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毒液在毒蛇捕食行为中是重要且有限的资源,对不同状态的猎物进行差异化的毒液输出(毒液衡量)于毒蛇具有适应意义.蝮亚科Crotalinae蛇类具备感知热信号的红外系统,能对猎物体温进行差异化识别.毒液系统与红外系统均主要用于蝮亚科蛇类的捕食行为中,但2套系统间的互作却研究较少.实验使用化冻乳鼠作为猎物,将不同温度的乳鼠提供...  相似文献   

2.
听觉对鸟类的生存至关重要,仅次于视觉。利用听觉,鸟类可感知各种声音信息,进行种间识别、发声学习、回声定位、迁徙定向等活动。鸟类的听觉器官和哺乳类一样,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鸟类的外耳无明显的耳壳。除少数鹑鸡类、  相似文献   

3.
梁运飞 《蛇志》2006,18(2):85-91
许多蛇类,例如响尾蛇属,洞蛇属,饭匙倩蛇属,竹叶青蛇属和蝮蛇属等在头部具有一对能在黑暗中探测和捕获猎物的凹陷器官。这种凹陷器官对红外射线非常敏感,因此也称为红外线感受器官。凹陷器官在中间部位被一层约为15μm厚的薄膜(红外线感受膜)分隔为外腔和内腔,红外线感受膜由三叉神经节中的特化假单极神经细胞(红外线感受细胞)的外周轴突所支配,红外线感受膜内相邻的游离神经末梢聚合形成约40μm直径的团块,构成了基本的红外线感受野单元。三叉神经节中的红外线感受细胞的中枢轴突投射到同侧延髓中的三叉神经束外侧降核,该神经核团为此类蛇属所特有。从三叉神经束外侧降核二级神经元发出的轴突投射到对侧视顶盖。由于蛇类不具有分化的半球新皮质,因此视顶盖为红外线感受系统的感觉与行为的整合中枢。在三叉神经节,延髓三叉神经束外侧降核及视顶盖均可记录到神经细胞对红外线刺激的反应电位,从而可观察红外线刺激强度与各级红外线感受神经元反应强度的关系。本文简述了蛇类红外线感受系统的形态学和生理学特征及其研究进展,并且探讨了利用蛇类红外线感受系统作为生物体接受外气功研究的实验动物模型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视觉运动信息的感知过程,包括从局域运动检测到对模式整体运动的感知过程.我们以蝇视觉系统的图形-背景相对运动分辨的神经回路网络为基本框架,采用初级运动检测器的六角形阵列作为输入层,构造了一种感知视觉运动信息的简化脑模型,模拟了运动信息应该神经计算模型各个层次上的处理.该模型对差分行为实验结果作出了正确预测.本文并对空间生理整合的神经机制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地磁场是地球重要的物理场,它不仅能保护地球生物免受太阳风及其他宇宙射线的伤害,阻挡地球生命赖以生存的大气圈和水圈被剥蚀,为地球生物提供一个温和的生存进化环境,而且其强度、偏角和倾角能为动物迁徙提供定位导航参考。目前,行为学研究已经发现许多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哺乳类等动物都能够利用地磁场导航。动物感知地磁场的磁感受器(magnetoreceptor)、磁信息的感知机制和信号传递通路一直是动物地磁导航研究的焦点和难点,但目前对它们的了解并不十分清楚。基于国内外学者最近的研究成果,本文首先介绍三种主要的磁感知机制及其相应的证据:电磁感应、基于光受体的磁感知及基于磁铁矿纳米颗粒的磁感知。其次,总结鸟类基于光受体和磁铁矿纳米颗粒的磁感知神经通路和相应的磁信息响应脑区:(1)眼睛视网膜上光依赖的磁感受器——隐花色素通过视觉通路与大脑联系获取准确方向信息;(2)上喙或内耳中的磁铁矿纳米颗粒磁感受器,通过三叉神经或内耳听壶传入神经将感知的磁场强度信息传至脑干前庭区域,获得"导航图"信息。最后,简要总结近年来哺乳动物地磁导航的研究进展,并指出动物地磁导航研究当前亟待解决的几个重要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6.
蝮蛇是我国剧毒蛇类中分布最广的一种[1]。蝮蛇咬伤为我国广大农村常见的危害较大的外伤性中毒性急症。如救治不及时可致残,甚至死亡。我院地处江西省花鼓山矿区,蝮蛇咬伤是我院常见急症,自1997~2011年共收治蝮蛇咬伤650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2014年7月24日,于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28°37′N,120°36′E,海拔339 m)发现1号雄性活体蛇类标本,经查阅文献和鉴定,确认为角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cornutus),系华东地区及浙江省蛇类属、种的地理新分布,也是我国发现角原矛头蝮仅有的第5个分布点。本次采集的角原矛头蝮标本全长615.0 mm,头长26.0 mm,体长484.0 mm,尾长105.0 mm。头呈三角形,头颈部区分明显,上颌1对管牙,鼻眼间有颊窝,颊窝由3片大鳞围成,其中1枚为第2上唇鳞。上唇鳞10枚,鼻鳞与第1上唇鳞分离。下唇鳞14枚。舌前段2/3为黑色,后  相似文献   

