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文堂 《古生物学报》2003,42(3):305-316
二十世纪中叶以后,中、美寒武纪地层研究都有重大进展。三叶虫是寒武纪的重要化石,中、晚寒武世牙形石有显著的生物地层意义。二十世纪中叶国内研究寒武系的学者,认为北美寒武系与西欧及北欧的相似,与中国的差异较大。目前看来,北美东部斜坡相区的寒武系与西欧、北欧相似外,北美西部广大地区(包括阿拉斯加、加拿大及美国境内的落基山等地区),分别与西伯利亚,蒙古西北部一些地区,及我国华北、东北南部及华南等地区的寒武系关系较近。北美西部Nevada及Utah等地也显示地台区及斜坡相区的不同。文内对两个地区早、中、晚寒武世地层内相同的属或种,分别进行对比。两地区属种相同的数目,由老到新逐渐增多。岩石方面,也有相似之处,如Pioche页岩和馒头组的岩性,Notch Peak灰岩与凤山组藻类灰岩及Hales灰岩与华北晚寒武世的竹叶状灰岩等,都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2.
湘西北寒武系杷榔组出露较好,三叶虫化石十分丰富。文中报道描述了在花垣县排吾乡两个剖面的杷榔组泥页岩中采得的三叶虫两属两种Dinesus bura(Qiu,1980)和Eosoptychoparia guizhouensis Yuan in Zhang et al.,1980。本次研究将双岛虫属Dinesus在中国的地层延限下延至杷榔组(寒武系第二统第四阶)的中下部。这些新材料在湖南杷榔组的发现,扩大了这两属的地理分布范围,并提供了更多本区与其他地区的地层进行对比的材料。以上新发现更进一步丰富了寒武纪江南斜坡带杷榔组三叶虫动物群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湘西北寒武系杷榔组出露较好,三叶虫化石十分丰富。文中报道描述了在花垣县排吾乡两个剖面的杷榔组泥页岩中采得的三叶虫两属两种Dinesus bura(Qiu,1980)和Eosoptychoparia guizhouensis Yuan in Zhang et al.,1980。本次研究将双岛虫属Dinesus在中国的地层延限下延至杷榔组(寒武系第二统第四阶)的中下部。这些新材料在湖南杷榔组的发现,扩大了这两属的地理分布范围,并提供了更多本区与其他地区的地层进行对比的材料。以上新发现更进一步丰富了寒武纪江南斜坡带杷榔组三叶虫动物群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Arthricocephalites Chien et Lin in Lu et al.,1974产于湖南西部至贵州东部寒武系第2统杷榔组中,最早作为Arthricocephalus(Arthricocephalites)Chien et Lin in Lu et al.,1974亚属,据文献记载,该亚属具有极高的种级多样性,但其种级分类一直存在着争议,导致杷榔组生物地层划分亦不稳定。随着全球寒武系内部再划分与对比研究工作的深入进行,位于寒武系第2统第4阶的杷榔组三叶虫组合及其地层意义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近年来野外工作中在杷榔组多个剖面采集到的该亚属大量的化石标本,包括个体发育的系列标本进行整理、详细鉴定后,赞同亚属升级为似节头虫属Arthricocephalites,并确认该属并没有先前认为的具极高的种级多样性,超过了10个种,现厘定为1属2种,即模式种Arthricocephalites xinzhaiheensis Chien et Lin in Lu et al.,1974和Arthricocephalites intermedius Zhou in Lu et al.,1974。这两个种常见于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的杷榔组。Ar.intermedius(=Ar.jishouensis)也出现在北美格陵兰的Henson Glatsche组下部,具有较广的地理分布,是寒武系第4阶地层对比的重要化石。  相似文献   

5.
Arthricocephalites Chien et Lin in Lu et al.,1974产于湖南西部至贵州东部寒武系第2统杷榔组中,最早作为Arthricocephalus(Arthricocephalites)Chien et Lin in Lu et al.,1974亚属,据文献记载,该亚属具有极高的种级多样性,但其种级分类一直存在着争议,导致杷榔组生物地层划分亦不稳定。随着全球寒武系内部再划分与对比研究工作的深入进行,位于寒武系第2统第4阶的杷榔组三叶虫组合及其地层意义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近年来野外工作中在杷榔组多个剖面采集到的该亚属大量的化石标本,包括个体发育的系列标本进行整理、详细鉴定后,赞同亚属升级为似节头虫属Arthricocephalites,并确认该属并没有先前认为的具极高的种级多样性,超过了10个种,现厘定为1属2种,即模式种Arthricocephalites xinzhaiheensis Chien et Lin in Lu et al.,1974和Arthricocephalites intermedius Zhou in Lu et al.,1974。这两个种常见于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的杷榔组。Ar.intermedius(=Ar.jishouensis)也出现在北美格陵兰的Henson Glatsche组下部,具有较广的地理分布,是寒武系第4阶地层对比的重要化石。  相似文献   

