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不同密度下牛膝叶绿素荧光特性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大田条件下,测定了不同密度下(A:500 000;B:330 000;C:250 000;D:200 000株·hm-2)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的叶面积动态和倒二叶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以及根产量和牛膝多糖含量,了解了不同密度下牛膝的叶绿素荧光特性,为牛膝规范化种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密度下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最高值均在苗后45 d,分别为A>B>C>D和、B>C>A>D;光系统Ⅱ中的Fv/Fo、Fv/Fm、ФPSⅡ、qP、ETR均是先上升后下降,qN则升高;同一生育时期B处理Fv/Fo、Fv/Fm、ФPSⅡ、qN和ETR则表现为最高,且B处理受强光抑制的程度最小,B处理表现较高的光合作用;根产量和牛膝多糖含量与 Fv/Fo、Fv/Fm、呈正相关,与qN呈负相关;在出穗55 d,qN与多糖含量达显著负相关;B处理为最适密度.  相似文献   

2.
比较研究了不同栽培密度对薄荷生长策略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密度的升高,单株的株高、茎粗、分枝数、单叶面积、叶片厚度等下降;(2)提高栽培密度时,薄荷的光合色素含量、光合面积、净光合速率均降低,而PSII的最大光化学效率不变;(3)高密度下,单株的根、茎、叶及总生物量积累下降,而群体的生物量积累变化不明显,但地下部分的生物量分配比例均显著增加。进一步分析表明密植会通过降低薄荷单位面积的色素含量而导致光合速率下降:栽培密度提高时薄荷通过增加根生物量比来优先竞争矿质营养。  相似文献   

3.
 在新疆气候生态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对棉花(Gossypium hirsutum)群体光合作用、冠层结构和产量形成的影响,探讨了新疆棉花高产的生理机理及进一步提高产量的途径。结果表明:群体光合速率在盛铃期以前随密度增加明显增强,盛铃期以后,低密度6万株·hm-2的群体光合速率仍为最低,高密度30万株·hm-2群体光合速率迅速下降,中密度18万株·hm-2则保持较高水平。叶面积指数的变化与群体光合速率的变化相似,其峰值出现在盛铃期。冠层结构各指标的变化表现为,随密度增加平均叶簇倾角变大,株型变紧凑,但密度过大,群体散射辐射与直射辐射透过系数小,冠层结构不良,造成生育后期群体光合速率较快下降。增加密度能增加单位面积总铃数,但密度过高削弱了棉株个体发育,生育后期群体光合速率下降早,造成单铃重降低。群体总光合物质累积与群体光合速率在各生育时期呈显著正相关,籽棉产量与群体光合速率仅在盛铃期和吐絮期呈显著正相关;生产上要实现棉花高产及超高产,应使棉花生育前期群体光合速率稳定上升,至盛铃期达到高峰值,吐絮期群体光合速率保持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4.
密植条件下种植方式对夏玉米群体根冠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选用平展大穗型品种鲁单981(Ludan981,LD981)和紧凑中穗型品种鲁单818(Ludan818,LD818),在两种种植密度(60000和90000株/hm2)和两种种植方式(单株和双株)下,研究了密植及种植方式对夏玉米冠层和根系结构与功能以及子粒产量等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种植密度增加,冠层垂直分布呈现干重比例权重上移的趋势,根系则呈现下移的趋势.密植条件下,LD981冠层对生长空间更为敏感,其根系对生长空间的竞争强于冠层,其群体产量限制因素是子粒库容;LD818根系对生长空间更为敏感,冠层对生长空间的竞争强于根系,其群体产量限制因素是单位面积穗数.60000株/hm2下,LD981的群体结构质量和功能较优,双株种植可缓解其冠层竞争,根、冠协调,表现增产;在90000株/hm2下,LD818的群体结构质量和功能较优,双株种植可缓解其根系竞争,部分改善冠层群体结构质量和功能,根、冠协调,表现增产.  相似文献   

