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本文用凝胶直读法、末端鉴定法等相配合,测定了樗蚕(Philosamia cynthia)絲腺5SrRNA的核苷酸顺序:AGACAACGUCCAUACCACGUUGAAAACACCGGUUCUCGUCCGAUCACCGAAGUCAAGCAACGUCGGGCGCGGUCAGUACUUGGAUGGGUGACCGCCUGGGAACACCGCGUGCUGUUGGCUU比较了樗蚕、蓖麻蚕、柞蚕、家蚕、果蝇等5SrRNA结构差异,在分子水平上探讨了昆虫的分化。  相似文献   

2.
柞蚕(Antheraea pernyi)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昆虫,但其生活史较长。在河南一化性柞蚕老熟幼虫六月上旬化蛹,成虫要到次年四月才能羽化,滞育期大约8、9个月。这种情况不但对于蚕丝生产有一定影响,而且对于柞蚕的综合利用也是一种损失。所以,解决漫长的滞育问题是个现实问题。 许多研究已经表明蛹的变态是受激素控制的。郭郛(1964)证实了粘虫的成虫发育必须依靠脑激素和蜕皮激素。Agui等(1975)研究了不同情况下脑激素如何激活前胸腺,Bollenbacher(1979)指出脑激素的作用是提高蜕皮激素的基本合成率。Bergtrom等(1975)报道了脱皮激素能诱导器官芽的形态发生。小林和市川等分别发现注射脑激素提取液能使蓖麻蚕无脑蛹全数羽化(诸星静次郎,1976)。  相似文献   

3.
蓖麻蚕Samia ricini为大蚕蛾科樗蚕属的绢丝与食用的非滞育型经济昆虫,且是少数可以室内大量圈养的绢丝昆虫,全年可累代饲养.在蓖麻蚕室内大批量圈养的生产过程可能遭受毁灭性病害的侵害,包括蓖麻蚕微粒子病、脓病、软化病等,且随着累代对病原物的不停积累蚕病会呈现愈发严重的趋势,病原愈发难以清除.因此,对蚕病的监测是防控蚕病爆发的重要手段之一.掌上纳米孔测序仪MinION是一款便携式高通量测序平台,便于实地进行DNA测序并对病原物进行检测.本文通过MinION测序仪对蓖麻蚕病蚕DNA进行测序,并对未知病原物DNA序列进行分析,探讨了利用MinION测序仪鉴定蓖麻蚕病原的可行性,对蚕病的监测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4.
蓖麻蚕γ-谷氨酰转肽酶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L-γ-谷氨酰转肽酶(γ-GTP)广泛分布在蓖麻蚕Philosamia cynthia ricinI的中肠、马氏管、后丝腺、脂肪体、体壁等组织中;并存在于蚕个体发育中的各个阶段。酶活力以马氏管、中肠为最大。在五龄蚕前中期各组织均显示γ-GTP最大活力。在脂肪体和表皮组织中,蛹形成时又分别出现γ-GTP活力峰。昆虫生长发育必需的10种氨基酸均是蚕各组织γ-GTP酶促反应的受体。这些结果表明,γ-GTP作为L-γ-谷氨酰循环中一个关键酶,在蓖麻蚕体内对氨基酸的吸收和转运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丝带凤蝶滞育与非滞育蛹及其成虫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丝带凤蝶Sericinus montelus是一种有开发价值的观赏昆虫,以蛹滞育越冬,成虫存在多型现象。本研究从体色、个体大小和蛹腹部刺突长度等方面比较了丝带凤蝶滞育与非滞育蛹及其成虫的形态差异。与非滞育蛹相比,滞育蛹体色较深,触角末端的淡黄色与体色差异明显,3日龄滞育蛹腹部第9节刺突长度是3日龄非滞育蛹的4倍左右,这些差异可以用于该虫蛹滞育早期判别。滞育蛹羽化成虫的翅展和尾突长度显著小于非滞育蛹羽化成虫,且腹部及翅面斑纹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与丝带凤蝶春型、夏型成虫的描述相一致,表明丝带凤蝶成虫季节多型是与滞育相关联的。  相似文献   

6.
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通过外源DNA作用的方法改变动物固有的遗传性状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们选用两种不同科的昆虫,即家蚕蛾科的桑蚕(Bombyx mori)和天蚕蛾科的蓖麻蚕(Attacus Cynthia ricini)作为试验研究的对象,从桑蚕中幼虫具有不同斑纹的黑蚕、671和华合×东肥三个品系的蛹或幼虫,提取DNP(DNA蛋白)和DNA,注入姬蚕品系的蓖麻蚕五龄幼虫体内,在受过注射的  相似文献   

