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是一只小爪水獭,今年1岁,住在大阪水族馆。见到我的第一眼,人们总是会说:好卡哇伊哦!因为我们小爪水獭是水獭中的可爱教主嘛,不信?翻翻我的相片簿你就明白啦!  相似文献   

2.
张璐  范朋飞 《兽类学报》2020,40(1):71-80
顶级捕食者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水獭作为很多淡水生态系统的顶级捕食者,在我国却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我国分布有3种水獭——欧亚水獭、亚洲小爪水獭和江獭,曾经遍布我国中东部和东北地区,包括珠江口地区。但在20世纪,3种水獭均经历了大规模的种群下降,甚至区域性灭绝。在全球13种水獭中,已有3种(海獭、北美水獭和欧亚水獭)通过种群复壮和重引入实现了种群重建,这为其他水獭物种的种群重建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建议。同国内其他地区类似,珠江口地区的水獭种群在20世纪后期大量减少,目前只在少数几个地点还有确切的欧亚水獭分布记录,亚洲小爪水獭和江獭已无近期记录。在珠江口重建水獭种群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和社会价值。本文对重建珠江口水獭种群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正>卡罗琳娜再次划着小船出发了……身处世界上最大的湿地——巴西的番塔纳,随处可见奇异的动物和植物,可是这些并没有引起卡罗琳娜的注意,她的脸上神情焦急,目光始终盯着前方的水面,喃喃自语道:"我的儿子桑乔到底去哪里了?"桑乔是一只可爱的巴西巨獭(世界上体形最大的一种水獭)。9个月前,它还是个无依无靠的小baby,后来被当  相似文献   

4.
目前世界上水獭数量的急剧下降已引起广泛关注.从水獭的分布、生境选择、食性以及种群动态方面综述了近年来世界有关水獭的生态学与保护研究进展,探讨了水獭的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对水獭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种群数量和遗传多样性是保护濒危物种所需的基础信息。欧亚水獭(Lutra lutra)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曾经在我国分布广泛,但在20世纪经历了大规模的种群数量下降和分布区缩减。欧亚水獭相关研究十分缺乏,种群数量调查和遗传多样性等基础研究亟待开展。本研究采用非损伤性取样法,于2019—2020年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和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的主要河流共采集270个欧亚水獭粪便样品并进行DNA提取,基于9个微卫星位点和SRY基因分子标记进行个体识别和性别鉴定,进而使用非损伤性标志重捕法Capwire估计两地水獭的种群数量,并基于微卫星分型数据评估两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最终共有67个粪便样品(24.8%)成功分型7~9个微卫星位点并用于个体识别,共识别出玉树市10个个体、青川县30个个体,雌雄性比分别为4:5、15:14,两地各有1个个体未成功鉴定性别。估计研究区域内玉树的水獭种群数量为13只(95%置信区间:7~21只)、青川县的水獭种群数量为75只(95%置信区间:59~133只)。玉树、青川种群的平均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680、0.664,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611、0.658,表明两个水獭种群均具有中等的微卫星遗传多样性。玉树、青川种群的平均FST为0.238,平均近亲繁殖系数FIS分别为-0.121、-0.010,表明两个水獭种群之间分化显著,且种群内近交程度低。本研究是我国大陆地区基于粪便DNA对欧亚水獭进行种群数量估计和遗传多样性评估,可为我国水獭的保护提供重要的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6.
