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鲍曼不动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的非发酵致病菌,在医院环境中广泛存在,并且已经成为医院获得性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之一。近年来,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导致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感染和暴发流行,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有研究表明,细菌Ⅵ型分泌系统与细菌的致病性相关。本文综述了鲍曼不动杆菌Ⅵ型分泌系统及主要功能蛋白(溶血素-联合调节蛋白)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研究鲍曼不动杆菌的致病机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
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是一种医院常见的革兰阴性致病菌,可引起宿主的一系列疾病,严重时可导致全身感染,危及生命。Ⅱ型分泌系统(typeⅡsecretion system, T2SS)广泛存在于革兰阴性菌中,是其重要的毒力因子,通过释放毒素和水解酶获取营养,提高细菌在宿主细胞内生存和增殖的能力。研究证实,鲍曼不动杆菌也含有T2SS,且T2SS在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致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与鲍曼不动杆菌相关的T2SS研究一直是医学微生物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现对鲍曼不动杆菌T2SS的组成、结构和致病性方面作一概述,并对T2SS抑制剂的潜在靶点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义乌市妇幼保健院近3年来医院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现状,及泛耐药情况.方法 对医院2009年至2011年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分布及耐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细菌鉴定采用美国德灵细菌鉴定仪.结果 3年间共分离到鲍曼不动杆菌305株,其中2009年72株,2010年91株,2011年142株,泛耐药菌株感染率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2009年5株(占6.94%),2010年9株(占9.89%),2011年有19株(占13.38%).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呈逐年上升趋势,其泛耐药菌株感染率呈上升趋势.应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控制鲍曼不动杆菌在医院内的定值和播散,重视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监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近4年临床分离的103株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和同源性分析,了解该院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特点及院内感染流行状况.方法 2008年至2011年间该院临床科室分离的103株鲍曼不动杆菌,进行药敏试验并对耐药性分析;提取细菌基因组DNA,以随机扩增DNA多态性(RAPD)方法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出的103株菌呈现出高耐药率及多重耐药率的特点,其中对左氧氟沙星和亚胺培南的耐药性最低,分别为69.9%和57.3%.103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用RAPD分型共分为16种基因型:A~P,其中A型84株,为主要流行型别;B型3株;C型、G型各2株;其余12型各1株.结论 该院鲍曼不动杆菌具有多重耐药及高耐药率,可能存在以A型鲍曼不动杆菌克隆株传播方式的院内流行,临床上应加强对A型鲍曼不动杆菌的监控,采取有效的措施以预防院内感染的爆发流行.  相似文献   

5.
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敏感性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情况及对常见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采用FORTUNE 2000细菌生化药敏鉴定分析仪测定其体外药物敏感性.结果:年龄分布为5~80岁,男性为280例,女性为136例.416株不动杆菌中有331例是鲍慢不动杆菌,占79.6%,鲍曼不动杆菌对美罗培南高敏,其他敏感次序为舒普深、阿米卡星、头孢吡肟等.结论: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现象严重,诊断与治疗有赖于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结果,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一旦发现感染株,必须迅速采取控制措施,避免引起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舟山地区近5年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ii,Ab)的感染状况及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有效控制感染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临床送检的血、尿及痰等各类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分离与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细菌鉴定采用ATB-expression细菌鉴定仪,药敏试验采用其配套的PSE-5条.结果 2006-2010年共检出鲍曼不动杆菌696株.Ab主要分布于ICU (301,43.4%)和呼吸内科(132,19.0%)的送检标本.痰标本检出率最高,为524株(75.3%).Ab对除妥布霉素以外抗生素的耐药性呈逐年上升的趋势(P<0.01).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比例也逐渐增加.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呈逐年上升趋势,多重耐药菌比例明显增加.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仍是治疗Ab感染最敏感的药物.应加强鲍曼不动杆菌细菌耐药监测,进一步合理有效使用抗生素,以防止鲍曼不动杆菌的传播,降低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交叉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医院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变迁和临床分布特点,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和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到2011年12月临床标本中分离的l 613株鲍曼不动杆菌资料;用WHONET 5.4分析鲍曼不动杆菌的分离率和耐药率变迁.结果 鲍曼不动杆菌感染主要发生在ICU和呼吸内科,分别占43.89%和24.49%;痰标本所占比例最高(70.30%).鲍曼不动杆菌、多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分离率及对临床常用的15种抗菌药物耐药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并且2009年呈飞跃式上升且2010和2011年居高不下,201 1年分离出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分离率高达57.55%.