7.
棉铃虫越冬蛹呼吸代谢的某些特点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吴坤君  龚佩瑜 《昆虫学报》1989,32(2):136-143
在25℃、不同光周期条件下饲养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幼虫,分别形成滞育的越冬蛹和发育蛹,用Gilson呼吸计研究其呼吸代谢.两组棉铃虫在蛹期的代谢速率(微升氧气/毫克鲜重/小时)都呈U-型曲线变化.越冬蛹呼吸代谢的特征是:代谢速率显著降低;U-型曲线的底线延续很长时间;几乎全部利用脂类作为代谢底物.预计滞育的棉铃虫在6龄幼虫期的代谢速率已明显降低.由于在诱导滞育的条件下蛹并不一定全部进入滞育,滞育与非滞育个体在化蛹初期又没有形态上的区别,所以它们的代谢速率差异可以用作判断蛹是否滞育的标准.根据呼吸资料估测,棉铃虫越冬蛹在长达7个月的越冬期内消耗能量约800(雌)—900(雄)焦耳,只比发育蛹(历期约两周)消耗的能量多70%左右.  相似文献   

8.
家蚕的近亲     
家蚕在动物分类学上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昆虫纲(Insecta)鳞翅目(Lepidoptera)大鳞翅亚目(Macroloepidoptera)蚕蛾科(Bombycidae)蚕蛾属(Bombyx)桑蚕(Bombyx mori) 家蚕在动物分类学上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昆虫纲(Insecta)鳞翅目(Lepidoptera)大鳞翅亚目(Macrolepidoptera)蚕蛾科(Bombycidae)蚕蛾属(Bombyx)桑蚕(Bombyx mori)与家蚕关系最密切的是同属的野桑蚕.它是家蚕的祖先。另外,大蚕蛾科柞蚕属的柞蚕,天蚕以及蓖麻蚕属的蓖麻蚕都是野外能作茧取丝的蚕类。樟蚕(Eriogyna pyretorum)属大蚕蛾科,原产广东、广西一带,以樟叶、枫叶为食,它的丝被人们利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大约在公元885年前后已有记载,其丝为纺织上等原料。古时用樟蚕丝经醋浸泡后拉丝作为弓弦,强度极大。现作为钓鱼线和医用缝合线出口。樗蚕(Philosamia cynthia)属大蚕蛾科其饲养历史不详。在山东省有小规模饲养饲料是乌桕和臭椿。在南方有篦麻蚕。柞蚕(Antheraea pernyi)属大蚕蛾科,原产山东莱州(掖县),是我国地位仅次于桑蚕的产丝昆虫,现盛产于辽宁、河南等省。柞蚕最早见于《尔雅》(公元前1200年)2700年前柞蚕丝已作为给皇帝的贡物.在汉代曾经由官方推广,经宋、元、明、清几代引种推广,分布到了全国很多省份。其主要饲料树种是各种栎属植物的叶子。  相似文献   

9.
经RT-PCR和RACE合成了柳蚕卵黄原蛋白(Vg)cDNA,经序列分析其长度为5701个碱基,由一个ORF组成,编码了1 774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中有2个保守的多聚丝氨酸区域。并推测氨基酸序列中有8个天冬酰胺连接的糖基化位点(N-linked glycosylation sites)。与樟蚕、天蚕、柞蚕、野桑蚕、家蚕、樗蚕、蓖麻蚕的VgcDNA序列比对后发现有很高的同源性,分别为83.1%、81.1%、81.0%、64.7%、64.6%、79.7%、79.2%,同其它昆虫Vg cDNA序列也具有很高的同源性。根据7种蚕(家蚕、天蚕、柞蚕、蓖麻蚕、樟蚕、野桑蚕、樗蚕)VgcDNA序列建立了系统发生树。  相似文献   

