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曲丽君 《化石》2006,(4):27-29
迄今为止,世界上已经发现并命名了超过130种的翼龙化石,在我国也发现了20多种翼龙化石。翼龙家族的成员虽然千姿百态,但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比较原始的喙嘴龙类和相对进步的翼手龙类。喙嘴龙类嘴里长满了长而尖的牙齿,脖子短、尾巴长,掌骨短;而翼手龙类正好相反,牙齿退化减  相似文献   

2.
张氏格格翼龙正型标本(IVPPV 11981)是产自辽西北票四合屯义县组下部的一件保存不完整的梳颌翼龙类化石材料。本文记述的新材料IVPP V 11972与正型标本产出于同一地点的相同层位,具有正型标本的3个独有特征,即泪骨前突位于鼻骨之上,额骨前部和侧部边缘处有广泛蚀痕以及颈椎具有高的神经脊且背部有瘤状膨胀,据此将其归入张氏格格翼龙。通过对新材料V 11972和进一步修理的正型标本的形态观察,对张氏格格翼龙的特征进行了补充,增加一个属征:鼻骨背腹向具有两个小孔。这一特征在正型标本中同样被观察到,但在其他翼龙中都没有出现,仅在飞龙中观察到一个孔和一个凹陷。同时补充了张氏格格翼龙的椎体和肩带等的一些特征,如背椎没有完全愈合,荐椎数量为3~4枚,尾椎约9枚;肱骨三角嵴不是十分发育,三角嵴颈及其与肩胛乌喙骨相关联的关节窝不发育;具有前端呈扇形的前耻骨,耻骨闭孔有小骨片覆盖等。依据格格翼龙新的特征,将其与我国发现的归于梳颌翼龙科(Ctenochasmatidae)的华夏翼龙(Cathaypterus)、环河翼龙(Huanhepterus)及鸢翼龙(Elanodactylus)进行了对比。依据齿槽处的纵向沟、牙齿分布密度以及吻端的长度比例等,认为格格翼龙和华夏翼龙有一定区别,但亲缘关系较近,同属梳颌翼龙亚科(Ctenochasmaniae),并建议将华夏翼龙的鼻眶前孔较小的属征修订为其吻端较长。格格翼龙的个体远小于环河翼龙,依据牙齿数量和排列的差异推测它们的捕食方式和食物类型存在明显的区别,应不属于同一亚科。新材料与鸢翼龙的明显区别主要在肱骨上,前者肱骨的肩胛骨关节窝不发育,而后者的这一结构明显。由于鸢翼龙没有保存头骨,它的分类位置不是十分确定,同时鸢翼龙具有许多梳颌翼龙类所不具有的特征,如第一翼指骨短于第二和第三翼指骨,掌骨较短等。  相似文献   

3.
热河生物群的翼龙都发现于义县组和九佛堂组。金刚山层位于义县组上部,已经报道的翼龙包括最早发现的两件翼龙胚胎,两件古翼手龙超科的标本,以及一件存疑的金刚山义县翼龙。对这一层位发现的一件前肢标本进行了描述,并确定其属于无齿翼龙超科。对现存于本溪地质博物馆的金刚山义县翼龙的正型标本进行了观察,并修订其鉴定特征。无齿翼龙超科成员具有独有的特征组合为:牙齿垂直于咬合面,呈三角形且唇舌向扁,前两对更长更细;第二翼指骨长度约为第一翼指骨的93%。在热河生物群中,古翼手龙超科的标本主要发现于义县组,而古神翼龙超科主要发现于九佛堂组。包括这件新标本和金刚山义县翼龙在内的无齿翼龙超科在九佛堂组发现的略多于义县组,这与之前认为的翼龙分布情况不同。  相似文献   

