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若干蚤类幼虫形态的比较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蚤类幼虫的研究开始于Laboulbene(1872)对猫栉首蚤(Ctenocephalides felis)幼虫的描述。王敦清(1956)对国内常见的人蚤(Pulex irritans)、印鼠客蚤(Xenopsylla cheopis)、猫栉首蚤、适存病蚤(Nosopsyllus nicanus)、不等单蚤(Monopsyllus anisus)、缓慢细蚤(Leptopsylla segnis)、印度蝠蚤(Ischnopsyllus indicus)等7种蚤幼的形态进行了比较研究;柳支英(1957)描述了幼稚狭蚤(Stenoponia sidimi)(现核正为上海狭蚤S.shanghaiensis)幼虫形态;虞以新(1957)报道了麻雀脊蚤(即禽角叶蚤欧亚亚种的同物异名)(Ceratophyllus gallinae tribulis)幼虫;孙昌秀(1965)描述了二齿新蚤(Neopsylla bidenta-  相似文献   

2.
蚤类幼虫分类的尝试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王敦清 《昆虫学报》1988,(3):326-331
自1872年Laboulbene,A.描述了猫栉首蚤(Ctenocephalides felis felis)的幼虫形态以来,至今已过百余年。在此期间。各国先后有些学者虽描述了不同种类蚤幼虫形态,但总数不超过30种。与世界上已知蚤类数比,不到百分之一。在吸血医学昆虫幼虫的分类研究方面,蚤类则远远落后于蚊虫。究其原因,主要是蚤类幼虫多孳生在宿主洞穴巢窝内的浮土中。比如啮齿动物的窝巢,除了在平原地区或草原地带的洞穴容易发现之外,在山区或森林地带,鼠洞就难以找寻。即使找到洞口的位置,要挖到洞内的窝巢就更加困难。因此在采集上蚤类幼虫较蚊虫困难得多。  相似文献   

3.
几种常见蚤类幼虫形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王敦清 《昆虫学报》1956,(3):311-322
一.导言 蚤类幼虫的形态研究,对于蚤类幼虫品种的鉴定上和进一步的来调查各种蚤类幼虫的繁殖地点,以便更有效的用各种方法进行减蚤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最早的报告是Leeuwen hoek氏在1983年就提及蚤类的幼虫。1699年Cestone氏述及幼虫的生活。Vallisneri氏(1733)、Roesel氏(1749)、De Geer氏(1778)等也都先后简单的叙述蚤类的幼虫,不过当时只述及其身体节数而已。Laboulbene氏在1872年首先开始描述猫栉首蚤(Ctenocephalides felis)的第二龄和第三龄幼虫的形态,这可以算  相似文献   

4.
前言 福建省蚤类的调查研究工作根据目前已有资料的记载最早是C.R.Kellogg氏。1917年他在前福州协和大学任教时曾先后采得人蚤、猫栉首蚤(猫蚤)、犬栉首蚤(犬蚤)、缓慢细蚤(褐鼠蚤)、印度蝠蚤(立石蝠蚤)和长棘蝠蚤等六种跳蚤。1937年E.Landauer氏把由本省龙岩地区褐家鼠(沟鼠)体上所采得的一种跳蚤寄到国外而由K.Jordan氏检定为  相似文献   

5.
柞蚕绒茧蜂生物学特性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魏成贵 《昆虫学报》1980,(2):173-177
柞蚕绒茧蜂(Apanteles sp.)亦称柞蚕小茧蜂,是柞蚕主要害虫之一,过去报道甚少。为了摸清其生物学特性,为防治提供线索,笔者对此虫进行了初步观察。 一、分布、为害及寄主 柞蚕绒茧蜂的国内分布尚无系统资料,据我们调查,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山东、河南、贵州等省柞蚕区都有此虫发生。在辽宁分布广,危害亦较重。如主要柞蚕区凤城、宽甸、岫岩、庄河、东沟、西丰、盖县、新金、辽阳、复县和丹东市郊区均有此虫为害。  相似文献   

