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2.
近年来笔者从事水稻纹枯病研究工作,每3~5天即在稻田调查。1996年8月中下旬发现有虫暴露在水稻植株上为害,经鉴定确认为棉铃虫He伽ovefpaa七Wigero--xxx-xxuo。此类报道未见,故简报如下。(l)水稻品种为粳稻(武有粳3号);(2)调查稻田距棉田200~500m;(3)稻田中棉铃虫幼虫l~6龄均有;M幼虫均在稻株顶叶或穗部,水稻未抽穗时,幼虫啮食嫩叶叶肉,少数食成缺刻,抽穗后,幼虫多数爬至穗部咬食灌浆、乳熟稳粒;(5)千株有虫0~5头不等。1996年本市四代棉铃虫在棉田落卵量为1556粒/百株,属特大发生。笔者分析认为稻田中棉铃… 相似文献
3.
棉铃虫Heliothioarmigera(Hubner)在果树上属偶发性次要害虫,近几年随着我县棉花面积的减少,种植结构的改变,在苹果上的危害有上升趋势。笔者1993年5月15日在旧县乡大峨山村苹果园发现该虫猖撅为害苹果,苹果幼果受害率高达52%,尤其在5~7年生结果较多的大果树上受害更重,平均每株果树有幼虫34头。幼虫主要在幼果上钻蛀为害,往往从幼果的中部钻入,幼虫虫体往往一半在果内,一半附着在果面上,果表面附着许多虫粪。一个幼果可被一头幼虫钻2~5个孔洞。幼虫还可以转移到附近幼果上钻蛀为害。有的幼果被钻蛀后又被病菌侵害造成污染… 相似文献
4.
5.
6.
棉铃虫种群能量动态及其为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棉铃虫种群数量密度、年龄结构、存活率及虫体含能量,系统地分析了8种不同类型棉田生态系统中棉铃虫种群生产力、摄入量及其为害特征.结果表明,棉铃虫种群的能量生产主要集中于第3代;其所引起棉花繁殖器官的被害量在第2、3、4代分别为11.83、16.65和9.52个·m-2.随着播种期的推后,2代棉铃虫种群生产力和摄入量减少,3、4代值增加.实行套作种植使2、4代值减少,而3代值增加.棉铃虫种群摄食利用效率随世代增加而减小,其净生态效率以第3代最高,第4代居中,第2代最小.由此进一步探讨了不同时空类型棉田棉铃虫各代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棉铃虫幼虫在广西是高粱穗期最严重的害虫,大发生时几乎把高粱籽粒吃光,造成严重失收。 1972年5、6月份我校栽培的高粱结穗时发生大量棉铃虫幼虫为害。我们汲取外地防治经验,用有机磷和有机氯杀虫剂按常用浓度混合喷杀。但由于杂交高粱穗型紧密,棉铃虫幼虫躲在穗内食害籽粒,药液难于喷入穗内;加以高粱抗药性弱,故不仅防治效果差,反而造成严重药害,致使早造高粱严重失收。9月份晚造高粱部分结穗时,此虫又开始大量发生。我们遵照 相似文献
8.
棉铃虫为害诱导棉花内物质含量变化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由于昆虫为害的影响,植物往往能产生有利于自身而不利于害虫的变化,从而避免或减轻虫害。如在甘薯组织中,正常情况下几乎不存在多酚化合物,在受到虫害后12h就开始合成[1],大白菜被盲蝽Lygusclisponsi取食后,在取食点周围组织内酚类化合物含量增加,并且过氧化物酶活性也增强[2]。我们在室内对棉花受二代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uhuer)的为害进行模拟实验,研究了棉花受害后叶内次生物质和营养物质的含量变化。1材料与方法棉花品种(系):表现为高抗的有590s;中抗的有HG-BR-8、291、中12;感虫的有Pay-784、中无383-12… 相似文献
9.
庞雄飞同志在昆虫学报11卷2期发表的“猖獗周期性和害虫发生数量的平衡现象问题”一文,对拙著“论害虫大量发生及其预测(一)”及“昆虫动态与气象”两文中有关害虫猖獗周期性和数量平衡现象的讨论提出意见,作者首先对此批评性的意见表示欢迎。 相似文献
10.