8.
蝮蛇Agkistrodon blomhoffii brevicaudus别名:秃灰蛇、土公蛇、草上飞等各地不一。为一种管牙类毒蛇。隶属于蝰科蝮亚科蝮蛇属。早在三千年前以“虺”(音毁)一名见于《诗经》、《楚辞》之中。蝮蛇短尾亚种分布于我国广大地区,除青藏高原、东北北部、西北地区及两广尚未发现外,其余各地均可见到。为我国剧毒蛇类中分布最广的一种,而且在某些分布区里因数量极多而占优势。故蝮蛇伤病例占我国蛇伤病例总数一半左右。各地区的蝮属蛇类在形态及毒力大小上有差别:分布于西北地区的是中介蝮;东北北部的是蝮蛇乌苏里亚种及黑眉蝮。1980年赵尔宓氏…  相似文献   

9.
《蛇志》2018,(3)
正相关资料显示,在我国有毒蛇50多种,每年被毒蛇咬伤病例在50万人次以上,死亡率为5%~10%,致残率为25%~30%~([1])。而蝮蛇在我国是分布最广的一种蛇类,蝮蛇伤是夏秋季常见的危急症,其具有发病急、病程短、病势变化快等特点~([2]),一旦被蝮蛇咬伤,蛇毒素经伤口吸收迅速,常引起伤肢肿胀明显,疼痛剧烈,即使应用抗蝮蛇毒血清及其他解毒药物后,伤肢肿胀疼痛仍不易缓解~([3]),是蝮蛇咬伤患者的主  相似文献   

10.
动物对不同的感觉刺激产生不同的行为反应,这对动物生存至关重要。关于其神经机制的研究,之前的工作多集中在感觉系统信息处理方面。但视觉刺激所包含的行为意义是怎样被大脑处理的,大脑处理后又如何根据刺激的行为意义调控行为的发生尚不清楚。为了更好地解析行为选择的神经机制,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杜久林组姚园园等利用斑马鱼的逃跑环路为模型,研究了不同行为意义的视觉刺激引起不同行为反应的神经机制。首先,他们发现斑马鱼仅对危险性而非非危险性视觉刺激产生逃跑行为,且这一行为控制发生在视觉信息由视觉中枢向逃跑命令神经元传递的阶段(即视觉-运动信息转换阶段)。其次,发现下丘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和后脑甘氨酸能抑制性神经元组成"开关"样功能模块控制这一行为选择。进而,他们发现这一"开关"样功能模块对危险性和非危险性视觉刺激的不同控制是由这些神经元的视觉反应特性实现的。这一工作揭示了神经调质系统在行为选择中的作用,增加了人们对感觉–运动信息转换控制的认识。该工作发现的神经调质系统响应感觉刺激这一功能特点可能是大脑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神经机制,即神经调质系统接受和处理感觉刺激所携带的行为意义,进而通过调节感觉-运动神经通路,帮助动物作出相应的行为选择。这一工作为课题组提出的"Bi-modal Brain Function Hypothesis"提供了进一步的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11.
蛇类因其独有的形态、行为及生理特征而受到研究者的关注。麻醉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是对蛇类进行很多其他实验的前提。然而,目前对蛇类等非模式动物的麻醉方法研究远不及标准实验动物(如小鼠)成熟。本文以短尾蝮蛇Gloydius brevicaudus气体麻醉为例,介绍一种适用于蛇类的安全麻醉方法,以有利于相关动物学研究的顺利开展。以预麻醉、诱导麻醉和苏醒3个步骤分别记录到的时间作为数据参数分析,20号短尾蝮蛇样本达到完全麻醉状态平均需要时间33.05 min,对异氟烷耐受性强的个体在1 h内也能麻醉完全,平均苏醒需要的时间为41.80min。麻醉用的时间越长,苏醒需要的时间也越长,进行相关实验操作需要综合考虑麻醉和苏醒的时间。  相似文献   

