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新艳 《广西植物》2020,40(8):1127-1131
植物资源普查是掌握植物物种及数量变化的基础,对研究植物的地理分布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2017年—2018年期间福建省本土植物调查过程中采集的植物标本进行整理和鉴定,发现了福建省被子植物5个新记录种,即台湾附地菜(Trigonotis formosana)、浙江琴柱草(Salvia nipponica subsp. zhejiangensis)、笔龙胆(Gentiana zollingeri)、大头茶(Polyspora axillaris)和钝颖落芒草(Piptatherum kuoi),均为福建省新记录种,大头茶属(Polyspora)和落芒草属(Piptatherum)为福建省新记录属。这些新记录植物的发现,丰富了福建省原生植物资源,为植物区系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的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华东亚热带植物研究所,由于"四人帮"对科学事业的摧残破坏,1971年被迫下放给省林业系统,改名为福建省经济植物研究所,直到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才归口省科委,定名为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3.
通过近年来开展的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及其他科研调查,对采集的植物标本进行整理和鉴定,确认福建省产凤仙花属植物共计10种,2种为福建省分布新记录。同时进一步丰富了凤仙花属植物的分布点,并给出福建省凤仙花属植物检索表,为福建省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及凤仙花属植物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等提供更全面的基础资料。标本存放于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药标本室及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药标本馆(CMMI)。  相似文献   

4.
由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主持,与漳州市农科所、福建省亚热带园艺植物研究中心、福建省热带作物研究所和福建农学院组成攻关协作组,承担福建省科委于1987年下达的"香蕉丰产优质栽培及贮运保鲜技术研究"项目,经五年试验已完成原计划,于1992年11月28日通过鉴定。  相似文献   

5.
在实地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本研究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福建省入侵植物空间分布情况,以及地理与社会环境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入侵植物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福建省共记录入侵植物82种,其中,优势科为菊科,小蓬草、藿香蓟和空心莲子草出现频次最高.沿海区域的入侵植物物种数量多于内陆区域,福州和厦门为福建省外来入侵植物的两大热点地区.入侵植物在不同海拔均有分布,但入侵植物的种类随着海拔的升高总体呈下降趋势.地理探测器分析显示,自然环境因子中降水和社会经济因子中路网密度、人口密度是入侵植物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各因子的空间交互作用会正向影响入侵植物的空间分布,这反映出入侵植物空间分布影响要素的复杂性.综上,将地理探测器应用到入侵植物研究领域是可行的,筛选出的环境指示因子可用于监测福建省入侵植物的适生区,从而为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亚热带植物科学》1998,27(2):68-68
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图书资料室系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下属的一个科室,与研究所同时创建于1962年。  相似文献   

7.
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在长泰、同安县医药公司的协作下,对福建省科委下达的"提高砂仁结果率研究"科研课题进行了多年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图书资料室系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下属的一个科室,与研究所同时创建于1962年。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现拥有一幢面积1300m‘的图书楼,内设图书室、期刊室、阅览室、电脑室和《亚热带植物通讯》编辑部等部门,有各类专业人员5人。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是一所从事亚热带植物研究的省属专业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亚热带植物的引种驯化和资源开发利用。图书资料室以收藏生物科学和农业科学的中外文图书、期刊及检索类出版物为主,相关学科的中外文书刊为辅,形成了以亚热带植物文献资料为收藏特点的馆藏…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2种木本植物新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017~2018年对福建省本土植物进行野外调查,发现2种木本植物新记录:薄叶红厚壳(Calophyllum membranaceum Gardn. & Champ.)和光叶紫玉盘(Uvaria boniana Finet&Gagnep.)。薄叶红厚壳为藤黄科(Calophyllaceae)红厚壳属(Calophyllum)植物,该属为福建省新记录属;光叶紫玉盘为福建省番荔枝科(Annonaceae)紫玉盘属(Uvaria)新记录种。现予以报道,并提供相应照片及描述,此次报道丰富了福建省本土木本植物资源,凭证标本存放于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植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10.
在福建省武夷山市与浦城县开展的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中,整理鉴定出福建省新记录植物6种,即牯岭野豌豆Vicia kulingana、九龙山紫菀Aster jiulongshanensis、黔岭淫羊藿Epimedium leptorrhizum、柔弱黄芩Scutellaria tenera、薄叶新耳草Neanotis hirsuta、五叶红梅消Rubus parvifolius var. toapiensis,其中五叶红梅消为中国大陆新分布变种。6种植物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福建省植物生态多样性,为其植物区系研究提供新资料。  相似文献   

11.
正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以下简称研究所)位于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占地约15万平方米。研究所成立于1959年,原为中国科学院华东亚热带植物研究所(04单位4111部),是福建省专门从事热带亚热带植物生理、生化、生态研究及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机构。研究所的三角梅研究始于2006年。2006年以来建立了三角梅引种基地,从世界各地共引种三角梅80多个品种。12年间,在三角梅的资源引种收集、三角梅花色代谢机制、三角梅有性生殖生物学等研究领域开展了深入的探  相似文献   

