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垂直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六盘水境内的双团棘胸蛙Paa yunnanensis与棘腹蛙P.boulengeri的肝、肠、胃、肺等4种组织中的酯酶(EST)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 显示:两种蛙酯酶同工酶共有10条带,其中双团棘胸蛙EST同工酶有9条带,棘腹蛙EST同工酶有7条带,两种蛙EST同工酶存在较大的种间差异,同种蛙不同组织的酯酶(EST)同工酶迁移率、表达强度也不同.双团棘胸蛙酯酶同工酶酶谱较棘腹蛙的复杂.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不同健康状态下棘胸蛙(Paa spinosa, David)肠道菌群结构, 文章对13个健康(Health组)、19个患歪头病(WHD组)和18个患蓝眼病(BED组)的棘胸蛙肠道微生物总DNA进行16S rRNA V4—V5高变区测序。结果显示: 共获得3984个总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 OTUs), 35个门, 80个纲, 155个目, 283个科, 501个属。α多样性结果表明, 健康组的菌群丰富度显著高于患病组(P<0.05), 患病组间的菌群丰富度差异不显著(Chao1指数: Health: 1232.92; WHD: 975.57; BED: 1048.76); 健康和患病组间微生物群落均匀度无显著差异(Shannon指数: 5.27; 5.20; 5.41)。门分类水平分析发现: 厚壁菌门(Firmicutes; 52.08%; 49.57%; 26.48%)、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 30.55%; 21.93%; 43.02%)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 15.55%;10.42%; 5.25%)是棘胸蛙肠道菌群的优势菌门。患病蛙肠道中的优势菌门及其丰度均发生变化, 特别是脱铁菌门(Deferribacteres)在歪头病组和蓝眼病组棘胸蛙肠道中丰度显著上升(0.18%; 14.05%; 22.16%; P<0.05)。属分类水平分析发现: 拟杆菌属(Bacteroides; 29.70%; 16.09%; 21.76%)、丹毒丝菌科中未定义的一个属(An unclassified Erysipelotrichaceae; 21.38%; 6.92%; 4.94%)、毛螺科中未定义的一个属(An unclassified Lachnospiraceae; 12.23%; 15.98%; 4.43%)、柠檬杆菌属(Citrobacter; 10.31%; 6.19%; 1.10%)和真杆菌属(Eubacterium; 9.09%; 4.88%; 0.54%) 是棘胸蛙肠道菌群优势菌属, 但各组间的丰度差异显著; 脱铁菌门的Mucispirillum在患病棘胸蛙肠道中丰度显著上升(0.17%; 13.89%; 21.94% ; P<0.05)。研究表明: 棘胸蛙肠道菌群结构与健康状态相关, 且健康与患病棘胸蛙肠道菌群结构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3.
4.
在人工条件下,棘胸蛙蝌蚪的浮头病,幼蛙料皮病,成蛙白的发病率高达85%以上。本文系对致病因子进行调查、检测、系统研究的结果研究。分析结果:病害发生是由多因子相互构成的。在人工条件下水温升高到25℃以上,水体溶氧量(DO)低于4.9mg/L,水体存在硫化氢(H2S)气体,水质受病源菌、寄生虫、化学物质污染等是构成致病主因子。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使各因子得到改善与协调,达到接近野生蛙栖息环境条件要求,  相似文献   

5.
棘胸蛙营养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棘胸蛙的生物学特性及繁殖饲养要求,并报道其营养成分的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6.
有关棘胸蛙(Ranaspinosa)蝌蚪的饲养方法,邓春华(1987)、杨伟国(1990)分别作为扼要介绍,而对于提高蝌蚪成活率的研究尚无报道,本文将综合我们的试验方法、结果以及由此而得出的提高棘胸蛙蝌蚪成活率的方法。一、试验方法 (一)蝌蚪来源 1、野外捕捞各生长发育阶段的蝌蚪。 2、野外捕捞卵进行人工孵化获得的蝌蚪。  相似文献   

7.
棘胸蛙早期胚胎发育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25.15±0.22℃恒温条件下观察了棘胸蛙的正常胚胎发育。根据外部形态特征、主要生理特征及胚胎行为的出现,将棘胸蛙的胚胎发育划分为27期,从受精卵到孵化出膜约234h.胚胎发育期间的总积温(总热量)为5887℃。卵的受精期1.5h。卵裂期历时29h33min,原肠形成期历时16h42min,器官形成期共历时186h86min。  相似文献   