12.
视觉交变现象是视觉感知研究中一个有趣而至今尚未得到圆满解释的问题。多数学者认为交变感知的出现是由于图形-背景之间的交替。Dodcoell认为,象Necker立方体、Schroder梯子、Mach书和蜂窝图之类交变图产生的交变感知,是由于视觉系统中“边”或“线”之类特征检察器疲劳(衰退)引起的。而Vickers认为交变现象是视觉系统中对图形-背景的一种决策过程。本文从神经动力学方程出发,构造一个理论模型,解释视觉感知中的交变现象。设视觉系统由三层不同功能的神经细胞组  相似文献   

13.
特征绑定问题(the binding problem)是物体识别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视觉科学研究的最重要问题之一。视觉系统在加工物体信息的过程中,需要将在早期加工阶段中彼此独立编码的视觉特征整合成完整统一的物体,这一加工过程被称为视觉特征绑定。本文首先介绍了视觉特征绑定的基本概念以及绑定机制是否存在于视觉系统中的理论及实验争论。尽管大量研究发现在视觉系统中存在同时加工两种及以上特征的神经元,但这些证据并不能证明特征绑定是基于这些双选择或多选择神经元的一种完全自动化、自下而上的加工过程,错误绑定现象的存在更加证明了特征绑定涉及更复杂的编码加工过程。其次,本文回顾了关于视觉特征绑定神经机制的研究及理论争论。视觉系统对特征的绑定,尤其是主动绑定过程(例如特征错误绑定过程)不仅需要自下而上的信息输入,更加依赖于自上而下的反馈调节信息的调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神经振荡与特征绑定的关系,这些研究发现神经同步振荡可能直接决定视觉特征的绑定过程。最后,本文总结并讨论了以往研究的局限并展望了这一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蝮蛇是蛇类中营养较丰富的蛇种,蛇肉中含有能增加脑细胞活力的营养素和能帮助消除疲劳的天门冬氨酸。所以,蝮蛇制品日益畅销。浙北蝮蛇素以体大、个肥、产毒量多而深受许多养殖场青睐,以此蛇制成的蝮蛇盘干更是制药厂的上等原料。蝮蛇产毒量多(每月1次、每年可取5~...  相似文献   

15.
视觉加工的核心是对视觉场景中与认知行为相关的客体进行区分与识别。自然情境下的视觉输入往往由极为复杂的三维场景信息组成,包含多个视觉客体。一般认为,视觉轮廓信息是对视觉图像进行划分,识别客体的重要依据。为此,视觉科学家们对视觉轮廓加工的认知神经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然而,这些研究往往仅仅集中于轮廓加工的某一方面或特定阶段,迄今尚未有学者针对关于轮廓加工的研究结果进行系统性的总结。我们提出,视觉轮廓加工共包括轮廓检测、轮廓从属判断、轮廓整合三个相互作用的关键性阶段,并在综合现有电生理、人类脑成像及脑电研究证据的基础上,分别对这三个阶段对应的神经生理特性、加工机理与信息交互机制进行探讨。最后,我们列举了进一步研究轮廓加工认知神经机制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相似文献   