12.
李来荣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园艺学家,于1978—1985年任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所长。李老任所长期间,重视人才引进,强调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同时大力改革科研机构,组建了植物生理、植物生化、植物分类、植物生态、果树园艺、引种驯化等研究室,为研究所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短短的七八年时间里,研究所引进科研骨干十余名,三十多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省、市级奖励,书写了研究所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李老对研究所的贡献居功至伟。值此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建所六十周年之际,我们追忆李来荣教授,是为传承前辈精神,续写科研新篇章。  相似文献   

13.
福建闽江源自然保护区野生经济植物资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闽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省建宁县。区内有野生维管束植物168科635属1058种20亚种(或变种),按其经济用途分为11类,即纤维植物、鞣料植物、芳香植物、油脂植物、淀粉植物、观赏植物、蜜源植物、树脂及胶用植物、色素植物、药用植物和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本文还分析各属的区系成分,并对保护区植物资源的利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福建永安植物资源特点、现状及保护利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永安市位于福建省中部,自然条件优越,植物资源丰富。本文阐述该区植物资源特点、现状,并提出保护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5.
棕榈科植物应用广泛,对其展开原生资源调查,有助于对其进行更为合理的保护与利用。该研究经过野外调查、收集整理有关资料,确定福建原生棕榈科资源为8属10种,其中鱼尾葵(Caryota maxima)为福建分布新记录。福建省棕榈科植物呈全省分散分布,南部种类更加丰富,以漳州市为最多(有8种),其次是龙岩、福州(各有4种)。棕榈、毛鳞省藤在福建省各市均有分布,属福建省广分布种;大叶蒲葵、鱼尾葵、刺葵、变色山槟榔、白藤仅见漳州分布,属福建省狭分布种。福建原生棕榈科植物大部分生长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林缘、山谷水沟旁等地,人为采伐利用或生境丧失是其导致濒危主要因素,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加强相关科学研究等是当前主要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6.
<正>"德过千人曰英""智过万人者谓之英""才能过人曰英""夫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隐"。英龍蕴含着人们对中华、对故乡、对祖先、对人民、对自然、对社会的深爱,现已成为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独特的学院精神。历史沿革学院源于1940年创办的福建省立农学院植物病虫害学系,由著名农业教育学家严家显、裘维蕃、周明牂、黄齐望、李舜訇、李凤荪等植保专家学者组建而成,由此也掀开了福建省植物保护高等教育的新篇章。1951年6月更名为厦门大学农学院植物病虫害系,1958年更名为福建农学院植物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南靖、华安等地有采集收购毛枝芯的传统,用毛枝芯作编织材料,编织小提包、花篮、果篮、茶堑等,出口创汇。闽南毛枝芯植物,主要有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除此种外,作者发现当地亦有大芒萁(D.ampla)分布,为福建省植物新记录,因其形态与芒萁相近似,群众将其  相似文献   

18.
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中学生对植物分类学的学习兴趣愈来愈浓,本文基于福建省泉州第一中学“植物分类学”校本课程的教学实践,提出巧用互联网资源,通过归纳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植物分类学,从而发展素质教育,培育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9.
拟兰亚科是兰科中最为原始的类群,其形态特殊、种类稀少,是研究兰科系统进化的重要材料。本文报道2013年在福建省福州市发现一种拟兰亚科植物,经鉴定为深圳拟兰Apostasia shenzhenica。这是拟兰亚科植物在福建省的首次发现,也是中国大陆拟兰亚科出现的最高纬度记录,这将为拟兰亚科的地理分布及兰科植物的系统演化提供新的研究材料。  相似文献   

20.
福建省兰科植物区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野外调查、标本整理和文献查阅的基础上,分析了福建省兰科(Orchidaceae)植物的区系组成、生活型、分布区类型及其与邻近地区的关系.结果显示,福建省有兰科植物2亚科67属164种,其中,单种属和寡种属所占比例最大,占总属数的88.06%;中国特有种35种,占总种数的21.34%,表明福建省兰科植物区系是较为年轻的衍生性区系.生活型以地生型为主,地生型有97种,附生型和腐生型分别有59种和9种.福建省兰科植物区系成分复杂,具有11个分布区类型;以热带亚洲分布属为主,占总属数的37.31%;热带成分的属数和种数分别占总属数和总种数的73.12%和73.78%,表明福建省兰科植物区系具有热带性质.福建省兰科植物区系与广东、广西、云南和台湾兰科植物区系的共有种分别为94、92、93和80种,与江西、浙江、湖南、安徽和湖北兰科植物区系的共有种也在39种以上,说明福建省兰科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华南区系特点,并与华东和华中区系也有一定的联系.研究结果可为福建省兰科植物种质资源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