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猿猴类生活于热带,亚热带森林地区,行群居生活,因此容易感染各种寄生虫病[Wardle,1952;Ruch,1959]而且猴群亦有进入人类生活圈的机会,许多寄生虫病是人猴共有的。研究猿猴寄生虫对防治猴病,保障猴群健康有重要作用[naliHH,1963;Kaufmann,1971],同时,应用猴子作为人类寄生虫的实验模型[Valcrio,1971;Pryor,1970],亦极有意义。最早应用猿猴作为实验动物,就是应用猴子作实验性疟疾的研究。近年来,应用幼年猴进行疟疾的实验治疗和免疫学的研究,屡见报道。而且其它人体寄生虫应用猴子作试验的也並不少见。关于我国所产猕猴猴体寄生虫的调查[尹文直 1973]材料不多,尚未见有完整的报告。为了能充分利用猴子这一宝贵的实验动物,进行寄生虫学的研究,我们将1960年到1979年中,从野外捕捉的十一批猕猴所进行的猴体寄生虫调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猿猴是我国的重要动物资源,分布区遍及我国的大半部,数量亦较多,其中猕猴类是目前多方面科学研究的试验动物,也有不少珍贵和稀有的种类,有着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的前途。因此,如何捕捉活猴,是值得调查研究和推广的课题。笔者自1959-1962年,参加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猴类调查工作组,在广西、海南岛、福建、江西、云南、四川、贵州等主要产猴地区的野外调查中,向猎民及老乡学习和了解了一些捕猴技术和方法。1960年曾参加中国畜产公司主持召开的全国九省、区捕猴经验  相似文献   

3.
在世界范围内,观赏和投喂野生猿猴是最常见的野生动物旅游形式之一。其中游客与动物的关系越来越成为动物学、人类学和社会学学者研究关注的热点。游客在娱乐的过程中,存在被猿猴威胁甚至咬伤等问题。对人猴接触行为的客观分析,是提高旅游服务管理和保障游客安全的必要措施。本研究记录了2012-2014年海南南湾猴岛景区内游客与猕猴的接触行为,并分析了景区医务室近两年的游客就诊记录,主要探讨:(1)哪些游客会参与人猴接触,及其游客的认识误区;(2)哪些猕猴会频繁参与人猴接触;(3)哪些原因会引发人猴接触行为。本文旨在了解景区内游客与猿猴的互动关系,探讨游客受伤原因及其解决办法,为完善野生动物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猴疟原虫的宿主属灵长类,而且它的生物学特征与人体疟原虫相近似,因而对于研究人类的疟疾具有重要价值。现在,疟疾的猴模型已较广泛地应用于有关疟疾的抗疟药药理、生理生化、免疫和病理等方面的研究。同吋,由于某些猴疟原虫可以传播给人而特别引起人们的重视。Garnham(1966)、Eyles(1963)和Coatney等(1971)分别对猴疟原虫的资料作了较详细的叙述。目前在实验研究中常以Plasmodium cynomolgi作为间日疟型的代表,而以Plasmodium inui与Plasmodium coameyt分别代表三日疟型和恶性疟型。  相似文献   

5.
自从Corner(1923)报告了猕猴的月经现象以后,一些作者对猕猴的繁殖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Zuckerman,1931;Hartman,1932;1949;Wag-enen,1954;Sade,1964;Valerio等,1968;Hafez,1971)。更兼近30年来猕猴是医学生物学和疫苗生产中广泛应用的一种灵长类动物。需要数量逐年增长,而自然界中的数量又逐年减少。因此,目前对保护和合理利用这种动物资源受到人们的普遍关切。羌囚、苏联、11本等国家建立了灵长类研究中心和大型养猴场,研究猿猴在驯养条件下的繁殖问题。国内的第一个大型猿猴养值场也就是现在的中114科学院昆明动物所养猴场,创建于1958年。这个养猴场创建初期,我们就在这里从事称猴的词养、繁殖和生长发育等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摸清STLV-1感染现状,从而有效地降低STLV-1在猕猴、食蟹猴群中的的感染率。[方法]采用STLV-1ELISA法对猕猴、食蟹猴血清进行抗体检测。结果本中心送美国BioReliance公司的2455只出口猴血清,103份血清呈STLV-1抗体阳性,19份血清呈STLV-1抗体可疑,其余血清均为STLV-1抗体阴性。[结论]猕猴、食蟹猴群中STLV-1的平均感染率为4.97%,其中猕猴STLV-1感染率为2.7%,食蟹猴STLV-1感染率为5.4%,是猕猴STLV-1感染率的2倍;随着年龄的增长,猕猴(食蟹猴)STLV-1的感染率也随之升高。  相似文献   

