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相关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1年12月我科450例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断流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超声多普勒检测手术前后门静脉血流速度、门静脉直径及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血栓情况,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门静脉直径、门静脉血流速度、脾脏的质量及术后血小板数量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关系。结果:术前门静脉系统有血栓患者75例,占16.7%。术后门静脉血栓再形成率52.9%。Logistic单因素分析提示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与门静脉内径、门静脉血流速度、脾脏质量、血清总胆红素、术后血小板数量有关。多因素分析发现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与门静脉内径、门静脉血流速度、脾脏质量有关,而与血清总胆红素、术后血小板数量无关。结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与门静脉内径、门静脉血流速度、脾脏质量有关。  相似文献   

2.
马传桃 《生理学报》1994,46(4):394-398
本实验复制清醒羊低氧性肺动脉高压模型,观察肺动脉高压发生发展及逆转过程中血浆内源性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activatingfactor,PAF)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低氧4d引起低氧血症,导致肺血管收缩,形成肺动脉高压;停止低氧后可逆转;(2)开始低氧,血中内源性PAF升高,但低氧时间延长血浆中PAF却不随肺动脉压升高相应增加;(3)停止低氧,血浆PAF不随肺动脉高压的逆转而相应降低。上述结果表明血浆PAF的变化与肺动脉高压无关。提示血中内源性PAF不介导清醒羊低氧性肺血管收缩导致的肺动脉高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脾动脉结扎联合肝癌切除术对肝癌并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效果和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对2008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4例肝癌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脾动脉结扎联合肝癌切除手术的患者50例为研究组,患者34例行肝癌切除及脾切断流术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患者术前、术后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前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为(3.1±0.9)×109/L、(58.6±12.7)×109/L、(3.4±0.4)×109/L,术后2周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分别为(5.9±1.5)×109/L、(140.3±50.1)×109/L、(3.6±0.7)×109/L;对照组为术前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为(2.8±1.2)×109/L、(45.8±20.5)×109/L、(3.4±0.4)×109/L,术后2周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为(6.2±0.7)×109/L、(172.5±32.7)×109/L、(3.6±0.3)×109/L。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2周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2周血小板计数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前与术后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有17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占16.0%;对照组有20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占38.2%;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病情合理选择使用脾动脉结扎联合肝癌切除术治疗肝癌并门静脉高压症,可以有效治疗肝癌和脾功能亢进,促进肝功能恢复,对延长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四种不同来源的RVV对ADP、Col和Ris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进行比较研究。RVV-B,RVVS和RVV-Styp对三种诱导剂的血小板聚集均有抑制作用,而RVV-T虽有ADP和Col抑制作用,但缺乏对Ris的抑制活性。预先与RVV孵育的血小板经洗涤后重新悬浮于自身PPP中,与RVV-StyP孵育的血小板完全恢复对Ris的凝集反应,而与RVV-B和RVV-S孵育的血小板仅部分恢复其反应。上述结果表明,在RVV中可能含有二种不同的血小板聚集抑制活性,而其抑制机理可能牵涉到血小板、血浆等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反应性血小板增高患者凝血指标及血小板聚集功能指标变化规律。方法:143例血小板反应性增高患者和65例对照者同时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抗凝血酶活性(AT-Ⅲ)、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并统计分析。结果:血小板反应性增高常见于肿瘤、肺炎、外伤患者;血小板反应性增高组患者AT-Ⅲ、PT和APTT与对照组无差异,但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血小板反应性增高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建议定期监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必要时用抗血小板聚集药预防。  相似文献   

6.
血小板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血小板有参与止血和形成血栓的重要功能,与出血和血栓性疾病关系密切。本文以血小板表面膜糖蛋白,血小板基因多态性和血小板药物为重点,介绍近年来在基础与临床两方面血小板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  相似文献   

7.
对四种不同来源的RVV对ADP、Col和Ris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进行比较研究。RVV-B、RVVS和RVV-Styp对三种诱导剂的血小析聚集均有抑制作用,而RVV-T虽有ADP和Col抑制作用,但缺乏对Ris的抑制活性。预先与RVV孵育的血小板经洗涤后重新悬浮于自身PPP中,与RVV-Styp孵育的血小板完全恢复对Ris的凝集反应,而与RVV-B和RVV-S孵育的血小板仅部分恢复其反应。上述结果表明,在RVV中可能含有二种不同的血小板聚集抑制活性,而其抑制机理可能牵涉到血小板、血浆等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心理应激下健康人群血小板活化参数的变化及其与性别、年龄的相关性,并分析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检测54名健康被试者急性心理应激前后的血小板四项变化,包括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大血小板比率(P-LCR)。随后,将被试者分成男、女性组或中、老年组,对其血小板四项结果进行组内及组间比较。结果:急性心理应激可导致健康人群中MPV、PDW和P-LCR的显著增加(P0.05),但年龄分组或性别分组组间均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实验性急性心理应激可导致健康人群血小板活化指标MPV、PDW和P-LCR的显著增加,但与年龄和性别无关。  相似文献   