水獭是水生生态系统重要的指示种和旗舰种, 由于强烈的人为干扰, 中国的水獭种群数量大幅下降, 部分区域已局部灭绝。然而目前国内对水獭的调查和研究非常有限, 本底不清的状况已经严重影响到水獭的野外保育工作。本文以东北地区的欧亚水獭指名亚种(Lutra lutra lutra)为研究对象, 基于2016-2020年的调查数据, 使用组合建模的方法评估了水獭的潜在分布区;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系统保护规划软件分析了水獭的保护优先区并计算了各省级行政区内水獭潜在分布区和保护优先区面临的人类压力; 结合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空间布局分析了水獭的保护现状, 并以内蒙古森工集团、大兴安岭林业集团、伊春森工集团三大国有林区为例分析了重点国有林区在水獭保护中的作用。结果表明: (1)水獭潜在分布区和保护优先区面积分别为104,515.04 km2和45,448.99 km2, 其中大兴安岭的水獭保护优先区集中连片, 并与小兴安岭的保护优先区相连, 栖息地之间没有明显地理隔离, 是维持东北地区水獭种群稳定的重中之重; (2)水獭面临的人类压力大小依次为: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3)研究区内11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有63个包含水獭潜在分布区, 覆盖面积为12,168.93 km2, 仅占水獭潜在分布区面积的11.64%, 其中3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包含水獭保护优先区, 占水獭保护优先区面积的10.88%; (4)三大国有林区涵盖了71.18%的水獭潜在分布区和79.26%的保护优先区(面积分别为74,390.89 km2和36,022.22 km2)。由此可见, 尽管水獭潜在分布区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占比较低, 但是在天然林全面禁伐的背景下, 重点国有林区可能在未来东北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更大作用, 因此我们建议将重点国有林区中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区域逐步纳入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中, 以实现生物多样性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保护。最后, 本文结合研究结果和实地调研提出以下保护建议: (1)加强对河流污染物的管理; (2)控制渔民捕鱼强度; (3)开展全面的水獭专项调查并建立长期的监测体系; (4)加大对水獭的科研投入; (5)加强宣传力度, 提升公众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7.
在对土著鱼类资源状况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土著鱼类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对于水生生态保护、渔业结构调整、渔民收入增加和人们膳食结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总结了云南土著鱼类资源保护和开发中取得成绩和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制度建设、栖息地保护、投入机制、技术支撑和产业化等方面提出了对土著鱼类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所应采取的对策建议,为云南土著鱼类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伊犁河为国际河流,其发源于我国新疆天山西段在我国境内,流域面积约57万km2。我国境内伊犁河鱼类资源十分丰富,任慕莲1995—1997年,对其进行了调查研究[1],认为我国境内伊犁河有土著鱼类10种。同时发现,由于人类渔业活动的影响,使伊犁河水系的鱼类组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作为入侵物种,北美水貂(Neovison vison)在欧洲引起了一系列生态问题,侵占了欧亚水獭(Lutra lutra)的生态空间,其入侵性对当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构成了严重威胁。水貂引入我国东北地区已有70多年的历史,然而国内对其野外种群却鲜有研究。掌握水貂种群的入侵范围、入侵影响因素以及与本地具有相似生态位的欧亚水獭之间的竞争关系,对水貂的入侵管理和东北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获取的分布信息,通过集合模型识别水貂和水獭的潜在分布区,评估水貂对水獭在地理空间上的入侵风险,并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评估其生态位重叠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我国东北地区水貂的潜在分布区面积为61,944.57 km2,水獭的潜在分布区面积为83,590.94 km2,两者重叠区域面积为50,544.21 km2,占水獭潜在分布区面积的60.47%;(2)从各省分布情况来看,黑龙江省水獭受水貂入侵的风险最高,潜在分布区重叠的比例达到78.9...  相似文献   

10.
