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小波 《化石》2002,(3):37-38
据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紧急情况局提供的报道说 ,1999年6月 ,在俄罗斯贝加尔湖岸边发现大量海豹尸体 ,湖上的大浪将36只海豹尸体冲上斯柳佳区乌图里克村附近的岸边。这是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第二次发现贝加尔湖中的海豹大量死亡。5月底 ,贝加尔湖边就曾发现42只海豹尸体。贝加尔湖里大量海豹相继死亡一事已引起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者的严重不安 ,当地的动物生态学家正在对湖中的水样做化验分析并对动物尸体进行解剖 ,目前尚不清楚海豹死亡的原因。据推测 ,如此多的海豹死亡有可能是海豹群中发生了瘟疫 ,或者是人为偷猎造成的。贝加…  相似文献   

2.
曹廷 《生命世界》2007,(2):86-91
2006年8月,当炎热的夏日在南京城疯狂肆虐的时候,我们南京大学野外科学考察团踏上了赴贝加尔湖科考之旅。  相似文献   

3.
红嘴鸥在贝加尔湖的分布和繁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紫江  赵雪冰  杨明 《四川动物》2007,26(3):552-554
在对贝加尔湖地区红嘴鸥Larus ridibundus的数量分布及繁殖习性的现场考察中发现,贝加尔湖及其附近广阔的湿地是红嘴鸥繁殖的理想场所,每年至少有50000对红嘴鸥在当地繁殖;红嘴鸥为半早成鸟;红嘴鸥的筑巢、产卵、孵化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先后不一进行的。这次考察为进一步揭示红嘴鸥的繁殖生态和促进对红嘴鸥及其鸟类的保护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贝加尔湖与贝加尔湖沿岸地区鸟类区系的综合报告,是基于长期的调查研究以及观察了八千余号标本而写成的。西伯利亚东部地区的鸟类是相当丰富的,在这里共记录了325种,连同亚种一起共395类型。对这样的纬度来说,应该认为是相当多的。 研究这一鸟类区系的核心,即夏候鸟类,是有一定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何长才 《四川动物》1996,15(3):116-117
两种海拔最高的鱼类及其分布何长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昌430072地球上现生鱼类有21723种[7],几乎占脊椎动物全部总数的一半。从赤道两侧到南、北两极,从最深的贝加尔湖(至少1000m)及大洋表面7000m以下水深到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平均...  相似文献   

6.
H.Kataoka  Y.Hase 《古生物学报》2002,41(4):534-538
贝加尔钻探计划(BDP)中的96-1井位于贝加尔湖中央的科学湖脊,1996年冬从位于332m水深以下的钻井采样,钻孔从湖底向下深2000m,根据古地磁资料,钻孔年代推测为5.1Ma,Tsuga,Lepidobalanus,Ulmaceae,Tilia和Corylus发现于钻孔的下部约60m,因为这些化石花粉目前在贝加尔湖地区已经消失,说明该钻孔上部的气候比下部的冷,因此,第四纪的气候比晚第三纪的更为干冷。在亚北极的西伯利亚,冰期时期以草本植物花粉占统治地位,花粉浓度较低,而在间冰期时期以木本花粉为主,花粉浓度较高,在间冰期时期硅藻及有机物总量增加,潮湿度(wet density)及氧同位素比率都降低,相反,在冰期时期硅藻含量及有机物总量降低,而潮湿度(wet dendity)和氧同位素比率都增加。  相似文献   

7.
北欧纪行     
1981年8月,我和孙东立同志去乌普萨拉参加“中白垩事件”(MCE)国际科学讨论会,途经蒙古、苏联、芬兰、瑞典、西德等五国,除蒙古外都做了时间长短不等的滞留,行程共26000公里,兹将些许见闻略飨读者于后,亦资记游。西伯利亚旅次 8月5日晨,我们离开北京时是阴天,第二天行经蒙古境内时天空仍是浓云密布,间断有小雨,气温骤降,犹如深秋一样,穿上薄毛衣也不嫌多。午夜进入苏联境内,换用莫斯科时间,比北京慢四个小时。第三天凌晨二时许天就亮了,到了一个比较大的车站——乌兰乌德。从乌兰乌德向西走不远就到了贝加尔湖边,古代这里叫北海,传说是汉苏武被匈奴扣留后坚贞不屈而被流放来牧羊的地方。在更远的地质时代,海侵曾经  相似文献   

