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七种紫胶虫染色体核型分析与亲缘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7种具有重大经济价值的紫胶虫染色体数量、形态及核型进行了分析和比较.7种紫胶虫的染色体形状有棒状、卵圆形、肾形、椭圆形、长圆形以及哑铃形,染色体数目均为2n=18.从核型分析上看,7种紫胶虫的染色体均由中部(或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与端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有K=10m 8T, K=8m 10T,K=6m 12T,K=4m 14T四种不同的组成方式.采用Leven et al(1964)、Stebbins(1971)以及Guo et al(1972)核型分类标准对7种紫胶虫进行核型分析,结果显示:信德紫胶虫与紫胶蚧在着丝粒类型、核型对称性和相对长度组成上相一致,因此两者亲缘关系最近;尼泊尔紫胶虫与普萨紫胶虫在核型不对称系数与染色体类型上相近似,两者的关系较为紧密;田紫胶虫与云南紫胶虫的染色体均是由8条中部(或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与10条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组成,亲缘关系也较紧密;而中华紫胶虫的核型较为特殊,与其他6种差异较大,亲缘关系较远.研究结果澄清了紫胶生产虫种在分类上的混淆,证实了中国紫胶生产虫种为云南紫胶虫.  相似文献   

2.
青海四种雏蝗染色体核型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林 《昆虫知识》2001,38(4):286-290
采用常规染色体制片方法对雏蝗属的褐色雏蝗Chorthippusbrunneus(Thunb .) ,异色雏蝗C .big uttulus(Linnaeus) ,小翅雏蝗C .fallax(Zub .) ,青藏雏蝗C .qingzangensis(Ying)的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 ,结果 :染色体数目均为 2n(♂ ) =1 7=1 6+XO ;常染色体类型为两类 ,中着丝点染色体 (m ,6条 )和端着丝点染色体 (T ,1 0条 ) ;性染色体类型为端着丝点。褐色雏蝗、异色雏蝗和青藏雏蝗的核型公式和染色体的相对长度组成为K( 2n ,♂ ) =1 7=6m +1 1T =6L +6M +4S +XO ,K( 2n ,♀ ) =1 8=6m +1 2T =6L +6M +4S +XX ;小翅雏蝗的为K( 2n,♂ ) =1 7=6m +1 1T =6L +4M +6S +XO ,K( 2n ,♀ ) =1 8=6m +1 2T =6L +4M +6S+XX。褐色雏蝗性染色体中部有次缢痕。染色体臂数 4种均为NF =2 3(♂ ) ,2 4 (♀ )。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北五味子的染色体核型.其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28,具13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1对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在整个染色体中并未发现随.按Levan的染色体分类标准,其染色体核型组成是:K(2n)=2x=28=26m+2Sm.  相似文献   

4.
对天门冬根尖细胞进行染色体常规制片,并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天门冬染色体数为2n=20,核型公式为K(2n)=2x=20=8 sm+128m,其中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为4对,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为5对。核型类型为2B。  相似文献   

5.
四福花染色体核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四福花[Tetradoxa ometensis (Hara)C.Y.Wu]体细胞具有36个染色体。其核型组成为2n=36=6m+14sm+4st+12t,即具有3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7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2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和6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 四福花染色体核型分析表明,与传统对五福花科植物染色体具9基数的认识不同,其基数应为X=18。与Noguchi所发现的具18基数的三倍体五福花的核型相比较,二者在核型组成及染色体结构上都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该研究采用常规染色体制片技术,对分布于山东省的流苏树5个自然地理居群的染色体核型进行观察分析,以揭示不同居群的流苏树核型特征、差异及其系统亲缘关系,为进一步探明流苏树的系统进化关系奠定细胞学基础。结果表明:(1)流苏树5个居群的染色体数目稳定,均为2n=2x=46;染色体以小型染色体为主;核型主要有中部着丝粒(m)、亚中部着丝粒(sm)组成,其中中部着丝粒居多,有1B、2B两种类型。(2)5个居群的流苏树核型公式分别为:B居群2n=2x=43m+3sm、T居群2n=2x=46m、S居群2n=2x=45m+sm、WS居群2n=2x=44m+2sm、Z居群2n=2x=45m+sm,这或许与其所处环境有关。(3)5个居群的流苏树核型不对称系数在54.29%~58.00%之间,各居群进化程度相对大小依次为B>S>WS>Z>T。(4)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当遗传距离为1时,T和WS居群、B和S居群分别优先聚为一类,表明二者相互间的亲缘关系相对最近。研究认为,B居群和S居群进化程度较高,T居群相对原始,且T居群(泰山罗汉崖的流苏树居群)保护相对最好。  相似文献   

