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圈养大熊猫群体间的基因流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圈养群体的遗传管理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就是实现不同群体间的基因交流.为了全面评估大熊猫圈养群体间的基因流状况,本研究以卧龙中国大熊猫保护中心的31只圈养大熊猫(简称卧龙群体)和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与楼观台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的37只圈养大熊猫(简称成都群体,其中楼观台1只)为研究对象,以7个大熊猫微卫星位点为分子标记,发现卧龙群体和成都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水平很低(Fst=0.041,P=0.001);尽管整个圈养群体的近交程度较低(Fis=0.026),但是成都群体的近交系数(Fis=0.045)远高于卧龙群体的近交系数(Fis=0.002);谱系分析、贝叶斯分析和系统进化法分析均显示,这两个群体间存在着基因流,但是这种基因流是单向的.此结果提示各个大熊猫饲养单位之间必须实现更多的合作,将大熊猫群体作为一个管理单元进行管理,从而实现更多的基因流.  相似文献   

2.
1983年以来,我省邛崃山、岷山山系冷箭竹、华桔竹大面积开花枯死,大熊猫的食物基地大量减少,其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个别地区已出现病饿死亡现象。党和国家对此极为重视,采取了各种抢救措施。1984年林业部拨出专款在大熊猫重灾区修建救灾饲养场,以抢救病饿大熊猫,具有兽医院和调理饲养为主要目的修建的宝兴县蜂桶寨自然保护区已竣工的大熊猫救灾饲养场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在参观访问了成都动物园,平武县医院、卧龙大熊猫饲养场,有所借鉴的基础上,结合蜂桶寨大水沟的地形和环境情况进行设计,于1985年11月竣工,并交付使用,供今后建设其他保护区时…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育幼期不同的育幼方式对圈养成年雌性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福利状况的影响情况,了解圈养育幼模式可能引发成年雌性大熊猫的应激问题,完善育幼期大熊猫的饲养管理和兽舍参数设计,提高育幼过程中圈养大熊猫福利状况,选择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育幼期采取不同育幼方式管理的成年雌性大熊猫为研究对象,利用...  相似文献   

4.
圈养大熊猫母兽成功哺育双胞胎成活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圈养大熊猫产下双胞胎后,母兽一般难以同时哺育二仔。2003年,圈养大熊猫母兽“梅梅”同时哺育双胞胎成活,本文对该首例哺育双胞胎成活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满足母兽的营养需求、适宜的育幼环境及人工护理,特别是“梅梅”的母性好、有丰富的育幼经验、食欲强、泌乳充足等在同时哺育双胞胎成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对“梅梅”哺育的双胞胎与其哺育的另两只单胎幼仔的体重增长情况进行了比较,为圈养大熊猫成功哺育双胞胎,增加幼仔成活率,提供了有关借鉴信息和资料。  相似文献   

5.
《生物学通报》2007,42(12):29-29
近日.记者从国家林业局获悉,2007年全国圈养大熊猫繁育取得丰硕成果。据国家林业局大熊猫保护管理办公室统计,截至11月513,我国大熊猫共繁育19胎31只,成活25只。其中四川卧龙中国大熊猫研究中心繁殖12胎20只,成活16只;成都大熊猫研究基地繁殖6胎10只,成活8只。至此,全国人工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已达239只,其中有128只(不含香港4只)饲养在卧龙中国大熊猫研究中心,67只在成都大熊猫研究基地。  相似文献   

6.
<正>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为我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之一,被誉为"国宝"。经过科研人员多年努力,圈养大熊猫"配种难、受孕难、幼仔存活难"等问题已基本被成功解决,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正在快速增加(张和民等,2013)。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四川卧龙、成都和陕西楼观台3个较大的圈养大熊猫种群繁育基地。截至2013年底,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已经达到375只(谢钟,2013)。快速增加的圈养种群,导致现存可供使用  相似文献   

