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七筋姑属种皮形态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扫描电镜对七筋姑属北美全部4个种和东亚七筋姑不同产地的11个居群进行了种皮微形态特征的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北美4种中,Clintonia umbellulata以其种皮近于平滑、表面分布有大小不等的凹坑而不同于其它各种具条纹状或网穴状的表皮纹饰。北美西部的2个种C.uniflora和C.andrewsiana种皮纹饰相似,关系密切;而北美东部的C.borealis与东亚种C.udensis长白  相似文献   

2.
七筋姑属叶表皮形态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利用扫描是镜和光地七筋姑属北美全部4种和东亚1种11个居群的叶表皮形态进行了观察。其总体特征如下;上表皮细胞5-7边形、近等径或狭长,下表皮细胞长条形;垂周壁向外隆起,平直,有明显加厚或加厚不明显,平周壁内陷,平滑具浅坑,有时具细条纹状纹饰或细小突起。气孔器散生于下表皮,均为无规则型,长度约为表皮细胞的1/4-1/3,隆起于表皮细胞或有时稍下陷。北美4种中,C.uniflora下表皮生有长的扁平状  相似文献   

3.
七筋姑的细胞地理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本文对中国境内(从西藏聂拉木—吉林长白山)七筋姑10个居群的核型及细胞地理学和形态学分化的研究结果及前人的资料指出,东亚的七筋姑具有两种倍性,2n=14的二倍体和2n=28的四倍体。二倍体分布于云南~俄罗斯远东滨海边区,核型相当一致:K(2n)=2V+6J+2V+4j(2NOR+2j), 2A(→2B)。四倍体除出现在东亚(或二倍体分布区)的两端——云南及其以西的喜马拉雅地区和日本外,目前仅在陕西南部化龙山北坡中山一带较狭的范围内发现。在东亚两端四倍体的核型为K(2n)=4V+12J+4v+8j(2NOR十6j),2A(→2B),且相当一致;在中部为K(2n)=4V+12J(2NOR+10J)+4v+8j[K(2n)=10m+16sm(2SAT)+2st],2A,二者核型具有相似性但有一定的差异。北美4种全部为2n=28,且核型一致。因此,七筋姑属的染色体基数x=7而非14。该属核型的原始类型在东亚,北美是该属的次生分化中心和现代分布中心。在东亚类群中,除种子随多倍化而增大,种子的颜色与地理分布有关外,很难从其它形态特征上作进一步区分。因此,主要以叶子大小、花序类型和花的数目,果实、种子的大小和颜色等特征作为(Clintonia alpina或C.udensis var.alpina的分类依据是不充分的。  相似文献   

4.
大豆属Soja亚属种皮微形态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扫描电镜对大豆属Soja亚属植物的种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亚属植物种皮微形态特征在种的水平上具有一定的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独行菜属种皮微形态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独行菜属9种植物种子的种皮微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独行菜属种皮微形态可划分为4种类型;结果支持将独行菜属划分为3个组的观点;北美独行菜在种皮纹饰上与其它类群差别较大,并结合子叶缘倚胚根的特征将其另立一新组——子叶缘倚组Sect. Accumbentum F. Z. Li, J. Q. Zheng & Z. Y. Sun , sect. nov.  相似文献   

6.
以陕西镇坪化龙山地区的东亚七筋姑自然居群为对象,通过重力玻片法、套袋法和人工授粉对其进行连续的传粉生物学观察和研究,以明确其散粉规律和繁育系统.结果表明,东亚七筋姑的花期在五月中下旬,单花花期2~3 d,整个花序的花期随花序大小的不同而异,一般为3~7 d;东亚七筋姑为虫媒传粉,其访花昆虫大多为小型昆虫,主要种类有小型甲虫、蚁类和蝇类等;东亚七筋姑自花传粉是可育的,存在异花传粉,不存在无融合生殖,自然条件下结籽率为58%,人工异株异花授粉结籽率为82%.可见,东亚七筋姑的繁育系统为兼性异交类型,需要传粉者.  相似文献   

