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1982年美国生物学家斯垣利·普鲁辛纳(S.B.Prusiner)在研究羊瘙痒病时意外发现一种新型亚病毒粒子—朊病毒(Prion);也因S.B.Prusiner在研究朊病毒中作出卓越贡献而获得1997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Prion是一种小型的蛋白质颗粒,大小仅为最小病毒的1%,但是其毒害非常的严重,而且有很强的传染性,主要引起人畜的脑组织等神经组织出现一些神经症状,朊病毒与正常的病毒最大的不同之处再与它是一种不含核酸(DNA或RNA)的病毒粒子,这也是对科学界的一个巨大的挑战,本文就朊病毒的一些特性以及生物学特性进行探究及其讨论研究作出详细叙述。  相似文献   

2.
羊搔痒症(Scrapie)是羊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慢性传染病,与人的震颤病(Kuru)、克-雅氏病(Cr-eutzteld-Jacob disease类似)。最早的发病可追溯到十八世纪的英格兰,但病因至今未搞清。对病因曾有过多种假说,较有影响和代表性的有3种: 1.Prion(Proteinaceous infection particle,传染性蛋白颗粒)说,由Prusiner等人(1982)提出。认为本病的病原体是Prion,一种不含或仅含极少量核酸的蛋白质,通过反转译,进行蛋白指导蛋白  相似文献   

3.
朊病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方元 《病毒学报》2000,16(4):378-382
长期以来,对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ies,TSEs)病原因子的本质没有共识.曾提出种种假说,诸如肉孢子虫说、滤过性病毒说、慢病毒说和非寻常病毒说等.直至1982年,Prusiner等获得部分纯化的搔痒病(scrapie)病原因子提出朊病毒假说[1],才取得实质性进展.近十几年,朊病毒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逐渐得到认同.Prusiner也因这一领域的杰出贡献荣获1997年度诺贝尔医学奖.本文拟对这方面的进展作简要复习.  相似文献   

4.
对Prion译名的几点意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元 《病毒学报》2000,16(2):F003-F003
80年代初,Prusiner等首先获得了部分纯化的搔痒病(scrapie)病原因子.其主要成份是一种蛋白质,未能证明它含核酸,故称之为"proteinaceous infectious particle",缩写为prion,以与普通病毒和类病毒相区分.Prusiner给这种病原因子所下的定义是:"不被大多数修饰核酸的方法灭活的蛋白质传染性颗粒"[1].  相似文献   

5.
Prion是protein和infection的缩写,是一种蛋白质侵染因子,引发致命性的脑病如人克雅病、疯牛病等,它与类病毒不同的是纯由蛋白质因子组成而不含有核酸。也就是说,尽管此病原不含核酸,但仅是蛋白质分子即可引发疾病,故称之为朊病毒(Prion),它是一种科技创新的内含,这种蛋白质侵染因子(Prion)可被蛋白酶完全分解。Prion在我国最早音译叫普里昂,后科技名词委员会有关病毒学专家研究,将其译为朊病毒,而后多年引发争论不止。其实,普里昂和朊病毒均可,不用另立新词如朊粒等等。不过要特别提醒的是,不要把“朊”写成“肮”,在我国有些工具书如英汉生物学词典等将Prion译成中文名为肮病毒,朊与肮在汉字中是否通用,未做研究。  相似文献   

6.
疯牛病(mad cow disease),即牛传染性海绵状脑病(bovine 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BSE)的俗称,是一种慢性消耗性、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疯牛病被认为与朊毒体(Prion)有关,朊毒体是由正常朊蛋白(Prion protein,或者PrPC)发生构象改变后形成的异常蛋白(PrPSc)。疯牛病的发生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界的高度重视,PrP的起源及其功能研究已成为研究热点。鱼类PrP相关蛋白的研究正在展开中,由于鱼类PrP相关蛋白与朊蛋白的结构相似,鱼类感染TSE类似病存在理论上的风险。本文全面地综述了疯牛病的概况、朊毒体的特性、朊毒体与哺乳动物朊蛋白、鱼类PrP相关蛋白(PrP1、PrP2和PrP3)及鱼类其他PrP相关蛋白的研究情况,为国内水生动物PrP相关蛋白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ies,TSE)是一类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退化性疾病,它包括了疯牛病(Mad cowdisease,MCD)即牛海绵状脑病(Bovine spongiformencephalopathy,BSE)、羊瘙痒病(Scrapie)、克雅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CJD)、GSS综合征  相似文献   

8.
Sun K  Shen YQ 《病毒学报》2011,27(5):510-514
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ies,TSE)是一类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退化性疾病,它包括了疯牛病(Mad cowdisease,MCD)即牛海绵状脑病(Bovine spongiformencephalopathy,BSE)、羊瘙痒病(Scrapie)、克雅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CJD)、GSS综合征  相似文献   

