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氧化氮 ( NO ) 是体内调节心血管系统功能的重要信号分子,在血管收舒、血小板活性调节、细胞增殖凋亡、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等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随着一氧化氮合成酶表达和 NO 底物水平的动态变化,NO 生成的时间和产量均会发生变化,导致其作用具有两面性。综述 NO 的产生与作用、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和影响因素以及相关治疗药物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治疗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铜纳米颗粒(copper nanoparticle,Cu-nps)对缺血性卒中后神经血管单元(neurovascular units,NVU)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加热搅拌法合成Cu-nps。体内建立大鼠短暂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模型(transi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 reperfusion,tMCAO),实验分为正常组(sham)、模型组(tMCAO)、给药组(Cu-nps),检测各组脑梗死面积、神经凋亡情况、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完整性以及相关蛋白表达。结果:制备出的Cu-nps以Cu2+、80 nm左右的粒径均匀存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Cu-nps靶向脑缺血部位受损神经元,提高神经元细胞活力,降低活性氧,减少神经元凋亡和脑梗死面积,降低伊文思蓝染料渗漏量和炎症因子表达。结论:Cu-nps可以减少氧化应激,保护BBB完整性,降低神经胶质细胞活化,保护NVU功能,从而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一氧化氮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内皮细胞特异性促有丝分裂原,具有促进内皮细胞增生、迁移及增加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其强大的促进新血管形成的作用使其在梗塞性血管病的基因治疗中发挥巨大作用。但其作用机制仍不清楚。研究表明VEGF与一氧化氮9NO)间存在密切关系,NO是VEGF发挥许多重要生理作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探讨VEGF与NO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阐明VEGF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
史衍辉夏璐闫兵张军张永久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7):1366-1368
脓毒症在外科临床工作中较常见,治疗相当困难;本文主要概述了一氧化氮合酶的基因定位、结构特点以及一氧化氮合酶与脓毒症的关系,进一步说明由一氧化氮合酶介导的一氧化氮生成与脓毒症关系密切,而选择性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在脓毒症各阶段恰当的应用可能是有效治疗脓毒症、降低病死率的一个重要途径,也将成为今后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5.
一氧化氮是一个有较高活性的自由基气体分子,无论在动植物还是微生物中,作为一个细胞内和细胞间的信号传导分子,它在许多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都发挥着双向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真菌细胞可以合成一氧化氮,适当浓度的一氧化氮在真菌细胞内发挥多种重要的生物学功能,一旦一氧化氮过量累积,这个自由基分子会对细胞造成伤害,导致细胞凋亡.一氧化氮介导生成的环鸟苷酸(cGMP)作为一种重要的第二信使分子涉及到真菌细胞内多种信号途径的调控,调节了整个真菌类群的生长发育、形态发生、孢子形成和萌发、繁殖和细胞凋亡的过程,影响了真菌整个生命周期的生理活动.到目前为止,尽管一氧化氮在动植物中作用的机制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一氧化氮在真菌中的研究报道很有限.关于一氧化氮在真菌中的合成和降解途径,一氧化氮介导的信号传导机制的研究还不透彻,它在真菌细胞内的功能和毒理还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卒中是临床常见疾病,且致死致残率高,幸存的患者预后多不同程度的患有偏瘫等后遗症,但目前还没有好的治疗方法。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卒中后的治疗关注点在于神经元的保护,割裂了神经元和周围细胞的联系。2001年,\"神经血管单元\"概念的提出为缺血性卒中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角度。此外,有研究表明Notch信号通路参与了神经、血管再生过程,对于卒中后神经血管单元的修复有调节作用。因此,本文从神经血管单元和Notch信号通路两个切入点综述了二者在缺血性卒中发生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刘明瑜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9,38(5):2375-2381
为了观察脑缺血再灌注(cerebral ischemia reperfusion, CIR)大鼠缺血灶周边脑组织不同时间点神经血管单元(neurovascular unit, NVU)超微结构变化,研究三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 PNS)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NVU超微结构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改良Zea Longa法制作局灶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缺血2 h后再灌注;采用Longa法评分标准检测各组大鼠术后4 h神经功能评分,随之各组进行干预,分别在缺血再灌注后24 h、72 h、7 d、3周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和透射电镜下观察各组大鼠缺血灶周边脑组织的NVU超微结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干预前即术后4 h治疗组和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NS干预后治疗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逐渐改善,缺血再灌注后24 h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72 h、7 d、3周的大鼠神经缺损评分与同时间点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镜观察发现再灌注24 h、72 h、7 d、3周治疗组大鼠脑组织NVU超微结构的病理形态损伤均较同时间点对照组明显减轻。本研究结论认为,PNS通过整合促进脑缺血后NVU的神经元、胶质细胞和微血管的修复,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对脑缺血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帕金森病(PD)是一种仅次于阿尔兹海默病的第二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PD发病率逐年增高,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高达1%。PD主要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步态异常。目前病因仍未明确,疾病发生与很多因素相关,其主要病理特征为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研究发现线粒体功能障碍、钙超载、铁离子的堆积、免疫炎症等均与氧化应激有关,能造成氧化性损伤,促进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氧化应激在促进PD疾病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因而越来越备受关注,抗氧化治疗在某种程度上为PD的治疗指出新的方向。本文就氧化应激引起DA神经元变性缺失的机制及抗氧化药物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和内皮素在急性乙醇胃粘膜损伤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大鼠乙醇胃粘膜损伤模型 ,测定其胃粘膜内一氧化氮合成酶 (NOS)和内皮素 (ET)含量并观察其胃粘膜病理变化。结果 :随着乙醇作用时间延长和胃粘膜损伤的加重 ,胃粘膜内ET含量显著上升 (P <0 .0 5 ) ,而NOS的含量显著下降 (P <0 .0 5 ) ,两者呈负相关。结论 :胃粘膜内ET释放增加和NOS活性下降参与了急性乙醇胃粘膜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