6.
Arthricocephalites Chien et Lin in Lu et al.,1974产于湖南西部至贵州东部寒武系第2统杷榔组中,最早作为Arthricocephalus(Arthricocephalites)Chien et Lin in Lu et al.,1974亚属,据文献记载,该亚属具有极高的种级多样性,但其种级分类一直存在着争议,导致杷榔组生物地层划分亦不稳定。随着全球寒武系内部再划分与对比研究工作的深入进行,位于寒武系第2统第4阶的杷榔组三叶虫组合及其地层意义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近年来野外工作中在杷榔组多个剖面采集到的该亚属大量的化石标本,包括个体发育的系列标本进行整理、详细鉴定后,赞同亚属升级为似节头虫属Arthricocephalites,并确认该属并没有先前认为的具极高的种级多样性,超过了10个种,现厘定为1属2种,即模式种Arthricocephalites xinzhaiheensis Chien et Lin in Lu et al.,1974和Arthricocephalites intermedius Zhou in Lu et al.,1974。这两个种常见于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的杷榔组。Ar.intermedius(=Ar.jishouensis)也出现在北美格陵兰的Henson Glatsche组下部,具有较广的地理分布,是寒武系第4阶地层对比的重要化石。  相似文献   

7.
“最早期骨骼化石分类及生物地层”专题讨论会决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际地科联寒武纪分会及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工作组1986年5月11日—18日在瑞典乌普萨拉召开的“最早期骨骼化石分类及生物地层”专题讨论会决议。 (1986年5月20日) 这一报告记载了乌普萨拉专题讨论会的活动及一些决议。这一草案在会议最后一天散发给与会人员并作了讨论。其中的观点不一定是每一位代表的看法。这一草案主要记述专题讨论会得到的进展并提出对早期骨骼化石将来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贵州清镇早寒武世早期藻类化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贵州清镇阿坝寨震旦系一寒武系界线剖面,寒武系底界附近的燧石岩石薄片中,发现的一种保存很好的藻类化石——一种内部具浓密胶状物质的多细胞球形群体化石。它不同于以往在前寒武纪发现的所有藻类化石,故建新属 Symphysosph(?)era gen.nov.(属型种 Symphy-sosphaera radiaalis gen.et sp.nov.)。文中详细比较了新属和几个已知属的区别及可能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9.
固着器(holdfast)或附着盘(attached disc)是寒武系棘皮动物始海百合类固着器的两个称谓,用于吸附固着在泥砂质海底或其他动物体上。寒武系棘皮动物始海百合类固着器与茎连在一起,但其形态构造,特别是功能作用和茎不一样,应作区别于茎的独立器官。贵州寒武系棘皮动物始海百合类化石十分丰富,大部分属种具有固着器。可分为长茎小固着器及短茎大固着器两种类型。前者包括凯里生物群中的卢氏中国始海百合(Sinoeoc-rinus lui)及杷榔动物群中俞氏贵州始海百合(Guizhoueocrinus yui),后者以球形球状始海百合(Globoeocrinus glob-ulus)为代表。少数球形球状始海百合固着器与围岩之间存在过渡带,证实寒武纪早期始海百通过固着器分泌胶质固着在基质上的推论。贵州寒武纪始海百合类固着器幼年期大,可能是为了固着器帮助其稳定,成年期相对变小。固着的基质为软泥沙和生物化石腕足类、三叶虫、软舌螺的骨骼碎屑。贵州寒武系始海百合类固着器是棘皮动物海百合亚门的最原始的固着器官,它的特征及固着基质为棘皮动物海百合亚门的固着器及固着方式、固着基质的变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相似文献   