华北棉区棉铃虫种群动态与其为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述及棉铃虫为害特性及其与为害后棉株的补偿作用关系。根据棉株生命表资料,蕾期棉株蕾花的脱落主要系由棉铃虫为害所致。而铃期蕾铃的脱落,则主要系由棉株的生理条件。在蕾期,前三周内蕾花被害脱落后,棉株的补偿作用是很高的,从第四周起补偿作用逐渐下降,而到铃期阶段时补偿作用降至很低水平。因此蕾期棉株遭受一定数量以内的棉铃虫为害,而使蕾花脱落后,反而可促使棉花增产。根据棉铃虫生命表资料,从卵期至三龄末幼虫期的累计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90%以上,结合幼虫死亡率与不同龄期为害水平分析,棉铃虫对棉株的主要为害阶段系在2—3龄期,其对果实的为害量占总为害的65%。而棉株被害蕾铃的田间空间分布型系遵从负二项分布,期公共K值为3.4626。 相似文献
11.
棉铃虫在麦田的空间分布与为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1992年是棉铃虫Heliothio armigera(Hubner)在我国黄河流域棉区历史上发生最严重的一年,一、二代种群严重为害麦田与棉田。麦田一代棉铃虫种群数量,在河北省饶阳地区一般每亩在1万头以上,高出常年虫口的几十倍。麦穗被害率在60%以上,成熟时的金黄色麦浪,变成了一片桔黄。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豆天蛾对大豆为害产量损失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通过测定大豆的不同虫口密度与产量损失的关系,研究了3龄幼虫后所造成的不同产量损失。笼罩条件虫量(x)与产量损失率(y)的回归方程,=1.55+0.43x±0.6643,r=0.9943~(**);笼罩条件虫量(x)与结荚损失率(y)的回归方程,=15.11+0.35x±1.9544,r=0.9466~(**)。 相似文献
16.
棉铃虫二代期模拟为害蕾的经济生态学效益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通过3年时间,在黄河流域棉区的两个不同的地点,于3种不同肥力类型的地块上,以3个不同的陆地棉品种为材料,进行了一系列的人工摘蕾模拟为害和棉铃虫自然为害的田间试验,得知土壤肥力极大地影响着棉株对于早期蕾损失的补偿能力。在肥力条件较好的地块,容许二代棉铃虫适度为害,同时辅以适当的人工摘蕾,能显著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后还给出了这一技术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17.
江苏沿江棉区3代棉铃虫对棉花的为害及经济阈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人工接虫为害,研究了3代棉铃虫对蕾铃脱落及结铃的影响,观察了不同年份棉铃虫卵和各龄幼虫的自然存活率及棉花蕾、幼铃的成铃率。结果表明,蕾铃的虫害脱落率对结铃的影响最大,直接通径系数达-0.8917,虫量和蕾铃脱落数主要通过接虫期间的虫害脱落率影响棉花结铃,其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8894和-0.891,接虫期间的自然脱落率对结铃的直接和间接通径系数均很小,表明33代棉铃虫为害时棉花4的补偿能力已基本丧失,各龄幼虫的为害量观察表明,1-6龄幼虫的单虫为害当量分别为0.02、0.14、0.31、0.47、0.84和1.54个大铃,根据防治的直接和间接收益,得出3代棉铃虫的防治指标为百株累计卵量26粒。 相似文献
18.
华北棉区棉田中棉铃虫的取食行为及为害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大量田间实验的基础上,本文揭示华北棉区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Hbner)在棉田中的取食行为及其咬食棉花不同发育阶段的繁殖器官的组成和数量.根据棉铃虫的取食行为与其寄主植物棉花生长发育的关系,分别列出第二、三、四代幼虫期内棉花全株上各发育阶段的繁殖器官的组成、各龄幼虫所在果枝上繁殖器官的组成、各龄幼虫咬食不同发育阶段繁殖器官的组成和数量以及其中脱落的数量.分析了不同世代幼虫取食行为的差异,及其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过程的影响.建立了用于棉田害虫管理系统的棉铃虫取食模型.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