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鲈形目少鳞鳜属(Coreoperca)化石在中国的首次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记述的山东少鳞鳜(新种)(Coreoperca shandongensis sp.nov)是该属化石在我国的首次发现,标本产自山东山旺早中新世晚期山旺组纹层状硅藻页岩之上的含硅藻泥页岩中。山东少鳞鳜的发现,说明原始鳜类在中新世已发生分化,在中新世时期的中国大陆和日本列岛均已相当繁盛。少鳞鳜属可能并非起源于朝鲜和日本一带,之后扩散到中国,而是中新世广布于东亚的鱼类,这进一步支持了关于中国东部和日本列岛新生代晚期同属一个鱼类区系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鳜类系统发育的线粒体Cytb基因全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群  任岗  钱开诚  陈泉梅 《生态科学》2006,25(5):430-432,436
测定了鳜、大眼鳜、斑鳜、暗鳜、波纹鳜、长体鳜、中国少鳞鳜等7种鳜类12个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结合GenBank中的同源序列,共分析了9种鳜类的系统发育关系。序列分析表明,鳜属鱼类属内种间的遗传距离(0.015~0.093)明显小于少鳞鳜属鱼类属内种间的遗传距离(0.152~0.178)。在分子系统发育树上,长体鳜与鳜属的鳜、大眼鳜、斑鳜、波纹鳜、暗鳜聚合成一分支,少鳞鳜属的种类聚成另一分支;支持将长体鳜归入鳜属,鳜类分为鳜属和少鳞鳜属等二个属的分类处理。在鳜属鱼类中,鳜和大眼鳜亲缘关系十分密切;斑鳜与波纹鳜亲缘较近;长体鳜与鳜属其它5个种的亲缘关系较远。在少鳞鳜属鱼类中,中国少鳞鳜和日本少鳞鳜的亲缘关系较远,韩国少鳞鳜的系统位置较不明确。鳜类的单系性及其鳜类的系统位置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日本九州渐新-中新世沉积物中新发现的啮齿类,有四种类型:1.河狸科未定属种A;2.晚渐新世Sasebo(佐世保)群的Steneofibersp.;3.河狸科未定属种B;4.早-中中新世Nojima(野岛)群的山东硅藻鼠(Diatomysshantungensis)。河狸科的两个未定属种的标本属于大型河狸,头骨大小接近于巨河狸(Trogontherium),门齿珐琅质具有明显的纵沟。个体大小和门齿珐琅质特征方面的相似性表明这些标本可能为同一个属。Steneofiber是一个遍布北半球的属,以前还未曾在东亚的晚渐新世地层中发现过。山东硅藻鼠的出现使我们有理由推测,在早中新世晚期,位于东亚边缘的日本和中国东部的哺乳动物同属一个区系。  相似文献   

4.
基于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的东亚鳜类系统发育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鳜类为东亚特有类群。为验证东亚鳜类的单系起源,解决其分类划分的争议,本文采用特异性引物PCR扩增法获得了鳜类中鳜、大眼鳜、斑鳜、暗鳜、波纹鳜、长体鳜细胞色素b基因的全长序列,结合GenBank中日本少鳞鳜、朝鲜少鳞鳜和中国少鳞鳜的序列,初步构建了东亚鳜类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NJ树和MP树均一致表明,鳜类为单系类群,可分为两支:鳜鱼群和少鳞鳜群。长体鳜未单独成群,而与鳜鱼属聚为一支,不支持将长体鳜单独设属,而应归入鳜鱼属。鳜鱼群中,MP树推测的长体鳜、暗鳜较为原始,鳜、大眼鳜、斑鳜和波纹鳜为特化种类的系统关系假设与其形态、生态特征表型进化较为一致。少鳞鳜群中,中国少鳞鳜与朝鲜少鳞鳜为姐妹种,再与日本少鳞鳜构成姐妹群的系统关系与其地理分布格局较为一致。本研究结果可为深入探讨鳜类物种有效性、系统分类位置及生物地理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鳜亚科SINIPERCINAE鱼类的分类整理和地理分布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鳜亚科鱼类仅产于东亚。通过对中国各地、日本和朝鲜标本的研究,本文把鳜亚科鱼类总结为鳜、长体鳜和少鳞鳜3属11种,还对过去一些种的异名作了讨论,提出了看法。 本亚科共有3属9种分布于中国,另两种少鳞鳜只见于日本和朝鲜,是日本和朝鲜地区的特有种。越南有3种记录(Mai,1978)。其中鳜鱼和斑鳜分布最北,是横跨东洋地区和古北区的两个广布种。其他各种皆集中分布于江、淮流域以南,主要在长江流域以南和红河流域以东,但台湾省无鳜类分布。长江流域以南低纬度的华南区是鳜亚科鱼类的分布中心。  相似文献   

