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鲢、鳙锚头鳋的生物学、病后获得免疫以及药物治疗进行了探讨。通过试验与观察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成虫产卵、虫卵孵化的最适水温是20-25℃。2)当水温15-20℃时,幼虫发育约需14-16天;26-31℃时,约需7天。3)在鱼种培育阶段的7月中旬至9月中旬,当水温25-37℃时,成虫的平均寿命为20天。4)成虫可分“童虫”、“壮虫”和“老虫”三种形态。5)感染一定数量锚头鳋的鲢、鳙鱼种,在虫脱、病愈后可以获得明显的免疫力。6)0.3-0.5 ppm的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能有效地控制较大水体里的鲢、鳙锚头鳋病。7)锚头鳋的寿命和鱼种病后获得免疫与防治此病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匡溥人 《动物学研究》1993,14(4):299-306
错头鳋科Lernaeidae是剑水蚤目Cyclopoida中以第1触短和第1小颚单枝型或退化消失为共同离征的一个自然类群,因此以剑水蚤科Cyclopidae作为外群,把锚头鳋科各属筛选出的性状与剑水蚤科的相应性状比较,以确定其性质,即该性状为祖征,还是离征。经比较,发现21个性状在锚头鳋科11个属中呈镶嵌分布。根据性状的镶嵌分布和简约性原则,推导出锚头鳋科的属间系统发育分支图。  相似文献   

3.
二龄鲢和鳙血液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1,自引:5,他引:41  
以115尾二龄链和91尾二龄鳙为材料,测定了血液中红细胞数,白细胞数、血红蛋白值、红细胞脆性植、比积及比重,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分数计数值及各型血细胞大小等正常值。结果显示:红细胞和白细胞值,比积值及淋巴细胞所占百分比值均是鲢高于鳙,而红细胞沉降率和中性粒细胞却是鳙高于链,在鲢上,其血液指标植也存在雌雄差异,上述血液指标值也存在周年变化。  相似文献   

4.
鲢、鳙的食性及其对藻类的消化利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周洁  林峰 《水生生物学报》1990,14(2):170-175
通过对青菱湖34尾刚起水的鲢、鳙食物团的检查,得鲢、鳙食物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数量比例分别为48.78:1和7.95:1;将其折算为生物量,则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之比,鲢为1:47.6,鳙为1:292.15,显示出两种鱼食物中的浮游动物生物量都大于浮游植物生物量。鉴于鳙所食的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大于鲢所食的6倍多,因此,仍可相对地认为鳙以食浮游动物为主,鲢以食浮游植物为主。滤食时,除了小于鲢、鳙鳃耙间隙的浮游生物被随水滤去外,从鲢、鳙所生活的水体中的浮游生物组成和它们肠管中的食物组成的一致性来看,它们对食物并无选择能力。此外,对鲢、鳙是否能够消化某些藻类,根据观察而获得了结果。  相似文献   

5.
论鲢、鳙对微囊藻的消化利用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1980年—1985年7—8月在水温30℃,溶氧8mg/L以上,pH值7—8,光照度2800lx的限制摄食量条件下,鲢、鳙鱼种对微囊藻干物质的消化率分别为29.45±4.37、26.07±2.15%;蛋白质消化率分别为39.20±3.44、33.71±2.93%;脂肪消化率分别为34.03±5.38、30.29±2.16%;碳水化合物消化率分别为36.61±4.15、30.39±2.81%。鱼种对微囊藻日需量分别为其体重的54.44和60.53%。鱼的生长与其生活水体中藻类的初始浓度有密切关系:(1)藻类浓度在0.4—0.8g/L时鲢、鳙分别增重1.55—7.41和0.78~6.21%;(2)藻类浓度在1.0—1.3g/L时鲢、鳙分别减重2.0—5.9和2.2—8.3%。0.8g/L为鲢、鳙滤食微囊藻的最大浓度。  相似文献   

6.
武汉东湖的鲢(Hypophthalmichthy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在天然条件下摄食强度具季节性变化。摄食强度高峰处于夏季,低谷处于冬季。在实验条件下,按周年采样期间水温变化范围,测定鱼的肠管排空率。食物通过鱼肠管时间(Y_p—h)与水温(X_t—℃)的关系为: 鲢Y_p=270.63 X_t~(0.6408) 鳙Y_p=280.46 X_t~(0.6642) 根据修正后Bajkov公式(D=C (24.A)/n),估算鱼的日粮。鱼日粮(Y_D)与水温(X_t)关系为: 鲢Y_D=0.2683e~(0.1503X_t) 鳙Y_D=0.0075X_t~(2.2715) 计算鱼在天然条件下周年月粮及年粮。鲢、鳙对天然饵料年消耗量分别为18.924公斤及17.39公斤,饵料系数分别为18.02及13.38。  相似文献   