临床常用药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和米诺环素近三年的耐药率和中介率也明显升高.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形势严峻,多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和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比例明显增加,重症监护病房和呼吸科是预防控制的重点科室.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观察鲍曼不动杆菌菌毛,了解菌毛结构在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以ICU的医院感染患者的腹腔手术后引流液、痰及呼吸机导管内壁附着物等为材料分离鉴定细菌,制备细菌的电镜标本,通过超微结构观察鲍曼不动杆菌菌体表面的菌毛与生物被膜形成的相关性。结果新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菌体表面存在菌毛,菌毛与生物膜形成过程中的粘附有关。结论菌毛粘附是生物被膜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引起医院感染的特点以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的变化趋势。方法应用美国BD公司Phoenix^TM100全自动细菌和药敏系统鉴定仪对所分离的364株鲍曼不动杆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46株鲍曼不动杆菌来自痰液、伤口分泌物、中段尿、静脉血及大便,分别占58.96%、30.92%、5.49%、4.34%、0.29%。药敏结果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粘菌素和米诺环素敏感性最高,耐药率低于10.4%。结论加强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监测,了解其耐药性变迁,可合理指导用药,有效控制鲍曼不动杆菌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重症监护病房内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和耐药性调查分析,为临床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该细菌所引起的感染提供参考。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重症监护病房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的10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94例患者有严重的基础疾病,与感染相关的因素还包括侵入性操作、深静脉置管、环境污染及长期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药敏结果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几乎均为多重耐药,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逐年升高,2011年为89.5%。缩短住院时间、加强病区环境和空气监控、尽量减少侵入性操作和合理使用抗生素、规范医疗护理操作、避免交叉感染是减少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鲍曼不动杆菌的基因分型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上海某综合性医院不同科室来源的鲍曼不动杆菌菌株的同源性及耐药状况,了解鲍曼不动杆菌院内感染流行情况。方法采用重复序列PCR技术(REP-PCR),对51株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菌株进行基因分型,并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51株鲍曼不动杆菌分为13个基因型,其中A型16株,为主要流行型别;C型、D型各6株;M型有5株;E型、F型和G型各3株;B型、H型和K型各2株;I型、J型、L型各1株。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出的菌株对常用抗菌药呈现出多重耐药的现象。其中对阿米卡星和亚胺培南的耐药性最低,均为33.3%;对头孢唑啉耐药性最高,为100%。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基因的同源性分析表明,该院存在着以A型鲍曼不动杆菌为主的感染流行,估计该型菌株可能以克隆株的形式播散。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很强,应加强其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2.
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是引起医院感染的常见致病菌,该细菌不仅容易产生耐药性,而且在人体及无生命物质表面易形成生物膜,临床治疗较为棘手。从临床分离24株鲍曼不动杆菌,药物敏感试验观察这些分离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针对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检测是否含有耐药基因碳青霉烯酶基因OXA-23,采用结晶紫染色法观察耐药性与生物膜形成的相关性,并用刀豆蛋白凝集素结合试验及质谱分析耐药性与O-甘露糖蛋白的相关性。结果显示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与生物膜形成呈正相关,某些O-甘露糖蛋白表达有利于细菌获得耐药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鲍曼不动杆菌院内感染情况及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 采用Microscan Walk Away-40全自动微生物仪及配套药敏复合板进行细菌鉴定与药敏试验。结果 46株不动杆菌中有35株为鲍曼不动杆菌,占76.09%。主要分布在ICU、康复科、呼吸内科。标本主要以脓、痰及呼吸道分泌物为主。药敏结果显示:亚胺培南、头孢吡肟、阿米卡星对鲍曼不动杆菌高度敏感,但3代头孢菌素大多数耐药。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易引起伤口、呼吸道继发感染,且耐药现象严重,诊断与治疗有赖于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结果,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一旦发现感染株,必须迅速采取控制措施,避免引起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院内获得性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治疗情况、分析导致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同时总结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死亡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提供指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5年6月丽水市中心医院住院的35例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基础疾病,病原菌分布情况,临床特征,危险因素,治疗及预后转归情况,根据细菌耐药情况,分为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17例与非耐药鲍曼不动杆菌18例。按入院28天预后转归情况,将35例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进一步分为好转组26例与死亡组9例。