8.
人工驯养棘胸蛙的繁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历时三年人工驯养棘胸蛙的繁殖研究中发现,静水或水势平缓的水域内,棘胸蛙不能繁殖;营养不良、环境噪杂对棘胸蛙的繁殖行为也有很大抑制作用。促进棘胸蝗在人工驯养条件下繁殖,必须提供流水及流水直接冲击到的浅水层产卵附着物;保证繁殖亲蛙充足的营养及足够的活动空间;保持繁殖场所安静荫凉和隐蔽。  相似文献   

9.
人工养殖棘胸蛙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认识棘胸蛙的生态习性,如生境、食性、繁殖、越冬和天敌等内容,有助于创造适宜的养殖环境和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人工养殖棘胸蛙获得成功的关键是要做好三方面工作:1.确定养殖方式和建设饲料基地;2.提高蝌蚪及幼蛙的成活率,加快生长发育速度;3.促进成蛙在人工环境中繁殖和提高蛙卵孵化率。  相似文献   

10.
棘胸蛙、虎纹蛙、黑斑蛙血细胞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胡知渊  来雅萍  陈文静 《四川动物》2005,24(1):5-8,F004
应用Giemsa染色法对棘胸蛙、虎纹蛙和黑斑蛙的血细胞进行显微观察和各形态参数测定,并对各类细胞作了图示和描述。结果表明,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形态和数量比例有一定属和种的特征,并与其生长环境和进化地位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系利用pH6.4以下弱酸性泉水、无氯自来水及不同浓度的NaCl液稀释棘胸蛙精液,观察精子的活动力。实验证明,泉水和无氯自来水可保持精子良好的活力,并持续7个小时,是良好的稀释液。精子在NaCl溶液中活力差,与溶液浓度呈反相关,棘胸蛙的人工授精不宜在该溶液中进行。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双团棘胸蛙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明勇  叶辉 《动物学研究》2009,30(6):662-670
对云南省84个县(市)双团棘胸蛙(Paa yunnanensis)地理分布进行了全面调查。基于历史记录与本次调查结果,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制作了云南双团棘胸蛙地理分布图。结果表明,双团棘胸蛙在云南广泛分布于迪庆州以外的15个州(市)71个县(市),分布海拔为1 400~2 600 m,年平均气温为11.54~18.50℃。根据双团棘胸蛙分布受海拔和年平均气温限制的特点,采用DIVA-GIS 5.2软件,得到云南省双团棘胸蛙可能分布区图。该图可以预测双团棘胸蛙在云南的潜在地理分布,为在云南对该物种的深入研究和有效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按活蛙取精进行人工授精的要求,利用蛙脑垂体液,绒毛膜促进腺激素,肾上腺素分别注射雄棘胸蛙,对促使其排精的作用了对比观察。结果说明,蛙脑垂体液有明显地促使雄排出优质精液的作用,奏效快,持续时间长,实用价值很高;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作用均不理想,不宜用于棘胸蛙的人工排精。  相似文献   

14.
单性养殖在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养殖中意义显著。为了了解棘胸蛙性腺分化,并探讨在不同的培育温度条件下性腺分化的差异。通过组织切片观察了棘胸蛙原始性腺的形成和性腺分化。棘胸蛙的性腺分化有其特殊性:生殖嵴形成时,其中既有体细胞,又有原始生殖细胞(PGCs);无论原始性腺是分化成为精巢还是卵巢,其中都出现一个带有单层扁平上皮初生性腔,当单层扁平上皮逐渐消失后形成次生性腔。性腔周围的PGCs开始长大2—3倍时,性腺将分化成为卵巢;体细胞渗入性腔中,使腔隙变小直至消失,这种原始性腺分化成为精巢。棘胸蛙蝌蚪孵化后的l7—80 d(Gosner 25—26期)为性腺分化的敏感时期。实验选取同一批次刚孵出蝌蚪(Gosner 24期),分别用不同水温(16±1)℃、(27±1)℃、(31±1)℃3组实验组及自然水温(23±1)℃对照组条件下的培育蝌蚪。结果显示,对照组的雌、雄性比为26∶24,雄性率接近50%;(16±1)℃实验组的雌、雄比例为33∶17,雄性率仅34%(P0.05);从(27±1)℃实验组起,雄性率提高,(31±1)℃实验组的雄性率达70%(P0.05)。棘胸蛙的性别分化属于温度依赖型性决定(TSD)。较高的培育温度可使棘胸蛙蝌蚪性别分化趋向雄性,而较低的培育温度则使蝌蚪雌性化。  相似文献   

15.
棘胸蛙繁育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棘胸蛙繁育特性进行研究,发现棘胸蛙有不滴水不产卵的习性,通过营造滴水环境可以诱导棘胸蛙年产卵次数达6~7次,年产卵量达1960粒;另外,设计了一种新方法,可使棘胸蛙卵的孵化率和蝌蚪的变态率达96.1%和96.8%.  相似文献   