4.
辽西早白垩世九佛堂组两种新的翼手龙类化石(英文)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简要报道了辽西热河群上部九佛堂组两件新的翼手龙类化石 ,即夜翼龙科(Nyctosauridae)的张氏朝阳翼龙 (新属、新种 )Chaoyangopteruszhangigen .etsp .nov.和古魔翼龙科 (Anhangueridae)的顾氏辽宁翼龙 (新属、新种 )Liaoningopterusguigen .et.sp .nov.。前者为保存较完整的化石骨架 ,后者为一大型翼龙的头骨和部分头后骨骼化石。朝阳翼龙是夜翼龙科在亚洲大陆的首次确切的化石记录 ,也是层位最低和保存最完整的化石骨架。朝阳翼龙具有4节翼指骨 ,手指爪粗大弯曲 ,这些发现补充和修正了前人认为的夜翼龙科只有 3节翼指骨 ,手指爪退化缺失等一些重要的形态学特征。朝阳翼龙与该科的Nyctosaurusgracilis头后骨骼相比 ,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 ,如胫骨特长 ,远长于股骨 ,翼掌骨和第 1翼指骨相对较短 ,肩胛骨短于乌喙骨等。辽宁翼龙是我国已发现的个体最大的翼龙化石 ,发育前上颌骨和齿骨弧形脊突这一古魔翼龙科的重要鉴别特征。与该科的其他成员相比 ,辽宁翼龙上、下颌的牙齿较少 ,仅分布在其前部 ,齿列约占上、下颌长度的 1 / 2。上颌第 1、3齿小 ,第 2、4齿巨大 ,其中第 4齿最大 ,为已知翼龙中最大的牙齿。牙齿具有明显的替换现象。夜翼龙科的成员仅分布于美洲大陆的晚白垩世地层中 ,而古魔翼龙科的成员则是  相似文献   

5.
贵州中三叠世安顺龙(爬行纲:海龙目)一新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中国的海龙类以前仅发现于法郎组瓦窑段,包括安顺龙和新铺龙两属。最近在法郎组竹杆坡段也发现了海龙化石(完整的骨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标本编号V 13782),被归入安顺龙属。标本产自贵州兴义乌沙,时代是中三叠世拉丁期。此标本小于黄果树安顺龙两个已知标本,但是根据以下特征判断应该是个成年个体:头骨相对较小,许多骨缝愈合,髓椎线(neurocentral suture)封闭,肱骨上各种结构已经显著分化,掌骨和跗骨骨化程度高。根据以下特征建立一新种,乌沙安顺龙(Anshunsaurus wushaensis sp.nov.):头骨相对较小(相对肩臼至髋臼长度);轭骨后突短,向后延伸不超过下颞孔之半;后背区的神经棘高度小于宽度,其背缘有垂向沟、脊;间锁骨十字形,前突基部宽;肱骨外髁沟明显,内髁很发育,在内腹侧有脊但无孔;第五掌骨比第四掌骨稍长;第四指失去一个指节;髂骨板向后背向展开;7个跗骨骨化。  相似文献   

6.
一小的甲龙,作为甲龙科(Ankylosauridae)中一新属新种,明星天池龙(Tianchisaurus nedegoapeferima gen. et sp. nov.)被记述。化石是1974年,新疆大学地质地理系的师生在新疆阜康县三工河地区作野外实习时采得,其产地的地层层位经新疆石油管理局东疆石油指挥部彭希龄核对为中侏罗世头顿河组。化石包括破的头骨碎片,五个颈椎,六个背椎,一个完整荐部(由七个椎体组成),三个尾椎,和许多膜质的甲胄,甲板,以及一些四肢骨。标本编号:V.10614,新属新种的特征是:一个小的,原始的,体长约三米的甲龙;头骨较高,有小的膜质的甲片复盖;下颚高,外侧无甲片复盖,有纵的饰纹,环椎与枢椎不愈合;颈椎椎体短,双凹型;背椎椎体较长,双平型,横突与背肋不愈合;荐部由七个愈合脊椎组成:前两个是背椎,形成一个荐前棒(presacral rod),最后的一个是尾椎,四个荐椎的椎体是整个椎柱中最大的,荐椎的神经棘愈合,形成一个纵的板状脊,远端的尾椎愈合形成小的,扁的尾锤。股骨直,骨干上有饰纹,第四转子呈嵴状。蹠骨和趾骨为甲龙型,与晚期甲龙的蹠骨和趾骨比较显得瘦小。在肩部有一个由四对大的膜质的甲板愈合形成肩甲带,甲板厚有发育的中嵴。在身体覆盖着许多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甲片。Tianchisaurus nedegoapeferima的种名是应著名科幻电影导演Steven Splelberg之约请赠送给大型科幻电影片-侏罗纪公园之明星们:Sam Naill, Laura Dern, Jeff Goldblum, Richard Attenborough, Bob Peck和Martin Ferrsro.我们称之明星天池龙(Tianchisaurus nedegoapeferima gen. et sp. nov.)。Tianchisaurus nedegoapeferima是目前甲龙亚目在亚洲的最早纪录。它的发现将甲龙的化石记录推到中侏罗世。  相似文献   

