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幻想星球     
这是一个没有学校、没有老师、没有兴趣班,没有任何强迫事情发生的自由地盘。你有什么奇妙的幻想故事和稀奇古怪的超酷想法。不用客气,通通发到这里吧!酷想大晒台大赤鱿摄影师背着动物摄影机一路下潜到了几百米的深海。谁也没想到,它竟然拍下了让人难以置信的场景……大赤鱿摄影师拍到了惊人的一幕——大白鲨救人!一只好心肠的大白鲨把一个已经吓得魂不附体的溺水者顶上了岸。  相似文献   

2.
吴福祯 《昆虫学报》1982,(4):416-422
蠊是世界著名的卫生害虫与仓厍害虫,也为害温室栽培植物,种类甚多。其中以大蠊属昆虫为害最甚。近年来我国各地蠊为害日趋严重,来信并寄标本要求鉴定种类及询问有关生活习性的很多。据此,特就我国常见的大蠊属6个种撰文报道如下。 6种大蠊中,美洲大蠊与黑胸大蠊在沈阳地区为害严重,澳洲大蠊与褐斑大蠊遍布南方,前者为害也重,淡赤褐大蠊遍布长江下游,害情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脱氧鬼臼毒素(deoxyopodophyllotoxin, DOP)对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神经系统乙酰胆碱受体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从美洲大蠊头部克隆乙酰胆碱受体信号通路上的关键信号分子nAChR α6亚基、 CaM和 CaMKⅡ的部分mRNA, 并测定其序列。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别观察注射不同浓度(10, 45, 80, 115和150 μg/μL) DOP 24和48 h后上述3种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测序结果显示, 克隆出的美洲大蠊nAChR基因部分序列(539 bp)与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 nAChR α6亚基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一致性为84%; 美洲大蠊CaM基因(435 bp)与雕叶蝉Graphocephala atropunctata CaM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一致性为85%; 美洲大蠊CaMKⅡ基因(513 bp)与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CaMKⅡ基因的核苷酸一致性为77%。实时定量荧光PCR实验表明: DOP处理48 h后对美洲大蠊nAChR α6亚基、 CaM和CaMKII基因表达水平大体表现出低剂量激活, 高剂量抑制的特点。45~80 μg/μL DOP浓度范围内3种基因表达水平达到高峰, 80~150 μg/μL 浓度范围内表现为抑制作用, 基因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结论】DOP需要在美洲大蠊体内蓄积一定时间才有明显的作用, 能与nAChR结合引起CaM-CaMKⅡ级联反应, 使3种基因的表达在低浓度组上调、 高浓度组被抑制, 进而对美洲大蠊产生潜在的毒杀作用。  相似文献   

4.
一提到美洲大陆的发现,每每与哥伦布联系起来。但是最早发现和登上美洲大陆的人是不是他?西方学术界早有争论,如:约·彼·马吉多维奇所著《世界探险史》曾详细论述道:一位名叫爱利克·拉乌达(火红头发)的人,因杀人罪被挪威驱逐,他来到冰岛,又被冰岛驱逐,他又带领一部分人从冰岛出发,乘船来到一片陌生的土地,他将其命名为格陵兰,直译为绿色的土地,他的儿子莱弗在公元1000年,从格陵兰出发驾船南下,到达北美东岸,并且遇见了当地土著人。其实爱利克父子还不是最早发现美洲的人,公元920年,诺曼人贡比尧恩在前往冰岛的途中,被风暴卷到了遥远的地方,他发现了一连串不大的岛屿,公元980年一批诺曼人在这里越冬,可以说他们是最早到达美洲的人了。然而,这是西方学者依据西方文化中心论的观点进行的考证,他们忽视了东方文明古国——中国对人  相似文献   

5.
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既是卫生害虫,也是重要的药用昆虫。许多研究表明,其肠道菌群种类和数量与宿主健康密切相关。本实验利用16S r 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人工饲养的美洲大蠊成虫肠道菌群。结果得到有效序列67 492条,归类为581个操作分类单元,注释到21门79目193属。厚壁菌门Firmicutes(56.96%)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33.13%)为美洲大蠊成虫肠道的优势菌门。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16.59%)、芽孢杆菌属Bacillus(13.26%)和副杆菌属Parabacteroides(10.26%)为美洲大蠊成虫肠道的优势菌属。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美洲大蠊肠道菌群多样性以及与宿主之间的关系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受到热胁迫后高度保守的热激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基因的表达变化,本研究扩增了681 bp的赤拟谷盗hsp70片段,编码227个氨基酸残基,GenBank登录号为HM345948。同源性分析表明:赤拟谷盗hsp70核苷酸序列与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的hsp70(GenBank登录号:AF322911.1)同源性最高,为97%;其推测的蛋白序列与马铃薯甲虫、甘蓝夜蛾Mamestra brassicae、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和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的HSP70蛋白均有94%以上的同源性。利用RT-PCR技术得到与赤拟谷盗hsp70进行竞争定量的内部竞争物, 以等量的目标cDNA和一系列稀释的竞争模板进行竞争PCR扩增,构建了hsp70的竞争定量PCR检测体系, 该体系标准曲线的线性方程为Y=1.032X-1.618 (r2=0.975)。这些结果为赤拟谷盗的hsp70定量检测提供了方便,并为热控技术防治害虫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
屠尔纳医生是个齿科人类学家,他采用牙齿来跟踪古代人类的迁徙,研究了数千名活着的人和同等数量的头盖骨的牙齿,终于得到人类牙齿结构的二十八种主要变异。以门牙为例,美洲印第安人有着明显的铲形门牙,欧洲人和美洲的白种人没有这种门牙。美洲印第安人的牙齿类似于北亚人的牙齿,这两种人通常在第二下臼齿上有五个尖(为了用作研磨而有少许凸出)。欧洲人和南亚人通常只有四个尖,这是又一证据,证实第一批美洲人原是亚洲人,他们  相似文献   

