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4.
5.
本文作者于1982—1984年,在山西省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对褐马鸡(Crostoptilon mantchuricum)的地理分布、栖息环境、栖息环境的季节变化、植物群落及动物的组成进行了定位生态观祭,并对褐马鸡古代地理分布及其保护工作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地下啮齿动物栖息环境及其生存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啮齿动物一般生活在黑暗、低氧、高二氧化碳、高湿的环境中,这种独特的栖息环境以及地下啮齿动物与之相适应的形态、行为等特征已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由于地下啮齿动物长期营地下生活,增加了对其栖息环境和生存策略的研究难度,相关的文献报道较少。为全面了解当前地下啮齿动物栖息环境方面的研究进展,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地下啮齿动物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策略方面的研究,旨在为今后探索地下啮齿动物生存环境及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控制地下啮齿动物危害及保护草地生物多样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洞穴型蝙蝠的栖息环境选择、生态作用及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多数蝙蝠为洞穴型。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前人调查的结果,对洞穴型蝙蝠的栖息环境选择及其在洞穴生态系统中的特殊生态作用进行了探讨。针对目前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洞穴型蝙蝠的生存环境遭到日益严重的干扰、破坏和污染而导致蝙蝠的物种多样性降低,加之国内对洞穴型蝙蝠研究不足的现状,提出了加强对洞穴型蝙蝠的栖息和捕食环境进行保护、对蝙蝠的多样性进行调查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建立小型保护区(围栏)以及人工竹洞对广州市越秀公园内扁颅蝠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作用,2009年于园内竹林区建立了约2000m2的铁丝网围栏小型保护区,并且参考扁颅蝠自然竹洞的形态和大小,在保护区围栏内外各开凿20个人工竹洞供其选择栖息。经对该种蝙蝠种群数量及选择各类竹洞居住状况等调查发现,无论保护区内外,还是自然与人工的竹洞,扁颅蝠均会选择利用,说明开凿人工竹洞能为扁颅蝠提供更多的栖息选择。同时,观察数据显示保护区围栏内扁颅蝠栖息竹洞的毁坏程度低于保护区外。鉴于近年来公园内人为活动增加、竹林环境频遭改变破坏等因素出现,因此建立人为干扰更少的扁颅蝠围栏保护区以及打造人工竹洞等保护措施,有利于园内扁颅蝠种群的栖息繁衍。 相似文献
9.
1987—1990年的3—5月和10—11月,对山西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金雕(Aquilachrysaetos)作了数量分布及栖息环境的调查。现将考察结果简报如下。历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山西省中条山东部,地处东经111°51'—112°6'、北纬35°16'—35°27'。 相似文献
10.
1959年6月,我系一部分师生参加永登区八宝川人员公社规划调查。其中有一项调查畜牧及动物资源,这种工作过去没有进行过,是个空白地区。此地区的动物中有经济意义的种类有多少,尚不清楚。这次调查,不仅可以摸清动物资源概况,还为进一步发展和利用动物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12.
福建省闽侯县陶江中国淡水蛏栖息环境和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年8月至1997年5月研究了陶瓷中国淡水蛏的栖息环境及其生物学特性。淡水蛏栖息底质为粘壤土,种群个本空间分布类型为群聚型,食物为底栖硅藻和单细胞藻类,肥满度一年有一个高峰期,生殖期为3-4月,性比为49.07(雌)/50.93(雄),生物最小型为壳长1.37cm(雄)和1.42cm(雄)。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近海多种重要渔业资源处于不同程度的衰退状态,而短蛸具有生命周期短、生长迅速的特点,在我国近海经济渔获产量中占重要地位。然而,有关短蛸的栖息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尚缺乏研究,不利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其资源。本研究根据2011年和2013—2017年春季海州湾的渔业资源和环境因子调查数据,采用随机森林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广义提升回归模型3种机器学习方法分析了短蛸的栖息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随机森林模型的拟合效果和预测能力在3种模型中优势较大,选择该模型进行分析表明,底层水温、水深和底层盐度对短蛸的栖息分布有较大影响。短蛸的相对资源密度随底层水温、水深和底层盐度的增加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根据FVCOM模型模拟的环境数据,应用随机森林模型预测了短蛸在海州湾海域的栖息分布,发现短蛸主要分布在34.5°—35.8° N、119.7°—121° E之间的海域。 相似文献
14.
15.
16.
白头叶猴栖息环境与栖息地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样方法和焦点动物法分别对白头叶猴栖息环境进行了观察,并对栖息环境的植物多样性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白头叶猴栖息地可分为山脚、山腰、山顶和山弄平地4部分,各部分优势种植物不同,白头叶猴栖息地的Shannon Venner多样性指数为6.152,均匀度为0.8439,白头叶猴对石山山脚、山腰、山顶和山弄平地的利用率分布为66.45 5.65%,21.15±5.49%,12.78±6.8%。在山脚主要是休息和觅食,在山腰主要是移动,在山顶主要是冬季晒太阳。因此,保护白头叶猴的栖息地对保护白头叶猴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栖息环境和种间竞争对中华蜜蜂群体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在植被结构和生态条件不同的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江淮地区及淮北平原,栖息环境的改变和种间竞争的生存竞争等因素是影响中蜂群体分布的主要因素.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自然植被完整,生态条件好,蜜粉源植物丰富,中蜂群体数量多,分布区域广,分布密度高,中蜂蜂王自然交配极少受到干扰,种间竞争处于优势,是中蜂栖息与繁衍的理想场所.江淮地区和淮北平原自然植被少,生态平历受到不同程度破坏,蟹粉源植物种类少,花期短而集中,中蜂蜂王自然交配受到意蜂雄蜂干扰,种间竞争处于劣势,中蜂群体数量锐减,分布区域缩小,群体分布密度大幅度下降,淮北平原比江淮地区更显著.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王朗自然保护区冷杉、云杉暗针叶林为对象,在定位测定森林凋落量及其动态和枯枝落叶贮量的基础上,研究了凋落物分解速率及其主要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地表枯枝落叶总贮量变化在30.0—91.8t/ha,其中未分解层4.9—17.8,半分解层11.5—19.7,腐殖质层13.6—57.3t/ha。(2)森林凋落的枯枝落叶量因林型不同而略有差异,平均为2.8 t/ha·yr,其凋落高峰期分别在生长季开始的5月和生长季末的10月。(3)每年以凋落物形式返回林地的养分,氮为35.5kg/ha、磷为5.7kg/ha、钾为7.0kg/ha、镁为6.8kg/ha、钙为62.9kg/ha。(4)森林各种凋落物的混合物年分解率为0.3041g/g。95%的凋落物被分解需时约10年,在分解一段时间后,凋落物中的氮、钙、镁含量略有上升,钾明显减少,而磷含量变化不大。(5)森林凋落物的混合物腐解过程中,养分释放速率大小的顺序为:K>P>Mg>Ca>N,大熊猫主食竹的凋落叶则为:K>N>Ca>Mg>P。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