5.
不同群体结构夏玉米灌浆期光合特征和产量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田试验以夏玉米为试料,采用裂裂区试验设计,密度设计包含75000、90000\,105000株/hm2 3个密度作为主区,每个密度处理包括: ①等行距60 cm×单株留苗,②等行距60 cm×双株三角留苗,③宽窄行距(宽行70 cm + 窄行距50 cm)×单株留苗和 ④宽窄行距×双株三角留苗共12种方式进行处理,测定光合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研究不同群体结构对夏玉米灌浆期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吐丝期,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群体光合速率提高;蜡熟期以90000株/hm2最高,种植方式上表现为宽窄行大于等行距种植,双株留苗种植方式大于单株种植方式,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群体内3个层次叶片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逐渐降低,种植方式基本表现为宽窄行大于等行距,留苗方式表现为双株大于单株。试验条件下,以90000株/hm2,宽窄行,双株三角留苗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6.
甘蓝型油菜生殖生长期叶片和角果光合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1个不同适生区甘蓝型油菜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油菜生殖生长期植株叶片和角果的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光合色素含量、光合关键酶蛋白含量、主要农艺性状及其与产量的关系,探讨影响叶片(角果)光合效率及单株籽粒产量的主要因子,为油菜高产高光效品种的系统评价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油菜植株叶片与角果的净光合速率间相关性较小,但叶片净光合速率远大于角果。(2)叶片净光合速率与其叶绿素a+b含量及气孔导度呈不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较大),与其光合关键酶PEPC、RuBisCO蛋白含量相关系数较小或呈不显著负相关;角果(皮)净光合速率与其叶绿素a、b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及气孔导度相关性较强;光合色素含量是影响叶片、角果净光合速率的第一主因子。(3)单株叶面积、角果数及角果表面积与籽粒产量显著正相关关系,是影响籽粒产量的第一主因子;叶片净光合速率和角粒数是影响籽粒产量的第二主因子;单株生物学产量与叶面积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角果表面积、叶面积及叶片净光合速率是影响生物学产量的第一、二主要因子。研究表明,油菜高产高光效品种的综合评价指标应首选单株角果数、叶片面积,其次选择叶片净光合速率、叶片和角果皮的叶绿素含量以及角粒数。  相似文献   

7.
合理的密度是玉米构建良好群体结构、优化群体光合生理功能的基础,适宜的氮肥施用量是玉米进行光合生产的营养物质保障.运用作物群体生理学的方法,采用二次饱和D试验设计,研究了关中灌区夏玉米密度与氮肥耦合和群体光合生理指标的关系及其效应,明确了在关中灌区夏播条件下,在45000~75000株/hm2的密度范围内,密度与玉米籽粒产量、总干物质积累量(DMA)、吐丝期叶面积指数(MLAI)、总光合势(LAD)、平均作物生长率(CGR)为正相关,在45000~60000株/hm2的密度范围内,密度与玉米叶片平均净同化率(NAR)为正相关,而在60000~75000株/hm2的密度范围内,密度与玉米NAR为负相关;在氮素施用量≤600.0 kg/hm2的范围内,氮素施用量与玉米籽粒产量、DMA、CGR为正相关,在氮素施用量≤260.55 kg/hm2的范围内,氮素施用量与玉米MLAI、LAD为正相关,与玉米NAR为负相关,而在氮素施用量260.55~600.0kg/hm2的范围内,氮素施用量与玉米MLAI、LAD为负相关,与玉米NAR为正相关.密度对其影响较大的指标为:籽粒产量、DMA、LAD、CGR和MLAI , 影响较小的指标为:NAR;氮肥对其影响较大的指标为:DMA、CGR、籽粒产量、NAR,影响较小的指标为:LAD和MLAI .对籽粒产量和群体生理指标的综合影响效应,密度显著大于氮肥,玉米生产中,尤其要重视合理密植.通过对回归模型的解析,筛选确定了陕单8806玉米在关中灌区夏播中,实现高产的密度与氮肥耦合优化技术方案:合理密度为61713~66177株/hm2,适宜纯氮施用量为309.88~569.02kg/hm2.  相似文献   