8.
高山鼠平亚属(Alticola)广布于中亚山地,即从喜马拉雅山、兴都库什经帕米尔、天山、西藏而至图瓦、抗爱山和贝加尔湖一带。中国过去仅记录2种:银色高山鼠平(Alticola argentatus Severtsov;有时定作劳氏高山鼠平A.roylei的一亚种)和斯氏高山鼠平(A.stoliczkanus Blanford).本文主要依据形态学资料和采用判别函数分析的方法,对该亚属进行了研究。我们认为中国高山鼠平至少有3个以上的物种存在,现概述于后。  相似文献   

9.
Ross.  OL Hoff.  RS 《兽类学报》1994,14(2):86-99
高山ping亚属广布于中亚山地,即从喜马拉雅山、兴都库库会经帕米尔、天山、西茂而至图瓦、抗爱山和贝加尔湖一带。中国过去仅记录2种:银色高山ping(Alticola argentatcs Severtsov;有时定作劳氏高山pingA.roylei的一亚种)和斯氏高山ping。本文依据形态学资料和采用判别函数分析的方法,对该亚属进行了研究。我们认为中国高山ping至少有3个以上的物种存在,现概述于  相似文献   

10.
这次访苏与以往不同,因为在一般的情况下,科学工作者们到国外考察,是专访主要城市和著名的科学机构。这次虽也曾到过大地方,并重访了不少规模宏伟的有关机构,但重点却在散布于偏僻区域的自然保护区、鸟类掛环站、狩猎站、养兽和饲禽场等等。所访的地方,北自波罗的海,南至里海,东至贝加尔湖,费时三个月。 因访问的地方多,不能作流水帐的汇报,只想把所见所闻,综合为三方面谈谈。  相似文献   

11.
微型鱼在鱼类中,虾虎鱼最小。生活在菲律宾群岛周围海洋里的虾虎鱼,从头到尾只有7.1~9.7毫米长,4~5毫克重,身体透明,内脏器官可以看得一清二楚。生活在太平洋的马歇尔岛海区的虾虎鱼,体长只有1.19~1.59毫米。产于萨摩亚群岛的虾虎鱼,体长1.19~1.88毫米,体重仅2毫克,50万条鱼加在一起才凑满1公斤,当地妇女把虾虎鱼装入特制的珠型小鱼缸中观赏,十分有趣。微型虾在苏联的贝加尔湖生活着一种体型极小的虾,一千只才有一克重。它们不断地让湖水透过自己的触须网,捕捉浮游生物充饥。  相似文献   

