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凋落物分解是连接森林生态系统地上和地下部分的关键过程,影响着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对全球碳(C)循环和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特别是,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研究森林凋落物不同有机C组分的分解动态对于了解土壤有机质的形成、稳定性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反馈效应至关重要。核磁共振技术(NMR)具有无损和非侵入等特点,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结构的有效手段,已在凋落物分解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概述了NMR技术应用于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森林凋落物有机C基团的NMR特征,凋落物分解过程中不同C基团的变化特征及其机理、凋落物分解过程的NMR评价指标等,并分析了NMR技术在凋落物分解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NMR技术将有助于了解凋落物有机C基团的分解特征及其对土壤有机质形成和稳定的影响机理。  相似文献   

2.
王晶  祝铭  庄玲玲  张皓  朱颖 《生物磁学》2014,(12):2271-2273
目的:探讨研究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共计70例临床怀疑为冠心病的患者,对这些患者分别进行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和数字减影冠状动脉造影(DSA)检查,记录这两项检查所得结果及数据,以检查数据为基础对冠状动脉CT造影和数字减影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临床实验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70例病人均可顺利完成以上两种检查,按照数字减影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标准,冠状动脉CT造影的敏感度为92.2%,特异度为97.4%、阳性预测率为90.5%、阴性预测率98%。结论:相对于数字减影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是一种更加安全、可靠、无创且更具临床指导意义的检测技术,因此可以推荐作为冠心病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研究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共计70例临床怀疑为冠心病的患者,对这些患者分别进行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和数字减影冠状动脉造影(DSA)检查,记录这两项检查所得结果及数据,以检查数据为基础对冠状动脉CT造影和数字减影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临床实验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70例病人均可顺利完成以上两种检查,按照数字减影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标准,冠状动脉CT造影的敏感度为92.2%,特异度为97.4%、阳性预测率为90.5%、阴性预测率98%。结论:相对于数字减影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是一种更加安全、可靠、无创且更具临床指导意义的检测技术,因此可以推荐作为冠心病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核磁共振(NMR)是一种不破坏样品的无损伤分析技术,是分子结构分析不可或缺的手段。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发展,其研究领域和应用范围已扩展到了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领域。本文简要介绍了核磁共振波谱技术的基本原理、多维NMR以及在结构鉴定、构象分析、医学临床检测、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方面的应用。同时,本文还就NMR技术的发展前景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由国家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及中华医学会临床医学工程学会主办的“全国临床医学工程专家库”专家研讨会于2005年7月25日~26日在北京召开。1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临床医学工程专家及有关主管机构的行政领导出席了会议。卫生部医政司张宗久副司长、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于宗河所长等领导与会讲话。中华医学会临床医学工程学会主委彭明辰教授、副主委谢松城教授及南京军区卫生部药材处姚一旦处长等多位专家教授作了专题报告。会议还安排半天时间进行分组讨论。代表们就:(1)怎样认识医疗环境下的仪器设备;(2)临床医疗所依赖的资源;(3)医疗技术评估与设备临床验收(如X线CT技术与CT装置等);(4)创造条件,建立相应的数字医学技术评价组织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初夏蓉城,气候宜人。1985年中国生理学大会于5月25日至31日在这里举行。会议收到论文六百多篇,到会人数五百余人,真可谓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是我国生理学界的一次空前盛会,也是我国生理学研究工作的一次大检阅。通过交流,大家对我国生理学的现状有了一个基本了解。会议的论文汇编刊入了15篇专题报告、468篇论文摘要和115篇论文题目。从所载论文分析,中枢、神经、肌肉等方面213篇,占45%,其中又以中枢(83篇)和痛觉与镇痛(85篇)为主。血液、循环和呼吸生理方面共170篇,占36%,其中循环生理有87篇。消化、内分泌、生殖生理共98篇。以上数字表明:大量研究工作仍侧重在心血管、中枢神经如痛觉与镇痛生理方面,后者仍是过去全国大规模针刺镇痛研究的延续,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数字PCR技术作为第三代PCR技术迅猛发展,已被应用于无创产前筛查、病毒核酸检测及肿瘤液体活检等领域。以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医学文献检索服务系统及Incopat专利数据库收录的与“数字PCR技术临床应用”相关的中英文论文和专利文献为数据源,利用计量学方法分析了数字PCR临床应用现状与技术热点趋势,明确该技术的主要研究机构包括美国弗雷德-哈钦森肿瘤研究中心、哈佛医学院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和Bio-Rad公司等。中文文献发表机构中检验检疫部门和疾控中心占比较高。国内外数字PCR技术研究主要聚焦于肿瘤伴随诊断、病毒检测和基因表达分析等方面。中国数字PCR技术研究热情较高,专利申请已展现出国际领先趋势。  相似文献   

8.
一、发展简史和临床特长数字 X线摄影技术(Digital Radiography简称 DR)和核磁共振技术是继计算机断层之后出现的两项重大派生技术。数字诊断技术的特点是将CT开发的图像处理技术移植到现代X线设备上,形成面束投影数字化的信息搜索手段。特别在血管减影技术方面突出地显示其优点。数字X线摄影技术早在七十年代初,由美国Wisconsin,Arizona大学,和西德 Kiel KinderKlink医学中心各自独立研究开发起来的。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遗传学会主办,北京、天津、江苏、湖南四个分会承办的全国植物染色体分带技术及染色体工程学术交流会于11月9日至13日在长沙召开。代表110名,来自22个省、市、自治区的66个单位。会上印发了汇编有论文摘要67篇的论文摘要集,还有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49篇、展出墙报37篇。大会专题报告13篇,分组宣读论文34篇。胡含传达了国际作物遗传操作学术讨论会的主要内容。施立明、夏家辉分别介绍了动物  相似文献   