8.
合理的密度是玉米构建良好群体结构、优化群体光合生理功能的基础,适宜的氮肥施用量是玉米进行光合生产的营养物质保障。运用作物群体生理学的方法,采用二次饱和D试验设计,研究了关中灌区夏玉米密度与氮肥耦合和群体光合生理指标的关系及其效应,明确了在关中灌区夏播条件下,在45000~75000株/hm2的密度范围内,密度与玉米籽粒产量、总干物质积累量(DMA)、吐丝期叶面积指数(MLAI)、总光合势(LAD)、平均作物生长率(CGR)为正相关,在45000~60000株/hm2的密度范围内,密度与玉米叶片平均净同化率(NAR)为正相关,而在60000~75000株/hm2的密度范围内,密度与玉米NAR为负相关;在氮素施用量≤600.0 kg/hm2的范围内,氮素施用量与玉米籽粒产量、DMA、CGR为正相关,在氮素施用量≤260.55 kg/hm2的范围内,氮素施用量与玉米MLAI、LAD为正相关,与玉米NAR为负相关,而在氮素施用量260.55~600.0kg/hm2的范围内,氮素施用量与玉米MLAI、LAD为负相关,与玉米NAR为正相关。密度对其影响较大的指标为:籽粒产量、DMA、LAD、CGR和MLAI , 影响较小的指标为:NAR;氮肥对其影响较大的指标为:DMA、CGR、籽粒产量、NAR,影响较小的指标为:LAD和MLAI 。对籽粒产量和群体生理指标的综合影响效应,密度显著大于氮肥,玉米生产中,尤其要重视合理密植。通过对回归模型的解析,筛选确定了陕单8806玉米在关中灌区夏播中,实现高产的密度与氮肥耦合优化技术方案:合理密度为61713~66177株/hm2,适宜纯氮施用量为309.88~569.02kg/hm2。  相似文献   

9.
麦秸还田对隔茬冬小麦根系及叶片衰老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麦秸翻压还田后隔茬冬小麦根系活力、旗叶叶绿素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及光合速率等衰老指标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显示,(1)小麦秸秆还田后可显著促进各时期根系的生长并显著提高小麦根系活力,且根系在30cm处土壤中的分布增加;(2)冬小麦生育后期叶片叶绿素以处理Ⅲ(6 000 kg/hm2)的降解速度(18%)最慢,旗叶光合速率在灌浆期和蜡熟期以处理Ⅲ为最高,旗叶丙二醛含量以处理Ⅲ最低,比对照(Ⅰ)低6.78 mmol·g-1FW,丙二醛含量与光合速率呈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适量秸秆还田对接茬玉米的产量影响不显著,但可显著延缓隔茬冬小麦的衰老并显著提高产量,在黄土高原有灌溉条件的地区以6 000 kg/hm2的小麦秸秆量还田较适宜.  相似文献   

10.
小麦叶片气孔性状与产量和抗旱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麦旱选10号/鲁麦14 DH群体为试材,对干旱胁迫和正常灌溉条件下花后10 d和20d旗叶中部气孔密度、气孔大小、气孔导度、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与产量和抗旱系数的关系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两种水分条件下,花后10 d气孔密度、气孔大小、气孔导度、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与产量和抗旱系数的相关性大多不显著;但花后20 d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粒数、单株产量和抗旱系数的相关性仍大多不显著.气孔导度、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是影响单株产量和抗旱系数的主要因素,不仅对单株产量和抗旱系数的直接作用较大,间接作用也较大;气孔密度与气孔大小对单株产量和抗旱系数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均较小.在两种水分条件下,花后10 d和20 d,气孔密度与气孔长度之间,气孔长度与气孔宽度、气孔导度、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之间的相关性均显著或极显著,但气孔密度、气孔长度与气孔导度、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间的相关性在不同水分条件和不同生育阶段存在差异,表明水分条件、生长发育阶段对这些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影响较大.通过育种手段以叶片气孔密度和气孔大小为选择目标,来改善小麦气孔导度、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进而提高产量并不总是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牛膝多糖衍生物的几种取代度测定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研究多糖的结构与功能关系时 ,多糖经化学修饰后 ,其取代基的多少和取代位置均对活性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对于离子型牛膝多糖衍生物和非离子型牛膝多糖衍生物 ,如何准确测定其取代度非常重要。通过运用酸碱滴定法 (ABT)、原子吸收光谱法 (AAS)、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 (FTIR)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相对照分别对羧甲基牛膝多糖 (CM Abps)和羟乙基牛膝多糖 (HE Abps)的取代度进行测定 ,实验结果发现在DS <1.0范围内 ,测得CM Abps的几组数值均比较接近 ,且线性关系较好 ;在DS <2 .0范围内 ,测得HE Abps的几组数值均比较接近 ,线性关系也较好。研究表明 ,运用ABT、AAS、FTIR和FTIR相对照测定CM Abps和HE Abps的取代度是切实可行的 ,而且方法快速简捷 ,精确度和重现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牛膝多糖的组分分析及抗衰老活性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牛膝多糖 (Achyranthesbidentatapolysaccharides ,ABPS)是苋科植物牛膝 (AchyranthesbidentataBl.)根中的水溶性多糖 ,先后用DEAE_Sepharosefast_flow柱和SephadexG_10 0柱将牛膝粗多糖分为 4个组分 ,分别命名为 :Con .1、Con .2、Con .3和Con .4。Micro_Kjeldahl试验表明 ,Con .1中含有氮元素 3 .95 % ,另 3个小分子组分不含氮元素。以果蝇为动物模型研究了该 4个牛膝多糖组分的抗衰老作用 ,结果表明 ,大分子组分Con .1对果蝇无抗衰老作用 ,而另3个小分子量组分在培养基中浓度为 2和 5mg/g(多糖质量 /培养基质量 )时 ,都可显著或极显著地使果蝇平均体重增加 3 .85 % - 5 .47% ,并使果蝇平均寿命延长 2 .6 1% - 3.16 %。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紧凑大穗型玉米品种陕单902的研究发现,保证适宜种植密度,增加群体总粒数是陕单902高产的基础;建立合理的群全结构和干物质生产体系,提高吐丝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生产能力是陕单902高产的关键;协调群体库源关系,提高成粒率是陕单902高产的根本。采用合理密植(不超过60000株/hm^2),宽窄行和双株栽培,保证足量氮肥和适宜氮,磷,钾配比等主要配套技术可改善大穗型玉米品种陕单902的群体库源性状,提高产量潜和。  相似文献   

