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詹月平  周敏  贺张  陈中正  段毕升  胡好远  肖晖 《生态学报》2013,33(11):3318-3323
寄主大小模型认为寄生蜂后代性比与寄主大小相关,寄生蜂倾向于在大寄主上产出更多雌性后代,在小寄主上产出更多雄性后代.探讨了以家蝇蛹为寄主时,蝇蛹佣小蜂后代产量和性比变化;单次寄生情况下,寄主大小及寄生顺序对寄生蜂后代性比等影响.结果表明,蝇蛹佣小蜂的产卵期为(8.93±3.34)d,单头雌蜂能产雌性后代(34.11±16.34)头和雄性后代(11.04±8.87)头,且雄性百分比为0.24±0.11.随成蜂日龄的增大,寄生蜂产生雄性后代的比率显著增加.蝇蛹佣小蜂在寄生家蝇蛹时,会优先选择寄生个体较大的蛹;在单次寄生的情况下,蝇蛹佣小蜂倾向于在较大的家蝇蛹内产出更多的雌性后代.  相似文献   

2.
蝇蛹金小蜂Pachycrepoideus vindemmiae Rondani是家蝇Musca domestica蛹期常见寄生蜂种类。本文探讨蝇蛹金小蜂对寄主日龄的选择策略以及该寄生蜂的寿命、产卵历期和后代数量等规律。结果表明寄生蜂可利用各日龄的蝇蛹,寄生高龄期蝇蛹时,寄生蜂后代产量显著降低,既未出蜂也未出蝇的死亡蝇蛹比例显著增加;寄生蜂寿命为(11.89±6.99)d,产卵历期为(9.58±6.67)d,单个雌蜂后代产量为(33.74±18.08)头,雄性后代的发育历期显著短于雌性后代,随着寄生蜂产卵历期的延长,寄生蜂后代产量下降,雄性后代比例增加。  相似文献   

3.
苎麻疫霉生物学性状遗传与变异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地区和不同寄主来源的苎麻疫霉的菌落形态,菌丝线性生长速率(以下简称为生长速率)及同宗配合性状的遗传与变异,结果指出苎麻疫霉菌落形态和生长速率的遗传存在3种类型:(1)在单游动孢子后代和自交后代均可稳定遗传;(2)在单游动孢子后代稳定遗传而在自交后代发生变异;(3)在单游动孢子后代和自交后代均发生变异。结果表明,该菌菌落形态和生长速率的遗传具有多样性,上述两性状可以由细胞核杂  相似文献   

4.
SSR分子标记鉴定山葡萄和河岸葡萄种间杂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山葡萄和河岸葡萄种间杂交后代的真伪性进行鉴别。从12对多态性SSR引物中筛选出能扩增出父本特异性条带的7对引物,作为杂种鉴定的标记。用这7对引物对239株山葡萄和河岸葡萄的杂交后代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有161株后代具有父本的特异性条带,结合田间形态学分析,确认为真杂种。另外,后代中还出现了新的条带,表明杂交后代产生了丰富的变异。因此,SSR标记可以有效地对葡萄属种间杂交后代进行真实性鉴定,可作为葡萄种质创新的有效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冷驯化处理对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后代生长发育及适合度的影响, 本研究通过两性生命表的制作, 在室内条件下调查了冷处理后其后代发育历期、 成虫产卵前期、 寿命和生殖力以及后代生命表参数。结果表明: 冷驯化使异色瓢虫后代卵的发育历期延长, 幼虫(1-4龄)和蛹的发育历期则缩短; 随着冷驯化时间的延长, 后代体长和体重增量均减小。且完成发育的后代成虫产卵前期延长, 寿命缩短, 生殖力下降。后代生命表参数内禀增长率(r)、 周限增长率(λ)、 净生殖率(R0)和年龄特征存活率(lx)均降低, 但是后代雌虫所占比例却升高。此外, 冷驯化类型对异色瓢虫后代生长发育的影响也不相同。经相同时间(5 d)的低温诱导, 变温诱导的后代成虫寿命比恒定低温诱导的长, 但是生殖力却低; 变温诱导的后代生命表参数(r, λ和R0)均小于恒定低温诱导的, 但是lx却高于恒定低温诱导的。结果说明, 异色瓢虫亲代经历冷驯化, 这种对低温的可塑性反应会延伸到下一代, 而且还能够影响后代的适合度, 这对其在低温下的存活和繁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大猿叶虫Colaphellus bowringi Baly卵的颜色有浅黄色和深红色2种类型。调查卵的颜色与其后代滞育的发生和繁殖力的关系,结果表明,在25℃、28℃,不同光周期L∶D(11∶13,12∶12,13∶11和15∶9)下,浅黄色卵和深红色卵的后代滞育率没有显著差异;但在L14∶D10下,浅黄色卵的后代滞育率(25℃为58.6%;28℃为33.9%)显著高于深色卵的后代(25℃为45.4%;28℃为11.2%)。卵的颜色与其后代成虫的产卵前期和成虫寿命没有显著相关,但浅黄色卵后代的平均产卵量和平均日产卵量(1663粒和58.6粒)均显著高于深红色卵的后代(1176粒和45.1粒)。  相似文献   

