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人合力:发现机体免疫系统激活的关键原理 人和动物身处的世界充满危险,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时刻都在威胁生命机体的健康。但奇妙的机体也配备了强大的防御系统,这就是免疫系统。哺乳动物和人类的机体健康防御系统共有两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先天性免疫,又叫自然免疫。先天性免疫反应会在人体被病毒、细菌、寄生虫等感染后迅速启动,主要作用是在“入侵者”进入人体时作出第一反应,  相似文献   

2.
蒋高明 《生命世界》2005,(10):91-91
2000多年前,北方的游牧民族与南方的汉民之间有一条人工修建的大墙,当大墙上狼烟四起的时候,一道道防线上的军士们都严阵以待。固守着这道大墙,原本并不擅长打仗的汉民一次次抵挡了来自草原上的精锐铁骑,这道大墙的保卫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不过,长城也有失误的时候。远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高内皮微静脉周围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网的形态、密度、排列方式及其空间联系,探讨高内皮微静脉周围网状的组织构筑与功能。方法:用镀银染色光镜观察法和冻裂割断扫描电镜观察法观察健康、成熟Wistar大鼠肠系膜淋巴结内高内皮微静脉的基质网状结构。结果:高内皮微静脉周围基质结构主要由密集、交织的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组成,并在高内皮微静脉周围形成轮样结构。结论:高内皮微静脉周围网状纤维形成网状纤维网,并与淋巴迷路周围的淋巴迷路周围的网状纤维网相连,可能是淋巴细胞归巢的重要通路。  相似文献   

4.
机体的固有免疫系统和获得性免疫系统可有效地抵御病原体的入侵,其中固有免疫系统的皮肤和黏膜屏障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1道防线,由吞噬细胞、NK细胞等介导的吞噬和杀伤作用构成了机体固有免疫的第2道防线。最近自噬体及自噬现象的研究发现,自噬作用参与了机体对病原体入侵的免疫防御过程,是主要的机体抵御病原入侵的第2道防线。  相似文献   

5.
<正>在加强看护病人中后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伴随着败血症的器官坏死。器官损伤和继发的器官坏死是由下例原因造成的:有毒氧基代谢物释放,各种炎症细胞蛋白酶的释放,免疫复合物的产生,凝结产物的形成。这些物质存在于血管中会导致微血管的栓塞,组织的局部缺血,细胞损伤,最终是器官坏死。在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的微废碎片是网状内皮系统的细胞消除的。在动物模型中网状内皮系统的  相似文献   

6.
细胞表面、结缔组织基质及细胞外液中存在一类高分子量粘着性糖蛋白,最近已确定其特点。这些蛋白质在细胞粘连、恶性变、网状内皮系统功能以及胚胎分化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最近,阐明细胞粘连、恶性变、止血、网状内皮系统的宿主防卫、结缔组织的结构等的分子机制的企图已与亚单位分子量为20~25万的糖蛋白联系了起来。目前认为此类蛋白质是密切相关的,被称为纤维结合素(fibronectins,以下简称 FN)。本文将综述 FN 的发现、结构及可能的生物学作用。  相似文献   

7.
牦牛骨胶对小鼠应激及免疫机能的功能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实验研究牦牛骨胶对小鼠应激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昆明小鼠为实验对象,观察小鼠负重游泳、耐缺氧、高温和低温存活时间,以及正常小鼠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能力和溶血素抗体水平。结果:灌胃牦牛骨胶能明显增强小鼠耐缺氧、耐寒、抗疲劳的能力,也能增强小鼠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明显升高免疫受抑小鼠的HC50,具有显著的抗应激和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也是人体免疫屏障的第一道防线。近期研究表明,皮肤并不是一个被动的免疫器官,它具有主动的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及免疫自稳功能,为皮肤免疫系统。皮肤共生微生物数量以万亿计,皮肤中T淋巴细胞数量是人体循环T细胞总量的2倍,皮肤相关疾病有1 000种以上,而皮肤中细胞成分与体液成分的互作机制十分复杂。现针对皮肤免疫系统功能进行研究成果的概述与待解问题的展望。  相似文献   

9.
1 导入新课本课独立成章,采用提问法导入。①人是否接触病原体就生病?为什么?②你曾接受过什么预防接种?其防病原理是什么?问题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和亲身经历,十分熟悉又答不准为什么,很自然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2 讲授2.1 人体的三道防线 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课本采用了三道防线的形象化语言,并配以插图。我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白纸,一分为三,分别写上“皮肤和粘膜”、“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然后引导学生回忆里面哪些内容曾学过,并回答有关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第1次出现的名词…  相似文献   

10.
<正>对粘膜免疫系统的研究是免疫学研究中的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组成部分。粘膜被覆于体内所有与外界相通的管腔的内表面,是大多数传染病和侵袭病的第一道防线。因此,粘膜免疫系统是预防医学所特别关注的领域之一。  相似文献   