6.
三种蚤生殖系统发育的细微结构:雌性生殖腺的发育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漆一鸣 《昆虫学报》1984,(2):152-159
本文研究的缓慢细蚤Leptopsylla segnis (Schonherr,1811),不等单蚤Monopsyllus anisus (Rotbschild,1907)和猫栉首蚤指名亚种Ctenocephalides felis felis (Bouchè,1835)均采自贵阳市区,鼠、猫宿主体上。通过饲养与繁殖,制作从三龄幼虫至成虫成熟各发育时间的连续切片。预察了各发育时间生殖腺发育的内部结构变化,依据卵巢芽的发育、分化,末端最大卵母细胞形态和大小的变化,卵泡上皮细胞形态和大小的变化,卵泡间组织的出现,卵黄的产生、积累及卵壳物质的分泌等,将雌性生殖腺的发育分为四期10个阶段,并对雌性生殖腺发育内部结构的变化,雌蚤卵黄沉淀初期的“空位现象”等进行了分析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7.
邓国藩 《昆虫学报》1956,(4):543-545
人蚤及猫栉头蚤是家庭内常见的两种跳蚤。它们的分布遍及全世界。关于它们的调查和研究,世界各地曾有很多报告。作者在北京(1950—51  相似文献   

8.
二种蚤幼虫形态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Laboulbene(1872)开始对猫栉首蚤Ctenocephalides felis幼虫形态进行描述以后,我国王敦清(1956)、柳支英(1957)、虞以新(1957)、孙昌秀(1965)、叶瑞玉等(1982)先后共描述过18种蚤幼形态。本文描述作者曾养殖过未见报道的斧形盖蚤Callopsylladolabris(Jordan & Rothschild,1911)和谢氏山蚤Oropsylla silantiewi (Wagner,1898)两种蚤幼虫形态。此两种蚤是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 Hodgson的主要寄生蚤,也是我省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的主要媒介昆虫,其寄生数量之多,前者占第一位,后者占第二位。  相似文献   

9.
漆一鸣 《昆虫学报》1990,33(4):403-411
本文研究了缓慢细蚤Leptopsylla segnis(Schonherr),不等单蚤Monopsyllus anisus(Rothschild)和猫栉首蚤指名亚种Ctenocephalides felis felis(Bouche)雄性外生殖器的结构,观察了从幼虫、前蛹、蛹至成虫各发育时期的雄性外生殖器的内部结构变化.对有争议的雄蚤上抱器的起源,雄蚤生殖孔的位置,雄性外生殖器芽内陷的腹节以及射精管横切面的细胞数目和阳茎背、腹杆的结构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一、名称和分布 落叶松鞘蛾俗称筒蛾。属鳞翅目(Lepidoptera)。小鳞翅亚目(Micra lapidoptera)。谷蛾总科(Jine oidae)。鞘蛾科(Coleophoridae)。鞘蛾属(Coleophora)。学名为Coleo-phora laricella Hb。 在省内分布于本溪、凤城、抚顺、清原、新宾、宽甸、安东、岫岩等地。国内分布于山西、黑龙江、吉林等省。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贡山县蚤类调查简志(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云南省贡山县蚤类调查简志》(上)中报导了无突栉眼蚤(Ctenophthalmusaprojectus)、狭凹茸足蚤(Geusibia stenosinuata)和宽倍蚤(Amphalius manosus)等三个新种。现在(下)中将报导新蚤属(Neopsylla)的四个新种并附四个已知种的新分布。 一、多毛蚤科Hystrichopsyllidae新蚤亚科Neopsyllinae新蚤属NeopsyllaWagner,1903。  相似文献   

12.
叶淑铭 《昆虫学报》1983,(4):403-408
本文对1956年3月至1958年2月旅顺和大连家鼠的蚤种、染蚤率、平均蚤数和鼠蚤的性比、指数及其与季节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提出该地区寄生家鼠的蚤种包括不等单蚤、印鼠客蚤、具带病蚤和缓慢细蚤。在褐家鼠上不等单蚤是优势蚤种;印鼠客蚤居于次位;缓慢细蚤为数最少;具带病蚤只在大连市区和近郊发现,而不见于作为军港的旅顺地区;缓慢细蚤仅偶见于大连市区,而不见于近郊,绝大多数系采自旅顺;不同性别的褐家鼠,在染蚤率及平均蚤数上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意义。小家鼠染蚤极为罕见,上述蚤种以缓慢细蚤为主。鼠蚤性比,除缓慢细蚤外,均以雌性为多;不等单蚤在夏季时两性数量趋于相等。各种鼠蚤的指数均以冬季的为最低,春季时明显增高;作为优势蚤种的不等单蚤,春季指数最高,以后渐趋下降。  相似文献   

