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BTX)是肉毒梭状芽胞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外毒素,其通过抑制神经递质的释放而引起肌肉松弛型麻痹。在世界范围内,肉毒中毒的案例时有发生,病情严重的患者最终因呼吸衰竭而死亡。肉毒毒素相关产品在临床痉挛性疾病、腺体分泌过度、神经性疼痛的治疗及美容除皱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因而,肉毒毒素作用机制的研究在肉毒中毒的治疗以及临床新适应症的开发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就肉毒毒素跨越小肠上皮细胞屏障的吸收及神经毒性作用机制的研究现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2.
脑瘫、脑卒中、颅脑外伤、多发性硬化等疾病引起上运动神经元病损均可出现肌肉痉挛,给患者的肢体功能造成不良影响。肉毒毒素是肉毒梭状芽孢杆菌产生的一种毒力极强的嗜神经生物毒素,可阻断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的释放,导致肌肉松弛性麻痹。一些临床专家利用肉毒毒素(主要为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type A,BTX-A)的这种生物活性,来治疗肢体肌肉痉挛,已成为相关医学生物学和临床研究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3.
肉毒毒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肉毒毒素是肉毒梭菌产生的一种神经毒素,能够通过抑制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释放而引起肌肉麻痹.肉毒毒素在培养液中以复合物形式存在,其中的毒性组分由3个非同源性结构域组成,是一种新型的金属蛋白酶.不同血清型的肉毒毒素能够特异性地作用于不同底物,这些底物在神经细胞的胞外分泌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肉毒毒素在胞吞胞吐机制的研究以及临床医学应用方面具有宝贵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胡谦 《生命科学》1998,10(4):185-187,205
对肉毒中毒和肉毒毒蛋白的研究已有近百年历史,肉毒杆菌神经毒素(BoNT)作用机制研究的进展已使它成分为分析神经递质释放的胞吐分子机制和用于临床治疗的有用工具。近年发现,肉毒梭状芽胞杆菌C和D型菌株除分泌BoNT外,尚合成另外两类与BoNT结构和生物活必完全不同的蛋白质,肉毒二元毒素和肉毒细胞外酶,它们分别影响细胞骨架和细胞的生长发育,也成为分析相关生命过程的有效工具药,本文综述了这两类蛋白质的有关  相似文献   

5.
肉毒神经毒素(botulinumneurotoxin)是世界已知毒性最强的生物毒素,它通过酶切在递质释放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SNARE蛋白,抑制神经递质释放,阻断突触传递.综述了有关肉毒受体研究的进展.这些研究表明,肉毒的结合位点有低亲和力的和高亲和力的两种.肉毒的结合过程分两步,它首先与细胞表面的神经节苷脂结合,形成低亲和力的聚合体,然后再与高亲和力的蛋白受体——synaptotagmin结合,形成牢固的三聚体结构,并由内吞进入细胞.这种解释肉毒结合过程的双受体学说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支持,文中列举和评述了支持该学说的实验资料.  相似文献   

6.
<正> 一、肉毒中毒一般概念[1-3]肉毒毒素是由肉毒梭菌产生的一种高分子蛋白的神经毒素,它能引起死亡率很高的人和易感动物的肉毒中毒,尽管根据抗原的不同已将肉毒毒素分为A、B、C_1、C_2、D、E、F和G8个型,但它们都有抑制周围胆硷能运动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硷,妨碍神经传导,引起肌肉松弛性麻痹的药理作用。它们的结构和分子量也是相似的。  相似文献   