6.
硅藻鼠科是仅分布于亚洲的啮齿类类群,头骨具豪猪型咬肌结构,下颌则为松鼠型。该类群代表了一个从梳趾鼠类分化出的区域性支系,虽与豪猪次目相近,但并不是它的成员。最早的硅藻鼠化石记录发现于Baluchistan渐新世陆相地层中,稍晚的记录发现于南业晚渐新世。印度次大陆连续的地层为该科的演化历史提供了主要的化石依据。早中新世晚期至中中新世,硅藻科化石也发现了泰国、中国以及日本。其后的硅藻鼠种类少且鲜有化石记录。晚中新世早期在巴基斯坦有一个种,中国南部晚中新世也可能有一个种。尽管在最早的化石地点发现的标本较多,但其后的时段内除泰国李盆地外化石并不丰富,这指示了其特殊的生活习性或其生活区域化石保存的偏差。已知的化石记录并没有指示出该类群的多样性,也可能是缺少石化作用的结果。硅藻鼠类在水系外围区域延续生存与最近在老挝中部多岩石地带发现的现生Laonastes也是一个硅藻鼠的假设相一致。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线粒体COI基因作为DNA条形码对少鳞鳜属(Coreoperca)鱼类进行物种鉴定的可行性.采用PCR扩增与测序技术与GenBank已有序列联合分析的方法,对少鳞鳜属3种84个个体的条形码区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碱基T(U)的平均含量为30.3%,C的平均含量为27.8%,A的含量为23.1%,G的含量为1...  相似文献   

8.
鳜类鱼类的线粒体DNA控制区结构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鳜类为低等鲈形目鱼类,是东亚特有类群。然而,关于其系统位置、分类以及一些物种的有效性等尚有争议。采用PCR扩增直接测序的方法,获得了鳜、大眼鳜、斑鳜、暗鳜、波纹鳜、长体鳜、中国少鳞鳜线粒体DNA控制区基因的序列。对比其他已报道鱼类控制区的结构识别序列,对鳜类鱼类控制区的结构进行了分析,识别了终止序列区、中央保守区和保守序列区,并找到了DNA复制终止相关的序列ETAS和中央保守区的保守序列CSB-F、CSB-E、CSB-D以及保守序列区的保守序列CSB1、CSB2、CSB3。几种鳜鱼间共有191个变异位点,其中,终止序列区的变异最高,占总变异的61.3%,中央保守区和保守序列区占总变异的38.7%。这一结果可为全面了解鱼类线粒体DNA控制区的结构特征提供资料。同时,利用高度变异的控制区序列,以鲈科和错科作为外群,使用邻接法和最大简约法构建了这几种鳜鱼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鳜类为一单系类群,鳜、大眼鳜、斑鳜、暗鳜、波纹鳜、长体鳜构成一支鳜鱼群,其中,鳜与大眼鳜为姐妹种;中国少鳞鳜为另一支少鳞鳜群;长体鳜未单独成一支,而是聚入鳜鱼群内,应更名为Siniperca roulei。研究结果支持将现生鳜类分为两个类群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报道瓶口衣科(Verrucariaceae)的两个中国新记录种,即浅灰拟鳞核衣(Placidiopsis pseudocinerea)和核斑衣(Thelidium pyrenophorum) ,它们都采自于托木尔峰。其中,拟鳞核衣属(Placidiopsis )是中国新记录属,核斑衣属在新疆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第三纪中—小型猿类化石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悦容 《人类学学报》1998,17(4):283-292
中国新第三纪中-小型猿类主要有早中新世江苏泗洪的双沟醉猿(Dionysopithecus shuan-gouensis Li,1978)和江淮宽齿猿(Platodntopithecus jianghuaiensis Gu and Lin,1983);中中新世宁夏同心的占祥上猿,(Pliopithecus zhanziangi Harrison,Delson and Guan,1991)和晚中新世云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采集到圆鳞蚁属Epitritus Emery1新各:大禹圆鳞蚁E.dayui sp.nov.。至此中国已知该属昆虫4种:六节圆鳞蚁E.hexdamerus Brown,台湾圆鳞蚁E.formosus Terayana,Lin et Wu,平岛圆鳞蚁E.hirashimai Ogata和大禹圆鳞蚁E.dayui sp.nov.。文中编制了中国圆鳞蚁属4个已知种工蚁和雌蚁  相似文献   