对海南岛野生土著药用木本植物区系的研究表明,该区系由70科206属332种组成,呈现出热带北缘特征,物种主要集中在岛南部、中南部和东南部地区。本文还对海南岛药用植物资源的应用现状及发展思路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土著知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著知识作为一种特定的知识形态,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术界的重视。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土著知识研究的状况,结合我们开展的工作,从国内外土著知识研究简史、土著知识研究代表性项目和单位及资助机构、土著知识项目实施产生的效果、土著知识研究利用的展望4个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欧亚水獭(Lutra lutra)是淡水生态系统重要的指示种和旗舰种, 然而在人为干扰和环境变化的背景下, 中国欧亚水獭种群数量大幅下降, 部分地区已局部灭绝。目前欧亚水獭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 其中大兴安岭是维持东北地区水獭种群稳定的关键区域。了解欧亚水獭的食性组成有利于理解其种间关系与生态系统功能, 对评估其生存状况、开展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大兴安岭北部共采集疑似欧亚水獭粪便样品50份, 使用DNA条形码技术对样品进行物种来源鉴定, 结果显示其中35份为欧亚水獭粪便。利用DNA宏条形码技术分析粪便中的物种组成, 共得到15种鱼类、2种蛙类、5种昆虫共计22种不同的物种类别。所有脊椎动物食物类别中, 杂色杜父鱼(Cottus poecilopus)的相对出现频率和相对序列丰度均最高, 分别为19.35%和27.32%, 其次为黑龙江林蛙(Rana amurensis), 分别为15.48%和21.73%; 科水平上, 杜父鱼科的相对出现频率和相对序列丰度均显著高于其他鱼类, 分别为32.26%和45.72%。结果表明, 大兴安岭北部欧亚水獭冬季主要捕食鱼类, 其次为蛙类, 其中鱼类主要以杜父鱼科为主; 此外还在少量水獭粪便中发现有蜻蜓目、襀翅目、毛翅目等水生昆虫, 可能来自水獭猎物。本研究结果可为了解水獭种群生存状况、制定相关政策、开展保护工作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杨波  周绍春  张明海  陈红  王启蕃 《生态学报》2023,43(20):8655-8662
水獭作为淡水生态系统健康的指示种和旗舰物种,在维持水生生态系统平衡与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对于完达山东部地区水獭种群数量、分布及其生境选择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较为匮乏,严重影响了对该物种的野外保护与管理工作。于2021年12月至2022年4月冬季河流封冻期,采用沿河随机样线调查和红外相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完达山东部地区8条主河和23条支流内的欧亚水獭(Lutra lutra)种群数量、分布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利用广义可加模型探究水獭出现频次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欧亚水獭在完达山东部水獭种群数量为571-661只,水獭种群密度为沿河(0.5559±0.2898)只/km,呈现中间高,四周低的趋势;(2)环境因子对水獭出现频次影响分析表明,河流深度、距农田距离、距居民区距离和距道路距离是影响水獭出现频次的关键因素。水獭出现频次与河流深度(0-40 cm)呈线性正相关,当河流深度达到40-50 cm时,水獭出现频次最高,之后随着河流深度的增加,出现频次降低;水獭出现频次与距农田距离(0-1.5 km)呈非线性正相关,在距农田距离为1.5-2 km范围内,水獭出现频次最高,之后降低;水獭出现频次与距居民区距离呈线性正相关;水獭出现频次与距道路距离呈非线性关系,当距离>7 km时,二者之间呈现为正相关,反之呈现为负相关。因此,水獭选择栖息地偏向于河流深(40-50 cm),远离农田(1.5-2 km)、居民区和道路(>7 km)的水域。研究为完达山东部欧亚水獭物种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建议通过河岸土地覆盖类型的管理、在河岸周围建立森林缓冲区及加强水獭保护宣传力度等措施实现对水獭物种及其栖息地的维持和保护。  相似文献   

14.