10.
<正>为了提高论文时效性,吸引更多优质稿件,《环境昆虫学报》于2015年5月开通优先数字出版服务。优先数字出版是以印刷版期刊录用稿件为出版内容,在印刷期刊出版前,以数字出版的形式在网络上优先发表文献。该服务缩短出版周期,快速实现论文按篇即时在线出版,切实缩短论文刊发时滞,争取科研成果的首发权。鉴于此,本刊将针对创新性的优质论文开辟优先数字出版通道,欢迎广大读者、作者踊跃投稿并向编辑部提出优先出版申请,其中具有创新性的论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层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y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VCTDSA)联合CT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临床确诊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给予VCTDSA与CT灌注成像处理,分析这两种技术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45例患者检查有颅内有不同部位出血灶,多见于脑室,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异常血管网形成,其中VCTDSA图像质量优于CT灌注成像,VCTDSA较DSA可准确显示和测量动静脉瘘口大小,VCTDSA与MRA在瘤体长轴、瘤颈的比较中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与其他减影CTA比较,VCTDSA联合CT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诊断中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2.
核磁共振技术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庄华梅  何德 《生物磁学》2005,5(4):58-61
核磁共振(NMR)是一种不破坏样品的无损伤分析技术,是分子结构分析不可或缺的手段。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发展,其研究领域和应用范围已扩展到了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领域。本文简要介绍了核磁共振波谱技术的基本原理、多维NMR以及在结构鉴定、构象分析、医学临床检测、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方面的应用。同时,本文还就№技术的发展前景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3.
核磁共振技术在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体内的水分状态与传输过程是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水分传输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研究植物水分利用与调控的基础.植物体内水分的传输过程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植物需要通过对体内水分状态的适当调整来适应环境变化和维持自身的生长发育.由于蒸发通量、压力室、高压流速仪、热脉冲等传统检测方法往往会对植株造成破坏和损伤,因此难以准确反映和定量描述植物体内水分传输的真实过程.核磁共振技术(NMR)由于其无损、非侵入的特点,在植物水分分布和传输相关研究中日益得到关注.本文概述了NMR在检测植物体内水分分布、传输以及含量测定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还分析了目前NMR技术在SPAC系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法,并指出NMR技术将来可能在植物水分生理、植物与环境互作以及水分代谢等相关研究领域的应用.NMR技术在SPAC系统研究中的应用在我国仍处于初级阶段,开发户外便携式、开放式检测仪器是NMR技术在SPAC研究领域进一步应用和推广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广西龙血竭中几种化学成分对血小板聚集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广西龙血竭的氯仿提取部位中得到3种化合物,经IR、1H NMR 13C NMR、MS等现代波谱技术分别鉴定为3,4'-二羟基-5-甲氧基二苯乙烯、剑叶龙血素A、龙血素B,本研究还观察了上述化合物对健康志愿者血小板聚集的影响,发现均对体外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了更好的研究毒根斑鸠菊(Vernonia cumingiana Benth)叶茎的化学成分与活性测定,利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技术对毒根斑鸠菊叶茎提取物进行了分离,并采用现代波谱学技术(1 H NMR、13C NMR、HMBC、HMQC等)及X-射线单晶衍射技术并根据其理化性质鉴定了七个化...  相似文献   

16.
《化石》2016,(4):78-80
正最新一期出版的《美国体质人类学》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吴秀杰研究员与西班牙人类演化中心Emiliano Brunner教授合作完成的"马坝人头骨内部解剖结构"论文。他们采用高分辨率CT技术,对马坝人的额窦、眼窝、颅内模进行了3D复原和研究,对马坝人的演化研究取得了新进展。  相似文献   

17.
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X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磁共振成像(MRI)等都与1972年先后问世,并通过其有效价值迅速用于临床研究中,时至今日也是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的具有重大价值的影像学研究。许多过去诊断不了的疾病在CT和MRI上常常能表现相应部位的"结构异常"等神经疾病都可以作出较为准确的诊断。对饱受疾病折磨的患者一些影像检查不再应用于临床。简单的说,CT、MRI等技术的广泛运用,对神经系统的疾病诊断无疑是最为有效和直观的。本文结合实际简述了现代神经影像学技术在神经性疾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北极真菌Eutypella sp.D-1中海松烷二萜类化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硅胶柱、反相硅胶柱和凝胶柱等色谱技术,从北极真菌Eutypella sp.的菌体发酵液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得到2个化合物,通过1H和13C NMR、2D NMR等分析方法,并比较相关文献,鉴定这两个化合物为libertellenone C(1)和libertellenone A(2)。测试了化合物1和2对各种癌细胞株的细胞毒活性,其中化合物1对胰腺癌SW1990和胶质瘤U251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此外化合物2对稻瘟霉有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9.
由海洋生物技术研究会(会长为东京大学应用微生物研究所的宫地重远)主办的第一届海洋生物技术国际会议在1989年9月3日至6日在东京、港区的虎之门召开.对于海洋生物技术,这次会议是第一次正式国际性学术会议.有外国23个国家的约130名代表,总计约有330人参加.发表演讲题目约150题.分“大气二氧化碳和海洋生物技术”等2个特别会议和“海洋微生物”等6个一般会议发表论文,展开了活跃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
1980年9月15日至19日中国生化学会在四川成都召开了免疫技术专題学术会议。这是四川医学院受中国生化学会委托组织的,到会代表62人,来自全国30多个单位。会上宣读了60余篇研究论文,这些论文都是近年来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各领域研究中的成果总结。这些研究报告反映出,在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