13.
眼蚤属两种幼虫形态描述(蚤目:细蚤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细蚤科蚤类幼虫的形态,Elbel(1952),王敦清(1956)及叶瑞玉等(1982)已作过研究。但是,前凹眼蚤(Ophthalmopsylla jettmari)及角尖眼蚤指名亚种(O.praefectapraefecta)的幼虫形态,迄今国内外尚乏报告。为此,本文描述作者在室内饲养的两种蚤幼形态。此外,对国内细蚤科已知四种蚤—龄幼虫破卵器的形状也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蚤类的幼虫形态,我国迄今已报告15种,其中蚤科Pulicidae 3种,多毛蚤科Hystrichopsyliidae 4种,细蚤科Leptopsyllidae 2种,蝠蚤科Ischnopsyllidae 1种,角叶蚤科Oeratophyllidae 5种。而角叶蚤科的黄鼠蚤属Citellophilus目前已报告2种,即方形黄鼠蚤指名亚种C.t.tesquorum(1961)和三鬃黄鼠蚤巴湖亚种C.trispinus balkhaschensis(叶瑞玉等,1982)。我们在探索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C.tesquorum sungaris的生物学特征中,对它的幼虫形态进行了研究,并与同属2个亚种的幼虫形态相比较。  相似文献   

15.
角叶蚤科(Ceratophyllidae)中的大锥蚤属(Macrostylophora Ewing,1929)是东洋区树栖松鼠类的典型寄生蚤,迄今已知有十六个种和亚种,分布于中国南部、越南、缅甸、锡金、印度、锡兰、马来亚和婆罗洲。其中我国现有三种,即无值大锥蚤(M.euteles J.& R.,1911)、三宗大锥蚤(M.trispinosus(Liu),1939)和李氏大锥蚤(M.liae Wang,1957)。晚近,浙江温州崔秀亭同志曾从浙江庆元采得另一种大锥蚤,经过比较研究,其形态与国内外已知各种均有区别,鉴定为一新种,为了纪念其采集者起见,特命名为崔氏大锥蚤。  相似文献   