11.
据云南省玉溪县农技站报导,该地1973年粘虫发蛾量比1972年多一倍,预测是个大发生年。但他们在党委领导下,充分发动群众,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在掌握粘虫发生规律的基础上,设立了三道防线,打好三个歼灭战,获得了粮食增产,取得了很大成绩。 第一道防线,以消灭粘虫蛾为主。主要采用以灯  相似文献   

12.
皮肤,作为人体防御的第一道防线,具有保护体内组织、排泄废物、调节体温、触觉刺激以及免疫功能。在人类生活、作业过程中,产生的汗渍、污垢,加之大气污染严重,导致有毒有害的理化因子和致病微生物在空气中浓度不断增加,粘附人体皮肤上,可致其损伤,降低屏障作用,为皮肤病的发生或加重创造条件。特别是在缺水或个体原因造成的无法洗浴情况下,个人卫生往往难以维持,极易导致皮肤病及皮肤外伤感染等,  相似文献   

13.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判断肿瘤细胞来源、分类及鉴别诊断中应用十分广泛。网状纤维作为细胞外间质成分,存在于人体各组织器官中,通过网状纤维染色观察网状纤维在肿瘤组织中的形态变化是肿瘤鉴别诊断中又一重要参与依据。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网状纤维染色,对一些不同类...  相似文献   

14.
用小白鼠和豚鼠对动物的实验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感染的研究结果表明,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起着重大的作用。用墨汁封闭网状内皮系统(RES),可使小白鼠出现以全身广泛出血为特点的典型钩体病变,并致死亡,对豚鼠则可大大加重感染严重程度。以卡介苗激活RES吞噬功能,则可明显提高动物对钩体的抵抗力,延迟死亡时间,减轻病变程度,降低,E亡率。上述结果提示激活RES功能有可能在防治人类钩体病及其肺大出血上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墨汁封闭RES小白鼠的实验性钩体感染还可作为一个较好的钩体病实验模型而用于药物防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正中科院动物所孙钦秒团队在抗病毒天然免疫新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据了解,天然免疫系统是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它首先通过模式识别受体与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相互识别,进一步激活一系列免疫反应。与此同  相似文献   

16.
天然杀伤(NK)细胞是1975年发现的。它在肿瘤免疫防御系统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可能是机件防御系统的第一道防线,是免疫监视受重视的一个机理。干扰素是活化NK的一个关键信号。有关干扰素本身对NK的增强作用,报道也不少。根据Senik等人的报道,干扰素对NK的激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  相似文献   

17.
厌氧棒状杆菌具有刺激网状内皮系统、抗感染、调节免疫反应、抑制肿瘤等一系列生物学活性。近年来制备的厌氧棒状杆菌菌苗作为肿瘤免疫治疗剂受到了重视。这类细菌的分类较混乱,1966年Prevot将其分为12个属,但其中不少为同义名。1972年Johnson和Cummins用细胞壁分析、DNA同源性以及血清学研究分为3大群4个血清学群;[即疮疱丙酸杆菌  相似文献   

18.
《生物磁学》2012,(25):I0001-I0001
真核生物的天然免疫系统是保护机体免受外来微生物侵害的第一道防线。天然免疫系统主要依靠为数很少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recognition receptors。RRRs)来识别细菌,病毒等外来微生物。自1989年Charles Janeway在冷泉港会议上提出模式识别受体假说以来,在高等动物中迄今已经发现了三大家族的模式识别受体,分别是Toll.样受体(TLR)、视黄酸诱导基因.样受体(RLR)和Nod受体(NLR)。  相似文献   

19.
胆碱能抗炎通路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胆碱能抗炎通路是调节免疫系统的一种神经生理机制,其在脾脏、肝脏和胃肠道等网状内皮系统通过释放乙酰胆碱抑制细胞因子的合成,控制炎症反应。乙酰胆碱与巨噬细胞和其他分泌细胞因子细胞表面的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相互作用,抑制致炎细胞因子的合成与释放,防止组织损伤。本文着重综述胆碱能抗炎通路调节炎症反应的神经生理机制及其在炎症性疾病中的干预价值。  相似文献   

20.
脓毒症是重症监护病房中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它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主要和病原微生物的清除、炎症反应、凝血功能等有关。中性粒细胞在固有免疫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机体防御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它可以通过吞噬、脱颗粒来抵抗病原微生物;此外,它还可以通过形成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ar traps,NETs)来捕获和杀灭病原体。NETs是由DNA骨架、组蛋白、颗粒成分以及胞浆蛋白组成的网状物。尽管已经有研究发现,NETs在脓毒症的发病过程中起到了对机体的保护作用,但也有证据表明,脓毒症时NETs的产生使得病情加重。现将就NETs的研究进展及其在脓毒症发病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