10.
固着器(holdfast)或附着盘(attached disc)是寒武系棘皮动物始海百合类固着器的两个称谓,用于吸附固着在泥砂质海底或其他动物体上。寒武系棘皮动物始海百合类固着器与茎连在一起,但其形态构造,特别是功能作用和茎不一样,应作区别于茎的独立器官。贵州寒武系棘皮动物始海百合类化石十分丰富,大部分属种具有固着器。可分为长茎小固着器及短茎大固着器两种类型。前者包括凯里生物群中的卢氏中国始海百合(Sinoeoc-rinus lui)及杷榔动物群中俞氏贵州始海百合(Guizhoueocrinus yui),后者以球形球状始海百合(Globoeocrinus glob-ulus)为代表。少数球形球状始海百合固着器与围岩之间存在过渡带,证实寒武纪早期始海百通过固着器分泌胶质固着在基质上的推论。贵州寒武纪始海百合类固着器幼年期大,可能是为了固着器帮助其稳定,成年期相对变小。固着的基质为软泥沙和生物化石腕足类、三叶虫、软舌螺的骨骼碎屑。贵州寒武系始海百合类固着器是棘皮动物海百合亚门的最原始的固着器官,它的特征及固着基质为棘皮动物海百合亚门的固着器及固着方式、固着基质的变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相似文献   

11.
微型腕足动物化石镇巴始壮贝Eohadrotreta zhenbaensis常见于陕南、峡东水井沱组与黔东麻江九门冲组等地寒武纪地层中,在贵州松桃盘信寒武系第二统清虚洞组薄层灰岩中为首次发现。通过与华南其他地区E. zhenbaensis的背壳长宽比及中隔板等结构特征比较,发现松桃盘信清虚洞组E. zhenbaensis与浅水扬子地台的陕南、峡东地区的E. zhenbaensis壳体内部特征较为相似,包括肉茎孔形成阶段、肉茎孔封闭阶段及交互沟伸长阶段3个生长发育阶段标本,与较深水过渡区麻江的E. zhenbaensis略有差异。贵州松桃盘信寒武系第二统清虚洞组E. zhenbaensis的发现,扩展了该属化石在华南寒武纪第二世的古地理分布,丰富了该组腕足动物组成面貌,为研究E. zhenbaensis形态结构特征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12.
宽背虫属Bathynotus (Hall, 1859)广泛分布于劳伦古大陆、中国华南地区、澳大利亚和西伯利亚, 为寒武纪第二世末期最重要的标志性三叶虫之一,已成为寒武系划分的重要指示化石。其模式种B. holopygus以其狭长的颊刺、胸轴宽, 第11节肋刺巨大, 第12、13节肋刺不发育为主要特征;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仅分布于华南和北美, 在华南主要见于寒武系扬子区与江南区之间过渡区的黔东地区。B. holopygus产出地层延限较窄, 仅见于寒武系第二统第四阶顶部。本文所描述的部分标本采自贵州剑河八郎苗板坡剖面苗岭统及乌溜阶界线之下2 m左右, 是在该地的首次报道, 也是全球仅有的第4个产地。笔者通过数理统计值分析进一步描述B. holopygus的特征和发育趋势, 为进一步属种研究提供新材料; 根据新发现的唇瓣标本进一步推测其唇瓣与腹边缘为愈合状态。  相似文献   

13.
绪言寒武系最先是赛德维克(A.Sedgwick)于1836年在英国的西南部确定的,后来又由莱伊尔(C.Lyell)于1842年在该地的工作加以确证。地球所有大陆突出部分的寒武系几乎已经全部为近百年来的许多资料所确定,但是,真正利用生物遗迹来研究寒武系则在19世纪末叶,特别是在20世纪初叶,当古生物学的发展对此提供了可以作为根据的标准化石的时候才开始的。撇开需要作特殊考虑的对于苏联寒武系研究的历史叙述不谈,我们必须指出,在欧亚大陆上寒武系出露于许多广大的地区,而且岩性是极其多样化的,有些地方厚度很大,同时,寒武纪沉积与常常和它们紧密接触的前寒武纪沉积岩的分界,在许多地区都还存在着争论与意见分歧。在苏联,和在国外一样,从往往遭受变质的古老岩系中把寒武纪沉积划分出来的工  相似文献   