7.
黄牡丹远缘杂交后代花粉粒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娜  石颜通  袁涛 《广西植物》2016,36(3):280-288
为揭示牡丹远缘杂交后代花粉粒的特征,测定了以肉质花盘亚组黄牡丹为母本,革质花盘亚组栽培品种‘日月锦’、‘层中笑’、‘百园红霞’等为父本的10个远缘杂交组合,共计11个亲本、25个后代的花粉畸形率和萌发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花粉粒形态,同时也观察了花和叶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与双亲相比,杂交后代的花粉量极少,花粉粒萌发率极低,畸形率极高,畸形花粉粒扭曲、破碎或粘成团块状。25个杂交后代的花粉粒均为超长球形,具三拟孔沟,与母本黄牡丹和绝大多数父本一致;但杂交后代的花粉粒小于双亲,外壁纹饰类型受父本影响较大,为小穴状、穴状、网状和粗网状。结合前人的观察结果,25个杂交后代中15个与父本的纹饰类型一致,与母本纹饰类型一致的杂交后代仅有6个,与父母本纹饰类型均不同的杂交后代有4个。形态观察发现杂交后代具有父本的花盘革质、心皮被毛的特征,而小叶分裂程度较母本减轻但小叶裂片较母本加宽;花径则介于父母本之间。其中,心皮被毛、小叶裂片加宽可以结合花粉粒特征作为以黄牡丹为母本的远缘杂交后代的形态识别标记。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轮虫通过母体效应诱导能否产生行为响应, 以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为例, 研究其反捕食漂浮行为响应的母体效应。通过控制轮虫母体在捕食者诱导液中的暴露时间及带卵状态, 收集母体产生的后代, 再将这些后代再次用捕食者诱导液处理, 观察后代的漂浮行为及形态特征。研究发现: 暴露于捕食者诱导液诱导较长时间的母体产生的后代个体, 当再次暴露于捕食者诱导液时, 其产生的行为响应强于没有母体暴露经历的后代; 母体暴露时间越长, 后代形态和行为响应均更加强烈。研究显示萼花臂尾轮虫可通过母体效应产生漂浮行为响应。  相似文献   

9.
采用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电泳对辐照外源DNA导入番茄的受体后代进行过氧化物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同工酶研究,并对供体叶形在受体后代中的表达和后代株高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多数受体后代与受体对照的两种同工酶图谱差异较大而与供体对照的两种同工酶图谱较为相似,这与它们在外观性状(叶形和株高)上的差异是吻合的。受体后代与体供在同工酶图谱上的相似性以及供体外观性状在受体后代的表达表明了外源DNA已经导入受体,并得到整合表达,说明辐照外源DNA导入技术是改良番茄品种,丰富育种材料的一条有效途径,在番茄选育新品种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关于花粉育株后代的遗传表现已有不少报道,有些作者在烟草、水稻等花粉育株的研究中指出,花粉育株后代的遗传性相对稳定。胡含等对小麦花粉育株后代作了较系统的研究,认为花粉育株的株系间表现多样性,而系内表现相对稳定性。对于花粉育株后代生活力是否衰退则有两种不同看法,有人在烟草等作物的花粉育株后代中观察到生活力衰退现象,而另一些作者在烟草、水稻、小麦等作物上没有看到生活力衰退现象。  相似文献   