12.
扇脊姬蜂属分布于古北区和东洋区的北缘。迄今为止,已定名的有3种:白颈扇脊姬蜂A.albiceruicalis Sheng et Fan 1995、尼扇脊姬蜂A.nikkoensis(Uchida,1930)和黄扇脊姬蜂A.flavipes(Gravenhorst,1829),第1种分布于中国(沈阳),第2种分布于中国(福建)和日本,第3种分布于德国。本文记述发现于中国贵州的1个新种:等扇脊姬蜂Al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调查长江流域藻类多样性现状,对该区域进行系统采样工作。【方法】对硅藻样品进行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在湖南省岳阳市金鹗山的硅藻样品中发现了1个中国新记录种帕拉特利氏藻(Livingstonia palatkaensis Prasad & Nienow),该属在中国也是第1次被发现。【结论】该新记录种的发现为该属种类的地理分布提供新资料,丰富了中国硅藻植物的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2009年10月至2011年5月,对湖南省沅、澧水水域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发现湖南鱼类3新纪录:张氏(餐)Hemiculter tchangi Fang、长脂拟鲿Pseudobagrus adiposalis、中国少鳞鳜Coreoperca whiteheadi.  相似文献   

15.
海南岛东部近海新第三纪孢粉植物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BD23-1-1井与孢子花粉共生的海相浮游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论述了中国海南岛东部近海新第三纪各个时期的孢粉植物群特征。建立了4个孢粉组合,它们是:1.Quercoidites-Cupuliferoipolenites-Florshuetzia-Dicolpopolis组合(早中新世晚期);2.Dicolpopolis-Extra-punctatosporites-Taxodiaceaepolenites组合(中中新世早期);3.Abietineaepolenites-Polypodi-aceaesporites-Liquidambarpolenites组合(中中新世晚期至晚中新世);4.Abietineaepolenites-Persicarioipolis组合(晚中新世晚期至早上新世)。孢粉植物群反映了海南岛东部近海新第三纪的气候基本上一直比较温暖湿润,并且逐渐降温的历程。  相似文献   

