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2.
本文对我国云南南部的白须长臂猿(H.leucogenys)染色体的G带、C带、晚复制带及Ag-NORs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它的2n=52,核型公式为44(M或SM)+6(A),XY(M,A)。C带表明一些染色体着丝点C带弱化;有的染色体出现插入的和端位的C带;X染色体两臂有端位C带,Y染色体是C带阳性和晚复制的。Ag-NORs的数目,雌体有4个,雄体有5个,Y染色体上具NOR。本文对白颊长臂猿与其它长臂猿间的亲缘关系、核型进化的可能途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4.
《四川动物》2016,(6)
为帮助改善动物园人工繁育的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颊长臂猿Nomascus leucogenys的饲养环境,本实验尝试研究玩具丰容对其行为的影响。2014年7—8月,对北京动物园的1个白颊长臂猿种群(5只个体)中的2只进行玩具丰容,通过焦点取样法和瞬时记录法对白颊长臂猿的18种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并使用配对t检验对丰容前期、丰容期各行为的持续时间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丰容期白颊长臂猿的多项日常行为均有显著的提高或下降,其中受游客干扰行为显著下降而探求行为增加,但探求行为的增加持续时间不超过4 d。结果表明,玩具丰容能够影响白颊长臂猿的行为且丰容效果有个体差异。玩具丰容能够一定程度增加白颊长臂猿探求行为并减少其对游客的注意,但是效果会随时间减弱。 相似文献
5.
四川南充白颊噪鹛的繁殖行为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9年2~6月,在四川省南充市市郊观察了白颊噪鹛(Garrulax sannio)的繁殖行为。结果显示,白颊噪鹛的营巢成功率为73.3%,影响其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巢位及巢的稳固因素、隐蔽因素、食物因素;孵化期亲鸟的离巢时间随着孵化天数的增加而减少,离巢次数随着孵化天数的增加而增加;育雏期亲鸟喂食频次随着雏鸟日龄增加而增加,且在日间各时段的喂雏次数不同,在7:01~10:00时和17:01~19:00时喂食频次最高,在6:30~7:00时和10:01~14:00时最低;育雏期雏鸟的外部形态变化明显,体长及外部器官的形态学参数可以用Logistic曲线方程很好地拟合,雏鸟体重和各器官的生长曲线在10.5日龄前呈S型;白颊噪鹛的繁殖成功率为23.1%。 相似文献
6.
白颊噪鹛繁殖习性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56年3—6月,在成都北外昭觉寺对白颊噪鹛(Carrulax sannio oblectans)的繁殖习性进行了初步观察,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一、繁殖期 3月中、下旬,白颊噪鹛双双成对地结成4—10只左右的小群,活动于竹林、树林或灌丛间,鸣声比平常多而急促,相邻鸟群间也常相互呼应,作“吉呀!吉呀!”的叫声,此起彼伏,极其噪杂。在地面觅食或停息树上时,常作低微的“嘘!嘘!”声。 3月底至4月初,曾见在林间啣取草等筑巢材料,6月上旬见有巢雏。在东郊,迟至6月初仍有啣草筑巢的,可见白颊噪鹛在成都地区的繁殖期为3—7月。 相似文献
7.
月经周期监测可以有效用于非人灵长类动物迁地保护中的繁育管理。本研究采取非损伤取样法收集了成都动物园1对黄颊长臂猿(Nomascus gabriella)1年的粪便样品,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了粪便中雌激素(E1G)、孕酮(P4)和睾酮(TEST)含量。经统计分析,发现雌性11个完整月经周期中雌激素和孕酮都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变化,月经周期平均长度为(23.3 ± 3.1)d(21 ~ 31 d),与据雌激素双峰间隔时间推算的月经周期(21.3 ± 3.8)d间无显著差异性(Z =﹣1.562,P = 0.133),也与据孕酮变化规律推算的(20.9 ± 2.2)d间无显著差异性(Z =﹣1.693,P = 0.101);此外,还发现雌性的卵泡期长度为(7.9 ± 2.4)d,黄体期为(13.4 ± 2.8)d。根据卵泡期雌激素变化规律,可以对雌性发情高潮期进行预判,并指导对黄颊长臂猿进行配种;也可以基于黄体期孕酮水平对雌性是否怀孕进行初步诊断。雄性粪便中睾酮未呈现出明显周期性变化,雄性睾酮与雌性雌激素间也不存在相关性(r = 0.139,P = 0.097)。结果表明,黄颊长臂猿具有与其他灵长类动物相似的月经周期;该雌性个体的月经周期比较明显,且具规律性;月经周期性的性激素指标可以对黄颊长臂猿乃至其他灵长类动物的不孕不育进行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8.
9.
2017年10月-2018年9月,采用瞬时扫描法和目标取样法对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高淳湿地研究中心的南黄颊长臂猿Nomascus gabriellae季节性活动节律进行观察研究,共计扫描4 369次,观察时间累计1 092 h,得到行为数据26 208个,将其行为划分为取食、休息、运动、社会、交配和其他6种。结果表明,休息和运动是南黄颊长臂猿各季节的主要行为类型,其次为取食和社会行为。各行为在不同季节具有明显的节律性,休息一般出现在晨昏和正午;而运动一般出现在上午和下午;取食在各季节存在2个明显高峰,受饲养员喂食时间和频次的影响较大,表现为休息-运动-取食-休息-运动-取食-休息的行为模式。Kruskal-Wallis H分析结果显示,南黄颊长臂猿在不同季节和相同季节不同时段的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秋、冬季的取食行为明显高于春、夏季,而休息和运动相反。温度、日照、天气、游客量、饲养员日常操作等均影响南黄颊长臂猿的活动节律。 相似文献
10.
