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肠三叶因子表达载体构建及在酵母菌GS115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勇  孙勇  吕尚军  吴炜  彭曦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7,7(8):1124-1126,1141
目的:构建肠三叶因子(ITF)的真核表达载体,并在酵母菌GS115中表达,为进一步研究ITF的生理和药理功能奠定基础。方法:通过RT-PCR获得ITF cDNA片断,将目的基因插入pPICZαA酵母表达载体,得到重组载体pPICZαA-ITF。经BspHI线性化后氯化锂转化进入GS115,Zeocin筛选转化酵母菌,PCR鉴定目的基因。阳性转化子经摇瓶表达,取上清TCA沉淀后做Tricine SDS-PAGE分析及Western blot检测表达蛋白。结果:经测序及PCR证实ITF cDNA准确插入酵母表达载体pPICZαA中。Tricille SDS-PAGE分析证明ITF的分子量约为14×10~3,表达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和特异性。结论: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PICZαA-ITF,在酵母菌GS115中表达,获得重组ITF蛋白。  相似文献   

2.
张勇  吴炜  孙勇  吕尚军  彭曦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7,7(10):1484-1487,1516
目的:获得肠三叶因子(ITF)的原核表达产物及抗rITF抗体,为深入研究ITF的作用机制及其受体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常规提取人小肠组织总RNA,用RT-PCR获得ITF编码基因片段,克隆至质粒pET32a获得原核表达栽体,双酶切和测序后转化至Origami B(DE3)用IPTG诱导表达,优化条件获得最大表达产量;用SDS-PAGE、Western blot鉴定表达产物,亲和层析纯化获得的重组蛋白rITF皮下多点注射家兔,制备多克隆抗体,并用此抗体进行大鼠肠组织免疫组化研究。结果:测序证实PCR扩增获得ITF全长基因序列与基因文库中的完全一致,将该基因片段正确插入表达载体pET32a中、优化表达条件后,重组蛋白的表达量达到50mg/L;Western blot证明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和特异性;通过Ni-NTA亲和层析、超滤离心后,得到90%纯度的蛋白;收集兔血清,纯化后获得特异性良好的ITF抗体,免疫组化染色肠组织显示ITF表达的部位定位于杯状细胞。结论:成功构建了表达载体pET32a-ITF,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并纯化获得纯度较高的rITF,并获得了生物活性较高的ITF抗体,ITF主要在肠道杯状细胞分泌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80例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对临床诊断和胃镜确诊的280例GERD患者进行临床和风险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不论汉族还是维族,男性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女性;汉族患者高发年龄段早于维族患者(z=-2.939,P=0.003,);汉族和维族患者占反流性食管炎和Barrett食管比例分别为42.4%、81_3%及56.5%、18.8%,其中汉族患者Barrett食管比例较高(X2=14.358,P=0.000);肥胖、习惯性便秘、重体力活动者、饮食习惯不良在维族患者中的比例较高(P〈0.001)。结论:GERD与性别、年龄密切相关,男性多于女性,汉族患者发病年龄高峰旱于维族患者;汉族患者Barrett食管发生比例高于维族患者;肥胖、习惯性便秘、重体力活动、饮食习惯不良可能是GERD尤其是维族人群GER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1.引言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遗传统计学方法的不断完善,人类对常见的、病因复杂的疾病的遗传学研究的策略也日趋成熟,这些进展使我们能够发现这类复杂性疾病(如Ⅰ型和Ⅱ型糖尿病、肥胖症、骨质疏松症及炎性肠病等)某些重要的、细微的遗传变异[1...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人肠三叶因子(hITF)对肠粘膜的保护作用,利用RT-PCR从肠粘膜中扩增出hITF基因片段,与诱导分泌型毕赤酵母载体pPIC9连接构建了重组质粒pPIC9hITF,重组质粒转化至宿主菌GS115,经过PCR鉴定和转化子发酵筛选,得到一个重组毕赤酵母高产菌株GS115/pPIC9hITF。在5L发酵罐中用基本盐培养基培养重组菌株,添加甲醇诱导表达hITF,离心收集的上清液通过离心交换层析纯化得到hITF。质谱鉴定结果表明纯化的hITF与天然提取产品在N端序列上完全相同。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结果表明重组hITF能够促进细胞迁移,并可以保护肠粘膜免受有害因子的侵袭,保持了较好的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生活方式的西化,食管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转移迅速,预后极差,如何延缓食管腺癌发展是研究的焦点。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不典型增生-食管腺癌是目前公认的发病过程,而纤维化是继发于长期炎症组织修复的代偿反应,也是引起癌症的重要因素,可能是疾病过程中的共同病理基础。