7.
在过去34年的圈养大熊猫种群保护工作中,我们成功建立了全球最大的大熊猫精子库,目前已保存50只大熊猫个体总计7 000余支细管冷冻精液(冻精)。冷冻精液一方面可以使物种的遗传资源得到长久保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人工授精的方式促进种群繁育。但是,圈养大熊猫冷冻精液对其种群遗传多样性的作用尚未有明确报道。本研究首先根据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2000—2014年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数据,对比分析了冻精人工授精个体和圈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冻精人工授精个体遗传多样性均高于同年圈养种群的平均遗传多样性,表明在繁殖年份中冻精人工授精可以显著提高圈养大熊猫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统计精子库中所有冻精个体的平均血缘系数并与圈养种群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冷冻精液对圈养种群遗传多样性的潜在作用。结果显示,精子库中有21只已死亡个体的精液,其中有66.67%的个体平均血缘系数低于圈养种群;有14只20岁以上个体的精液,其中有50.00%的个体平均血缘系数低于圈养种群;另有15只20岁以下个体的精液,其中有53.33%的个体平均血缘系数低于圈养种群,表明冷冻精液对圈养种群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价值。综上所述,冷冻精液不但有效保存了大熊猫遗传资源,而且在保护圈养种群遗传多样性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圈养大熊猫哺育双胞胎76小时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德生  张和民 《四川动物》1997,16(4):176-178
1992年科技人员在卧龙“五一棚”研究区域的一个树洞内发现了2月龄的大熊猫双胞胎幼仔,证明个别野生大熊猫确实能养活双胞胎。然而,圈养大熊猫在产下双胞胎以后,一般只能喂养一仔,很快放弃另一仔[1]。1996年8月12日,本研究中心圈养的“8号”大熊猫产下双胞胎后哺育两仔达7  相似文献   

9.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为我国特有濒危物种。圈养大熊猫是大熊猫保护的一项重要策略,国家林业局公布的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大熊猫的繁育保护工作取得可喜成绩,圈养种群规模快速发展。为评估圈养大熊猫种群的发展与圈养种群的未来增长趋势的关系,通过对大熊猫国际谱系(2015)内990只圈养大熊猫基本信息进行分析,统计各年内存活超过100 d的个体数量并绘制其存活曲线;编制圈养大熊猫种群的生命表,绘制死亡曲线及存活曲线,计算其内禀增长能力。结果显示:自2005年之后,每年存活的圈养大熊猫个体数量均超过20只,个别年份超过30只,2013年和2015年则超过40只;圈养大熊猫的寿命期望值较长,2~25岁死亡率低,绝大多数圈养个体都能活到生理年龄,在生理寿命上特征稳定;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分别为2.248 4、0.062 3和1.064 3,说明圈养大熊猫种群目前仍存在发展上升的空间,种群结构整体上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0.
大熊猫是正濒于绝灭边缘的珍稀动物。近几年来许多国家的科学工作者在人工繁殖大熊猫方面作了不少工作。我国自1963年起先后在北京、成都、上海、杭州、昆明等动物园繁殖大熊猫成功。1979年和1980年北京及成都动物园分别用人工授精和冷冻精液人工授精繁殖大熊猫获得成功。1983年福州动物园以成都动物园熊猫精液的冷冻颗粒,带回福州进行两次人工授精,两月后妊娠检查呈阳性反应,解决了人工繁殖大熊猫的精液来源问题。根据成都动物园的大熊猫——“美美”和“果果”在先后繁殖5胎中所得到的经验介绍于下:般雌兽5.5岁开始发情。“果果”的发情与…  相似文献   