<正>2000年版《中国鸟类野外手册》对白颊鹎的分布是这样描述的:在中国尚无记录,但指名亚种肯定见于喜马拉雅山脉东段西藏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以东地区。常见于山麓地带海拔300~1800米的干热河谷。西藏观鸟之旅青藏高原有着独特的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但由于其地理位置、交通状况、海拔较高及特殊气候等诸多不便因素,加上过去人们对西藏鸟类的研究资料比较少等原因, 相似文献
11.
高黎贡山大塘白眉长臂猿春季栖息地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3月9日~4月6日,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大塘片区调查白眉长臂猿生境利用行为.设置利用和可利用样地各30个.对定性因子的检验和Bonferroni置信区间分析表明,大塘片区白眉长臂猿偏爱在东坡 (阳坡) 和中下坡位活动.定量因子分析表明,利用和可利用样地中共有5个因子存在显著差异 (坡度、距水源距离、距道路距离、灌木平均高度和藤本密度).回归检验结果显示,坡度和藤本密度为影响大塘片区白眉长臂猿生境利用的主要因子.大塘片区白眉长臂猿对地理空间的选择反应了避风和趋向阳光的需求.在大塘,白眉长臂猿适宜栖息的植被有较高的均匀性.白眉长臂猿对高大乔木具有依赖性和选择偏好,对林下竹灌层的选择不高与植被分布均匀和人为干扰强度较小有关.藤本植物是白眉长臂猿在乔灌层之间活动的主要交通媒介和连接纽带. 相似文献
12.
13.
黑长臂猿交配行为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动物园,笔者曾先后观察过人工饲养成长的长臂猿多次交配,现将其交配行为观察简报于后。 1981年12月11日上午10:30,天气晴朗,将1号雄性黑长臂猿Hylobates con-clolr concolor(1972年从绿春县购进)和2号雌黑长臂猿(1975年从绿春县购进)合笼配对饲养,两猿相见于户外运动场,围有铁栅栏(长4米,宽4米,高5米),时雌猿臀部不时地抖颤(发情时的性欲表现),当时雌猿年龄约8岁多,其背、腰、骶部和 相似文献
14.
黑长臂猿月经周期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臂猿与其它类人猿和人类一样具有明显的月经周期,研究它的月经规律,将为生殖生理学、内分泌学和计划生育等学科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我园饲养的二号雌性黑长臂猿Hylobates ccncolor ccncolor于1975年10月购自绿春县,估计当时年龄约1.5岁,至1981年3月约7岁,体重约10—12公斤,体毛颜色由黑色逐渐变为幼体时的浅黄色。从1981年5月13日第一次月经来潮起,至1986年5月9日止连续观察了五年,共记录到72次行经(71个月经周期,从初潮至第二次行经为一个周期,所以行经次数为72次,而月经周期只有71个)。现将观察结果振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西双版纳白背桐群落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对云南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演替初期的白背桐群落生物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0龄群落总生物量为57.819 t·hm-2,其中乔木层为51.019 t·hm-2(占群落生物量的88.24%),灌木层5.644 t·hm-2(占9.76%),层间植物1.013 t·hm-2(占1.75%),草本层0.143 t·hm-2(占0.25%).与其5龄群落相比,10龄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和层间植物的生物量分别增长了105.04%、122.73%和93.32%,草本层生物量降低83.53%.在演替过程中群落乔木层生物量主要集中于少数优势树种,白背桐、木姜子、榕树的生物量合计26.170 t·hm-2(占乔木层生物量的51.29%).群落乔木层生物量主要以小径级树木的生物量为主,其器官生物量积累的大小顺序依次为干>枝>根>叶. 相似文献
16.
17.
18.
《小哥白尼(野生动物画报)》2017,(8)
<正>那一年,白颊黑雁四兄妹大白、佳佳、黑豆和雁小四是在北极的一处悬崖边分别的。当时它们刚出生三天,便被老妈"怂恿"陆续跳下悬崖。想不到这一别就是三年,多亏雁大哥大白最近组织了一场聚会,大家才总算有机会叙叙旧。那悬崖,非跳不可聚会地点就选在大家当年分别的悬崖边。大白-见到阔别已久的弟弟妹妹,内心便无比激动:"嗨,我想死你们了!为了庆祝我们的重逢,大家先'干'了这堆苔藓。"虽说它这开场白有点土,但还是一 相似文献
19.
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是野外研究最少的长臂猿种类之一。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只了解其种群数量、种群结构、栖息地和有关于其食物种类的极少量信息。对于世界上最濒危的灵长类之一的海南长臂猿,在长达4年的野外研究中,主要采用扫描取样法和焦点动物取样法观察到了4次海南长臂猿的合群现象,并发现了现存的两群海南长臂猿之间的合群行为不同于其他长臂猿,如白掌长臂猿(Hylobates lar)的合群行为。在海南长臂猿的合群行为中,只观察到了雌雄性成年个体和雄性亚成体以及青年雄性个体之间的鸣叫和追逐行为,而没有发现像白掌长臂猿样的两群体成员间的玩耍和理毛行为,更没有偷情行为和白掌长臂猿那样致命的激烈打斗行为的存在,即只存在着鸣叫行为和竞争性行为。两群体的雌性成年母猿根本就不参与到追逐行为中,它们只是在相距合群行为发生地点20—30m处休息和观望。同时,海南长臂猿相遇的持续时间也不像其他种类的长臂猿那样长,只有24—51min。另外,也没有发生打斗行为。对于海南长臂猿雌雄性成年个体在群体相遇时的行为,我们认为是它们对其领域的保护,而未成年个体则是通过参与这种追逐方式学习如何保护自己今后的领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