9.
羊瘙痒病是累及山羊及绵羊的可传播海绵状脑病。为了观察羊瘙痒因子 (Scrapie)的病原特征及病理组织改变特点 ,将羊瘙痒因子 2 6 3K毒株颅内接种至金黄地鼠。经过 81~ 110天的潜伏期 ,89%的动物发病 (17/19只 )。对发病地鼠的神经病理学检测发现 ,海绵状空泡变性的检出率为 5 9% ,淀粉样斑的检出率为 17 6 %。利用免疫组化和蛋白酶消化后的Westernblotting检测证实 ,10 0 %的发病地鼠的脑组织中都出现蛋白酶抗性朊蛋白 (PrP res)。17只发病地鼠脑组织提取物中 ,PrP res的泳动位置和分子量大小完全一致 ,出现两条分子量在 2 5kD~ 31kD的反应带。尝试应用快速玻片印迹法检测病变组织中的PrP res,结果显示 ,与常规固定包埋切片的免疫组化检出效果相似。这提示脑组织印片法可成为临床检测克 雅氏病 (Creutzfeldt Jacobdisease ,CJD)患者脑组织活检标本中PrP res的快速、有效的方法。羊瘙痒因子 2 6 3K成功感染金黄地鼠再次证明 ,金黄地鼠是TSE感染因子良好的动物模型 ,发病率高 ,潜伏期短 ,发病动物PrP res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典型病理改变的检出率。新生成的PrP res的电泳类型与接种的TSE因子有关 ,与宿主的个体差异无关 ,提示TSE感染因子的确存在“株”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SE)是一种由朊毒体引起的可以传染人、野生动物及驯养动物的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受TSE致病因子(PrP^Sc)感染后,大量的PrP^Sc通常首先聚集在淋巴组织,然后通过外周神经侵袭中枢神经系统。早期PrP^Sc聚集在生发中心的滤泡树突细胞(FDC)。对羊痒疫动物模型的研究显  相似文献   

11.
羊瘙痒病是累及山羊及绵羊的传播海绵状脑病。为了观察羊瘙痒因子(Scrapie)的病原特征及病理组织改变特点,将羊瘙痒因子263K毒株颅内接种至金黄地鼠。经过81-110天的潜伏期,89%的动物发病(17/19只)。对发病地鼠的神经病理学检测发现海绵状空泡变性的检出率为59%,淀粉斑的检出率为17.6%,利用免疫组化和蛋白酶消化后Western blotting检测证实,100%的发病地鼠的脑组织中都出现蛋白酶抗性朊蛋白(PrP-res)。17只发病地鼠脑组织提取物中,PrP-res的泳动位置和分子量大小完全一致,出现两条分子量在25kD-31kD的反应带。尝试应用快速玻片印迹法检测病变组织中的PrP-res,结果显示,与常规因定包埋切片的免疫组化检出效果相似。这提示脑组织印片法可成为临床检测克-雅氏病(Creutzfeldt-Jacob disease,CJD)患者脑组织活检标本中PrP-res的快速、有效的方法,羊瘙痒因子263K成功感染金黄地鼠再次证明,金黄地鼠是TSE感染因子良好的动物模型,发病率高,潜伏期短,发病动物PrP-res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典型病理改变的检出率,新生成的PrP-res的电泳类型与接种的TSE因子有关,与宿主的个体差异无关,提示TSE感染因子的确存在“株”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羊瘙痒病的病原是经过近两个世纪的研究未能解决的一个谜。曾作过各种可能的解释,但都没得到证实。发现类病毒后,有人研究其类病毒病因的可能性(Diener,1979)。最近,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动物病毒学家Prusiner发现羊瘙痒病是蛋白质侵染引起的疾病,并称谓“Prioa”(Protein infection的缩写)或  相似文献   

13.
一种基于连续PMCA的PrPSc体外扩增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一种基于蛋白质错误折叠循环扩增(PMCA)的体外稳定扩增方法以观察PrPSc是否能在体外连续传代,我们分别制备了正常仓鼠和羊瘙痒病因子263K感染的发病仓鼠的全脑匀浆,将两种脑匀浆以不同体积比混合后,分别进行144个循环的直接PMCA和每轮48个循环、共8轮的连续PMCA,用Western blot对PrPSc的扩增情况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与常规的直接PMCA方法相比,连续PMCA能更有效地使低浓度的PrPSc扩增到可检出的水平,表明连续PMCA可以支持羊瘙痒因子263K在体外长期稳定的复制.连续PMCA方法是一种体外高效地扩增PrPSc的方法,有潜力成为一种Prion体外培养方法,用于研究Prion错误折叠和复制机制,以及检测脑组织、外周组织和体液样品中的微量PrPSc.  相似文献   