本文旨在通过阐述食管炎症改变与纤维化的关系,从而为食管腺癌寻找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奥美拉唑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小儿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5年12月期间内因胃食管反流病入院接受治疗的患儿80例,所有患儿均采用奥美拉唑和多潘立酮联合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内,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24 h食管下段p H值监测、电子胃镜检查和内镜下黏膜活检。结果:研究对象用药前后呕吐、恶心、反酸、上腹痛、烧心、胸骨后痛、咳嗽、气喘等八项临床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甚至消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治疗后的反流次数、反流时间≥5 min的次数、最长反流时间、总PH4时间占总时间的百分比以及综合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3.385、40.862、47.710、21.806、53.508,P0.05);与治疗前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后有1例存在重度反流性食管炎未能恢复,28例存在不同程度改善,43例完全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775,P0.05);不良反应出现5例(3例轻微腹泻、2例轻微腹痛),发生率为6.25%。结论:奥美拉唑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小儿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能够明显改善小儿胃食管反流症状,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以胸痛为主要表现的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选择本院近年来诊治的36例已排除心源性及食管器质性病变,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的胸痛患者,予以埃索美拉唑20mg,每日两次;吗叮林10mg,每日三次治疗8周,观察其疗效并分别于2周,4周,8周记录症状缓解情况。结果:经抗反流治疗8周后,30例(83.33%)胸痛完全消失,4例(11.11%)明显缓解,2例(5.56%)无效,总有效率达94.44%。胸痛症状在治疗2周后积分下降不明显,而治疗4周,8周后显著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胃食管反流病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漏诊,胃镜检查结合24小时食管动态ph监测,必要时给予质子泵抑制剂试验性治疗可提高本病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兰索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并观察食管功能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0月-2012年5月收治的GERD患者500人,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分为兰索拉唑组和法莫替丁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并采用超声内镜测定食管运动功能的在服药前后的变化.结果:兰索拉唑组有效率为89.2%,法莫替丁组有效率为78.4%,二者进行比较,X2=16.85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兰索拉唑组与法莫替丁组治疗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胃食管反流病效果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43,X2=5.223,X2=4.028,X2=3.988).兰索拉唑组顶端收缩指数、收缩周期、顶端被动扩张管腔的最大截面积与法莫替丁组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71,t=3.982,t=4.028).兰索拉唑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法莫替丁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6%,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X2=11.58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兰索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高,适应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陈石  张德平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10,18(4):335-340,I0008