7.
采用常规染色体制片方法,对雏蝗属的模式种白边雏蝗Chorthippus albomarginatus(De Geer)和异爪蝗属的模式种素色异爪蝗Euchorthippus unicolor(Ikonnikov)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两种蝗虫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17=16+XO;常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粒(m,6条)和端部着丝粒(t,10条)两种类型,性染色体类型为端部着丝粒。二者的相似性显示出2属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并且在进化过程中处于较近的发展阶段。但2种蝗虫的核型公式和染色体的相对长度组成则不相同,白边雏蝗K(2n,♂)=6m+11t=8L+4M+4S+XO;素色异爪蝗K(2n,♂)=6m+11t=8L+6M+2S+XO;且2种蝗虫性染色体的位次也有明显差别,白边雏蝗的性染色体为第9位,而素色异爪蝗则为第8位。由此看出,该2属的蝗虫存在的不同遗传特征。  相似文献   

8.
二倍体铁破锣的核型及四倍体细胞型的首次发现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本文重新检查了铁破锣的核型。来自湖南新宁的40个个体中,1个个体为四倍体,其核型公式为2n=4x=32=16m+8sm+4st+4t;其余个体为二倍体,其核型公式为2n=2x=16=8m+4sm+2st+2t。来自云南大理的10个个体全为四倍体,其核型公式为2n=4x=32=16m+8sm+4st+4t。据此认为商效民(1985)报道的该种的核型分析结果有误。他至少将第4对染色体的着丝点位置辨认错了。该对染色体不具有中部着丝点而实际上具有近端部着丝点。本文还比较了铁破锣和角叶铁破锣的核型差异,并详细讨论了铁破锣属的系统位置。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不同基因型割手密无性系间的亲缘关系,采用酶解去壁低渗法对不同基因型的割手密材料进行核型分析。10份供试材料的绝大多数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点(m)染色体,少数为近中部着丝点(sm)染色体及正中部着丝点(M)染色体,部分材料中还具有端部着丝点(T)染色体及近端部着丝点区染色体(t);依据分析结果总结了参试材料的核型公式;参试材料中有2份为1B核型、7份为2B核型、1份为2C核型。参试材料间的核型均存在差异且不对称。  相似文献   

10.
加拿大引进的二倍体燕麦种质的核型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规压片法对砂燕麦、西班牙燕麦和短燕麦3个二倍体燕麦种进行了核型研究。结果表明:砂燕麦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2x=14=10m+4sm(2SAT),具近中部和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第4对染色体组的短臂上有1对随体,核不对称系数为68.17%;西班牙燕麦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2x=14=10m+4sm(2SAT),具近中部和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第7对染色体短臂上有1对随体,核不对称系数为59.31%;短燕麦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2x=14=6m+4sm+4st(2SAT),具近端部、近中部和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第6对染色体组的短臂上有1对随体,核不对称系数为63.91%。虽然3个燕麦种的核型均为2A,但它们的染色体形态有明显不同,比较认为砂燕麦相对进化,短燕麦次之,西班牙燕麦较原始。本研究对燕麦种质资源的核型分析及进化地位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落羽杉属植物的核型及细胞地理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分析了池杉Taxodium ascendens 的核型,全由中部和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 核型公式为K(2n)=22=20m+2sm,属“1A”类型。它的特点是10号染色体具“长着 丝点区域”结构。池杉染色体的相对长度组成为2n=2L+8M2+12M1。通过与落羽杉 的“1A”和墨西哥落羽杉的“2A”核型进行比较,似见它们的进化水平以落羽杉、池杉,墨西 哥落羽杉之序递增。 落羽杉属植物的核型公式均为K(2n)=22= 20m+2sm。 本文还就 核型、生态环境和地理分布(包括化石)资料讨论了落羽杉属的次生遗传歧异中心和可能的演 化式样。  相似文献   

12.
对中国云南西部和西北部分布的腋花扭柄花Streptopus simplex的4个居群进行了细胞学研究。生长在云南西北香格里拉县(原中甸县)碧塔海和小中甸冷杉林中的腋花扭柄花两个居群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2x=18,而生长在高黎贡山的福贡县片马和贡山县的灌丛中的植物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则为2n=2x=14。2n=14为腋花扭柄花一个新的染色体数目,x=7为扭柄花属一个新的染色体基数。香格里拉碧塔海和小中甸两个居群的核型公式分别为2n=4m+8sm+4st和2n=8m+2sm+6st,染色体逐渐变小;贡山和福贡片马两个居群的核型公式分别为2n=14=4m+10sm和2n=14=7m+7sm,其中第一对中部着丝粒的染色体显著大于其余染色体。由于x=8是扭柄花属最常见的染色体基数,因此可认为x=8是腋花扭柄花的染色体原始基数,x=7的数目是衍生的;x=7居群染色体的一条大染色体可能是由x=8的染色体的两条st型染色体的着丝粒发生了罗伯逊易位而来。  相似文献   