14.
Root density distribution of plants is a major Indicator of competition between plants and determines resource capture from the solh This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2005 at Anyang, located in the Yellow River region, Henan Province, China. Three cotton (Gossyplum hlrsutum L.) cultivars were chosen: hybrid Btcultlvar CRI46, conventional Btcultlvars CRI44 and CRI45. Six planting densities were designed, ranging from 1.5 to 12.0 plants/m^2. Root parameters such as surface area, diameter and length we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DT-SCAN Image analysis method. The root length density (RLD), root average diameter and root area Index (RAI), root surface area per unit land area,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LD and RAI differed between genotypes; hybrid CRI46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P 〈0.05) RLD and RAI values than conventlonal cultlvars, especially under low planting densities, less than 3.0 plants/m^2. The root area index (RAI) of hybrid CRI46 was 61% higher than of CRI44 and CRI45 at the flowering stage. The RLD and RAI were also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 = 0.000) between planting densities. The depth distribution of RAI showed that at Increasing planting densities RAI was Increasingly distributed in the soil layers below 50 cm. The RAI of hybrid CRI46 was for all planting densities, obviously higher than other cultivars during the flowering and boll stages.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hybrid had a strong advantage in root maintenance preventing premature senescence of roots. The root diameter of hybrid CRI46 had a genetically higher root diameter at planting densities lower than 6.0 plants/m^2. Good associ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yield and RAI In different stages. The optimum planting density ranged from 4.50 plants/m^2 to 6.75 plants/m^2 for conventional cultlvars and around 4.0-5.0 plants/m^2 for hybrids.  相似文献   

15.
以辽棉19号和美棉33B为材料,于2008年在东北特早熟棉区设置不同的棉花种植密度(每公顷75000、97500、120000株)和施氮量(0、240、480 kg·hm-2),研究了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东北特早熟棉区棉花生物量、氮素累积特征和氮素累积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两个品种的棉花生物量和氮素累积量随棉花生育进程的动态变化均符合Logistic模型;种植密度和施氮量显著影响棉花氮素累积动态特征以及棉花产量和品质;氮素的快速累积起始日较生物量早13 d左右.在种植密度为每公顷97500株、240 kg·hm-2施氮量处理下,两个品种棉花的生物量和氮素动态累积模型的特征参数最为协调,皮棉产量最高,纤维品质最优,氮素利用效率最高.在东北特早熟棉区,较早的生物量和氮素快速累积及较高的累积速率有利于棉花较高产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怀牛膝细胞悬浮培养及多糖含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正交实验设计研究基本培养基、碳源、2,4-D、6-BA、CH及接种量对怀牛膝悬浮培养细胞生长和细胞中多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6-BA是影响怀牛膝细胞生长的关键因子,其影响效应依次为6-BA>CH>接种量>基本培养基>2,4-D>碳源,细胞生长的适宜培养基为MS 30 g/L葡萄糖 2 mg/L 2,4-D 1 mg/L 6-BA 0.5 g/L CH,适宜接种量为30 g/L。(2)碳源是影响细胞中多糖含量的关键因子,其影响效应依次为:碳源>2,4-D>6-BA>CH>接种量>基本培养基,利于细胞中多糖含量提高的适宜培养基为:LS 30 g/L蔗糖 0.5 mg/L 6-BA 0.5 g/L CH,适宜接种量为30 g/L。  相似文献   