银杏(Ginkgo biloba)是我国特有的孑遗树种,其根系能与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真菌)形成互惠互利的菌根共生系统。为了确定上海市古银杏根际优势土著AM真菌资源,本研究以古银杏(树龄约200年)、成年银杏(树龄约50年)的根系及根际土壤为对象,采用醋酸墨水染色-镜检法确定银杏根系的AM真菌侵染特征,并通过形态学与分子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分离、鉴定古银杏根际土壤中的土著AM真菌类型,进行了属种分类与优势度分析。结果表明,银杏根系的AM真菌结构为中间型(I型),古银杏根系AM真菌侵染率(41.1%)显著低于成年银杏(60.0%);从古银杏根际土壤中共分离出20株土著AM真菌,通过形态学鉴定出8属13种,并通过诱导培养筛选得到4个优势菌株,采用分子鉴定技术进一步确定其中3种分别为近明球囊霉(Claroideoglomus claroideum)、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和黏质隔球囊霉(Septoglomus viscosum)。研究结果可为推动古银杏优势土著AM真菌资源在环境保护、植物促生及古树复壮的本土化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欧亚水獭(Lutra lutra)是淡水生态系统保护的旗舰物种, 目前三江源或为其在中国仅存的连片栖息地之一。然而, 该区域欧亚水獭基础生态学信息尚属空白, 已开展的工作也多依赖于红外相机而可靠性有待评估。本文基于2018-2020年间在青海玉树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和红外相机收集到的数据, 在分析区内水獭活动节律的同时, 对红外相机监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 在玉树, 欧亚水獭在每日17时至次日9时活动频率较高, 每年12月至次年6月间拍摄频率较高; 繁殖期或随每年10月个体交配而开始, 至次年6月幼崽独立而终止。红外相机约可捕获69.18%的水獭出现事件, 且拍摄率随事件持续时间的延长而提高; 通过红外相机可以准确地描述出水獭活动节律, 仅有约半数红外相机影像可以准确还原事件主题(56.28%)和多只个体参与的事件中的个体数量(49.35%)。因此, 在使用红外相机对欧亚水獭进行行为学研究时应对这一情况进行充分考虑。  相似文献   

16.
黑土土壤中有丰富的土著大豆根瘤菌,为了稳定和提高大豆根瘤菌在黑土区的接种效果,我们从1988年起,对吉林省黑土土著大豆根瘤菌的类型、血清型、固氮酶活性、快慢生型的分布、结瘤竞争能力以及与不同大豆品种的共生效应等进行了测定,并提出了吉林省黑土区高固氮力和低固氮力种质。以菌体本身的固氮酶活性来看,榆树黑土为24.816C2H4μmol/克干瘤·小时,公主岭黑土为24.827C2H4μmol/克干瘤.小时.榆树黑土用40株进行土著大豆根瘤菌血清型的测定,其中34株属于447-28血清型,6株为其它血清型。公主岭黑土用164株进行测定的,有143株属477-28血清型,17株属113血清型,有4株属其它血清型。榆树黑土和公主岭黑土中以慢生型大豆根瘤菌为主.共生效应测定结果,吉林23固氮力最强,固氮量为4.24908g/盆;其次是长8210—4,固氮量为2.0098g/盆;长农5最低,为0.5419g/盆。  相似文献   

17.
柑橘对丛枝菌根(AM)真菌具有较高的依赖性,从柑橘园土壤中分离筛选的高效促生AM真菌菌株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从广东增城柑橘园(酸橘砧‘红江橙’)土壤中分离的4个AM真菌土著菌株对‘红江橙’幼苗的促生效应。结果表明,4个土著菌株分别是Scutellospora属和Glomus属菌株,根系侵染率为12.7%~29.3%;与不接种对照相比,4个土著菌株不同程度地促进‘红江橙’幼苗的株高、生物量和N、P、K养分含量,菌根依赖性达9.4%~37.1%;主成分分析表明,土著菌株ZCSP-D的促生效应达到常用优良菌株Rhizophagus irregularis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古树作为百年以上的大树,是极其珍贵的自然资源,但在人类社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之下,生长严重受限。因此对其进行保护和复壮是一项刻不容缓且需长期坚持的重要工作。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其根际土壤中存在着与其生长密切相关并具有独特作用的土著微生物。