12.
北红尾鸲Phoenicurus auroreus(Pallas)是一种很有益的森林鸟类。繁殖期分布范围从苏联贝加尔湖开始,经过东西伯利亚、蒙古和我国东北,一直到朝鲜和日本,并由此向南扩展到我国华北、华东和西南等地。冬季则向南迁移到我国南方以及缅甸、印度、马来西亚和印度支那的一些国家。笔者1972年和1973年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头道白河和二道白河对北红尾鸲的生态作了一些零星的观察和记载;1974年又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头道、二道、和平营子、黄松蒲、白山、冰场等不同海拔高度对北红尾鸲的生态作了较为系统的和全面的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中国淡水硅藻新记录——偏肿内丝藻兴凯变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6年5月对浙江省仙居国家公园进行藻类多样性调查时,发现了中国淡水硅藻的1个新记录种——偏肿内丝藻兴凯变种[Encyonema ventricosum var.hankensis(Skvortzov) RodionovaPomazkina]。该文采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偏肿内丝藻兴凯变种浙江种群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描述,并将其与该种的其他地理种群及内丝藻属其他相似物种的形态特征进行比较,同时讨论了该物种的生境特征。结果表明:(1)偏肿内丝藻兴凯变种壳面均具明显背腹之分,背缘明显拱起,腹缘轻微波曲;端部呈头状至喙状。(2)偏肿内丝藻兴凯变种浙江地理种群在背部中央区域具一孤点,而其兴凯种群对孤点这一特征未有描述。(3)偏肿内丝藻兴凯变种在俄罗斯的兴凯湖和贝加尔湖等地有分布,该种在中国是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4.
报道了产自贝加尔湖区中中新世Aya洞穴的戈壁古仓鼠(Gobicricetodon)一新种G.filippovisp.nov.。该种以较小的个体和牙齿上的一些原始特征区别于该属其他种类。先前的研究认为Gobicricetodon与近古仓鼠(Plesiodipus)同属于戈壁古仓鼠亚科,然而,它们与欧亚大陆一些置于古仓鼠亚科(Cricetodontinae)内的属在牙齿形态上的高度相似性表明其亲缘关系。为了理清Gobicricetodon和Plesiodipus与Cricetodontinae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也为了阐明这一类群属和属以上级别的分类,使用Mesquite2.72软件作了分支系统学分析。结果获得了3个主要的分支类群,Gobicricetodon,Plesiodipus,Mixocricetodon和Tsaganocricetus同属于其中的一个分支。令人惊奇的是,一些欧洲古仓鼠(Cricetodon)的种,包括其模式种C.sansaniensis也在这一分支内。此外,支序分析还显示上述类群可能起源于欧亚大陆西部的Cricetodon支系。分析的另一项结果指示,Cricetodon属显然是一个多系类群,需要进一步划分为多个属。  相似文献   

15.
旧石器时代晚期至全新世发生了广泛而迅速的动物群更替,为研究动物群对快速环境变化的反应提供了有益的信息。自中新世以来中亚地区一直是欧亚大陆向更开阔和干旱环境转变的焦点。利用已发表的俄罗斯贝加尔湖和阿尔泰山区域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献资料,通过对大型食草动物臼齿齿冠高度、食性和体型大小的分析,绘制了环境变化图。结果表明,在旧石器时代最晚期(晚冰期),平均齿冠高度、平均体型大小均有所减小,食物取向从食草向食树叶转变,这意味着气候变得温暖,降雨量增加,森林也有可能扩展。常见种(出现于超过25%的地点)更强烈地表现出这一趋势。齿冠高度随海拔高度而增大,提示降雨量减少。从齿冠高度得出的降雨量数值与根据其他指标所估算的数值之间的偏差可能随海拔高度而增大。影响西伯利亚南部猛犸象动物群消亡的主要变化可能开始于末次冰期冰盛期(LGM)之后。猛犸象和奇蹄动物出现频率的降低与大型哺乳动物的绝灭相一致,它们和偶蹄类的差异则反映了气候的变化。人类的过度开发可能给区域环境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使得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下降,导致它们更迅速地绝灭。  相似文献   