16.
西藏岩蜥属一新种描述:(蜥蜴亚目:鬣蜥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尔宓 《动物学研究》1998,19(5):401-404
995~1996年,作者撰写《中国动物志·蜥蜴亚目》卷鬣蜥科岩蜥属(Laudakia)时,曾详细研究了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室收藏的岩蜥属全部标本,发现其中采自西藏自治区扎达县的1号雄性标本是未经描述的新种,将其订名为西藏岩蜥(Laudakiapapenfusi)。其种名取自美国柏克利加州大学脊椎动物学博物馆TheodoreJ.Papenfus先生的姓氏。Papenfuss先生在本世纪80年代与我所合作进行我国西部两栖爬行动物分类与生态的研究,曾数次到西藏野外工作。西藏岩蜥与南亚岩蜥(Laudakiatuberculata)相近,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1)前者鼻鳞椭圆形,鼻孔开口于其中央;后者鼻鳞梨形,鼻孔开口于其膨大部。(2)前者上鼻鳞1枚;后者上鼻鳞2枚。(3)前者上睫脊较不发达,脊缘钝且不上翘;后者上睫脊发达,脊缘锐利且向上翘。(4)前者体背及体侧分散有多数较小浅色点斑,点斑处为普通小鳞片,体背及体侧分散的若干较大锥鳞都不位于浅色点斑处;后者体背及体侧分散有若干橘黄色圆斑,圆斑所在或为1枚大的锥鳞,或为数枚较大刺鳞,或为中央1枚大的锥鳞围以一圈小鳞,圆斑之外无刺鳞或锥鳞。  相似文献   

17.
中国鳞虫兆属Tom ocerus四新种(弹尾目:鳞虫兆科)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本文记述了中国鳞虫兆属Tom ocerus4新种,即紫胸鳞虫兆Tom ocerus(Tom ocerina) pur-purithorus, sp. nov., (四川); 白鳞虫兆Tomocerus(Tom ocerina) calceus, sp. nov., (四川);巨鳞虫兆Tomocerus(s.str.)m aximus,sp.nov.(四川);小鳞虫兆Tom ocerus(s.str.)em eicus, sp. nov. (四川)。模式标本保存于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农艺系昆虫标本室。1. 紫胸鳞虫兆Tom ocerus(Tomocerina) purpurithorus, 新种(图1)鉴别特征:本种与T.(Tom ocerina) m inutusTullberg 1876 非常相似,但其下列特征可与后者相区别:弹器齿节刺的刺式为5/7,1,弹器端节间齿数为5~7,爪内齿数为1,1,1,握弹器体上刚毛数为5支。正模:♀,四川峨眉山,19- IV- 1995,刘永琴;副模:4♀♀2♂♂,同正模。2. 白鳞虫兆Tom ocerus (Tom ocerina) calceus, 新种(图2)鉴别特征:本种与T.(Tomoceri  相似文献   

18.
潘悦容 《人类学学报》1994,13(2):125-125
埃及北部中新世灵长类新材料在埃及北部中新世的Moghara组发现两种灵长类新材料:一种为Simons(196)描述过的一种古老的猴类(Prohylobatestandyi),材料为5块下颌骨;另一种为个体大的几乎完整的右肽骨.这些化石发现的意义在于它...  相似文献   

19.
牙齿是肉食性鱼类重要的摄食器官.为探究鳜(Siniperca chuatsi)牙齿形态结构,采用解剖镜观察了鳜牙齿分布、形态与数量.并比较其与大眼鳜(S.kneri)、斑鳜(S.scherzeri)及中国少鳞鳜(Coreoperca whiteheadi)牙齿差异.采用茜素红染色、组织切片、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及红外光...  相似文献   

20.
2001年3月植树节期间,在山东省乳山市普集镇距地表约45cm处,采到一号活体雌性蜥蜴标本,经鉴定为石龙子科石龙子属中国石龙子 Eumeces chinensis(Gray)。虽然曾报道过山东省有石龙子的分布(1997,贾震绪),但在形态上有一定的差别,且在近年出版的《中国动物志—蜥蜴亚目》(赵尔宓等,1999)中尚未记载,故现报道如下。体型中等大小,粗而短。吻端钝圆,吻长略小于眼耳间距;吻鳞宽大于高;鼻鳞完整,鼻孔位于鼻鳞的上半部;有上鼻鳞,彼此相切;眶上鳞5枚,前两枚较小,第三枚最大,上缘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