11.
恶疫霉致病力和对甲霜灵敏感性的遗传与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营  郑小波 《菌物学报》2001,20(3):337-341
以分离自黑龙江腐烂苹果的恶疫霉Phytophthora cactorum Schroeter野生型菌株Ap14为亲本,采用菌丝块创伤接种法测定了恶疫霉对苹果的致病力在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后代的遗传。结果是连续2代单游动孢子后代在苹果上所致病斑半径分别为22.4~24.1mm和21.8~23.4mm,与亲本所致病斑半径22.5mm无显著差异;而其20个自交后代个体所致病斑半径为21.4~25.8mm,与亲本有显著差异,其中2株致病力显著强于亲本,其余与亲本相似。表明恶疫霉对苹果的致病力在无性后代可稳定遗传,而在自交有性后代发生分离。同时在含甲霜灵0.05μg/ml的LBA平板上测定了恶疫霉菌丝生长对甲霜灵的敏感性在无性和有性后代的遗传。结果是恶疫霉对甲霜灵的敏感性在无性单孢后代无显著变异,而在50个自交有性后代中,上述浓度对其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布范围为67.3~97.1%,与亲本78.3%有极显著差异,其中3株高于亲本,3株低于亲本,44株与亲本相似。表明恶疫霉对甲霜灵的敏感性同样在无性后代稳定遗传而在有性后代发生变异。上述结果提示,供试恶疫霉菌株中上述性状可能由细胞核杂合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2.
在实验条件下诱导四膜虫种群交配进行有性生殖时,交配后的种群中除有性后代外,还会混杂一定比例的亲本细胞,而高纯度的有性后代是研究四膜虫一些基本生物学问题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利用四膜虫交配时不能摄食并且新产生的有性后代几小时后才恢复摄食能力的特性,以嗜热四膜虫(Tetrahymenathermophila)交配种群为对象,在其有性生殖阶段后期向交配体系中加入Fe3O4磁性纳米颗粒,未交配的亲本细胞由于能够摄入磁性颗粒而具有磁性;再利用有性后代和未交配细胞的磁性差异,在磁场作用下将有性后代分离纯化出来。通过优化过柱分离的时间点、分离柱的口径、分离柱中铁粉/石英粉的质量等分离条件,有性后代的分离纯度及收率均能达到98%以上。该分离方法亦可为其他种四膜虫或纤毛虫有性后代的分离纯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地区和不同寄主来源的苎麻疫霉(PhytophthoraboehmeriaeSawada)的菌落形态、菌丝线性生长速率(以下简称为生长速率)及同宗配合性状的遗传与变异,结果指出苎麻疫霉菌落形态和生长速率的遗传存在3种类型:(1)在单游动孢子后代和自交后代均可稳定遗传;(2)在单游动孢子后代稳定遗传而在自交后代发生变异;(3)在单游动孢子后代和自交后代均发生变异。结果表明,该菌菌落形态和生长速率的遗传具有多样性,上述两性状可以由细胞核杂合基因控制,也可以由细胞核纯合基因控制,还可能由细胞质因子控制。试验结果还指出,苎麻疫霉的同宗配合性状在单游动孢子和单卵孢后代均可稳定遗传,表明在供试的苎麻疫霉菌株中控制该性状的遗传因子是纯合的。  相似文献   

14.
马铃薯晚疫病菌DK98-1和HD01-3无性后代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已明确我国存在甲霜灵抗性菌株的基础上,通过单游动孢子分离技术获得马铃薯晚疫病菌DZO1和HZO1无性后代菌系。研究了无性单游动孢子后代菌系的生物学特性及甲霜灵抗性,主要结果如下:对无性后代菌系的菌落形态、生长量和产孢能力进行测定,发现被测的DZO1和HZO1无性后代菌系大部分菌株的生物学性状与亲本菌株相比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异,个别菌株的生物学性状与亲本菌株有显著差异,说明晚疫病菌的无性繁殖未引起较大的变异;对后代菌系的甲霜灵抗性水平进行测定,结果表明DZO1和HZO1无性后代菌系的甲霜灵抗性水平与其对应的亲本菌株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5.
苎麻疫霉生物学性状遗传与变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地区和不同寄主来源的苎麻疫霉(PhytophthoraboehmeriaeSawada)的菌落形态、菌丝线性生长速率(以下简称为生长速率)及同宗配合性状的遗传与变异,结果指出苎麻疫霉菌落形态和生长速率的遗传存在3种类型:(1)在单游动孢子后代和自交后代均可稳定遗传;(2)在单游动孢子后代稳定遗传而在自交后代发生变异;(3)在单游动孢子后代和自交后代均发生变异。结果表明,该菌菌落形态和生长速率的遗传具有多样性,上述两性状可以由细胞核杂合基因控制,也可以由细胞核纯合基因控制,还可能由细胞质因子控制。试验结果还指出,苎麻疫霉的同宗配合性状在单游动孢子和单卵孢后代均可稳定遗传,表明在供试的苎麻疫霉菌株中控制该性状的遗传因子是纯合的。  相似文献   