13.
萱草属中国特有种的细胞分类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萱草属3个中国特有种,折叶萱草、西南萱草和多花萱草间的亲缘关系,不同学者有不同观点。本文试图从核型特征阐明三者的亲缘关系。折叶萱草、西南萱草和多花萱草的核型公式分别为:2n=12m+8sm+2T;2n=8m+12sm+2T和2n=12m+4sm+4st+2T。核型不对称性依次加大;三者均在T型(第11号)染色体着丝点端具有微小随体。三者染色体组分之间的欧氏距离:折叶萱草与西南萱草为0.2728;折叶萱草与多花萱草为0.4501;西南萱草与多花萱草为0.5741。以上资料表明,折叶萱草与西南萱草更为近缘,而多花萱草比前二者进化。  相似文献   

14.
莫汉坤  李传卿  张启明   《广西植物》1987,(3):205-207
本文以三尖叶猪屎豆(Crotalaria anagyroides H.B.K)根尖为试验材料,对其染色体核型及数目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三尖叶猪屎豆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16。染色体组总长度为26.62微米,全部的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点,除在第8对染色体上发现有一随体外,其余均没有发现随体和次缢痕。按Levan的染色体分类标准,其染色体核型组成是K(2n)=16=14m+2m_8~(sat)。  相似文献   

15.
5种桤木属植物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改良去壁低渗法对桦木科(Betulaceae)桤木属(Ainus Mill.)东亚地区5种植物进行染色体数目与核型研究。结果显示:所试验物种中染色体形态比较一致,多是由中部(m)及近中部(sm)着丝点染色体组成。其中A.nitida染色体数为2n=28,核型公式为K(2n)=28=22m 4sm(2SAT) 2st(2SAT);A.hirsuta染色体数为2n=42,核型公式为K(2n)=42=36m 6sm; A.cremastogyne,A.formosana 染色体数均为2n=56,核型公式分别为K(2n)=56=2M 40m(1SAT) 14sm(1SAT)和K(2n)=56=46m 8sm 2st;A.firma染色体数为2n=112,核型公式为K(2n)=112=80m 28sm 4st。  相似文献   

16.
内葵杂3号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内蒙古地区的栽培品种内葵杂3号三交种和单交种了进行了核型分析。其结果为:内葵杂3号三交种和单交种的染色体数均为2n=34,各具一对随体染色体。三交种第2对染色体具随体且为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其余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相对长度变异范围4.105%~7.703%,核型公式为2n=2x=34=32m+2sm(2sat),核型类型属于1A型;单交种均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4对染色体具随体,染色体相对长度变异范围3.661%~8.128%,其核型公式为:2n=2x=34=34m(2sat),核型类型属于1B型。  相似文献   

17.
茼蒿染色体的数目2n=18,其核型公式2n=18=16m+2sm(SAT),茼蒿第1—6对,8—9对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第7对为近中着丝点并带有一对随体。  相似文献   

18.
中国淡水三角涡虫(Dugesia sp)的染色体研究(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空气干燥法对不同产地淡水三角涡虫的染色体进行了研究。核型分析表明:河南淇县鱼泉三角涡虫(Dugesia sp)和浙江杭州龙井三角涡虫(Dugesia sp)体细胞中有16条染色体,为二倍体,核型公式为2n=2x=16=16m,均为具中部着丝粒染色体;河南济源不老泉三角涡虫(Dugesia sp)有24条染色体,为三倍体,核型公式为2n=3x=24=24m,亦全部由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组成。上述3个产地淡水三角涡虫染色体的形态较为接近。北京樱桃沟三角涡虫(Dugesia sp)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4,为三倍体,核型公式为2n=3x=24=22m 2sm,由中部和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组成,其中第2、4号各有一条染色体属于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研究结果表明:4个产地三角涡虫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存在较大差异,包括二倍体(2n=2x=16)和三倍体(2n=3x=24),染色体基数属于x=8类型。  相似文献   

19.
茼蒿染色体的数目2n=18,其核型公式2n=18=16m+2sm(SAT),茼蒿第1—6对,8—9对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第7对为近中着丝点并带有一对随体。  相似文献   

20.
夏石金花茶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新民  梁倩华   《广西植物》1990,10(4):321-324
本文研究了夏石金花茶(Camellia xiashiensis S. Y. Liang et C. Z. Deng, sp. nov. ined)的核型。结果表明:其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30,具12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5对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第15对染色体具1对随体。根据Levan等的分类原则。其核型为2n=2x=24m(2SAT)+6sm。属于Stebbins核型的“2A”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