17.
种植密度对冬小麦根系时空分布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田条件下,以大穗型品种泰农18和中穗型品种山农15为材料,研究不同种植密度(泰农18:每公顷135、270、405万株;山农15:每公顷172.5、345、517.5万株)对冬小麦根系时空分布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期,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泰农18的根长密度、根系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均显著增加;在生育后期,山农15的根长密度、根系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在种植密度为每公顷345万株时最大.泰农18的籽粒产量、氮肥吸收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利用效率在种植密度为每公顷405万株时最高,山农15在种植密度为每公顷345万株时最高,但与种植密度为每公顷517.5万株的处理差异不显著.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冬小麦成熟期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和无机态氮在不同土层的积累量均降低.泰农18和山农15种植密度分别为每公顷405万株和345万株时,是兼顾高产和高效利用氮素的适宜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8.
以蒙古黄芪为试验材料,设置大田随机区组试验,研究苗期、开花期和根茎伸长期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硅(500、1000、2000和4000 mg/L)对蒙古黄芪生长发育、抗氧化酶活性、药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检测施硅对黄芪白粉病、根腐病的防治效果,以揭示硅对增强黄芪抗病性、提升品质和产量的影响机理,为生产中蒙古黄芪的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在不同生育时期,喷施不同浓度硅能增加蒙古黄芪株高、茎粗、株幅和叶绿素含量,促进蒙古黄芪生长,并以2000 mg/L硅处理效果较佳。(2)不同生育时期喷施硅能提高蒙古黄芪叶片SOD、CAT、POD和APX等抗氧化酶活性,降低MDA含量,以开花期、根茎伸长期2000 mg/L硅处理较佳。(3)施硅能有效降低蒙古黄芪白粉病、根腐病的病情指数,当施硅浓度为2000 mg/L时防效均达到最高,并分别达到47.05%和39.08%。(4)施硅处理能有效提高蒙古黄芪单株干、鲜生物量、产量以及可溶性浸出物和黄芪甲苷含量等品质指标,并在2000 mg/L硅浓度处理下均达到最佳水平,此时可溶性浸出物和黄芪甲苷含量分别比对照显著提高了16.48%和31.96%。研究发现,叶面喷施适宜浓度硅可显著增强蒙古黄芪对白粉病、根腐病的抗性,促进植株生长,进而显著提高药材产量,改善药材品质,并以硅浓度为2000 mg/L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怀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悬浮培养细胞中牛膝多糖的含量,以酵母提取物、榆黄蘑(Pleurotus citrinopileatus)及水杨酸作为诱导子,分别在同一时期以不同浓度或在不同时期以相同浓度添加至细胞培养物中,收获时测定细胞生长量和牛膝多糖含量。结果显示,在培养12天时添加2.5%(v/v)酵母诱导子,细胞干重最大,可达46.75 g·L–1,多糖含量为5.76 mg·g~(–1);在培养9天时添加5 mg GE·L–1榆黄蘑诱导子,收获时细胞中多糖含量可达6.56 mg·g~(–1),细胞干重达28.3g·L–1;1 mg·g~(–1)水杨酸对牛膝多糖的诱导效果不如以上2种诱导子明显。  相似文献   

20.
药用植物牛滕根中异常次生结构的发育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药用植物牛滕根的异常次生生长。其初生结构和早期的次生结构类似于一般的草本双子叶植物根。后来,在维管柱的外围以离心的顺序发生多轮异常形成层。第一轮异常形成层起源于次生韧皮部的薄壁组织细胞和射线细胞。以后的每一轮由前一轮向外衍生的薄壁组织细胞产生。新的形成层常常以弧状片段与前一轮维管束之间的形成层相连接。每一轮形成层向内产生木质部,向外产生韧皮部,组成异常维管束。这些束排成不规则的同心环,包埋在薄壁结合组织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