7.
目前中国早期分化的蜥脚型类恐龙化石主要发现于云南省禄丰市早侏罗世地层。本文描述的是一件产自禄丰川街盆地禄丰组的早期分化蜥脚型类恐龙新材料, 包括较完整的颈椎、背椎以及破碎的肩胛骨、耻骨和脚趾骨骼。本文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骨骼形态学描述, 并与其他早期分化蜥脚型类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 在禄丰组发现的所有早期分化蜥脚型类中, 该标本与禄丰龙(Lufengosaurus)在形态上相似程度较高。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 该标本与ColoradisaurusGlacialisaurus构成一个多分支, 该分支又和禄丰龙一起被归入大椎龙科。由于颈椎和背椎的椎体与椎弓未完全愈合, 推测该标本的个体发育阶段为幼年—亚成年。该标本的发现提高了大椎龙科在亚洲的属种分异度, 进一步扩充了对禄丰早侏罗世恐龙动物群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目前中国早期分化的蜥脚型类恐龙化石主要发现于云南省禄丰市早侏罗世地层。本文描述的是一件产自禄丰川街盆地禄丰组的早期分化蜥脚型类恐龙新材料, 包括较完整的颈椎、背椎以及破碎的肩胛骨、耻骨和脚趾骨骼。本文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骨骼形态学描述, 并与其他早期分化蜥脚型类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 在禄丰组发现的所有早期分化蜥脚型类中, 该标本与禄丰龙(Lufengosaurus)在形态上相似程度较高。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 该标本与ColoradisaurusGlacialisaurus构成一个多分支, 该分支又和禄丰龙一起被归入大椎龙科。由于颈椎和背椎的椎体与椎弓未完全愈合, 推测该标本的个体发育阶段为幼年—亚成年。该标本的发现提高了大椎龙科在亚洲的属种分异度, 进一步扩充了对禄丰早侏罗世恐龙动物群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化石》2014,(4)
正2014年9月11日,《自然》出版集团出版的《科学报告》期刊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汪筱林研究员领导的科研团队在我国辽西地区发现距今约1.2亿年前著名的热河生物群中的一类新的翼龙类——阿凡达伊卡兰翼龙(Ikrandraco avatar)。这一新翼龙的头骨顶部平直而下颌腹侧发育一奇特的刀片状半圆形的骨质脊以及锋利的牙齿,这些特征均与2009年风靡全球的科幻电影《阿凡达》(Avatar)中的潘多拉星球的飞行翼兽伊卡兰(Ikran)的头部极其相似,并因此而得名。不过  相似文献   

10.
辽西下白垩统九佛堂组尾羽龙类—新属(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记述了一件采自辽西热河群九佛堂组一新的窃蛋龙类:义县似尾羽龙(Similicaudipteryx yixianensis gen.et sp.nov.),并依据其和尾羽龙属的相似特征,及其匕首状的尾综骨,肠骨、踱骨和脚趾的形态等将其归入窃蛋龙类的尾羽龙科,但其所具有的一些特征也不同于该科已建立的尾羽龙属,如尾综骨的形态和较大的个体等。该化石具有许多典型的窃蛋龙类的特征,如短尾、较短的前肢等,有别于其他窃蛋龙类的特征还包括耻骨和肠骨的长度比为1.46,背椎上发育2个大而深的椎体下突、背椎侧部具孔等。义县似尾羽龙是又一类具有真正尾综骨的恐龙,表明尾综骨这一曾经被认为是鸟类特有的结构可能是在恐龙中独自演化的。它具有一些进步的特征如具尾综骨等,但同时也具有一些原始的特征如5个愈合的荐椎,耻骨联合长,表明在窃蛋龙类中存在着特征的镶嵌进化现象。似尾羽龙与驰龙类、其他窃蛋龙类等恐龙一样,脚趾并没有对握,已有的证据说明完全的对握目前还只是出现于鸟类中。根据其短尾、中部收缩的趾骨和灵巧的身体等都表明它是一类适于快速奔跑的动物。目前为止,已知的尾羽龙类化石均发现于北票四合屯地区的义县组下部尖山沟层(段),距今约125Ma。新标本发现于义县西二虎桥地点,属于九佛堂组,距今约120Ma,这也是迄今为止在九佛堂组发现的惟一一件尾羽龙类化石,对研究早白垩世窃蛋龙类的演化和热河生物群恐龙组合的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