16.
棘胸蛙的生态习性与人工养殖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根据我们在福建省邵武市将石自然保护区开展棘胸蛙人工养殖研究过程中多次野外调查结合人工养殖条件下的观察所获得的第一手材料,对棘胸蛙的生态习性从栖息环境、生活习性和天敌等三方面作一补充报道,并着重从准备工作、饲养管理工作和繁殖管理工作等三方面,介绍我们养殖棘胸蛙获得初步成功的经验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采集了云南宁蒗和四川盐源县交界泸沽湖的刘氏棘蛙Paa liui地模标本进行形态学研究,并与形态上相似的双团棘胸蛙P. yunnanensis、多疣棘蛙P.verrucospinosa、察隅棘蛙P. chayuensis开展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刘氏棘蛙作为一个独立物种不存在,分布于泸沽湖的刘氏棘蛙为双团棘胸蛙的一个地理居群,应作为双团棘胸蛙的同物异名进行归并.  相似文献   

18.
棘胸蛙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We studied the distribution and density of the endocrine cells in the digestive tract of Paa spinosa using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 (streptavidin-peroxidase method) using eight gut hormone antisera.The 5-hydroxytryptamine immunoreactive cells were distributed throughout the digestive tract with the highest density in the stomachus pyloricus,the second highest in the duodenum,fewer in the oesophagus,stomachus cardiacus and rectum.The gastrin immunoreactive cells were located mainly in the stomachus pyloricus and occasionally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intestine.The somatostatin immunoreactive cells occured mainly in the stomach,frequently in the stomachus pyloricus,and occasionally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intestine.The pancreatic polypeptide immunoreaetive cells were found with the highest density in the duodenum,the second highest in the stomachus cardiacus,and rarely in the rectum.No immunoreactive cells were observed with the antisera to glucagon,substance P,growth hormone and calcitonin,but there were glucagon and substance P mucosal nerve plexus throughout the digestive tract,and both with the highest density in the duodenum[Acta Zoologica Sinica 49(6):858-864,2003].  相似文献   

19.
2005年4~6月研究了棘胸蛙Rana spinosa David输卵管繁殖期间组织结构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棘胸蛙输卵管结构町分为粘膜上皮层、固有层、浆膜层.产卵前,输卵管管壁最厚,固有层中的单管状腺充满胶质;产卵后,输卵管管壁变薄,固有层腺体细胞缩小,粘膜层在产卵时比产卵前明显增厚;产卵前和产卵后浆膜层无明显变化,产卵时厚度明显变薄.本研究为探讨棘胸蛙的分类学地位和棘胸蛙的人工繁殖性能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凌云  邵晨  颉志刚  王娜 《生态学报》2012,32(18):5763-5769
棘胸蛙(Paa spinosa)亚成体在人工驯养过程中容易出现越冬困难,非正常的冬眠可能会影响次年的繁育。以雌性棘胸蛙亚成体(1—2龄)为对象,研究该蛙在人工低温暴露(4℃保持90 d)条件下的生存力、机体能量物质消耗、肥满度、脏器系数的变化特征,以及这些参数在温度恢复至正常(由4℃缓慢升至22℃后保持7 d)后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该蛙在低温暴露过程中存活率逐渐降低,恢复期无死亡。肥满度(K)和体重/体长(Kwl)在低温暴露期间有逐渐升高的趋势,但两者在经历恢复期(22℃,7 d)后均恢复至初始水平(P>0.05)。胃系数和脾系数在低温暴露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P<0.05),且两者在第90天均显著大于初始水平(P<0.05)。恢复期肝系数显著减小(P<0.05)。在低温暴露期各阶段肝脏和肌肉脂肪含量与初始无统计差异(P>0.05);肝脏水分在低温暴露期间呈明显下降趋势(P<0.05),而肌肉水分则与之相反;肝脏非脂肪干物质含量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而肌肉非脂肪干物质则呈相反趋势。肝糖原含量随暴露时间的延长呈现显著上升趋势(P<0.05),低温暴露第60天和第90天肝糖原含量与初始相比分别增加59.4%和60.1%,而恢复期肝糖原含量则降至初始水平(P>0.05)。根据结果可以看出,在低温暴露过程中肝脏和肌肉脂肪含量变化不显著,同时肥满度、肝系数、肝脏非脂肪干物质和肝糖原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肌肉非脂肪干物质则显著减少(P<0.05),说明该蛙雌性亚成体在低温期主要消耗的能量物质不是脂肪而是肌肉非脂肪干物质,或者肌肉非脂肪干物质在组织间发生了大量转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