结果采取Fisher精确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显示原发感染灶不明,不恰当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住ICU大于2周,其他部位培养到鲍曼不动杆菌,同期ICU内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流行等危险因素,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死亡危险因素,结果显示持续血小板减少3×109/L、APACHEII评分≥20分、脓毒症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是导致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原发感染灶不明和不恰当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是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主要危险因素;持续血小板减少3×109/L、APACHEII评分≥20分、脓毒症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是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主要的死亡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9年至2011年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特点和耐药状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同时研究广州地区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OXA-23型碳青霉烯酶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利用梅里埃VITEK-2 Compact微生物分析仪鉴定细菌,K-B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WHONET 5.6软件统计分析药敏结果,PCR检测OXA-23型碳青霉烯酶的编码基因.结果 2009年至2011年临床分离出426株鲍曼不动杆菌,主要分离自呼吸科病房(119株,占27.9%)和ICU病房(107株,占25.1%),标本类型以痰液为主(361株,占84.7%),鲍曼不动杆菌对12种抗生素的耐药率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从13.2%上升到39.3%,在124株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PCR检出98株OXA-23型碳青霉烯酶阳性菌株.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逐年增强,产OXA-23型碳青霉烯酶是其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对常用抗菌素的耐药状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2011-2013年临床分离出的103株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与耐药情况进行分析。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按CLSI标准判定。结果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共103株,主要分离自痰液(85.4%),其次为分泌物及脓液和尿液标本。其感染患者主要分布于ICU和呼吸内科。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广泛。结论鲍曼不动杆菌是医院感染中重要的条件致病菌,且耐药率较高,应加强对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的监测,合理选择使用抗菌药物,控制耐药菌株的流行及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用低频限制性位点聚合酶链反应(IRS-PCR)对鲍曼不动杆菌进行基因分型,分析基因型与鲍曼不动杆菌耐药谱的关系,并初步探讨其在分子流行病学中的作用.方法 随机收集2008年8月至2009年8月临床分离的73株鲍曼不动杆菌,采用K-B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确定鲍曼不动杆菌耐药谱;同时利用IRS-PCR对此73株鲍曼不动杆菌进行基因分型;并分析IRS-PCR分型与鲍曼不动耐药谱的关系;结合IRS-PCR分型结果与73株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在此时间段鲍曼不动杆菌在我院流行感染的情况.结果 药物敏感试验将73株鲍曼不动杆菌菌株分为A1(19株全耐药型)和A2 ~ A31(54株耐药谱型)31个药敏谱.IRS-PCR法将其分为A~W共23个基因型,其中A、C、B、D和E型为5种优势菌株,分别为14、11、10、8和6株.对比研究发现A1型菌株(15/19)主要集中在基因型A、C、D内,而基因型B包含A15型耐药菌株9株(69.2%),基因型E包含A3型耐药菌株3株(42.9%).A基因型在院内特别是ICU中心引起2次爆发流行,而C和D型主要在呼吸内科引起感染.结论 IRS-PCR基因分型与药敏分型有较高的一致性,且IRS-PCR基因分型在早期发现和预防感染暴发流行方面优于药敏分型.  相似文献   

18.
细菌VI型分泌系统(type VI secretion system,T6SS)作为一个动态多蛋白复合体,各元件之间分工明确,转运各种效应蛋白作用于竞争细菌获得自我生长优势。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Ab)通过T6SS介导细菌在微生物群落中的竞争能力,影响其耐药进化、宿主侵袭感染等过程。其中,缬氨酸-甘氨酸-精氨酸G蛋白三聚体(valine-glycine repeat protein G,VgrG)、脯氨酸-丙氨酸-丙氨酸-精氨酸重复序列蛋白(proline-alanine-alanine-arginine,PAAR)、溶血素共调节蛋白(hemolysin-coregulated protein,Hcp)和效应-免疫(effector-immunity,E-I)对发挥着关键作用。有关T6SS的研究总结虽然很多,但是鲜有文章系统概述其临床应用前景,因为这对T6SS功能蛋白的鉴定、特性、转运机制等基础研究的进展提出了挑战。本文通过综述鲍曼不动杆菌中T6SS的分布、主要功能蛋白的特性及转运机制的研究进展,结合T6SS的应用案例,提供其应用的可行性证据。以期进一步推动鲍曼不动杆菌VI型分泌系统基因和功能的研究,为开发新型抗感染疫苗、筛选合适的靶点抑制剂及生产工程化药物递送工具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鲍曼不动杆菌AmpC酶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韫秀  苏青  张朋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0,22(7):671-672,F0003
<正>鲍曼不动杆菌是医院感染重要条件致病菌。近年来,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日益增多,仅次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并且呈现多重耐药现象,已引起临床医生和微生物工作者的高度关注,而其体内产生的AmpC酶是导致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鲍曼不动杆菌作为一种医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因其易于引起各类感染且耐药性强而受到广泛关注。快速改造鲍曼不动杆菌基因组的工具可有效促进其耐药机制的研究。本文就近些年来适用于鲍曼不动杆菌的遗传操作方法进行了总结,包括各种外源基因转入方法(电转化、自然转化、接合转移)和基因改造技术(等位基因交换、DNA重组工程、转座突变),并对鲍曼不动杆菌的基因组编辑方法的改进作了初步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