14.
朊病毒与血液制品安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疯牛病是对牛海绵伏脑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BSE)的简称,是一种慢性、具有传染性的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英国于1985年4月首先发现该病,并于1986年11月定名为BSE,此病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和临床症状与人的库鲁病(Kuru)、克雅氏病(Creutzfeld-Jakob,Disease CJD)和羊痒病(Scrapie)相似,因此,被认为与朊病毒(Prion)有关,亦称为朊病毒病,其传播途径与潜伏CJD的献血者的血液和血浆是否关联,是人们极为关注的问题,本文就朊病毒的理化特性与生物学特性、传播方式、危害和对血液制品的安全性可能带来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戴秀玉   《微生物学通报》1997,24(3):173-175
院病毒(prion)是一种能引起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即一般称为传染性海绵状脑病(BE)的病原因子。这些疾病包括人类克雅氏病忙reutrfeltJocob)、致死性家族失眠症、羊瘙痒症和疯牛病等[1].1982年美国科学家Prusiner从感染了瘙痒症的叙利亚老鼠脑中分离出具有传染性的蛋白因子,并首先提出朊病毒这一名词,以与病毒、类病毒相区别。朊病毒最显著的特征是不含核酸。现已知道朊病毒(prionprotein,PrP是由宿主染色体基因PrP编码的一种正常细胞蛋白,在非患病个体中以低水平存在。这种蛋白在细胞内质网上合成、高尔基小体中…  相似文献   

16.
Doppel(简称Dpl)是新发现的一种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定(GPI)结构糖蛋白, 在结构上与朊蛋白(Prion protein, PrP)相似, 其编码基因位于朊蛋白编码基因(Prion protein gene, PRNP)下游, 但在生理功能上两者差异较大。Dpl蛋白在成年动物体内的表达主要集中在睾丸组织, 对雄性动物精子完整性、活力以及维持正常受精能力等生殖功能具有重要作用。以下主要综述了Dpl蛋白的生物学特征、生理功能以及对雄性动物生殖调控的影响, 旨在为Dpl蛋白的功能研究和雄性动物生殖调控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虽然引起疯痒病和人类几种传染性神经衰退症的感染性Prion在许多方面类似于病毒,但分子和遗传分析表明Prion与病毒在结构和发病机制上有着基本的区别。在感染性Prion的制备过程中,鉴定出的唯一大分子物质是Prion蛋白的一种疾病特异性的同功体,且这种大分子物质是由寄主基因编码的。越来越多的资料支持这种论点,即Prion感染是一种新奇的宿主一病原物的相互作用。疯痒病是在绵羊和山羊中不易觉察的,自然发生的一种疾病,它导致中枢神经系统  相似文献   

18.
朊蛋白疾病是人类和动物中枢神经变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朊病毒(Prion)引发疾病的致病机理尚未十分清楚,常采用体外合成Prion的方法研究其致病机理,但体外研究朊蛋白的主要困难在于建立一个合适的系统模拟体内环境,以便研究正常朊蛋白转化为致病性朊病毒的发病机制。综述了无细胞转化分析,细胞裂解液转化分析,蛋白质错折叠循环扩增,自催化转化分析等至今普遍采用的几种Prion体外合成方法,并讨论了这些方法是否适合用于模拟Prion在体内合成并聚集的过程,为研究朊病毒疾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为深入研究朊蛋白致病性转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病原性孤菌     
<正>孤菌在海洋细菌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生活在海洋周围、且喜食海产物的日本人,接触孤菌的机会较多。现已知11种人的病原性孤菌(表1)(但是霍乱菌和纳格孤菌在分类学上属同一种类)。非病原性孤菌已知20种以上。在人的病原性孤菌中已知的主要致病因子仅为霍乱菌的霍乱毒素,其它菌种的致病机制尚未明确。其中有仅以“是从患者身上分离出的”为理由,便作为病原性孤菌。因此,这些细菌致病因子的阐明,对于明确致病机制和区别病原性菌株和非病原性菌株都很有益。在基因水平上分析特别重要的致病因子并制造相应的基因探针。目前,这些探针还未用于临床检查中,但已用于致病因子的分析和流行病学的研究中,本文作一综述,并论述今后开发和利用DNA探针的意义。 (一)病原性孤菌的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20.
朊病毒     
李镇桐 《生物学通报》1991,(8):14-14,13
朊病毒(Prion,亦作Virino)是一种比类病毒(Viroid)还小得多的、很可能不存在核酸的侵染性蛋白质,是迄今所知最奇特的分子生物,属亚病毒(subvirus)范畴。它的发现使生物学家感到震惊,因为它与现行分子生物学中的“中心法则”(DNA→RNA→蛋白质)背道而驰。对它的研究,无论在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