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倒刺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倒刺鲃是我国特有的淡水名优鱼类.具有个体大,生长快,食性杂,抗病力强等特点.其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繁殖与生长及人工养殖有其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史氏鲟是中国现存鲟鱼中最具经济价值的优质珍稀鱼类,集观赏、美食于一体,具有个体大、寿命长、幼鱼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等特点,经驯化后能迅速生长,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通过对史氏鲟生态习性、饲料和加工的研究,探讨史氏鲟繁养及利用技术;在对史氏鲟进行保护性利用的前提下深入研究史氏鲟的养殖和加工,为其他鲟鱼的研发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3.
山东日照地区刺猬的生态习性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研究记述了刺猬的栖息地,活动范围、食性食量、换毛(刺)期,休眠交配、产仔育仔,幼仔生长等情况,对了解刺猬在自然界的生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乌鳢的生殖习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汉兴 《动物学杂志》1991,26(6):49-50,55
乌鳢(Ophiocepnaius argus)地方俗名为“乌鱼”、“黑鱼”,属鱼纲、鳢形目、鳢科。分布于我国及朝鲜、苏联,1923年后引种移入日本等地。我国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南及西南等地区。乌鳢是一种经济鱼类,在日本早已把它作为养殖对象,而我国在人工养殖乌鳢方面还不很普遍。乌鳢肉味细嫩鲜美,可供食用,也可作药用。它生长迅速,繁殖率高,对环境的适应性也较强,因此乌鳢的人工养殖已越来越受到重视。 我对乌鳢生殖习性的观察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江苏武进县夏溪镇附近农村进行的。观察到的产卵场,塘深约1米左右,水面宽  相似文献   

5.
边禄森  戴玉成 《生态学报》2015,35(5):1554-1563
对东喜马拉雅地区多孔菌区系和生态习性进行了分析,发现该地区多孔菌极为丰富,共有10目19科101属372种,其中优势科为多孔菌科和锈革孔菌科,优势属为木层孔菌属和多孔菌属。种的区系地理成分可以分为8类,其中北温带类型种类最多,表明东喜马拉雅地区多孔菌具有明显的北温带区系特征。该地区的多孔菌有常见种、偶见种、稀有种和濒危种分别为156、141、54和21个;有腐生菌304种、寄生菌49种、菌根菌19种。在寄主方面,能够生长在被子植物上的有256种,裸子植物上的有137种,既能生长在被子植物,也能生长在裸子植物上的有40种,地上生长的有19种。东喜马拉雅地区的裸子植物,特别是云杉属、松属和冷杉属树木对于多孔菌的生长更重要,因为生长在这些属树木上的多孔菌分别有71、68和51种,高于该地区被子植物其他属树木上的多孔菌。  相似文献   

6.
大瓶螺(Ampullaria gigas spix)为淡水贝类,也叫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前鳃亚纲,中腹足目、瓶螺科、瓶螺属。螺生长繁殖力强,适应性强,易饲养、饵料广、生长迅速。从营养学看属高蛋白、低脂肪类。现已成为贝类养殖品种之一。有关它的养殖我国北方尚无报道。1988年5月我们从抚顺特产学校引进一批种螺和仔螺进行养  相似文献   

7.
四川南充市白头鹎的繁殖习性及雏鸟的生长发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05年3~8月对南充市的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的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研究了其雏鸟生长发育模式。结果表明,白头鹎于3月底开始营巢,营巢期(6±1)d,4月初产卵,一般为(3.50±0.50)枚,孵卵期(11±1)d,巢内育雏(13±1)d,雏鸟外部器官的形态学参数用Logistic曲线方程拟合,拟合度高,体长、翼长及10日龄前体重等生长曲线均呈“S”型。  相似文献   

8.
浙江乐清湾泥蚶的繁殖习性和生长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乐清湾泥蚶雌雄异体,在外形上难以区别,成熟时性腺包被整个内脏团,雌性性腺呈红色或桔黄色,雄性性腺呈乳白色,无性变现象。一般2龄性成熟,但在条件较好的蓄水塘中养殖的泥蚶也有1龄性成熟的现象。自然繁殖期为6月上旬至8月下旬。卵生,体外受精。产卵量大,一颗壳长为2~3em的亲蚶可产卵200—300万颗。乐清湾泥蚶终身生长,但生长速度较慢,且受水温、饵料、潮区、底质和养殖密度等因素影响,一般2年或3年方能达到商品规格。壳长生长前期快,后期慢;体重生长前期慢,后期快。壳长L(mm)与体重W(g)符合W=0.0004L^2.9949(R^2=0.9964)关系。  相似文献   

9.
许汉奎 《化石》2002,(4):13-15
腕足类是古生代海洋中分布最广、最常见数量也是最多的一种底栖动物。在我国广西、湖南、云南等地的志留纪、泥盆纪泥灰岩中的腕足类经风化后常一个个散落在地表 ,几乎遍地皆是 ,因许多化石其外形像一个个落地的石燕 ,所以老乡常称该处为石燕坡、石燕沟。但由于现生的腕足类数量极少、且罕见 ,所以1806年法国人杜美露称这类化石为腕足类 ,即希腊文的brachi(腕)加 pod(足) ,即Brachiopod也就不足为奇了。因它确与双壳类(壳)一样具有二个壳瓣 ,以保护其身体的软体部分。现生的双壳类很多 ,它们体内均有一大的…  相似文献   

10.
叶大小的变化是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对叶大小优化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植物的适应进化和生活史策略。该研究通过对浙江省清凉峰常绿阔叶混交林中的19个常绿阔叶物种和30个落叶阔叶物种叶水平上的相关性状进行分析, 探讨叶内生物量分配策略对叶大小优化的限制性影响。研究结果显示: 无论叶大小用面积还是质量表示, 常绿物种和落叶物种均呈现出叶内生物量分配到支撑结构的比例随着叶大小的增加而增加的规律, 这主要是由叶柄大小与叶片大小之间显著的异速生长关系导致的。这种异速生长关系在常绿物种和落叶物种中普遍存在。然而, 由于常绿物种对叶柄具有较高的机械以及抵抗冰冻栓塞等不利环境的需求, 在某一给定的叶面积下, 常绿物种比落叶物种具有更高的叶柄生物量投资。这些结果表明: 作为整个植株支撑投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叶内支撑投资所占的生物量比例对叶大小的优化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