10.
昆虫蛹滞育的神经内分泌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神经内分泌的角度,分别介绍了脑、前胸腺和咽侧体在昆虫蛹滞育中所起的作用。脑主要是通过对促前胸腺激素的合成和释放的控制来参与滞育调节的;而前胸腺的活性过低,分泌的蜕皮激素远远低于启动成虫发育所需要的量,是导致蛹滞育的最根本原因;咽侧体在某些虫种中对蛹滞育可能起到间接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大猿叶虫生活史的研究   总被引:31,自引:7,他引:24  
大猿叶虫Colaphellus bowringi是江西山区十字花科蔬菜上的重要食叶害虫,以成虫在土中越夏和越冬。由于成虫滞育期的差异,该虫的化性显示了明显的种内变异。有些个体隔年繁殖;有些个体是一化性的,仅在春季或秋季繁殖1代;有些个体是二化性的,春季和秋季各繁殖1代;有些个体是多化性的,春季1代,秋季2~3代。因此,大猿叶虫在田间一年可发生4代。在春季,滞育成虫于2月底至4月初陆续出土繁殖;在秋季,滞育成虫于8月中旬至10月初陆续出土繁殖。春季羽化的成虫于4月底至6月上旬陆续入土越夏,秋季羽化的成虫于9月中旬至12月底陆续入土越冬。大猿叶虫一生能交配多次,大多数雌虫的产卵期超过1个月,最长达67天。平均每雌产卵量:春季世代为644粒,秋季世代为963粒,最高达1.950粒。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在15~30℃间,卵为13.78~3.14天,幼虫为22.83~6.95天,蛹为12.10~3.18天。发育阈值温度:卵为10.7℃,幼虫为8.8℃,蛹为9.6℃。非滞育成虫的寿命约为1~2个月,滞育成虫的寿命为5~38个月。滞育成虫均入土蛰伏,在土中的蛰伏深度为9~31 cm 。  相似文献   

12.
小猿叶甲成虫越冬和越夏:滞育和休眠同时存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小猿叶甲Phaedon brassicae Baly是十字花科蔬菜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具有复杂的生活史。2005~2006年在武汉地区对小猿叶甲越冬和越夏虫态及成虫生理状态的调查结果表明,小猿叶甲只以成虫越夏,主要以成虫越冬,但也有少量卵、幼虫和蛹越冬。越夏期间,滞育成虫占70.5%~97.1%。越冬期间,滞育成虫的比率占24.8%~48.2%,随越冬进程,滞育比率上升,但大部分个体处于休眠状态。  相似文献   

13.
光周期与温度的联合作用对棉铃虫种群滞育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 Hbner是一种多化性并且具有兼性滞育的昆虫,在北京郊区每年发生四代。目前国内对棉铃虫种群滞育问题研究不多,为了明确北京郊区棉铃虫种群的光周期反应的一般特点,以及光周期与温度的联合作用对该虫种群滞育的影响,为分析该虫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提供一些科学依据,我们以北京郊区昌平县中越人民公社史各庄村大队的棉铃虫种群为材料,进行了初步研究。 材料和方法 1977年10月,自北京郊区昌平县中越人民公社史各庄村大队棉田采回的第四代棉铃虫老龄幼虫,于室内饲养至化蛹。滞育的蛹在5℃  相似文献   

14.
烟夜蛾滞育蛹和非滞育蛹的耐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烟夜蛾Helicoverpa assultaGuen?e不同日龄滞育蛹和非滞育蛹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测定结果表明,在预蛹至5日龄蛹期,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均逐渐下降。在预蛹期和3日龄蛹期,滞育蛹的过冷却点与非滞育蛹差异不显著;5日龄蛹时,滞育蛹和非滞育蛹的过冷却点分别下降至(-15.7±1.8)℃和(-13.5±1.2)℃,结冰点分别降至(-12.7±2.7)℃和(-9.5±1.3)℃,两类蛹间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自然越冬后,滞育蛹的存活率显著高于非滞育蛹,在土壤不同深处越冬的蛹的存活率存在差异,距土表15cm深的蛹存活率最高。  相似文献   

15.
昆虫的滞育     
每当炎夏或寒冬到来之前,我们常可看到某些昆虫不吃不动,隐蔽在一定场所准备越夏(夏蛰)或越冬(冬蛰),这种现象称为昆虫的滞育。滞育是昆虫对外界不良环境的一种适应,但引起各种昆虫滞育的条件是不相同的。 一、滞育的特点 当外界环境条件逐渐变化对昆虫生长发育不利  相似文献   

16.
光周期和温度对东亚小花蝽滞育形成和解除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东亚小花蝽在北京地区为多化性兼性生殖滞育的捕食性天敌昆虫,在田间9月下旬大部分雌成虫进入滞育状态。短光周期是诱导其滞育形成的主导生态因子,高温具有抑制滞育的作用。若虫期是感受滞育信号的敏感虫态,若虫期连续接受短光照其滞育率明显提高。长光周期是东亚小花蝽解除滞育的主要生态因子,高温可缩短解除滞育所需的时间。  相似文献   