11.
圈养大熊猫食物丰容对其行为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6年3、4、7、8月选用成都动物园圈养的两只雄性大熊猫进行了3 种以食物不同投喂方式的丰容试验,即在其生活环境中分别加入装有食物的PVC管和轮胎以及冰冻食物,采用瞬时取样法对其行为变化进行观察,并对所有刻板行为采取行为取样法进行观察记录.结果 表明,冰冻食物丰容显著增加了大熊猫与运动相关的行为,而轮胎和PVC食物丰容对大熊猫的日常行为影响不显著,但是3种丰容方式对减少刻板行为发生频次有不同程度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发情率低是圈养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饲养的难题之一,也是制约圈养大熊猫繁育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大熊猫圈养技术的不断进步,圈养大熊猫的发情率有了大幅提高,但并未达到特别高的水平。对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2006—2012年参与繁殖计划的圈养成年雌性大熊猫种群的发情率进行统计发现,2009—2012年每年雌性大熊猫的发情率高达90%以上,较2006—2008年的发情率有显著提高。2006—2012年,该大熊猫种群的饲养和管理模式、食物结构都未变化,但从2009年起圈舍环境有明显变化。经分析,该种群发情率的变化与圈舍面积、圈舍地形、圈舍植被覆盖率和植物种类等因素变化有关。本研究为提高圈养大熊猫的发情率从改善大熊猫圈舍条件的角度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应用微卫星标记分析圈养大熊猫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来源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和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34只圈养大熊猫(分为a群体和b群体)和7只圈养野生大熊猫(圈养野生群)作为研究对象,利用AY161177~AY161218、Ame-μ5~Ame-μ70和g001~g905等30个微卫星标记对其遗传多样性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保持圈养大熊猫遗传多样性的方法.微卫星数据表明,30个微卫星标记多态性好(PIC=0.621~0.640),圈养大熊猫遗传多样性水平(a群体:A=5.48,Ho=0.475,He=0.696;b群体:A=5.24,Ho=0.453,He=0.719;圈养野生群:A=3.80,Ho=0.514,He=0.725)高于6个濒危物种(Ho=0.210~0.390,He=0.150~0.430)但低于3个非濒危物种(Ho=0.620~0.710),圈养大熊猫遗传多样性水平都保持在较高水平,但圈养群遗传多样性水平与圈养野生群相比有所降低.F统计量及基因流Nm分析结果证明,a、b两群体间遗传分化程度不高(Nm=2.610,Fst=0.0874,Fit=0.4116),存在个体交换和一定程度的近交,b群体近交程度高于a群体(a群体Fis=0.3221,b群体Fis=0.3983).因此,现阶段圈养大熊猫的管理重点是避免近交和遗传多样性丧失,将圈养大熊猫种群作为同一管理单元,把纠正大熊猫系谱中的错误、科学选择大熊猫个体进行群体间交流作为关键点,利用微卫星技术保持和提高大熊猫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  相似文献   

14.
总结了十余年大熊猫生殖轴系垂体促性腺细胞、睾丸、卵巢、精子、卵子和受精机理以及生殖激素测定经验;分析了大熊猫生殖能力低的根本原因是生殖内分泌失调;提出了“双控”措施,即对雌性大熊猫采用补充外源促性腺激素,促进滤泡发育、卵子成熟和发情排卵,而对雄性大熊猫,采用了人工采精,精液冷冻保存的方法。采用“双控”措施的六年里圈养大熊猫空怀明显下降,获双胎7次,单胎9次,出现了大熊猫繁殖史上空前繁荣的大好形势,从此宣告拯救圈养大熊猫已赢得了主动,保护大熊猫有了希望。  相似文献   

15.
圈养雄性大熊猫尿中睾酮激素水平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登虎  郭伟 《四川动物》2004,23(2):132-133
本文对圈养的两只雄性大熊猫尿中睾酮激素进行了测定与比较,结果表明该老龄大熊猫“菲菲”与壮年大熊猫“川川”在同一时期内尿中睾酮激素含量基本处于相同水平,两者没有显著差异。由此可见老龄雄性大熊猫“菲菲”仍具有繁殖能力。  相似文献   

