平,改善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10.
刘艳  李科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1,33(11):1354-1357
长期以来,糖尿病因其发病率高以及并发症严重而引起医学界的关注。导致糖尿病的因素包括家族遗传和环境影响。肠道菌群作为机体外源性环境因子,参与糖脂代谢和免疫反应,在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的研究已经证实肠道菌群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对不同类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的分布特征、肠道菌群与疾病发生的潜在机制、肠道菌群与并发症的内在关联,以及益生菌和粪菌移植在疾病治疗中的运用等进行了综述,总结归纳糖尿病防治新靶标——肠道菌群的研究成果,为后继的学者理清思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口腔菌群和肠道菌群的组成和相互联系的改变在糖尿病与牙周炎的双向关系中起重要作用。与牙周炎相关的口腔微生物群框架通过血液和消化道等途径向肠道传递,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并引发免疫级联反应,从而加剧牙周炎和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的口腔菌群和肠道菌群组成发生改变,引发肠道通透性增加和表观遗传改变,进而介导胰岛素抵抗和全身性炎症,促进糖尿病与牙周炎的进展。本文就近年来口腔菌群和肠道菌群在糖尿病和牙周炎双向关系中作用机制的研究作一综述,旨在为糖尿病及牙周炎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并分析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糖脂代谢、性激素水平变化及与肠道菌群失调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3年6月在本院收治的PCOS患者132例作为PCOS组,另随机选取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13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糖脂代谢指标和性激素指标水平变化。糖脂代谢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空腹血糖(FB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性激素指标包括雌二醇(E2)、睾酮(T)、促黄体素(LH)和促卵泡素(FSH)。根据PCOS组肠道菌群失调程度将其分为Ⅰ度组(n=39)、Ⅱ度组(n=51)和Ⅲ度组(n=42),比较不同菌群失调程度患者糖脂代谢及性激素水平变化情况。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PCOS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程度与糖脂代谢和性激素指标的关系。

结果

PCOS组TC、TG、LDL-C、FINS、HOMA-IR、E2、T和LH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01)。两组HDL-C、FBG和FSH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度组TC、TG、LDL-C、FINS、HOMA-IR水平均低于Ⅱ度组和Ⅲ度组(均P<0.05),且Ⅲ度组上述指标水平较Ⅱ度组均更高(P<0.05),三组HDL-C(F=62.730,P=0.208)和FBG(F=0.101,P=0.904)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Ⅰ度组E2、T、LH水平均低于Ⅱ度组和Ⅲ度组(均P<0.05),且Ⅲ度组上述指标水平较Ⅱ度组均更高(P<0.05),三组FSH(F=0.405,P=0.66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TC、TG、LDL-C、HOMA-IR、FINS、T和LH均与肠道菌群失调程度呈正相关。

结论

PCOS患者存在糖脂代谢紊乱和性激素异常变化,且其变化程度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3.
    