7.
七筋姑花粉形态种内变异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对东亚七筋姑分布区内10个产地11号材料花粉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花粉外壁纹饰具有三种类型:1.芽孢形,即外壁密布芽孢状突起;2.拟网状芽孢形。外壁呈不规则网状,网脊由大小不等的小芽孢相互融合或连接而成;3.具穿孔芽孢形。芽孢部分连接或融合,并有穿孔形成。这三种类型在陕西南部-喜马拉雅地区均有分布,而第1种类型则主要分布在秦岭-东亚东北部。花粉外壁纹饰的多样性显示该种目前正处于强烈的分化阶段,但反  相似文献   

8.
果皮和种皮微形态特征在杜鹃花属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国产杜鹃花属Rhododendron6个亚属的代表种和近缘类群杜香属Ledum杜香L.palustre的果皮和种皮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对杜鹃花属植物果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系统描述,并通过比较现存杜鹃花属植物和种子化石,新发现一些居间的种子类型。结果表明,果皮和种皮微形态特征具有一定的系统学意义。叶状苞亚属subgen.Therorhodion的叶状苞杜鹃R.redowskianum的果实有短而疏的刺毛,无气孔,种子为无翅类,扁平,外围轮廓长椭圆形。杜鹃亚属subgen.Rhododendron植物果皮为百合花杜鹃型,具有鳞片,气孔器散生于指状突起之间,与叶表皮的微形态特征一致,其种子为百合花杜鹃型,表面具宽而浅的沟,呈脑纹状,有别于无鳞类杜鹃花。常绿杜鹃亚属subgen.Hymenanthes果皮为云锦杜鹃型,其角质层表面不规则,无表皮毛,偶见气孔;种子为云锦杜鹃型。映山红亚属subgen.Tsutsusi果皮为岭南杜鹃型,密生长表皮毛,角质层致密;种子为南边杜鹃型和岭南杜鹃型。微形态特征与“常绿杜鹃亚属和(国产)映山红亚属均为内部支持率很高的单系类群”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结果一致。马银花亚属subgen.Azaleastrum的马银花组sect.Azaleastrum和长蕊杜鹃组sect.Choniastrum微形态区别明显,支持各自为独立的单系类群。羊踯躅亚属subgen.Pentanthera的羊踯躅R.molle果皮特征明显,可与其他亚属区分,但种子类型更接近常绿杜鹃亚属。本研究结合分子系统发育资料和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讨论了一些近缘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研究结果支持将腺萼马银花处理为独立的种。  相似文献   

9.
卫矛属冬青卫矛组种皮和假种皮微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冬青卫矛组(Sect.Ilicifolia Nakai)13种以及卫矛属其他组6种植物的种皮和假种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冬青卫矛组植物种皮和假种皮的纹饰主要为网纹型,大致可划分为4个类型:(1)种皮纹饰为复网纹型,网眼隆起;(2)种皮纹饰为复网纹型,网眼中部下陷;(3)种皮纹饰为网纹型,假种皮嚼烂状;(4)种皮纹饰为网纹型,假种皮网纹状.种皮和假种皮微形态特征在对近缘种的分类上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东亚七筋姑多倍体ITS区的序列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13个东亚七筋姑二倍体居群和5个四倍体居群的ITS区(包括ITS1、5.8SrDNA和ITS2)进行克隆测序。ITS序列长度显示出比较高的多态性,ITS1长度为171~270bp,ITS2长度为205~238bp,5.8S序列的长度在162~164bp之间,序列中G C含量为45.83%~54.13%,当空位(gap)作缺失处理时,东亚七筋姑ITS区全序列排序后的长度为682bp,其中简约性位点289个;最大简约法分析获得一致性指数(CI)为0.630,保留系数(RI)为0.684,四倍体居群没有单独聚为一支,而是和相邻地理单元的二倍体居群聚为一支,本研究结果支持东亚七筋姑异地多起源的推断。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东亚七筋姑(Clintoniaudensis Trautv.etMey.)19个居群的cpDNA基因间隔区(cpDNA intergenic regions)rpl20-rps12和trnL-F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当空位(Gap)作缺失处理时,trnL-F全序列排序后的长度为754个位点,G C含量为35.2%~35.8%,rpl20-rps12序列排序后长度为814bp,G C含量为34.1%~34.3%.聚类结果显示四倍体居群没有单独聚为一支,其多倍体可能是同源多倍体,起源方式属于异地多起源.  相似文献   