16.
周小平  谭迎春  宋仕贤  王鹏彦  张和民 《四川动物》2005,24(2):143-146,F002
2003年7月8日~2004年7月7日,用聚焦动物法和点取样法对卧龙自然保护区首次进行放归前期野化培训的两岁龄大熊猫双胞胎之一“祥祥”,及其对照个体大熊猫双胞胎之二“福福”(生活在传统兽舍之中)的行为进行观察,并对观察数据进行定性分析。X^2适合度检验表明:1.在不同的环境下,大熊猫的行为存在明显差异。表现在:取食、机械行为、人为干扰和寻食行为所占时间不同;人为活动对大熊猫行为的影响不同。2.行为多样性指数不同。3.在不同环境下,大熊猫的生态习性也是有差异的。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不同竹子的利用;二是对不同区域的利用。培训结果表明,影响将来放归的重要因素是圈养条件下形成的机械行为和对人及人工食物的依赖性。因此,在将圈养出生的大熊猫真正放归野外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四川动物》2013,(1):162
<正>大熊猫是珍稀濒危动物的代表,中国的国宝级动物。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是一个专门从事大熊猫及濒危野生动物研究、繁育、保护教育和生态旅游的全民事业单位,自1987年建立至今的20多年里,在大熊猫双胞胎育幼、大熊猫科学喂养、大熊猫驯化等各个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为全球瞩目。在这里,有全球最大的圈养大熊猫人工繁殖种群,您可以与大熊猫近距离接触;在这里,您可以获得保护大熊猫等珍稀濒危动物和生态保护的最新知识和理念:在这里,您可以献出您的爱心,认养大熊猫;  相似文献   

18.
提高圈养繁殖大熊猫存活率是维持圈养种群可持续发展和开展野化放归研究的基础,为了探究圈养繁殖大熊猫生存力的影响因素,基于2019年的大熊猫谱系数据,不仅统计分析了不同年代和不同龄级(月龄、年龄组)圈养繁殖大熊猫的存活率和死亡率,而且利用广义线性模型系统分析了影响圈养繁殖大熊猫存活时间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960—198...  相似文献   

19.
2002年2~6月对卧龙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圈养大熊猫“雷雷”在半散放条件下的营巢行为和日摄食量的变化首次进行研究。该雌体在自然交配人工授精后一个月开始表现营巢行为。在4个月的观察过程中,大熊猫“雷雷”大约有371%的时间用于营巢或卧在巢中。营巢和卧巢的时间基本发生在上午900~1130时。营巢行为出现前后,个体的日均摄食量不存在显著差异(P=0519)。相关分析表明,日均摄食量与日营巢频次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R=-063,P>005,n=116)。大熊猫“雷雷”总共在圈舍内3个地点营巢,最终在安全性较高、采光好而郁闭度较低的地点营巢成功。圈养大熊猫对营巢材料没有表现选择性。结果表明复杂多样、接近自然状态的圈舍可能有助于大熊猫物种特有行为的发生。研究结果对大熊猫和其它珍稀濒危动物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迁地保护工作已开展了近70年,基本实现了圈养种群的自我维持。根据2019年大熊猫谱系,现存圈养大熊猫种群(n=612)的总性比为1.22∶1 (♀336/♂276),与1∶1的性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5),目前尚未开展性比失衡现象产生机制的探究工作。本研究以全国最大的圈养大熊猫种群为研究对象,梳理了该种群36年的出生性比、11年的分年龄雌雄个体数量和分年龄死亡雌雄个体数量,计算了出生性比和预期寿命等数据,旨在探究性比失衡的内在原因。结果显示,圈养大熊猫种群的出生性比为1.01∶1,与1∶1的性比无显著性差异(P=0.926);雄性大熊猫在幼年阶段死亡的比例高于雌性(♀38.24%/♂48.72%);圈养大熊猫的出生预期寿命中位数为21.4岁,其中雌性为23.5岁,雄性为19.8岁,雌性预期寿命比雄性长3.7岁。研究表明,圈养大熊猫种群性比失衡的内在原因是雄性大熊猫幼年阶段的死亡比例高于雌性,且雌性大熊猫预期寿命更长。本研究聚焦圈养大熊猫种群的性比失衡问题,首次计算了圈养大熊猫的预期寿命,可为圈养大熊猫种群的饲养管理和野外大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