16.
三种蚤生殖系统的细微结构:雄性生殖腺的发育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本文研究了缓慢细蚤Leptopsylla segnis(Schnherr),不等单蚤Monopsyllus anisus (Rothschild)和猫栉首蚤指名亚种Ctenocephalides felis felis(Bouché)雄性生殖腺的结构,观察了从3龄幼虫至成虫成熟各发育时期雄性生殖腺的内部结构变化。依据睾丸芽的发育、精子细胞的生成、变形、精子束的发育和雄性生殖腺的成熟等,把雄性生殖腺的发育分为五期10个阶段。本文对睾丸的结构、精囊数目与精子束数目的关系、精子束的发育及精子束在睾丸内的运动、雄蚤羽化晚于雌蚤的原因、睾丸塞的发育与雄蚤的成熟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大锥蚤属Macrostylophora的蚤类主要寄生于松鼠科动物。目前已知约15种(包括亚种)以上,分布在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如印度;缅甸;越南;锡金;尼泊尔;锡兰;马来亚以及我国的云南、四川、福建等地。我国记载有三种,即:无值大锥蚤M.euteles(Jordan &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横断山区蚤类物种丰富度与区系沿纬度梯度变化的基本规律以及影响它们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作者就云南西部横断山区21o-28oN的8个纬度梯度带目前所知分布的9科45属153种(亚种)蚤类的水平分布资料进行了综合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这一区域蚤类科、属、种丰富度,特有种丰富度和特有度,以及东洋界和古北界区系成分物种丰富度沿纬度梯度的变化,都呈现了随纬度增加先增高后降低的单峰分布格局,最大峰值出现在25o-27oN之间,研究认为,形成物种密度高峰的主要因素是两大区系分界线和交错区的边缘效应;(2)东洋和古北两大区系成分构成比的水平分布格局截然不同,前者随纬度的增加递减,后者则随纬度的增加呈递增的趋势,两区系成分过渡或交错区的跨度在23o-29oN之间,并在25o-27oN形成交汇和分异的中心;(3)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横断山8个纬度梯度带的蚤类总体上归为3个主要地域区系类型,反映出纬度、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对蚤类区系及物种分布的影响,以及蚤类区系和物种组成沿纬度梯度的水平分布格局与地理和气候环境的统一性;(4)蚤类的属、种β多样性沿纬度梯度的水平分布基本呈现双峰格局,峰值反映出蚤类的组成及分布在不同纬度梯度、气候带之间的过渡与转变,说明β多样性的水平分布格局与纬度梯度的气候、环境变化程度的关系密切,以及过渡区的边缘效应对两区系物种丰富度高峰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5)横断山区蚤类物种丰富度与区系的水平分布与垂直分布的规律和格局基本相同,显示了具有同源性的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对蚤类空间分布格局所产生的类似影响,证实了横断山区蚤类物种丰富度与区系的水平分布格局理应出现近似于它们垂直分布的一般规律与格局的推论;(6)横断山25o-27oN的区域形成了两大区系物种交汇和分异的中心,由于边缘效应和复杂的地理景观,这里蚤类科、属、种、特有种都具有较高多样性,据此作者推断,这里可能是我国横断山区多物种保存、分布和分化的核心区。  相似文献   

19.
跳蚤的成虫无翅,体形侧扁,骨化浓重,具有刺吸口器和发达的足爪,体肢着生许多鬃毛甚至栉刺,以适应在寄主动物的毛羽之间疾走跳动、吸血寄生。其发育过程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是完全变态,蚤目是昆虫纲中一小目,迄今全世界已知的蚤类约有1,800余种。 蚤类生活史的资料局限于对人、畜有害或传染疾病的少数蚤种。印鼠客蚤(Xenopsylla cheopis)具有  相似文献   

20.
湖北大巴山东部蚤类区系组成及垂直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常规与沿雪线调查方法,对大巴山东部具代表性的7个不同海拔梯度及6个不同生境类型,连续进行了11年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1)在所获得的8科28属51种9 974只蚤类中,有25种隶属于古北界,占49.02%,21种属于东洋界,占41.18%,5种广布,占9.80%; 经个体数量区系处理,古北和东洋两界蚤类区系数量(37.97%,50.30%)并不完全与物种区系相吻合,但东洋蚤类区系数量与古北物种区系相当;2)大巴山东部蚤类垂直分布的区系特点是,1 500 m以下东洋成分占绝对优势,1 600~2 300 m古北成分达44.82%~56.41%,但个体区系数量却在33.47%~60.16%之间,物种区系成分与数量区系分布并不完全一致; 一些东洋界特有指示性质的巴山盲鼠蚤和它的寄主猪尾鼠,仍可分布到这一地带;当海拔上升到2 600 m,古北成分已稳定达55.00%,此地带已不见东洋界特有指示性质的巴山盲鼠蚤和它的寄主猪尾鼠的踪迹,当海拔上升到2 800~2 980 m,古北成分和个体数量分别已达65.00%和89.51%;3)在大巴山东部51种蚤类中,有24种在秦岭有分布,占秦岭已知34种的70.58%,两座山系古北成分也相当,分别为49.02%及52.94%。最后按区系、宿主动物、植被带谱和地理状况相近原则,对张金桐等(1989)对秦岭南坡的蚤类海拔高度划线1 000~2 000 m进行修订,并上移至2 600 m左右地带,修订后的划线,其具体位置及走向大体与暗针叶林的下限保持一致。此线以上,无论蚤种或是数量都以古北界成分为主,低于此线,古北、东洋成分和一些特有指示性质的种类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