目的研究实验性酸吸入与大鼠肺间质纤维化的相关性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并与传统的博来霉素致纤维化作一比较。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博来霉素组、高浓度盐酸组、中浓度盐酸组和低浓度盐酸组,每组24只。博来霉素组气管内一次性注入博来霉素诱导纤维化,盐酸组每周气管内滴注不同浓度盐酸1次,正常对照组每周气管内滴注生理盐水1次。各组分别于造模后第7、14、28及42天随机处死6只,取肺组织行HE、Masson染色评价肺组织病理变化,用RT-PCR方法测定肺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mRNA表达,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半定量测定I型胶原蛋白、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表达。结果盐酸组肺泡炎程度始终显著高于对照组,在开始2周内达到一个高峰,随后仍旧维持一个相对较高状态,28d达到或者超过博来霉素组水平。盐酸组纤维化程度随时间逐渐增强,显著高于对照组,但始终未超过博来霉素组。盐酸组肺组织TGF-β1mRNA在28d时达到博来霉素组水平,至42d时全面超过博来霉素组水平。博来霉素组大鼠各时间点肺组织I型胶原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阴性对照组及3个盐酸组。高、中浓度盐酸组CTGF表达从14d起高于正常阴性对照组,且随滴注次数及时间增加而增强。结论本实验从一个角度反映了经常性胃食管酸反流引起的酸吸入与肺纤维化的相关性,为揭示胃食管反流病(GERD)与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关系提供了初步的实验室证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国产内镜射频消融治疗仪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难治性GERD患者50例,随机分为内镜射频治疗组(美顿Medi誖射频治疗仪,n=25)与药物治疗组(n=25)。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酸反流严重程度、胃食管反流病自测量表(GerdQ)评分、质子泵抑制剂(PPI)的药物使用率、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评分。结果:(1)内镜射频治疗组患者干预后即刻的胃镜提示射频消融治疗区域的消化道黏膜出现收缩、增厚,干预后6、12个月分别有15例(60.0%)、20例(80.0%)的食管下段黏膜的充血带较前减少。(2)两组干预后3、12个月的GerdQ总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内镜射频治疗组干预后3、12个月的GerdQ总分均显著低于同期药物治疗组(P0.05)。(3)全部患者干预前均需要药物来缓解症状,内镜射频治疗组干预3、12个月时的PPI药物使用率均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P0.05)。(4)内镜射频治疗组干预后SF-36的生理职能、生命活力、精神状态、总体健康等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同期药物治疗组(P0.05)。结论:美顿Medi?射频治疗仪对GERD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能显著改善反流症状,减少PPI药物使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最常见的食管疾病之一。多项研究表明,终末期肾病(ERSD)患者GERD的患病率高于普通人群。目前对于ERSD患者特别是血液透析患者GERD的症状特点及严重程度的研究较少。ESRD患者常并发或伴发糖尿病、高血压等,而糖尿病神经病变可影响胃排空功能,钙拮抗剂和硝酸酯类药物可影响LES舒张功能。透析相关淀粉样变通过影响食管蠕动、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和胃排空影响GERD的发生。ERSD患者中,相当比例的患者全身状况不佳,行胃镜风险较高,常常应用标准化量表或质子泵抑制剂诊断试验评估患者症状性GERD患病情况。ESRD及透析患者GERD的知晓率仍较低,部分患者自行服用碳酸氢钠等非一线药物控制症状。理论上对于ESRD及透析患者伴随的GERD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可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减少水钠摄入,改善血压及透析间期体重增加,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具体的临床获益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3.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医疗实践中的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逐年上升趋势,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40-60岁为高发年龄[1]。GERD是一种由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疾病,GERD在临床上大致可分为:糜烂性食管炎(EE)(反流性食管炎(RE))和非糜烂性食管炎(NERD)。其中NERD最多见,约占60%。GERD远期危害较小,但其病情漫长且极易复发,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主要表现为食管症状(包括典型的烧心和反流)和食管外症状(包括咽部异物感、咳嗽、声嘶、哮喘、咽喉炎等表现),还有增加发展为Barrett食管及食管癌的危险[2,3]。GERD的治疗目的是愈合食管炎,快速缓解症状、减少复发、提高生活质量,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内镜下治疗和外科治疗。近年来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近年来对GERD的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老年睡眠障碍患者胃管反流病(GERD)、功能性肠病(FBD)及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患病现况。方法:选择参加我院2012年春季体检人员中有睡眠障碍的患者为调查对象,进行"消化道症状问卷"调查,并按年龄分层进行比较。结果:共入选377例睡眠障碍患者,老年组确诊为GERD、FBD及FD患者129例(53.53%),发生率明显高于成年患者(45例,33.06%)(P0.01)。