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杜仲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简要介绍了杜仲这一中药传统习用的补益类抗衰老天然药用植物的分布地域、形态特征、适生条件等生物学习性,详细从传统医学及现代医学角度介绍了杜仲的药理、药效研究结果,重点叙述了杜仲发挥药效的8大主要有用化学成分,介绍了中国、日本、英国在杜仲深度开发方面的19项公开专利。对杜仲药材生产的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提出了解决杜仲药材生产供不应求、药材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及提高药材品质的途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2.
杜仲的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杜仲的研究与开发李浚明,陈光友杜仲(EucommiaulmoidesOliv,)是我国特有的第三纪珍贵子遗树种,落叶乔木,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各省区,其中尤以贵州、四川、湖北和湖南最多。然而,由于杜仲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耐寒力,在全国其他很多省区,如吉...  相似文献   

3.
杜仲优系有效成分性状稳定性与增长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多项有效成分含量分析方法选择种源区和优良类型。在此基础上选择优树,繁殖无性系,建立无性系测定林,并采用多项有效成分含量和生长量(产量)指标的一、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初选出14个优良无性系,1997年春季布设汉中、杨陵、咸阳3个区域试验点进行区域栽培设计。2001年6月中旬收集材料,对各区试点优良无性系的有效成分进行了测定和模糊综合评判;提出了有效成分性状增长率的概念;分析和计算了优良无性系有效成分的性状稳定性和增长率,筛选出有效成分含量高且性状稳定的优良无性系G2、X11、L45、L0、L1。  相似文献   

4.
杜仲内生真菌类群与分布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从采自江苏和陕西的杜仲(Eucommia ulmoides)的组织中共分离获得254株内生真菌,根据形态学特征鉴定分属于9个属。研究结果表明从不同地点杜仲组织中以及从杜仲不同部位组织中分离获得的内生真菌的类群与分布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杜仲胚发育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安地区栽培杜仲,4月中旬传粉,下旬受精。合子休眠35天左右。6月初形成原胚,6—8月胚分化发育,10月种子成熟。合子在休眠期,其体积增长1—1.5倍,极性渐显著。合子经两次横分裂,形成线形排列的四细胞原胚。其后基细胞衍生的细胞参与胚体的形成,胚的发育属藜型。胚柄单列细胞,靠珠孔端一个形大,具吸器作用。胚的后期发育与一般双子叶植物相同。  相似文献   

6.
冬虫夏草及杜仲磷脂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不同产地的冬虫夏草及杜仲磷脂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以钼蓝比色法测定了它们的总磷脂含量,采用薄层色谱扫描和吸光度比例系数校正法测定了其磷脂组成及相对百分含量。冬虫夏草约含8种磷脂组分,主要成分为磷脂酰胆碱、磷脂酰叽醇、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乙醇胺和磷脂酸。杜仲约含6种磷脂组分,其中以溶血磷脂酰胆碱和磷脂酰胆碱为主。  相似文献   

7.
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er)是我国特有的单种科植物,是传统的药用植物和新型的工业用原料植物。本文综述了关于杜仲果实的多样性、化学成分及有效成分的分离与应用的最新进展,总结了杜仲翅果综合利用的基本模式和思路。  相似文献   

8.
杜仲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9.
杜仲花粉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仲科特产我国,有一属一种,即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er。 它的花粉形态除 Erdtman(1952)通过光学显微镜研究过外,迄今未见报道。本文报道了通过光学显微镜、扫 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它进行外壁系统研究的结果。杜仲花粉为三拟孔沟类型,但有时孔界线 微弱,孔的轮廓为椭圆形。外壁表面具纹饰,光学显微镜下光滑,扫描电镜下为颗粒状,透射 电镜下为小棒状, 其外壁,覆盖层为细颗粒组成,柱状层为小棒,基层很厚。有些分类学家,如 Solereder(1899),Cronquist(1968)根据花和木材的结构,认为它与金缕梅目有联系, 而另一 些分类学家,如Oliver(1891),Takhtajan(1969)根据叶脉、花序、果实、种子等,认为它与荨麻目有联系。通过花粉形态的研究,我们认为它可能与金缕梅目有联系。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南温带和北亚热带生长的杜仲不同月份次生代谢物含量与物候期关系的研究,发现杜仲次生代谢物合成积累的第一次高峰期出现在“芽开绽期”后的70d左右;第二次高峰期出现在“落叶盛期”。当掌握了杜仲次生代谢物合成积累高峰期(最佳采收期)的物候期时,无论南方、北方,也无论高山、平原地区,就可根据这一物候期,大致估算出该地区杜仲的最佳采收期。  相似文献   