12.
国产肉苁蓉属(列当科)花粉及种皮的形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借助扫描电镜,对国产肉苁蓉属Cistanche植物的花粉外壁及种皮纹饰进行了观察,并讨论了它们的分类学意义。结果表明:该属各个种之间在花粉外壁纹饰及种皮纹饰上的差异可为种的区 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应用解剖镜和扫描电镜对沙棘属(Hippophae Linn.)6种6亚种植物种子形态、种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沙棘属植物种子形态、种皮微形态等性状具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同时种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对于种及种下类群的分类、鉴定有重要参考价值.其中种皮微形态可分为4种类型:拟脑纹状纹饰、线纹-穴状纹饰、近平滑-细疣状纹饰、浅穴-疣状纹饰.从内果皮和种皮结合程度及种皮表面光泽一致性等方面可明显地将沙棘属植物划分为二者紧密结合与分离两种情况,基本支持将沙棘属植物划分为有皮组和无皮组两大类群的观点,但观察结果存在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14.
石蒜属植物叶微形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借助显微和扫描电镜技术对石蒜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石蒜属植物的叶表皮,统计并测量了气孔类型、气孔大小、气孔密度及气孔指数等,描述了气孔及气孔外拱盖的有关特征。结果表明:石蒜属植物叶表皮气孔器为无规则型,近轴面表皮细胞形状、气孔器类型、垂周壁式样、气孔大小及气孔外拱盖内缘种间无差异或极小,表明石蒜属植物为一自然分类群。而远轴面表皮细胞形状、气孔密度、气孔指数、气孔是否下陷、气孔外拱盖是否有蜡质纹饰等种间差异较大。根据远轴面叶表皮细胞形状及叶气孔特征,研究表明:换锦花、长筒石蒜和安徽石蒜,夏水仙、乳白石蒜与红蓝石蒜,石蒜与中国石蒜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因此,叶微形态特征对探讨石蒜属植物种间亲缘关系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国产内苁蓉属(列当科)花粉及种皮的形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6.
采用扫描电镜对大豆属Soja亚属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亚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在种的水平上具有一定的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七筋姑的大小孢子发生雌雄配子体发育及多糖物质的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筋姑(Clintonia udensis Trautv. et Mey)具倒生胚珠、双珠被、薄珠心、单个孢原。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后形成1 3排列,合点端三核退化,珠孔端有功能的大孢子核进行两次有丝分裂。成熟胚囊具5核或6核,即1组卵器、1上极核、合点端的1个或2个退化核。胚囊发育为四孢子、高度退化的贝母型。花药壁由表皮、药室内壁、两层中间层及绒毡层组成,发育属单子叶型。绒毡层解体方式为分泌型。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时胞质分裂为连续型。二轴对称式四分体,2-细胞成熟花粉粒。组织化学表明: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形成过程中的不溶性多糖颗粒的分布呈现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18.
山茶属花粉外壁表面微形态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山茶属17个组34个代表种(含变种)的花粉形态;按照韦仲新划分山茶属花粉类型的标准,对其进行归类,所有花粉分为3类:颗粒状至皱颗粒状纹饰、皱沟状纹饰和穴-网状纹饰;发现1种新的花粉类型:拟穴-网状纹饰。本文还对山茶属的某些分类学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利用光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首次对安徽母草属(Lindernia)六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该属花粉粒多为近球形, 具3 沟, 表面光滑.探讨了花粉形态特征的分类学意义,支持属级水平的分类.  相似文献   

20.
甘草是重要的资源植物。我国甘草属植物有:乌拉尔甘草(G. uralensis Fisch.)、光果甘草(G. glabra L.)、胀果甘草(G. inflata Bat.)、黄甘草(G. eurycarpa P. C. Li)、粗毛甘草(G. aspera Bat.)、云南甘草(G. yunnanensis Cheng f. et L. K. Tai ex P. C. Li)、刺果甘草(G. pallidiflora Maxim.)和圆果甘草(G. squamulosa Franch.)。甘草的种子大小相似,均为3.0—4.0mm,但形状和颜色差异较大,其中乌拉尔甘草、光果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