7.
驱蛔中药的活性成分川楝素的生物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Shi YL  Wang WP 《生理学报》2006,58(5):397-406
利用楝属植物皮和种子治疗消化道寄生虫病和防治农业虫害,早在两千年前的中国古代已有记载。川楝素(toosendanin,C30H38O11,FW=574)是我国科学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从川楝皮提取、分离的一个用以代替进口驱蛔药山道年的三萜化合物。研究已证明川楝素具多种独特的生物效应和在科学研究、临床医学及农业上的应用价值。第一,川楝素以先易化后抑制的双相作用干扰神经递质释放,阻遏神经肌肉接头和中枢神经突触的突触传递。此作用可能是川楝素改变递质释放装置的Ca^2+敏感性和使之最终完全消失的结果。第二,尽管川楝素与肉毒神经毒素阻遏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作用有许多相似,川楝素在离体和在体实验中均显示出极有效的抗肉毒神经毒素作用:川楝素可治愈致死量肉毒中毒的小鼠和猴;经川楝素孵育的离体神经肌肉标本,或由经一次川楝素注射的动物取出的神经肌肉标本具抵抗肉毒神经毒素作用的能力。已有证据表明抗肉毒神经毒素作用是通过川楝素阻隔肉毒神经毒素与其酶解底物SNARE蛋白的接近而实现的。第三,近年观察到川楝素还引发细胞分化和凋亡,抑制人的多种肿瘤细胞增殖。该作用是Ca^2+依赖性的,有线粒体依赖的凋亡通路参与。第四,川楝素抑制多种K^+通道,选择性地易化通过L型Ca^2+通道的Ca^2+流,并由此导致细胞内Ca^2+浓度([Ca^2+]i)持续升高。川楝素对K^+通道的抑制,对L型Ca^2+通道的易化和由之引起的[Ca^].升高和超载,是川楝素引发细胞分化和凋亡、抑制细胞增殖,以及川楝素产生神经递质双相变化和阻遏突触传递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肉毒毒素是肉毒梭状杆菌产生的外毒素,有7种血清型(A~G).肉毒毒素属神经强毒,是目前已知的毒性最强的细菌蛋白质.作为重要的生物战剂之一,对肉毒毒素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基本明确了各型肉毒毒素的基因序列、同源性和三维结构及毒素作用的本质和机理.随着国际恐怖活动的日益猖獗,针对肉毒毒素的检测和预防也备受关注,对其疫苗的探索已成为研究的焦点.本扼要介绍了肉毒毒素的结构、作用机制及其疫苗的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synaptobrevin(简称SB蛋白)属于突触小泡胰蛋白家族(VAMPs),分子量为18—20KD,用枪乌贼进行实验,向神经末梢注射破伤风毒素TeTox和肉毒杆菌毒素BoTox,可裂解SB蛋白并不可逆地抑制神经递质的释 放,但不影响触发递质释放的突触前Ca~(2 )浓度。电镜观察表明,注射TeTox的神经末梢,停靠(docking)和末停靠的突触小泡数目均增加。进一步研究证实SB蛋白的裂解引起递质释放量减少,但不影响小泡停靠。提示SB蛋白可能在突触小泡停靠与融合之间某一环节介导神经递质的释放。  相似文献   

10.
虎纹捕鸟蛛毒素及类似多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虎纹捕鸟蛛毒素及类似多肽梁宋平(湖南师范大学生物学系,长沙410081)关键词虎纹捕鸟蛛毒素多肽神经毒素对研究离子通道、神经递质受体、神经突触传递等神经生物学和神经药理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继在蛇、蝎和芋螺等动物毒中发现很多有重要价值的专一性神经毒素之...  相似文献   

11.
突触泡蛋白2(SV2)是一类跨膜糖蛋白,定位于脊椎动物神经元及内分泌细胞,与神经递质的释放、内分泌泡胞吐作用、突触泡稳态的维持、神经肌肉接头的形成及肾上腺素能受体α2C的定位密切相关。最近还发现SV2是肉毒神经毒素BoNT/A的受体,介导BoNT/A进入神经元。SV2可作为突触泡标记蛋白,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研究及肿瘤诊断。此外,SV2还是抗癫痫药物的作用靶标。  相似文献   