17.
系统研究大猿叶虫Colaphellus bowringi Baly江西龙南(24°9′N,114°8′E)种群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该虫仅在春季和秋季发生为害,以成虫在土中越冬和越夏。由于成虫滞育期的差异,该虫显示出生活史多样性,有些个体隔年繁殖;有些个体是一化性,仅在春季或秋季繁殖1代;有些个体是二化性,在春季和秋季各繁殖1代;有些个体是多化性的,春季1代,秋季2~3代,因此,在田间1年可发生1~4代。春季,滞育成虫于2月中旬至4月初陆续出土繁殖,羽化的成虫于4月上旬至5月中旬陆续入土越夏;秋季,滞育成虫于8月中旬至10月中旬陆续出土,羽化的成虫于9月中旬至12月中旬陆续入土越冬。成虫一生能多次交配,在25℃下,春季世代雌虫产卵期为8~29d,平均产卵量为776粒;秋季世代雌虫产卵期为9~39d,平均产卵量为1003粒。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在18~28℃间,卵为8.66~3.85d,幼虫为19.37~7.92d,蛹为8.57~3.41d。卵、幼虫和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0.5、11.5和11.9℃。滞育成虫的寿命为5~28个月。  相似文献   

18.
用越冬幼虫及其后代研究了高粱条螟Procerasvenosatus (Walker)的年生活史和未成熟的发育分级特征。结果表明 :卵、幼虫、蛹分级分龄选用的特征比较明显、稳定 ;高粱条螟在湘北地区为兼性滞育昆虫 ,幼虫既能以滞育方式越冬、越夏 ,也能以滞育方式越冬连越夏或者越夏连越冬 ,每年发生 1~ 2代 ;各虫态历期为 :成虫产卵前期 2~ 3d ,卵期 7~ 1 0d ;1龄幼虫期 2~ 3d,2龄 6~ 7d ,3龄 5~ 7d,4龄 9~ 1 1d ,5龄 8~ 1 0d ,6龄 1 1~ 1 2d ,蛹期 9~ 1 1d。  相似文献   

19.
亚洲玉米螟化性与繁殖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新  周大荣 《昆虫知识》1999,36(2):74-77
通过对发生在吉林省的一、二化性玉米螟的繁殖能力研究得出,不同化性越冬代玉米螟的产卵期、成虫寿命、单雌产卵量和最大产卵量差异显著,一化性越冬代玉米螟的产卵量比二化性玉米螟高45%以上。经虫体大小和重量比较得出,一化性越冬代玉米螟的蛹重比二化性玉米螟的蛹重高35%以上,人工饲养的一化性玉米螟F_1代的蛹重也比二化性的蛹重高10%左右。  相似文献   

20.
葱蝇非滞育、 冬滞育和夏滞育蛹发育和形态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万顺  陈斌  何正波 《昆虫学报》2012,55(7):816-824
昆虫非滞育、 冬滞育和夏滞育蛹具有不同的生理和发育过程。本研究以葱蝇Delia antiqua作为模式种, 以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蛹的发育形态特征和命名为参照, 用解剖、 拍照、 长度测量和图像处理等方法系统地比较研究了非滞育、 冬滞育和夏滞育蛹的发育历期和形态变化, 重点在头外翻和滞育相关发育和形态特征, 目的在于弄清非滞育、 冬滞育和夏滞育蛹发育和形态特征差异, 为滞育发育阶段的识别、 滞育分子机理研究奠定形态学基础。冬滞育蛹的滞育前期、 滞育期和滞育后期分别为4, 85和27 d, 夏滞育蛹的滞育前期、 滞育期和滞育后期分别为2, 8和22 d。从化蛹至头外翻完成为滞育前期, 头外翻完成约10 h内复眼中央游离脂肪体可见。头外翻的完成是滞育发生的前提, 非滞育、 夏滞育和冬滞育蛹头外翻发生在化蛹后的48, 36和83 h, 在头外翻过程中发育形态没有差异。头外翻的过程为: 首先, 头囊和胸部附肢从胸腔外翻, 头部形态出现; 然后, 腹部肌肉继续收缩, 将血淋巴和脂肪体推进头部及胸部附肢。葱蝇蛹在完成蛹期有效积温约15%时进入冬滞育或夏滞育。在滞育期, 蛹的形态一直停留在复眼中央游离脂肪体可见这一形态时期, 且冬滞育和夏滞育的蛹在形态上没有区别。在体长、 体宽和体重上, 冬滞育蛹最大, 夏滞育蛹次之, 非滞育蛹最小。在滞育后期, 在黄色体出现期间, 非滞育蛹的马氏管清楚可见, 呈绿色, 而滞育蛹的马氏管几乎不可见。本研究为认知昆虫滞育生理、 从发育历期和形态上推断滞育发育进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