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收集了自病人及各种动物分离到的40株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用出血热病毒单克隆抗体(McAb)进行抗原分析,发现大多数省市分离的EHFV株能与MA25-1 McAb起反应,但湖北、湖南分离的EHFV不与之起反应,而该McAb对EHFVA9株抗原的滴度为1/2560。实验还发现,湖北省内长江以北地区分离的EHFV毒株Q25、J173。WP43和从江南地区分离的EHFV毒株A24和HA1018在抗原性上也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应用Vero-E_(?)细胞直接从EHF抗原阳性的褐家鼠肺中分离出EHFV-R_(36)株。形态学鉴定符合EHFV,并见到典型的颗粒性EHFV包涵体和大小形态类似的EHFV样颗粒。分离毒株经EHFV单克隆抗体分析,R_(36)株EHFV的抗原谱不同于我国的R_(22)株,它既带有家鼠型R_(22)株相似的抗原决定簇,同时又具有野鼠型抗原决定簇。  相似文献   

3.
用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李株和陈株血凝素(HAN)分别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和骨髓瘤细胞SP2/O融合,杂交瘤生长孔率为97.5%和60%,阳性率各为2.5%和22%,克隆化培养阳性率达到100%。通过筛选得2株杂交瘤细胞、一株为2B_7、另一株为1H_8。其腹水单克隆抗体(McAb)滴度均达1∶16×10~4—32×10~4。1H_8的血凝抑制滴度达1∶5120。经染色体核型分析,杂交细胞染色体2B_7为80—97条,1H_8为85—105条,每个细胞均含一条中着丝点标记染色体。McAb的Ig类别和IgG亚类检测结果2B_7为IgM,1H_8为IgG_(2b)。两者对19株不同来源的EHFV具有不同的反应,1H_8McAb与19株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免疫荧光反应,滴度都较高,且对5株不同来源的EHFV-HAN具有血凝抑制活性,滴度在1∶1280—5120,故1H_8为血凝抑制抗体;2B_7只对12株EHFV起反应,对7株不起反应,且没有血凝抑制活性。这说明1H_8与2B_7具有不同的特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放射免疫沉淀法(RIP)、Western-blot及ELSA夹心法,对一组针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L99株、C4株的单克隆抗体(McAb)进行特性鉴定,其中4株McAb针对糖蛋白G2,29株针对核壳蛋白(NP),1株针对糖蛋白G1和NP。微量中和试验和血凝抑制(HI)试验分析表明,虽绝大多数抗NP McAb既无中和活性亦无HI活性,但有1株例外。具有明显的中和活性和HI活性,提示EHFV核壳蛋白上可能存在中和抗原和血凝抗原决定簇。2株抗G2 McAb具有较高的HI活性,1株抗G2 McAb有较低的中和活性和较高的HI活性,另一株抗G2 McAb仅具有中和活性,表明EHFV糖蛋白G2上存在独立的中和与血凝抗原决定簇,也可能存在具有中和、血凝双重功能的决定簇。竞争ELISA分析显示。G2蛋白上某些中和位点和血凝位点虽然独立分布,但在某一区域可能相当靠近或有部分重叠。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证明猪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的敏感实验动物。从啮齿动物中分离的动物源株(R_(22))和从EHF患者血中分离的人源株(HB_(55))都可感染猪,并可在其体内许多组织中复制增殖。家猪在接种EHFV后第6—9天有一个短暂的发烧期,表现出病毒血症。于接种后的第7—11天(R_(22))和7~20天(HB_(55))可在组织中、特别是脾和肺中,用直接免疫荧光技术(DFA)很容易地捡出EHFV抗原。亦可在感染EHFV的猪血中检出EHFV抗体。从感染后的荧光阳性猪脾、肺可分离出感染性病毒。但R_(22)病毒株在感染猪后的第15天便完全消失,而HB_(55)株在感染后的第20天仍可查见,似乎动物源株(R_(22))和人源株(HB_(55))有所差异,然而都对家猪有感染性。从而,首次证实了家猪为EHFV的敏感实验动物,可作为EHFV的分离,增殖及疫苗研制等的新动物模型。