16.
柳宇  张伟 《生态学报》2012,32(17):5568-5573
为了解黄鼬毛被的保温机制,选取黑龙江省通河林区黄鼬东北亚种(Mustela sibirica manchurica)冬季皮张,通过观测雄性5个部位和雌性4个部位毛被的分层结构,并结合热物性测试比对,发现了毛被的各层结构具有不同的保温隔热功能且存在部位差异。结果表明:1)毛被由外及里表现出4层结构,各层毛被厚度分别为:(12.7±3.0)mm、(6.0±1.8)mm、(5.5±2.2)mm和(1.4±0.5)mm。2)4层毛被的颜色、结构及保温机制依次为:最外层毛被棕黄色或金黄色,仅由2种类型被毛构成,耐磨损能力较强,保护下层毛被,阻挡冷空气侵入并降低毛被的热量散失;第二层毛被淡黄色,此层开始均由4种类型被毛构成,毛干细度较小,被毛间形成细小空隙,滞留大量静止空气,增强保温功能;第三层毛被灰色或灰白色,4种类型被毛的毛干更细,绒针毛和绒毛弯曲程度更大,使被毛间滞留静止空气的能力更强、更稳定,保温能力更强;最内层毛被为白色,为近毛根处,4种类型被毛均较直,便于热量传递。3)4层毛被的对整体的贡献率分别为:16.11%、27.40%、44.40%和12.09%。4)背面毛被较腹面的颜色深,厚度大,保温能力强;沿吻端至尾基的体轴方向毛被厚度增加,保温性增强。5)雄性毛被较雌性的厚度大,保温能力强。以上,反映了黄鼬冬季多部位毛被由表及里不同的空间布局及各层毛呈现的不同的形态结构,从整体上兼顾保护、保温、散热等多种功能,以适应当地的寒冷环境。  相似文献   

17.
生物被膜是细菌的一种特殊生存方式。生物被膜感染在临床中的高耐药性问题、反复性问题、迁延性问题等是临床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益生菌作为机体共生微生物的一部分,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对抗病原菌。本文就临床生物被膜治疗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做出了部分总结,归纳总结了部分益生菌生物被膜对抗病原菌生物被膜的作用机制,而且还从改进益生菌生物被膜研究方法、增强益生菌生物被膜稳定性和开发新型生物被膜态益生菌的角度出发,就如何开发生物被膜态益生菌的策略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副溶血性弧菌(Vibrioparahaemolyticus,VP)和霍乱弧菌(Vibriocholera,VC)混合生物被膜的形成过程。【方法】在4、8、12、24、36、48、60、72 h测定单独条件下VP、VC及其混合后生物被膜的形成情况,通过结晶紫染色法、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胞外多糖、胞外蛋白,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ISH)观察混合生物被膜形成。【结果】虽然形成的混合生物被膜量介于VC和VP之间,但混合生物被膜在形成过程中,成熟期后生物被膜量的变化较小,对环境的抗性增强。混合生物被膜中拥有更多的活菌,混合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胞外蛋白和胞外多糖的变化体现出其可能在对抵御不适应环境中起重要作用,通过FISH可观察到不同时期生物被膜的变化过程。【结论】VC与VP共同形成生物被膜的过程中,混合生物被膜总量虽然减少,但混合生物被膜中拥有更多的活菌,这可能引起更大的危害。研究混合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被膜的变化,可为有害生物被膜的控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9.
作者检查了肉被麻属及球隔麻属的模式及其他大量标本后,认为它们是同一个单种属。它们均具有环状柱头和肉质的具4一5裂的管状花被,这与它们各自的原描述都有所不同。球隔麻、球隔麻属及球隔麻亚族应分别被归并作为肉被麻、肉被麻属及肉被麻亚族的异名。与此同时,肉被麻及肉被麻属的定义也应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20.
基于遥感和GIS的川西绿被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索出了利用多时相MODIS数据分析绿被时空变化的技术方法,揭示出了川西2002—2008年间绿被的变化特征。建立了绿被提取模型。用其从2002—2008年的多期MODIS影像中提取出川西多期绿被数据。其次,利用GIS技术对2002—2008年间绿被变化,及其与温度、降雨的关系等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2002年绿被天数在195 d以上的区域有43.3%。终年无绿被的区域有4.3%。西北部植被生长日数短,而东南部生长日数长。2002—2008年间,春季绿被面积变幅最大,秋季最小。最大绿被面积出现在2006年的夏季,最小绿被面积出现在2005年的冬季。平均夏冬绿被面积差占区域面积46.7%。在季节上,绿被面积与温度和降雨量均在0.01的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2和0.84。该研究成果对植被生长潜力挖掘、农牧生产和生态建设决策等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