老年睡眠障碍患者中GERD和功能性便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成年组,而FD及肠易激综合征患病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后者(P均0.01~0.05);老年睡眠障碍患者重叠型及GERD+FBD各亚型重叠发生率明显高于成年组,而单一型发生率明显低于后者(P均0.01~0.05)。结论:老年睡眠障碍患者GERD、FBD及FD的发生率均较成年人高,且以GERD及功能性便秘为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腹腔镜胃底折叠术和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在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5月~2016年8月于我院接受腹腔镜胃底折叠术和食管裂孔疝修补术治疗的92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不同的胃底折叠术分为Nissen组54例和Toupet组38例。其中Nissen组患者采用Nissen360°术式治疗,Toupet组患者采用Toupet270°术式治疗。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术后症状缓解情况、手术满意度以及吞咽困难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Visick评分等级为Ⅰ~Ⅱ级占比高于术前,而Ⅲ~Ⅳ级占比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issen组术后症状缓解率为90.74%(49/54),与Toupet组的81.58%(31/3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issen组手术满意度为92.59%(50/54),与Toupet组的84.21%(32/3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issen组患者术后1个月吞咽困难发生率为46.30%(25/54),高于Toupet组的23.68%(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吞咽困难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胃底折叠术和食管裂孔疝修补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Nissen360°术式或Toupet270°术式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餐后胃食管反流病(GERD)病人近端胃内酸度的分布状态及其和食管酸暴露的相关性。方法:抽选我院12例GERD患者,应用3级锑电极对定位于LES上缘近侧5 cm(食管)和LES上缘远侧5 cm的贲门下(近端胃内)、LES上缘远侧10cm的近端胃远侧(近端胃内)进行pH监测,监测时间为空腹1 h和餐后4 h,同期抽选健康志愿者12例为对照组,计算两组患者食管酸暴露以及胃内整合酸度(IA)。结果:两组空腹时近端胃内IA和食管酸暴露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中,试检者餐后1、2、3、4 h贲门下IA均显著低于近端胃远侧部位(P0.05),但GERD组中IA部位差异不明显(P0.05);餐后2 h,两组近端胃内IA均有所回升,但是对照组未超过基线(P0.05),而GERD组明显高于基线水平(P0.05);两组食管酸暴露均主要在餐后2h发生,并且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在餐后各时段,两组中食管酸暴露与IA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GERD餐后晚期近端胃酸分泌增高,扩大了酸性近端胃池,可部分解释GERD进食后食管过度酸暴露。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硝酸酯类药物及钙离子拮抗剂对胃食管反流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心血管病患者99例,根据服用药物不同分为三组:单独使用硝酸酯类药物组35例;单独使用钙离子拮抗剂组31例;以及对照组(既无硝酸酯类药物也无钙离子拮抗剂)33例.比较三组患者胃食管反流症状积分.结果:单纯使用硝酸酯类药物组比其他药物组及钙离子拮抗剂组的病人在早饱、恶心和呕吐的症状积分上较高并存在明显差异(P<0.05).钙离子拮抗剂组与硝酸酯类药物组比较烧心症状积分较高并有统计学上明显差异(P<0.05).钙离子拮抗剂组与其他药物组比较烧心及返酸积分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硝酸酯类药物在早饱、恶心、呕吐几方面比使用其他类药物更多地引起症状.钙离子拮抗剂似乎更易引起反酸、烧心等胃食管反流症状,但未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18.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功能性胃肠疾病, 发病率逐年上升, 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GERD的典型症状是胃灼热和反流。研究发现GERD的发生发展与胃肠道微生态有密切的关系。胃肠道中有着人体内最复杂的微生态系统, 其微生态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因素。而胃肠道微生态失衡导致食管抗反流结构和功能受损、食管清除作用降低、食管黏膜抵御能力下降, 最终通过精神心理疾病、肥胖和糖尿病等引发或加重GERD。本文综述了GERD与胃肠道微生态的直接关系, 探讨GERD的危险因素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并对GERD的微生态治疗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