11.
几丁质由N-乙酰-D-氨基葡萄糖聚合而成,是自然界中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大类聚合物。微生物几丁质酶来源丰富,是生物降解或利用几丁质的主要媒介。野生型菌株几丁质酶产量低、活性弱,故近年来有关几丁质酶的研究侧重于对其产量及催化活性的提升等方面。此外,几丁质酶具有水解病原真菌细胞壁、破坏害虫体壁、生产N-乙酰氨基葡萄糖寡聚体或单体的应用价值,在医药、农业、食品加工等领域表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综述微生物几丁质酶的来源、分类及工程改造,为后续几丁质酶的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根据过渡态理论,按特定的化学反应机制确定反应中的可能过渡态结构,选择和该过渡态结构类似的化合物作为半抗原,可诱导机体产生具有催化活性的催化性抗体.文章对诱导催化性抗体中半抗原的选择原则、催化性抗体和非催化性抗体间的联系、催化性抗体和酶促催化反应的比较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并对催化性抗体在医药科学中的应用前景及限制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植物分子系统地理学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系统地理学这个概念框架来源于早期对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的研究。随着系统地理学研究方法的不断拓展和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渗透,出出了一门新的交叉学科——分子系统地理学(Mokcular phylogeography)。本文简述了分子系统地理学的发展简史和植物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常用的分子标记,回顾了近年来植物分子系统地理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存植物研究中的应用。并对植物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15.
赤霉素生物合成及其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赤霉素(GAs)是高等植物体内调控发育的重要激素。高等植物以3-磷酸甘油醛或丙酮酸为前体,首先在原质体内由环化酶催化形成贝壳杉烯;然后贝壳杉烯转移到内质网,在依赖细胞色素P450的单加氧酶的作用下转化成GA12醛;最后转入细胞质由依赖2-酮戊二酸的双加氧酶催化成各种GAs最终产物。目前几种模式植物中参与赤霉素合成的基因、cDNA已经克隆出来,相应功能也做了研究。本文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按照植物体内赤霉素合成路线,依次分析了参与各合成步骤上的基因、基因序列特性及其编码产物的催化功能,讨论了赤霉素生物合成的调控机理。  相似文献   

16.
植物螯合肽(phytochelatins,PCs)是由植物螯合肽合酶催化谷胱甘肽合成的一类生物小分子,结构式为(γ-Glu-Cys)n-Gly(n=2-11),在真菌和高等植物耐受重金属胁迫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人们在Pc介导重金属脱毒害的分子机理研究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发JLSpHMT1和SpABC2是PC在裂殖酵母中介导重金属液泡区室化的主要转运蛋白,鉴定了拟南芥液泡膜PC转运蛋AtABCC1和AtABCC2。此外,PCs也可能在超积累植物细胞内对重金属脱毒害具有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7.
纳他霉素及其生产菌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他霉素是一种高效、广谱、安全的抗真菌天然产物,广泛用做食品防腐添加剂和医用抗菌剂,对植物病原真菌也有强烈抑制作用。由于其主要通过褐黄孢链霉菌等发酵生产,因此高产菌种的选育是纳他霉素研究的热点之一。介绍了纳他霉素的主要理化性质、抑菌特性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综述了其生产菌育种研究进展,并对不同的育种方法进行了简要的比较分析,探讨了纳他霉素高产菌种选育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生命科学研究》2014,(5):445-452
水体富营养化加剧,导致了蓝藻水华在世界范围内频发。蓝藻产生的微囊藻毒素是最常见的一种藻毒素,对人类和动物造成了很大的危害甚至导致死亡。微囊藻毒素经非核糖体合成途径由多肽合成酶合成。对微囊藻毒素的结构与性质、微囊藻毒素合成基因的功能及其生物合成、微囊藻毒素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进行了评述,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描述了p185在信号转导过程中的功能,讨论了抗p185抗体的蛋白质工程及它们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水稻蜡质基因及其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吕英海  李建粤 《西北植物学报》2005,25(11):2335-2339
简要介绍了水稻蜡质基因的等位基因位点及其表达特性。并从蜡质基因第1内含子核苷酸和蜡质基因剪切方式以及蜡质基因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与反式作用因子等方面阐述了水稻蜡质基因表达调控,还概述了水稻蜡质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方面的研究。从近年来的报道显示,利用反义RNA技术抑制水稻内源蜡质蛋白的表达是目前蜡质基因应用研究的主要方向。关于蜡质基因的研究,在其它作物中也都有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