12.
川楝素是我国学者从驱蛔中药中分离、鉴定的一个三萜化合物,已证明具选择地影响神经递质释放,有效地对抗肉毒中毒,促进细胞分化、凋亡,抑制肿瘤增殖,抑制昆虫发育和取食,影响K 、Ca2 通道活动等多种生物效应.综述了证明川楝素抑制多种K 通道,选择地易化L型Ca2 通道和进而升高胞内Ca 浓度的研究资料,并对川楝素产生这些生物效应的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肉毒毒素是自然界中毒性极强的一类神经麻痹毒素,可引起人类和动物肉毒中毒。因其制备简单、毒性强,已被列为最具威胁的生物恐怖剂之一,同时也是重要的毒素战剂。其感染剂量极低,每个人都易感。肉毒中毒后,病情严重者一般2-3 d内即可能死亡。如采取正确及时的治疗,可使肉毒中毒死亡率降低,而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无疑是成功治疗的前提。本文就肉毒毒素及其检测方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肉毒毒素(BoNT)是目前已知的毒性最强的生物毒素,肉毒毒素中毒的抗毒素治疗只对未进入神经细胞的毒素有效,而对中毒时间较长、轻链已进入神经系统者无效。近10年来,随着肉毒毒素晶体结构的测定、中毒机理的深入研究,以及体外高通量评价模型的建立,对小分子肉毒毒素抑制剂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从肉毒毒素中毒机理、结构特征出发,简要综述了肉毒毒素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肉毒毒素中和抗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肉毒毒素是目前已知毒性最强的细菌蛋白质,极少量便可以致人死亡,我国每年都有散发病例出现,并且它极有可能被用于恐怖行动或被一些国家用作生物战剂。肉毒毒素中和抗体是肉毒毒素中毒后惟一有效的药物。与马源的抗毒素血清相比,重组基因工程中和抗体具有很多优势,是目前肉毒毒素预防和治疗研究的主要方向。简要综述了肉毒毒素基因工程中和抗体研究现状、保护性抗原选择、体内外中和活性检测方法及研发难点、解决方法等。  相似文献   

16.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fived factor,PEDF)是一种具有神经营养保护、抑制新生血管增生和抑制肿瘤生长等作用的多功能蛋白质。体内外试验证明,PEDF通过抑制新生血管生成、诱导肿瘤细胞分化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及迁移等多个环节抑制肿瘤的生长,成为治疗肿瘤的候选药物。  相似文献   

17.
神经信息的传递主要是通过突触释放神经递质来完成的,因此神经递质的研究一直是科学家重视的研究课题之一。1904年Elliott发现交感神经末稍分泌肾上腺素,1921年Loewi证明迷走神经释放生理活性物质-神经交感素,这一事实大大地促进了该领域研究的进展。随着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新研究技术的开发,为神经递质的研究提供了不少新的组织化学技术。近一二十年来,不仅发现了更多的神经递质类型,而且对于与神经递质代谢有关的物质也进行了广泛地探讨。目前已发现的神经递质,包括其前体和修蚀物在内已达数十种之多。 构成神经组织的细胞有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两种。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组织的基本成分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对面肌痉挛患者的痉挛程度、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的改善。方法:对58例面肌痉挛患者进行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在治疗前后对痉挛程度改善情况进行评定以及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对焦虑状态、抑郁状态进行评分,并对药物的副作用进行观察。结果:A型肉毒毒素明显改善面肌痉挛患者的痉挛程度,治疗后2周的HAMA、HA肋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可迅速缓解或消除面肌痉挛患者肌肉痉挛及相关的抑郁和焦虑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许多肿瘤,如神经内分泌肿瘤、甲状腺癌、乳腺癌等能高表达生长抑素受体,从而为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的治疗提供了靶点。生长抑素受体介导的肿瘤靶向治疗主要包括放射性核素治疗、放射导向手术治疗、细胞毒素治疗和溶瘤病毒治疗。目前,生长抑素受体介导的放射性核素治疗已应用于神经内分泌肿瘤,尤其在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另外,生长抑素受体介导的放射导向手术治疗、细胞毒素治疗和溶瘤病毒治疗的潜在价值也越来越引起研究者们的重视。本文通过查阅近五年来关于生长抑素受体介导的肿瘤靶向治疗的国内外文献,综述了生长抑素受体介导的肿瘤靶向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肉毒杆菌神经毒素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肉毒杆菌神经毒素(BoNT)作用机制的研究近年取得的主要进展是:a.证明BoNT是通过降低神经递质释放系统对Ca2+的敏感性阻遏突触传递;直接将BoNT导入胞内不显示胆碱能专一性.b.BoNT与细胞表面的结合包括低亲和与高亲和相继两步,有不同的受体.c.BoNT的作用包括毒素与受体的结合,内吞和导入,变构、易位以及毒素作为酶在胞内酶裂与胞吐有关的蛋白质等过程.毒素重链的C端半段、N端半段及轻链分别是与上述过程有关的功能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