7.
恒河猴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大群预防和典型病例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恒河猴(Macaca mulatta),习惯称猕猴,是生物学及医学研究的重要实验动物。某些疾病由细菌性痢疾可威胁其生命。据贲氏指出,人们普遍认为新来猴群细菌性痢疾的发病率比基本猴群高得多。在过分拥挤和不卫生的情况下,发病率可高达100%,死亡率达60%以上。1978年第三季度,我所新引进的104只恒河猴中发生了一次急性细菌性痢疾。我们采用痢特灵、止痢片、四环素等药物,分别进行大群预防和典型病例治疗,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8.
对安徽省实验猕猴中心的安徽恒河猴进行了微生物(包括病毒和病原菌)和寄生虫检测。对恒河猴的病毒检测结果发现,猕猴疱疹病毒1型(BV)和猴痘病毒(SPV)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20.7%(6/29)和10.0%(2/20),20只恒河猴中没有发现猴反转录D型病毒(SRV)、猴免疫缺陷病毒(SIV)和猴T细胞趋向性病毒Ⅰ型(STLV—1)的抗体。5只受检的人工繁育的安徽恒河猴没有感染沙门菌、皮肤病原真菌、志贺菌和结核分枝杆菌的这四种病原菌。肉眼检测恒河猴体表,未发现体外寄生虫。39份人工繁殖的恒河猴粪便样品的总寄生虫感染率为38.5%,检测到溶组织内阿米巴和5种蠕虫(粪类圆线虫、猴结节线虫、绦虫、钩虫、蛔虫),感染率最高的是粪类圆线虫和猴结节线虫。本次调查表明,安徽恒河猴无特殊疾病,健康状况基本良好,可以建立普通级的实验恒河猴,实现安徽恒河猴的实验动物化。  相似文献   

9.
建国以来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 ,我国在寄生虫病的防治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过去严重流行的黑热病、疟疾、丝虫病及血吸虫病等主要寄生虫病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内或大部分地区被基本消灭或控制 ,钩虫病、阿米巴痢疾等肠道寄生虫病的发病率亦已明显下降。但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疾病谱的改变 ,人体内感染的寄生虫种类、分布及寄生虫病的流行谱也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一些过去未被重视或少见的寄生虫感染越来越显示出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危害 ,机会致病性寄生虫就是其中的一类。1 何谓机会致病性寄生虫在正常情况下 ,人体内部和体表存在有…  相似文献   

10.
科学分析动物种群增长动态,合理确定环境容量是管控城市半野生动物种群激增危害的根本途径。本文对贵州贵阳黔灵山公园半野生猕猴种群特征、种群增长、环境容纳量以及猴群对公园的危害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较之野生种群,园内栖息种群密度高、猴群大。现有8个稳定猴群共计1067只[最小群:47只;最大群:226只,平均:(133±67)只],总体雌雄性比为1.33;全区种群密度约达251只/km2,但猴群主要栖息于游道及其周边,导致主分布区密度高达 2134只/km2;(2)种群增长迅速、繁殖力旺盛。自1992年以来,种群呈指数型增长(年均增长率为8.08%,增长函数为y=30.6789*exp[(x-1987)/8.7894+ 64.0193),当前种群总体年龄结构为成年猴>青年猴>幼年猴,虽青幼个体数量较成年个体少,但成年雌雄性比达到1.50,性成熟个体较多,有效种群数大,仍保持旺盛的繁殖力;(3)种群Logistic增长曲线(y=792/(1+2.8495E+183*exp-0.2104x)表明园内环境容量(K值)为792只,与该区猕猴伤人事件频率曲线进入高位平台期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接近。文中还对猴群栖息对当地植物多样性造成的影响进行了调查。调查监测表明,种群过大且集中栖息导致公园内生物多样性破坏、人猴冲突、公共健康隐患等一系列问题产生,建议应通过节育、分流等相关措施,将种群数量控制在K/2即400只左右为宜。本文可为黔灵山公园猕猴保护管理及其他城市野生动物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实验用猕猴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质量控制不仅是动物作为实验材料能够得以应用的基本前提,也是保证动物实验结果可靠性的基本要求。为做好实验用猕猴的质量控制,提高动物的利用率,我们设计与开发了质量控制信息系统。本文以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质量控制信息系统中的病毒监测模块为例介绍了此信息系统的设计思路和应用,以期为猕猴的质量控制和科学合理的选择应用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2.
太行山猕猴的食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猕猴 (Macacamulatta)是世界上地理和生态地位分布最广泛的非人灵长类。我国是唯一的地跨热带、亚热带、暖温带均有猕猴分布的国家。直到1987年 ,亚洲最北部的猴群在河北兴隆绝灭以后[12 ] ,自然分布于河南省与山西省交界处的太行山及中条山南段的猕猴就成为亚洲猕猴分布的最北界 ,位于N35°11'~ 35°17',E112°0 3'~ 112°33',地处暖温带。经 1981年以来的调查研究发现 ,太行山猕猴在形态、生理、生态等方面与其它地区的猕猴不同 ,是最具研究意义的种群[5] 。猕猴同其它动物一样 ,通过食物与其它动物 ,周围环境及人类物质…  相似文献   