7.
草鱼和点鳢寄生锚头鳋的四新种和一新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51年开始,我们先后在江苏、浙江、广东、广西、湖南、湖北以及内蒙和东北等地区,调查了淡水鱼类的寄生虫区系,特别是饲养鱼类,在收集的标本中,共有锚头鳋十余种。经鉴定后,其中有4种是尚未兄诸文献的新种,和一个新属,分别叙述于后,其余种类将于另文与生活史和生态部分一同发表。  相似文献   

8.
鲢,鳙滤食器官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扫描电镜和组织学等方法研究链,鳙滤食器官的结构,并观察,分析了滤食器官各部分的功能,结果表明,它们的鳃耙,腭褶和鳃耙管上皮部分布有味蕾和丰富的粘液细胞,鳙腭褶和鳃耙管上皮中味着细胞数量明显一多于鲢的,腭褶表皮上分布着排列有序的枕状突起,鲢可通过沉食途径和阻塞效应有效地摄食直径为3.2μm的小球藻,本文还通过对腭褶,鳃耙管及鳃耙在摄食活动中的运动方式的直接观察,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9.
10.
鲢,鳙,银鲫和因头鲂肠道G细胞定位与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潘黔生  方之平 《动物学报》1995,41(2):167-172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用胃泌素抗血清对鲢、鳙,银鲫和团头鲂4种无胃养殖鱼肠道G细胞进行检查,结果4种鱼的肠粘膜中均有G细胞存在,G细胞集中分布在前肠前段,主要位于肠褶的顶部和中部,在肠上此和杯状细胞之间穿插,它们的形态多样。本文对4种鱼肠道G细胞的分布特点与哺乳动物、鸟类及其他无胃硬骨鱼类进行了比较,讨论了这4种鱼肠道G细胞的形态特征及其与功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在主施氯化铵的混养池塘中鲢,鳙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鲢、鳙为主养鱼类的混养池塘中,在各种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设计了4种以氯化铵为氮源、1种以碳铵和尿素为氮源、1种以有机肥为肥源的追肥处理,旨在查明6种追肥处理对鲢、鳙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氯化铵能促进鲢、鳙快速生长;N与P_2O_5,的比为2:1时生长最佳。分析讨论了6种追肥处理池塘中鲢、鳙在不同养殖阶段的生长特点,并提出了进一步增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鲢、鳙在东湖生态系统的氮、磷循环中的作用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我们研究了鲢、鳙在停食状况下氮、磷的排泄量及在有鱼及无鱼的水环境中鱼类及微囊藻的氮、磷释放率。结合有关参数进行换算,从量的方面评价了鲢、鳙在东湖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所起作用:①鲢、鳙摄食过程加速了水体氮、磷释放进程(有鱼水体氮、磷释放率分别为无鱼水体的1.88和1.41倍),但其释放量(粪便的氮、磷释放量分别为水体氮、磷总含量的11.45%和3.4%)不足以左右东湖水体初级生产量的变动;②鲢、鳙摄食过程一方面提高了对初级生产量的利用率,而另一方面却通过鱼体积贮从水体中移出大量氮(52.20吨)、磷(11.36吨),分别占水体浮游物总氮、磷的3.01%和5.28%;③鲢、鳙大量摄食浮游动物,降低了被摄食种群的密度,缩短被摄食种群生物量周转期(1982年被摄食种群的生产量为1981年的1.05倍,鲢、鳙放养量为1981年的7倍;这两年鱼摄食量分别占其被摄食种群产量的31.73%及0.63%,被摄食种群的ρ/B系数分别为67.92及48.01);这样水体中浮游动物产量的相对稳定,也就促使浮游植物产量相对平衡。  相似文献   

13.
鲢、鳙、银鲫和团头鲂肠道G细胞定位与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用胃泌素抗血清对鲢、鳙、银鲫和团头鲂4种无胃养殖鱼肠道G细胞进行检查,结果4种鱼的肠粘膜中均有G细胞存在。G细胞集中分布在前历前段,主要位于肠褶的顶部和中部,在肠上皮和杯状细胞之间穿插,它们的形态多样。本文对4种鱼肠道G细胞的分布特点与哺乳动物、鸟类及其他无胃硬骨鱼类进行了比较,讨论了这4种鱼肠道G细胞的形态特征及其与功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两种鱼食物组成的空间变化,分析了2010年7月至2011年10月在洱海古生和北部两采样点逐月采集或收集的共93尾鲢和71尾鳙的肠道内含物,对其食物组成的季节变化、空间变化及与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的食物重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鲢、鳙全年摄食的饵料生物数分别为75 属和 64属。根据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微囊藻(Microcystis)和象鼻溞(Bosmina)为两种鱼的主要饵料类群。鲢、鳙的食物组成呈明显的季节变化,这与饵料生物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在空间上,两种鱼在古生摄食的浮游植物比例大于北部,这是由不同区域饵料生物组成差异导致的结果。Schoener重叠指数显示鲢、鳙与太湖新银鱼之间的食性重叠不显著(E0.6)。    相似文献   