接种古树根际土壤中的优势土著AM真菌或可成为一种新的古树复壮方法。从上海市城区具有100年以上树龄的古银杏树根际土壤中成功筛选、扩繁的2种土著AM真菌菌剂(近明球囊霉 Claroideoglomus claroideum和摩西斗管囊霉 Funneliformis mosseae)为试验材料,通过单、双接的应用方式接种至古银杏实生苗中进行盆栽验证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接种土著AM真菌不仅对古银杏实生苗的表型指标、地上部生长、根系形态、植物养分积累、生物量等生长指标均具有显著的促生效果,并对实生苗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光合生理状况、抗氧化酶活性、代谢产物积累等生理指标也产生了有利影响,使得实生苗的生长情况整体向好,但不同的土著AM真菌对古银杏实生苗的生长过程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隶属模糊函数综合法将不同菌剂对古银杏实生苗的促生效果进行量化并综合排序,确定双接(近明球囊霉+摩西斗管囊霉)是促生古银杏实生苗较好的接种方式。证明了土著AM真菌在古树促生复壮方面具有一定的的潜力和效果,后续还将在古银杏树上进行相应的验证试验。研究结果可推动田间土著AM真菌的本土化应用,为古树的保护和复壮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利用RAPD与ISSR分子标记检测手段,分析了哈茨木霉T2-16肽类代谢产物处理豇豆土著根瘤菌,对其遗传性状的影响,同时,比较了RAPD和ISSR两种不同分子标记在检测根瘤菌种间的遗传相似性以及遗传变异性的分辨力.实验中,从100条引物中筛选到具有多态性的ISSR引物5条,从80条引物中筛选到具有多态性的RAPD引物6条,用5条ISSR引物扩增出54条带,多态性条带比率为75.93 %;6条RAPD引物扩增出61条带,多态性条带比率为68.85 %.两种分子标记均能揭示出处理前后根瘤菌间的遗传差异,但ISSR标记比RAPD标记可检测到更大的遗传变异.根据两种标记的结果,对供试的根瘤菌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土著根瘤菌经木霉肽类代谢产物处理后,与出发菌株相比,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和遗传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
稻株上拮抗细菌的定殖及其对土著细菌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湘民  许志刚  MEW T W 《生态学报》2008,28(8):3868-3874
在温室条件下,通过分批播种、接种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以及在水稻分孽盛期喷雾拮抗细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 Pf7-14 (天然的抗萘啶酮酸菌株) 和B5423-R(Bacillus subtilis B5423的利福平抗性突变体)的菌悬浮液,并通过定期取样,平板系列稀释法回收,测定了菌株Pf7-14、B5423-R和土著细菌群体在水稻健株和纹枯病株上的种群数量,所获结果如下:①当相同的浓度(约2.0×108cfu/ml)的菌悬浮液喷雾到叶片时,菌株Pf7-14定殖的时间比菌株B5423-R长,且在相同的时间内,菌株Pf7-14的平均群体数量高于菌株B5423-R;②在健康的水稻茎部,菌株Pf7-14的两个高、低不同浓度处理的平均群体数量均表现出随时间降低的趋势;相比,较低浓度(4.0×107cfu/ml)的B5423-R在茎部的平均群体数量随着时间的下降,而较高浓度(2.0×108cfu/ml)的B5423-R的平均群体数量在水稻乳熟至黄熟期保持稳定或略有增长;③当病斑面积占取样茎面积的比率为20%~35%时,在应用1和14d后菌株Pf7-14在健茎的平均群体数量分别是病茎的6倍多和2倍多,差异均达到显著性的水平(P=0.05),而菌株B5423-R 在应用1d后病茎的数量比在健茎显著性地低大约1倍,但在7~14d后,病茎的数量比在健茎显著性地高5~6倍,群体在病茎表现出相对的增长;④土著细菌群体在病斑茎部是健茎的6~7倍.这些结果表明两类拮抗细菌有着明显不同的定殖习性,在病斑上B5423比Pf7-14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是一类更好的生防制剂;同时表明引入的拮抗细菌同土著细菌群体在营养和空间上竞争激烈,且土著细菌群体更具有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