这一发现,对EHF的研究将起积极作用,也提示猪在EHF流行病学上的意义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经口感染的可能性,1985-1987年,我们以Balb/c鼠作为动物模型,把EHFV悬液经口灌入和食饵浸毒喂饲进行感染,用免疫荧光法(IF)检测。结果,实验用鼠可感染发病,从其脑、肺脏器检出抗原,从血清干查出抗体。并从脑、肺脏器中分离出EHFV。经单克隆抗体抗原决定簇鉴定,分离株与感染株一致。因而证实EHFV可经口感染,此研究结果对今后EHF流行病学的深入研究预防工作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长爪沙鼠腹腔巨噬细胞(MΦ)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的敏感性进行了试验,用3株野鼠型(A9、R3、76-118)和1株家鼠型EHFV(R22),并用对EHFV敏感的Vero-E6细胞作对照,结果沙鼠腹腔巨噬细胞感染EHFV后,第1代第8天前即可查见明显的特异性荧光,第16天左右达高峰,病毒滴度≥10~(-7.5),与Vero-E6细胞比较,培养上清液的病毒滴度,沙鼠MΦ较Vero-E6细胞高1~4个对数,当感染病毒量很低时,在Vero-E6细胞内测不出特异性抗原,而在沙鼠MΦ内病毒仍可繁殖,滴度达10~(-5.(?)),中和试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和荧光阻断试验均证明,沙鼠MΦ内繁殖的病毒确实为EHFV。  相似文献   

8.
本文建立了检测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液体抗原及抗体的反向被动血凝(RPHA)和血凝抑制(RPHI)方法,RPHA检测EHFV抗原的敏感性与ELISA相近;RPHI检测EHFV抗体与IFA的符合率为97.3%,敏感性略低。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人羊膜传代细胞(Wish细胞)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的敏感性进行了试验,用EHFV武株及76118、A9、R22、R4、陈株等5个代表株接种Wish细胞。结果Wish细胞感染EHFV后第1代第8~10天即可查见明显的特异性荧光,荧光光强度随代数和时间而增加,TCID50为10~4~/10~5ml。并用荧光阻断试验和双份血清证实在Wish细胞内繁殖的病毒为EHFV。此结果为EHF病原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敏感细胞株。  相似文献   

10.
作者以3种不同毒力型的新城疫病毒(NDV)为免疫抗原,获得21株特异单克隆抗体(以下简称单抗),按其血凝抑制、溶血抑制和病毒中和能力的不同,将它们分成3组。21株单抗中有15株与所有被试的35个国内外分离的参考毒株起反应,另外6株单抗仅与部份毒株起反应。根据与上述单抗的不同反应谱,将这些NDV毒株分成7个群,同一群内的毒株在重要的流行病学和生物学特征方面一致。单抗LD_2、LC10-5只与疫苗毒株B1、La Sota及其克隆化毒株N79及1株生物学特性不明的野外分离物起反应。  相似文献   

11.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和ELISA法比较了几株中国和日本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的抗原性,IFA法不能区分大鼠属和姬鼠属来源的病毒,ELISA竞争试验表明,大鼠型病毒(R22、SR-11和TR-352株)与姬鼠型病毒(A 9株)存在弱单向交叉反应,交叉ELISA证实,A 9株与R22株、SR-11株和TR-352株均有较显著的抗原性差异,但R22,SR-11和TR-352株彼此间抗原性相近,本文讨论了有关EHFV抗原性比较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细胞中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抗原部分弥散及其原位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流行性出血热病人尸检及活检材料。以不同固定液、不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等对细胞中的EHFV抗原进行了检测。用目前我国自产的六种单克隆抗体(McAbs)单用或混用,只能定位出固定及时,近期保存标本中的抗原。