15.
50年来长江鲢、鳙形态特征的变迁(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Yu HX  Tang WQ  Li SF 《动物学研究》2010,31(6):651-656
采用多元分析方法,对采自长江中游的上世纪中期(下称早期)和本世纪初(下称当前)的121尾1龄鲢、鳙的30项形态度量性状进行了分析。依据对判别贡献最大的5个参数所建立的判别公式,对鲢、鳙早期和当前群体的平均判别准确率分别达94.2%和98.%,显示鲢或鳙的当前与早期群体间在总体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在早期和当前群体间,鲢有12个特征差异极显著、8个差异显著,鳙分别有8个特征差异极显著或显著。其中,鲢和鳙的6个显著或极显著变大的特征参数集中在头部,而14个鲢和10个鳙的显著或极显著变小的特征参数则主要集中在躯干部与尾部。研究表明,最近50年来长江鲢、鳙的头及头部特征有相对变大的趋势,而躯干部与尾部的许多特征参数则有相对变小的趋势,这些形态演变趋势符合人们喜食鱼头、追求高经济效益的期望。  相似文献   

16.
研究以具有下行洄游需求的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幼鱼为实验对象, 分别在2种不同流态加速流(Ⅰ: 22—55 cm/s, Ⅱ: 25—60 cm/s)中进行下行实验, 对实验鱼在2种加速流中的游泳行为(下行率、下行方式及各区域游泳时间)进行定量分析并利用游泳停留时间百分比Ft衡量其偏好水流速度。结果显示: 加速流下鲢、鳙均表现出了直接下行与非直接下行两种行为。其中加速流Ⅰ中鲢、鳙直接下行率分别为35.71%、30.00%, Ⅱ中分别为45.83%、59.09%。非直接下行的鲢在2种加速流中小于30 cm/s流速区域的停留时间显著高于其他区域(P<0.05), 即鲢在实验条件下的偏好水流速度范围为小于30 cm/s; 非直接下行的鳙在加速流Ⅰ中小于30 cm/s及50—55 cm/s流速区域的停留时间显著高于其他区域(P<0.05), Ⅱ中小于30 cm/s流速区域的停留时间显著高于其他区域(P<0.05), 即鳙本实验条件下偏好水流速度范围为小于30 cm/s。将2种加速流流速相同区域合并分析发现鲢、鳙在小于30 cm/s和50—55 cm/s流速区域的停留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中间及高流速区域无明显性差异(P>0.1)。研究表明: 加速流对鲢、鳙下行游泳行为产生了影响且2种鱼在下行通过方式和偏好流速选择上存在一定的种间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清河水库鲢、鳙鱼种群动态研究Ⅰ.生产量的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Robson-Chapman公式估算了清河水库鲢、鳙可捕群体的残存率,计算了非捕捞群体的残存率和种群生产量。清河水库非捕捞群体平均年残存率约为0.25,可捕群体的平均年残存率鲢为0.32、鳙为0.38。鲢、鳙鱼种群生产量分别为141和110kg/ha,种群年P/B系数分别为1.15和1.09。鲢、鳙鱼获量仅为其生产量的33%和34%,库存生物量的36%。  相似文献   

18.
19.
王先炜 《昆虫知识》1997,34(1):15-18
焰夜蛾Pyrrhiaumbra(Hufnagel),又名烟火焰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幼虫为害烟、油菜、养麦。目前尚未见报道该虫危害林木,其生活史和防治情况不详。1990年首次在山东枣庄薛城发现其幼虫取食泡桐幼叶,将叶片食成孔洞、残缺或全部食光仅剩主脉。据调查,受害面积达1330多lunh重发生地块虫株率高达100%,虫口密度62头/百叶,致使大面积泡桐树势衰弱,生长缓慢,染病和使全株死亡2严重影响了泡桐的速生丰产性,降低了木材材质和出材产材率,削弱了群众用泡桐营林造林的积极性。为此,为摸清其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方法,1991年以来,作者对焰…  相似文献   

20.
花椒长足象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明宽  朱艳 《昆虫知识》1993,30(6):344-345
<正> 花椒长足象Alcidodes sauteri(Heller)属鞘翅目象虫科长足象亚科。其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方法国内尚无系统报道。笔者于1986~1988年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在纱笼内栽植花椒接虫饲养观察和防治研究,现将结果整理于后。 一、分布与为害 据文献记载花椒长足象在国内分布于台湾、福建、浙江、江西、湖南、云南、四川;国外分布于柬埔寨;越南。在四川主要分布于岷江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