Series of new sulfonylurea derivatives (gliclazide analogues) was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Thus, p-tolylsulfonylisocyanate was left to react with different amino derivatives under mild conditions to afford the desired sulfonylurea derivatives 15.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of the compound N-(2,6-Dichlorophenylcarbamoyl)-4-methylbenzenesulfonamide, 1c has been elucidated by single 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Anti-diabetic properties of the synthesized compounds relative to anti-diabetic drug (gliclazidem MR60) were carried out, where most of the tested compounds showed significant activity for reducing the blood glucose level.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compounds 1c and 5 showed better anti-diabetic activities compared with gliclazide. Activity of the most potent derivatives of sulfonylurea compounds namely 1c and 5 were increased using coated nanostructure tetraethyl orthosilicate (TEOS) as a modified release (MR) agent. The effect of the prepared sulfonylurea compounds against the diabetic condition was investigated using specific selected biomarkers as of liver enzyme activities as transaminases (AST, ALT) and alkaline phosphatase (ALP), lipids profiles; total cholesterol (TC), triacylglycerols (TG) and total lipid (TL). The antioxidants, oxidative stress biomarkers and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were also examined and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考察玉米须水提物对糖尿病大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高脂饲料联合链脲佐菌素诱导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收集正常组、高脂组、模型组及给药组大鼠粪便,采用ERIC-PCR指纹图谱技术和气相色谱法分析不同组大鼠粪便的菌群多态性结构及短链脂肪酸含量的变化。结果 ERIC-PCR指纹图谱显示,正常组在250~750 bp间显示两条特征条带,而高脂组与模型组则在100~250 bp间出现多条特征条带,250~750 bp间的条带变浅或消失,给药组的指纹图谱接近正常组;高脂组和模型组大鼠粪便的乙酸、丙酸、丁酸含量与正常组相比均显著下降(P<0.05),模型组大鼠降低尤为显著,给药组三种短链脂肪酸含量相对于模型组及高脂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玉米须水提物可能通过调节糖尿病大鼠肠道菌群的结构而使短链脂肪酸的含量增加进而发挥降糖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去卵巢对小鼠肠道菌群和血脂的影响。 方法 12只10周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2组:假手术组(SHAM组)和去卵巢组(OVX组),每组6只,进行12周的喂养。每2周测定小鼠体质量,12周后测肝脏指数、血清三酰甘油水平和游离脂肪酸水平,小肠进行病理学检查,收集小鼠粪便并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检测。 结果 与SHAM组相比,OVX组小鼠体质量、肝脏指数、血清三酰甘油水平和游离脂肪酸水平明显增加(t=4.745,t=15.090,t=11.140,t=4.038,均P结论 去卵巢小鼠血脂升高和肠道菌群失衡,提示肠道菌群可能是预防和治疗雌激素缺乏后脂质代谢异常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16.
17.

抗生素的应用是作为治疗肠道和全身感染性疾病的支柱,而肠道菌群参与人体的多种生理功能。抗生素的使用可能会改变菌群的组成,影响菌群的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和脂多糖等,从而改变神经传导和肝脏生理功能。抗生素作用下肠道菌群的变化对血糖、血脂及机体免疫功能等产生影响,参与机体内环境的稳态。在脑−肠轴系统中,抗生素引起的菌群代谢产物的改变影响神经递质的表达,从而对宿主的神经精神状态产生影响。本文综述了抗生素作用下菌群组成的变化及其作用机制,以期为通过调控肠道菌群来治疗相关疾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益生菌干预对高脂高糖饮食诱导肥胖小鼠肠道菌群及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C57BL/6J雌性小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肥胖组和益生菌干预组,每组10只,分别给予标准饲料、高脂高糖饲料以及高脂高糖饲料同时给予益生菌干预,连续喂养6周,测量并分析三组小鼠的体重。留取小鼠粪便样本,应用PCR-DGGE法分析菌群,应用酶反应比色法分析三组小鼠血脂情况。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小鼠相比,肥胖小鼠体重明显增加,益生菌干预组小鼠体重略有增加;肥胖组小鼠肠道菌群紊乱,与正常对照组分别聚为两大类,益生菌干预组小鼠肠道菌群与正常对照组聚为一大类。肥胖小鼠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升高,益生菌干预组小鼠较肥胖组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含量降低,但与正常对照组仍有差异。结论 高脂高糖饮食诱导肥胖小鼠存在肠道菌群结构失调及脂代谢异常,益生菌干预可以改善肥胖小鼠菌群失调以及脂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19.
肠道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相互选择,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超有机体。宿主基因型和遗传关系影响肠道微生物的生态学特征,而肠道微生物发酵肠道内多糖,为宿主提供可吸收利用的养分,增强肠道对养分吸收的能力。同时,肠道微生物还影响一些转录因子的活性,调控宿主基因的表达,增强宿主甘油三酯的合成和脂肪沉积,减少脂肪酸氧化分解,调控宿主能量代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