16.
肠道(gut)是机体与外界交流的重要器官,吸收营养并排出废物,在维持机体稳态和生理功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肠道中存在丰富的细胞类型和神经信号分子,研究表明,肠道细胞上的特定受体能够被食物激活,从而感知味道和营养成分,并将信息直接或间接向大脑传递。肠道感知(intestinal perception)是自然界多种生物中普遍存在的感觉系统,具有物种保守性。因此,肠道感知相关的研究,对理解物种的进化和生物在自然界中的适应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肠道不同物质感知的分子及环路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综述,为进一步研究肠-脑轴神经环路在生物个体进化中的作用及生物的物种-环境共生进化的理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蛇毒与细胞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刚  邓立普 《蛇志》2009,21(2):123-125
全世界共有蛇类2500余种,其中毒蛇约650余种,估计每年被毒蛇咬伤的人数在30万以上,死亡率约为10%。我国蛇类有160余种,其中毒蛇约有50余种。剧毒、危害剧大的有10种,如眼镜蛇王、金环蛇、眼镜蛇、五步蛇、银环蛇、蝰蛇、蝮蛇、竹叶青、烙铁头、海蛇等,咬伤后能致人于死亡。我国两广地区蛇害严重,每年蛇咬伤的发病率约为25/10000。蛇毒的成分比较复杂.主要由蛋白质、多肽类和多种酶类组成。蛇毒对机体的作用比较复杂,按其有毒成分的毒理作用可分为神经毒、血循环毒和混合毒三类。银环蛇、金环蛇、海蛇的蛇毒主要含神经毒,其主要作用特点为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阻断神经一肌肉接头的冲动传递而导致呼吸肌麻痹,是蛇伤致死的主要原因;蝰蛇、五步蛇、烙铁头和竹叶青的蛇毒主要含血循环毒,包括心脏毒、凝血毒、溶血毒、蛋白水解酶、透明质酸酶等;眼镜王蛇等蛇毒属于混合毒,此类蛇毒既含神经毒成分,又含血循环毒成分。  相似文献   

18.
视觉感知的一系列研究都支持大范围拓扑感知的理论.拓扑性质作为整体性质,是视觉感知的基础.视觉对图形拓扑特征差异的感知要优先于对局部特征差异的感知.采用Y迷宫研究了小鼠对不同拓扑性质图形的识别.训练小鼠学习识别圆环和实心矩形这一对拓扑性质不同的图形,之后用拓扑特征相同或不同的其他图形测试小鼠,这些图形包括空心矩形、实心圆、缺口的圆环、缺口的空心矩形.实验结果表明,学会识别圆环(奖励)和实心矩形(无奖励)的小鼠无法区分实心圆和实心矩形以及圆环和空心矩形,但是能够分别从缺口圆环、缺口的空心矩形、实心圆与空心矩形组成的图形对中识别出空心矩形.因此证实了小鼠的视觉系统能够感知拓扑特征的差异并且具有对拓扑性质的概括能力.结果为拓扑知觉对视觉系统来说是基本的这一假设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9.
基因组程序化表达调控与生物体形态结构发生的相互对应是图式遗传学和系统生物技术研究复杂生物系统的核心。基因-蛋白质表达与神经-内分泌信号,构成生物系统发生演变的双向调控过程是生物信息控制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变的基础。细胞信号传导与基因差异表达调控是从基因、细胞到器官的细胞动力学转换系统,是基因、蛋白质、脂类等生物高分子相互作用与细胞再生、分化、迁移、凋亡的程序化调控节律,也就是基因定位图谱-细胞定位图谱的基因组-蛋白质组与生物体的细胞节律-形态的发生转换过程。  相似文献   

20.
地磁场和生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一个很有趣的未解之迷。虽然对地磁场的生物学作用至今还知之不多,不过近来有关鸟类利用地磁场信息定向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很多鸟类能够对地磁场和外加磁场信息做出反应,这些反应可能通过磁场&#8722;生物化学过程介导。对此,目前有两种被广为接受的解释,一种认为在鸟喙上方存在一个磁场信息感受器,另一种认为通过视觉成像系统感受磁场信息。另外,最近研究发现磁场信息的感知分析功能有明显的单侧优势特征。虽然目前有关鸟类利用磁场信息定向的研究取得了很多进展,但是要想解释并利用鸟类的磁场定向功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本文结合最近的研究发现对这一有趣的问题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