13.
恒河猴STLV-1血清抗体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我国恒河猴STLV-1流行病学特征.方法用免疫荧光法和蛋白印迹法对537只野捕恒河猴,365只繁殖猴和44只D型逆转录病毒抗体阳性猴作了STLV-1血清抗体检查.结果 10岁以上恒河猴的STLV-1抗体阳性率(15.5%)高于10岁以下的恒河猴(6.2%);雌猴的STLV-1抗体阳性率(17.5%)高于雄猴(5%);D型逆转录病毒抗体阳性猴群的STLV-1抗体阳性率(34.1%)高于野捕猴群(8.8%).结论在我国的野生和饲养恒河猴群中广泛存在STVL-1血清抗体阳性动物,其抗体阳性率与动物的年龄和性别有关.  相似文献   

14.
15.
随着心血管系统研究的进展和猿猴在医学中的广泛应用,猴主动脉弓分支的情况引起人们的重视。虽然张胜泉等(1974)对猕猴的心脏冠状动脉的解剖学作过调查,但有关主动脉弓分支的资料很少。为此,我们进行了本题研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广西龙虎山猕猴种群生态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王骏  冯敏 《兽类学报》1996,16(4):264-271
1988~1995年,采用定点观察法和绝对计数与相对计数结合法对龙虎山猕猴种群生态作了调查研究。1990年核心区有猕猴14群,500只左右,猴群密度1.6群/km2,种群密度55.6只/km2.猴群大小平均33.8±23.1(n=6)只。一般每隔4~5年分群一次,猴群群体年均增长率14.8%,种群年均增长率为9.7%。猴群中成年猴性比为7.6±6.5(n=12),1~3岁组的性比为0.74±0.61(n=4),群内未成年猴比例为67.7±3.1%(n=12)。发情交配期最早11月12日,最晚次年1月20日,高峰期12月上旬,持续3个月.产仔期最早4月1日,最晚8月14日,高峰期5月上旬,持续时间4个半月.繁殖率45.5%~100%,平均75.4±13.2%(n=21)。新生猴死亡率较低,新生猴性比(雌:雄)平均0.74±0.34(n=5)。  相似文献   

17.
在医学和生物学的某些研究中,猿猴被视为珍贵的实验动物。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均已建立了许多猿猴饲养场。我们从1959年开始了猕猴(Mecaca mulatta)大群驯养工作,现将其饲养日粮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为建立实验猕猴被毛氨基酸含量的参考数据和对猕猴饲料氨基酸配比的筛选提供实验基础数据,挑选不同生活环境的猕猴共30只,即笼养猴10只、半自然圈养(猴园)猴10只、野外猴10只,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其被毛氨基酸的含量.分析结果表明,按不同生活环境分组,猕猴被毛的脯氨酸、缬氨酸、氨和精氨酸以及胱氨酸的含量是人工饲养猴(包括笼养猴和猴园猴)低于野外猴(P<0.01),被毛赖氨酸、组氨酸和氨基酸总量含量是野外猴高于笼养猴(P<0.05)和猴园猴(P<0.01);按性别分组,只有雄性猴的被毛苏氨酸和组氨酸的含量高于雌性猴(JP<0.05),其余氨基酸均无差异(P>0.05).因此,影响猕猴被毛大部分氨基酸含量的因素不仅是食物相应氨基酸的含量,生活环境也有很大的影响;性别因素对猕猴被毛的大部分氨基酸的含量是没有影响的.  相似文献   

19.
猕猴菌痢的诊断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细菌性痢疾是猕猴最常见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任何季节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特别在新买来的猴群常见本病流行。例如,1963年在新运来的122只猕猴中发生菌痢的有34只,占总头数的27.86%,在疾病流行期间,我们曾将病猴粪便进行细菌学检查,发现多数病猴是由福氏痢疾杆菌引起,也有个别病猴分离出志贺氏痢疾杆菌。  相似文献   

20.
三年前,新英格兰灵长类研究中心(Southborough,MA)的 Ronald Desrosiers 决定给猕猴注射删除 nef 基因的猿猴免疫缺陷病毒(SIV)。虽然尚不知道 nef 基因的确切功能,但却知道删除了 nef 的SIV 可以复制并感染体内的白血球。Desrosiers 挑选了六只健康的猴子进行试验。二年后,六只受试的猴子仍都健康,而给予未改造 SIV 的对照动物则患病或死亡。Desrosiers 意识到他已到手了一种疫苗。为了验证这一理论,八个月前,他给四只感染过删除 nef SIV 的猕猴施用了10剂量的全活 SIV。八个月后,所有猴子均健康,CD_4含量正常,而且在血液中检测不到 SIV 。五个月后,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