9.
从长角血蜱唾液腺匀浆纯化出一种新的胶原特异性血小板聚集抑制因子 ,命名为“longicornin” ,它能特异性地抑制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反应 ,而对其他激动剂如ADP、花生四烯酸、凝血酶、瑞斯托霉素、A2 31 87、U46 6 1 9、乙酸豆寇佛波醇所诱导的纯化的血小板聚集均无抑制作用 .longicornin还能抑制血小板激活过程 ,包括血小板颗粒的释放和细胞间质游离Ca 2+浓度的升高 ,对胶原与血小板的粘附无抑制作用 .longicornin可能与胶原在血小板上有同一受体 ,并且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是可逆的 .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运用Xs-800i分析仪进行血小板计数出现警示和提示性信息时,与手工法计数及显微镜观察血小板形态复核的相关性.方法:使用Xs-800i分析仪检测标本,对血小板计数有警示的标本,采用手工法进行血小板计数和显微镜观察,结合分析仪计数及直方图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仪器法血小板计数出现警示时,检测结果与手工法计数结果差异较大,显微镜可观察到红细胞碎片、血小板聚集、巨大血小板、小红细胞等.结论:运用Xs-800i分析仪进行血小板计数出现警示及提示性信息时,应采用手工法及涂片染色镜检对标本复检,综合手工计数与显微镜形态观察结果作为最终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11.
血小板膜糖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有五种人血小板膜糖蛋白:糖蛋白Ⅰ、Ⅱ、Ⅲ、Ⅳ、Ⅴ,在血小板活化过程中起着膜受体的作用。糖蛋白Ⅰ在血小板粘附过程中起着因子Ⅷ(vWF)受体的作用,同时具有凝血酶受体和药物性抗体的受体功能,最近研究表明糖蛋白Ⅰ还可能与胶原受体相关。糖蛋白Ⅱ与糖蛋白Ⅲ形成钙依赖性复合物,在血小板聚集过程中起着纤维蛋白原受体的作用。在糖蛋白Ⅱ和Ⅲ分子上还具有血小板特异的抗原PL~(A1)、Lek 等。  相似文献   

12.
要目的:探讨脓毒血症患者血小板骨架蛋白Gelsolin和造血系细胞特异性蛋白(HS-1)及其和凝血功能的关系。方法:纳入脓毒 血症患者30 例和对照组健康人群30 例,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中血小板骨架蛋白,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中HS-1 蛋白含 量,采用免疫荧光观察血小板Gelsolin 蛋白的表达,分析Gelsolin、HS-1、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PT、APTT)之间的关系。结果:对 照组Gelsolin 主要位于血小板胞浆内,观察组包浆内外及间质内均可见。观察组血小板骨架蛋白Gelsolin、HS-1 水平明显高于对 照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小板计数、PT、APTT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Galsolin 和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 = -0.76 (P <0.05),HS-1和血小板计数间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 = - 0.69 (P<0.05)。结论: 早期脓毒血症患者血小板骨架蛋白Gelsolin 和HS-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与脓毒血症患者血小板大量破坏有关。  相似文献   

13.
血小板成分与纤溶系统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小板是止血和血栓形成的主要成分之一。近年发现,血小板所释放的糖蛋白(如TSP、FN,vWF)及其他成分(如血小板纤溶增强物、PAF、AA及PGs)可与纤溶系统相互作用,并通过促进或抑制血纤维蛋白溶酶原的活化而影响纤溶系统的活性。因此,阐明血小板与纤溶系统的作用机制,对于临床及基础研究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烙铁头Trimeresurus Mucrosquamatus蛇毒对血小板的活化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烙铁头Trimeresurus Mucrosquamatus蛇毒(TMV)可引起人和多种动物(狗、家兔、豚鼠)血小板的活化,发生聚集。血小板聚集强度与加入TMV的量有关。豚鼠血小板对TMV最为敏感,TMV引起豚鼠、家兔、狗和人的血小板聚集的最低剂量分别为0.6、12.5、2.0、2.0μg/ml。EDTA抑制而肝素不影响TMV对血小板的聚集作用。TMV的血小板聚集反应伴有5羟色胺的释放,引起家兔血小板5羟色胺最大释放(72%)的TMV剂量为100μg/ml。TMV还可以诱导血小板血栓恶烷A_2的形成。阿斯匹林能阻断TMV诱导的血栓恶烷A_2的生成,但并不抑制TMV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反应,提示TMV可能通过不依赖于血栓恶烷A_2的途径活化。初步结果表明TMV是研究血小板生理机制的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   