16.
夏蜡梅杂交后代幼苗生长和光合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夏蜡梅(Sinocalycanthus chinensis)为国家2级保护植物,野生资源十分有限。采用不同种群的花粉与大明山夏蜡梅杂交,得到4种杂交后代塔沙降(TSJ)、白水(BS)、清凉峰(QLF)和顺溪坞(SXW)。通过对4种杂交后代和大明山(DMS)自然种群后代(对照)的幼苗的生长状况和光合生理特性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杂交后代幼苗,其生长和生理特性均有一定的差异。单株的叶片数、单株总叶面积、单株总叶长、植株生物量以SXW最高,与其它杂交后代和对照均差异显著。株高、单株总叶周长也以SXW最高,与对照差异显著。SXW的日均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其它杂交后代和对照;光饱和点也是SXW最高,与对照差异显著。这可能是SXW幼苗生长较快的原因之一。SXW的杂交后代是否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还需作进一步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17.
李纯  黄立铨  江新能   《广西植物》1995,15(1):70-72
在广西桂林引种橄榄已能正常开花结果,种子能繁殖后代.后代植株也能正常开花结果.橄榄北移试种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8.
草鱼雌核发育后代不同群体的微卫星遗传分析及指纹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紫外线灭活的团头鲂精子激活草鱼卵子,冷休克抑制第二极体排出的方法诱导出长江水系优良F2代草鱼减数雌核发育子代。在后代中不仅存在雌核发育后代,还存在草鲂杂交后代,雌核发育后代的体型与草鱼一致,而草鲂杂交后代的体型介于草鱼与团头鲂之间。Partec CyFlow倍性分析仪测定结果显示:普通草鱼与雌核发育草鱼的相对DNA含量分别为23.01和22.72,二者的DNA含量接近;而高体型子代的相对DNA含量为25.38,介于草鱼与团头鲂(DNA含量28.21)之间,属于草鲂杂交后代。选取17个微卫星标记对草鱼群体、雌核发育草鱼群体和草鲂杂交后代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检测,共检测出59个等位基因,其中43.18个有效等位基因。草鱼对照群体、草鲂杂交后代和雌核发育草鱼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依次为3.57、2.86和2.79,平均有效等位基因依次为2.93、2.37和1.96,平均期望杂合度在依次为0.6502、0.5573和0.3775,多态信息含量(PIC)平均值依次为0.5738、0.4649和0.3791。与草鱼对照群体相比,雌核发育草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显著下降,表明通过减数雌核发育方法可获得纯合性较高的草鱼个体。构建了草鱼后代不同群体的DNA指纹模式图,筛选到不同群体的9个特异微卫星标记,为草鱼优良群体的选育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9.
利用光周期调控技术诱导甘蔗热带种路打士开花,并与滇蔗茅云南95-19进行远缘杂交,培育实生苗76株,大田移栽成活62株,成活率81.6%;选用4对引物对获得的62份杂交后代进行SSR分子标记鉴定,结果表明,62份杂交后代全部为真杂种,所选SSR引物对滇蔗茅后代群体具有较高的鉴定效率。该杂交组合后代杂种真实率为100%,是目前数量最大的滇蔗茅F1群体。  相似文献   

20.
动物出生前后阶段是发育可塑性的关键时期,众多生理或环境因素可长期改变个体的生长发育和代谢表型。双亲效应是造成后代表型差异的重要原因。为研究双亲体重对后代断乳后的生长发育及成年期体重和能量代谢的影响,选取了体重差异显著的布氏田鼠,分别雌雄配对,形成高体重双亲组后代(雌性,51.5 g±1.6 g;雄性,60.4 g±2.5 g;Parental high body mass,HBM)和低体重双亲组后代(雌性,35.5 g±1.2 g;雄性,49.6 g±2.8 g;Parental low body mass,LBM)。检测了后代(胎仔数为6-8)4-13周龄的体重、能量摄入(摄入能、消化能和消化率);12周龄时静止代谢率、非颤抖性产热、葡萄糖耐受;13周龄的血清瘦素水平及身体组织器官重等。发现:(1)低体重双亲组后代发育过程中的摄入能和消化能均显著高于高体重双亲组,雄性后代睾丸湿重和干重显著降低。(2)在雄性后代,双亲低体重导致静止代谢率显著升高,但雌性后代组间差异不显著。(3)成年(12周龄后)时的体重、非颤抖性产热、血清瘦素和葡萄糖耐受在高、低体重双亲组间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双亲低体重导致后代发育过程中将更多的能量用于生长,雄性后代繁殖器官的发育明显受到抑制,表现出生长和繁殖间的权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