14.
近期在贵州剑河八郎地区寒武系甲劳组发现了具软躯体的多门类化石,其中三叶虫最为丰富,计有6属7种,包括Fuchouia(Parafuchouia)transversa Lu et Qian in Zhang et al.,1980,Fuchouia(Parafuchouia)limbata Zhou in Lu et al.,1974a,Oryctocephalus sp.,Kooteniasp.及Jialaopsis latus Chien et Zhou in Lu et al.,1974a,Solenopleurinacf.xingrenensis Zhou(Chow)in Lu et al.,1974b和Probowmania(?)sp.,分属耸棒头虫目和褶颊虫目,以耸棒头虫目Fuchouia(Parafuchouia)为主。Oryctocephalus和Probowmania在寒武系甲劳组尚属首次报道,Probowmania在剑河八郎甲劳组中的报道是目前该属在贵州地区的最高层位。同时也确认了黔东南地区甲劳组的Fuchouia(Parafuchouia)三叶虫带为该地区寒武系最高三叶虫带,为国内外寒武系三叶虫同期地层划分及对比提供了材料。研究不仅丰富了丹寨-剑河寒武系甲劳组三叶虫组合,而且为研究Probowmania和Oryctocephalus的演化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库鲁克塔格地区的寒武纪地层,早在1928—1932年间,诺林(E.Norin)曾作过不少工作,并将本区寒武系命名为“突尔沙克塔格建造”(E.Norin,1937),标准剖面地点在库鲁克塔格西部的突尔沙克塔格及却尔却克山一带。所采化石经丘迪生(G.T.Troedsson,1937)研究,判定动物群的时代为晚寒武世,其中以三叶虫为主。张日东、俞昌民等(1959)根据莫合尔山北坡所测的寒武系剖面,划分为三个统:即突尔沙克塔格统(上统)、莫合尔山统(中统)及西大山统(下统)。近年来,新疆地质局等单位组成的新疆前寒武纪地质研究组,及章森桂、高振家(1981)根据莫合尔山北坡及西大山的下寒武统剖面,将原来的西大山组一分为二。下寒武统上部仍沿用“西大山组”一名,仅限于代表下寒武统上部的一套碳酸盐岩;而下寒武统下  相似文献   

16.
首次报道贵州剑河八郎地区寒武系甲劳组下部粉砂质、砂质页岩中的太阳女神螺类化石小厄兰岛螺属(Oelandiella Vostokova,1962)1相似种:Oelandiellacf.accordinonata(Runnegar and Jell,1976)emended Yang et al.,2012。剑河甲劳组Oelandiella可见较为显著横过背脊并在壳体两侧对称的同缘褶,推测其可能是在正常浅海环境中形成,因此,该化石的发现和研究将有助于了解甲劳组的沉积环境,为深入探讨其沉积环境提供新的证据。同时,确认寒武系第三统台江阶的甲劳组是Oelandiella在黔东地区的最高产出层位,为研究寒武纪太阳女神螺类软体动物的分类、演化等提供更多的化石材料。  相似文献   

17.
贵州三都和都匀寒武纪三叶虫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贵州南部的寒武纪地层相当发育,但是有关这方面的报导还不很多。1954年卢衍豪介绍了张兆瑾、李树勳采自贵州三都寒武纪的三叶虫动物群,计有下列诸种属:  相似文献   

18.
早在上一世纪,人们对怎样放置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最为合适这个问题就发生了兴趣,然而,直到本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由于各种新发现和新技术的相继问世,这种兴趣才被极大地激发起来。1972年,国际地层委员会(ICS)建立了前寒武系一寒武系界线工作组。这个组织独立于前寒武系一寒武系地层分会之外,但和所有各系的工作组一样,直接对ICS负责。  相似文献   

19.
寒武纪大爆发是生命演化史上重要的创新事件.我国澄江动物群(距今约5.18亿年)代表了寒武纪大爆发的高潮,而产自寒武系最底部,时代上早于澄江动物群的宽川铺生物群(距今约5.35亿年)则为研究寒武纪大爆发的第一幕提供了重要的埋藏窗口.宽川铺生物群产自陕南宁强、西乡等地寒武系底部宽川铺组钙质磷块岩和磷质碎屑灰岩中,以保存了大...  相似文献   

20.
等刺虫(Isoxys)是寒武纪海洋中一类分布广泛的双瓣壳节肢动物,在北美、欧洲、澳大利亚、西伯利亚及中国均有发现,但延续时间并不长,目前已经描述了16个已命名的种以及一些未定种化石。等刺虫在我国扬子地台云南滇东地区、贵州凯里、湖北长阳等地寒武系第二、第三统均有发现。文中报道的等刺虫发现于山东省临沂市刘庄镇馒头组顶部,没有保存软体部分,被命名为一个新种Isoxys shandongensis Wang and Huang sp.nov.。同时,对美国寒武系Spence页岩保存的未定名等刺虫软体部分特征进行修订,并进行形态比较。等刺虫的新发现对探讨这类常见的寒武纪节肢动物的演化、分布和多样性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