8.
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胸腺素基因具有THY1、THY2和THY3三个不同剪接体,其中THY3结构域最多。本研究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比较分析了THY3在美洲大蠊不同性别、不同发育阶段及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以及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诱导对美洲大蠊血淋巴和脂肪体中THY3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THY3在成虫期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虫期,雌虫表达量显著高于雄虫,脂肪体表达量显著高于血淋巴、头部、肌肉、体壁组织。雌性成虫体腔注射大肠杆菌3 h后血淋巴中THY3表达量显著增高,而在脂肪体中12 h后才检测到THY3表达明显上调,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美洲大蠊胸腺素的功能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 自中央爱卫会和卫生部于1978年建立了《全国蟑螂臭虫防治专题组》以来我国的蟑螂防治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取得可喜的成果。 一、蟑螂种类及分布 经各地卫生防疫站调查,我国室内常见蟑螂有14种,隶属3科、5属: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 L.、澳洲大蠊Periplaneta au-stralasiae Fab.、黑胸大蠊Periplaneta fuligi-osa Serv.、日本大蠊Periplaneta japonica Ka-rny.、褐斑大蠊Periplaneta brunnea Bur.、淡赤褐大蠊Periplaneta fallax B-Bienko、斑蠊Neostylopyga rhombifolia Stoll、丽郝氏蠊Heb-ardina concinna(Hean)、东方蠊Blatta orienta-  相似文献   

10.
大苞赤(ThladianthacordifoliaCogn.)为葫芦科赤属植物,民间用于治疗肠胃炎,上呼吸道感染等多种常见疾病,为了寻找该属植物的有效成分,开发利用该属药用植物资源,我们进行了大苞赤的化学成分研究。从云南峨山县采集的大苞赤块根...  相似文献   

11.
红茶中的色素呈棕红色,有人称它为茶赤(thearubigin)。在试管内对茶赤进行分析发现它的形成与酶、基质和其它一些加工中的理化条件有关。为了弄清茶赤色素的形成原因和它与茶叶质量的关系,印度科研人员进行了下列实验。  相似文献   

12.
疫苗     
921734太平洋维鱼催乳激素原在大肠杆菌中的克隆〔俄〕//Prokopenko,I.V。…了Mol.Biol.(Mos-eow)。一1991,25(3)一689~694〔译自DBA,1991,10(21),91一12145〕 克隆T太平洋鱿鱼(ooeo,h鱿。eh:s无eta)催乳激素原cDNA,并测定了序列。应用催乳激素DNA探针从建立于大肠杆菌L87及l监菌体入gt10中的垂体 cDNA基因库中筛选出入gt Prk12。将此序yI]与蹲鱼习a乙饥0 ga而己几e子么及王鱿(0.名schaw-夕‘。“ha)作了比较,显示出显著的同源性。比较太 之洋鱿和王鱿时,在催乳素编码区内发现12个核普酸替代,其中3个导致氨基酸替代(Tyr一宁4、AsP…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鬼臼毒素对昆虫神经系统的影响,采用胞外记录电生理方法观察了4种鬼臼毒素类似物对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 中枢神经自发放动作电位的影响。结果显示: 在0.1 mmol/L的浓度下,4种物质对美洲大蠊中枢神经自发放动作电位的作用不同。脱氧鬼臼毒素可完全抑制美洲大蠊中枢神经自发放动作电位的产生,其抑制作用可逆;β-阿朴苦鬼臼毒素对美洲大蠊中枢神经自发放动作电位的作用是先兴奋后抑制;鬼臼毒素对美洲大蠊中枢神经自发放动作电位有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不完全;4′-去甲鬼臼毒素对大蠊中枢神经自发放动作电位无影响。结果提示,4种鬼臼毒素类似物对昆虫中枢神经自发放动作电位的影响方式与其结构官能团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玉米赤霉烯酮生物合成和降解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玉米赤霉烯酮及其6个衍生物的分子结构,以及玉米赤霉烯酮的生物合成途径。阐述了玉米赤霉烯酮生物合成的基因序列群以及基因簇的表达方式。论述了玉米赤霉烯酮钝化和降解过程, 探讨了玉米赤霉烯酮水解酶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并为今后玉米赤霉烯酮生物工程降解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以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为原料生产的康复新液等药品临床疗效显著,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以四川好医生攀西药业有限责任公司饲养的药用美洲大蠊为材料,首次采用Illumina Hi Seq 2000和Pac Bio SMRT测序平台开展了全基因组测序,并进行基因组组装、注释和分析。原始测序数据经过滤后得到1.4 Tb的二代测序数据和33.81 Gb的三代测序数据。组装结果表明,美洲大蠊基因组大小为3.26 Gb,这在已报道的昆虫基因组中仅次于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基因组重复序列含量为62.38%,杂合度为0.635%,表明其为复杂基因组。组装的Contig N50和scaffold N50长度分别为28.2 kb、315 kb,单拷贝基因完整性为88.1%,小片段文库测序数据平均比对率为99.8%,测序和组装质量满足后续分析要求。采用De novo预测、同源预测和基于转录本预测3种方法共注释到14 568个基因,其中92.4%的基因获得了功能注释。本研究首次完成了美洲大蠊的全基因组测序,也是大蠊属Periplaneta昆虫的第一个基因组,为美洲大蠊遗传进化分析和药用基因资源挖掘打下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6.
基础研究和临床实验都已证实康复新液等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提取物对烧伤、外伤、溃疡和术后创面修复等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文综述了美洲大蠊提取物促组织修复作用机制,主要包括降低炎症反应、提高免疫和抗氧化活性、调节细胞生长因子表达、调控创面愈合相关信号通路等,为阐明美洲大蠊促修复作用的分子机制及其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一个星期一的上午,我的诊室来了一位中年男性患者,他走路一瘸一拐,我问他怎么啦?他说:"最近一周大脚趾红肿热痛,走路很痛苦。"我问他:"您去医院检查了吗?"他说:"去当地西医院检查结果是尿酸高达616微摩尔/升,医生说是痛风,服用了秋水仙碱也不见好转,想问一下中医有没有什么办法?"我说:"中医标本兼治,效果很好。"他高兴地说:"我可找到救  相似文献   