15.
血小板膜糖蛋白Ⅳ与溶酶体结合膜蛋白同属于一类新基因家庭。近年,血小板膜GPⅣ的cDNA克隆成功,使人们对它的分子结构和基因结构特征有了清楚的认识。血小板膜GPⅣ主要参与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和信号传导功能,而血小板膜GPⅣ的质或量异常,可能与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对血小板的超微结构、组织化学、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很快。尤其随着花生四烯酸(AA)中间代谢产物(即 PGG_2、PGH_2、TXA_2、PGI_2等)的研究不断深入,血小板对血栓形成及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冠心病)病因学与发病学的影响得到了进一步的了解与重视。凝血与抗凝血均为机体主要防御机能之一。正常机体循环血液的凝血与抗凝血经常保持着动态平衡。血小板质与量的相对稳定对保证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血栓形成可看成是一种不适宜的止血形式。血小板释放与聚集的反馈机制血小板反应性是由其质膜腺苷酸环化酶活性、血小板钙通量、有关前列腺素以及 TXA_2与 PGI_2等的变化来调节的,其中存在着不少反馈机制与相互协同作用。如血小板释放的  相似文献   

17.
周先果  雷丹青  周先丽  李映新 《蛇志》2007,19(4):253-256
目的应用电镜研究尖吻蝮蛇毒活性肽(K组分)对血小板聚集和超微结构的影响,以探讨其抗血小板聚集的机制。方法取2周内未服任何药物健康志愿者静脉血,观察K组分对二磷酸腺苷(ADP)和胶原(collagen)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影响。将已调好的PRP分为5组,A组为空白对照组,B、D组为加入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组,C、E组为加K组分组。B、C组分别加血小板聚集诱导剂ADP,D、E组分别加血小板聚集诱导剂胶原,各组分别制成超薄切片样品进行电镜观察、摄片,测出其聚集抑制率。结果K组分能抑制由ADP和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剂量与抑制率成量效关系,IC50经直线回归分别为0.067和0.088μmol/L。ADP和胶原组血小板形态不规则,突起明显增多。K组分组血小板形态基本规则,膜表面清晰光滑,颗粒较ADP与胶原组明显增加,胞浆空泡化现象减轻。结论K组分明显抑制ADP和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反应及其超微结构的改变。  相似文献   

18.
血小板升高与多种实体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研究表明14%-38%的恶性肿瘤患者伴有血小板升高。虽然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定义血小板升高的具体标准尚未完全统一,但大致范围在血小板计数大于220-400×109/L。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恶性肿瘤细胞可以分泌多种生长因子及细胞因子促进血小板升高,而升高的血小板又产生促进肿瘤细胞增殖、血管生长及转移的细胞因子。回顾相关文献在许多妇科恶性肿瘤研究中,除外阴癌外,治疗前的血小板升高多与疾病预后不良有关,由于血小板升高可以通过阻断血栓形成细胞因子来预防,因此对其评估在未来可能具有治疗意义。本文将就妇科恶性肿瘤与血小板升高的具体关联性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9.
血小板环状 RNA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血小板环状RNA (platelet circular RNA, platelet circRNA)是一类在血小板中由RNA反向剪切封闭形成的环形RNA分子,具有结构稳定、丰度高以及细胞、组织特异性.血小板环状RNA可以参与细胞内RNA调控网络,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可能成为新型的生物标记物及治疗靶点.近年来,关于血小板环状RNA产生、调控、生物学特性、功能及其与疾病的关系等均取得了初步的研究进展.本文将对血小板环状RNA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和研究血小板参数、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免疫球蛋白联合检测对肝炎患者的临床意义,为临床中肝炎患者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各种病毒性肝炎患者共156例(急性肝炎组48例、慢性肝炎组56例、重型肝炎组24例和肝硬化组28例),选择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5组研究对象的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C)、血小板压积(PCT)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免疫球蛋白(IgA、IgG和IgM)水平进行检测和测定,并对这些指标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除重型肝炎组与肝硬化组的血小板计数(PLT),慢性肝炎组与重型肝炎组的PCT,急性肝炎组、肝硬化组与对照组3组间的PDW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任意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肝炎患者的hs-CRP均比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且免疫球蛋白也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炎患者的血小板参数、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免疫球蛋白水平可以提示肝炎病情的变化,三者的联合检测为指导肝炎患者的判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疗效评定提供有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