18.
美洲大蠊因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而受到研究者的青睐,但其多糖的水解工艺和抗氧化活性鲜见报道,研究采用响应面法对美洲大蠊多糖的水解条件进行优化,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水解时间、温度和三氟乙酸用量对美洲大蠊多糖水解的影响,以高效液相色谱图中单糖的总峰面积为响应值,结合响应面实验,确定美洲大蠊多糖的最佳水解条件:水解时间1h,水解温...  相似文献   

19.
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方法】以美洲大蠊肠道微生物基因组为模板,Bact-27F和Univ-1492R为引物,PCR扩增16S rRNA基因,连接pGEM-T载体,构建肠道微生物16S rRNA基因文库,并对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及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美洲大蠊肠道微生物主要包括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66.4%),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17.8%),厚壁菌门(Firmicutes,14.5%),梭杆菌门(Fusobacteria,0.6%),以及未分类微生物(unclassified bacteria,0.6%)。系统发育分析显示,15%的美洲大蠊肠道微生物16S rRNA基因序列与亲缘关系较近的杂食蟑螂肠道微生物的16S rRNA基因序列聚于一支;59%的美洲大蠊肠道微生物16S rRNA基因序列与不同食性动物肠道微生物的16S rRNA基因序列聚于一支。另一方面,18%的美洲大蠊肠道微生物16S rRNA基因序列与潜在的微生物致病菌一致性高于99%,说明美洲大蠊是一类潜在的致病菌携带者。【结论】美洲大蠊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多样,宿主系统进化以及杂食性生活方式对其肠道微生物的组成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是传统的中药材,其提取物已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创面治疗,但对其中的分子机制知之甚少。本文通过构建小鼠皮肤创伤模型,并基于转录组测序(RNA-seq)深入分析美洲大蠊提取物促进小鼠创面愈合的分子机制。首先构建C57小鼠皮肤全层切除模型,并将其分为3组,其中实验组分别以2种美洲大蠊提取物(康复新液、精粉)为敷料,而对照组以75%乙醇为敷料。用药处理3 d后取伤口皮肤组织送样进行RNAseq,然后分析转录组数据找出与伤口愈合相关的差异性表达基因,并利用荧光定量PCR(Q-PCR)对伤口组织中相关基因的表达量进一步验证。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伤口的结痂速度比对照组快,这表明了小鼠创面模型中,美洲大蠊提取物能促进伤口愈合。经转录组分析,得到显著性差异表达基因数:对照组vs.精粉组为545,对照组vs.康复新液组为938。结合生物信息分析结果和已发表的文献,发现3个可能参与调节伤口愈合的关键基因:表皮调节素(Ereg)、Gli-kruppel家族成员(Gli2)和表皮型转谷氨酰胺酶3(Tgm3)。Q-PCR实验表明,这3个基因在美洲大蠊提取物加药组中均高表达。本文研究结果表明,2种美洲大蠊提取物:康复新液、精粉可能通过诱导Ereg、Tgm3和Gli2的高表达来促进皮肤创面的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