在长期保存的尸检标本上及延期固定的活检标本上,光镜及电镜下均可见抗原有明确的弥散现象。用多克隆抗体(PcAb)配合高级敏感的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可显示保存近三十年的陈旧尸检蜡块切片中残存的部分抗原。不同的固定剂、固定时间、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清除内源酶的时间及病期都对定位EHFV抗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应用杂交瘤技术,以大菜粉蝶颗粒体病毒(pbGV)、菜粉蝶颗粒体病毒北京分离株(prGV-801)、武汉分离株(prGVw1-78)和济南分离株(prGV-J)等4株病毒为抗原,获得9株杂交瘤细胞(Fr1~9)。ELISA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抗体效价最高达8000,腹水效价最高达450000。9株杂交瘤细胞所分泌的抗体,各呈现株或组特异性,其中pr1~4分别与4个毒株起反应,pr5~8可与2~3个毒株起反应,而Pr9则与所有4个毒株均起反应。据此,认为这4个毒株有抗原性差异。不同毒株间抗原性的差异不仅存在于病毒粒子上,而且也存在于颗粒体蛋白上。讨论了昆虫病毒单克隆抗体在鉴别病毒抗原性差异,生物防治和流行病学研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两种不同的ELISA方法比较了长叶车前花叶病毒上海分离株(RMVsh)7种单克隆抗体对完整病毒及其外壳蛋白的反应。结果表明不同的单克隆抗体在两种ELISA方法中的反应特性各异。这可能由于ELISA方法对抗原结构的影响而导致抗原抗体结合的不同。比较烟草花叶病毒群的7个分离株对RMVsh单克隆抗体和兔多克隆抗体的反应。结果表明单克隆抗体能与属于RMV的3个分离株起反应,并能将它们区分开来,与属于TMV的4个分离株均无反应。而兔多克隆抗体与这7个分离株均有较强的反应,但难以区分各株系。表明单克隆抗体在株系鉴别上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5.
1984—1985年,从安徽省EHF疫区收集78只狗肺,用IFAT检测,5只EHF抗原阳性,阳性率为6.4%,并从EHF抗原阳性的狗肺中分离到两株EHFV,从而首次证明狗可自然感染EHFV。狗有捕食鼠类的习性,与人接触密切,其传播EHF的作用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用流行性出血热病毒(陈株)分別感染MA-104和Vero-E6传代细胞,结果受病毒感染的MA-104细胞荧光阴性细胞出现早,感染滴度高,胞浆内颗粒大,提示MA-104细胞用于该病毒的分离传代及抗原片的制作等方面优于Vero-E6细胞。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在某些原代及传代细胞上能适应增殖,国内外已有过报导。但用对轮状病毒十分敏感的恒河猴胚肾MA-104细胞培养和增殖EHFV并与通常使用分离该病毒的VeroE6细胞进行繁殖动态观察,尚未有过报导。本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比较观察EHFV在两种细胞上的增殖动态,为MA-104细胞代替常规Vero-E6细胞用于该病毒的分离、传代等研究以及抗原片的制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微量细胞病变中和试验(MCPENT)对我国22株不同来源的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进行血清分型研究结果除一株具有广谱抗原性外,所有毒株均可准确地被分为血清1型和血清2型,其分型结果与用空斑减少中和试验(PRNT)完全一致。此外,MCPENT法还能对不同流行区EHF病人血清进行分型诊断。此法简便、经济、准确可靠,便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嗜肺巴氏杆菌蛋白及抗原图谱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不同来源的 1 1株嗜肺巴氏杆菌进行了全菌可溶性蛋白及抗原图谱分析。使用SDS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 -PAGE) ,梯度凝胶电泳结果显示 ,嗜肺巴氏杆菌蛋白主要分布于相对分子质量 ( 1 4 4~ 97 4)× 1 0 3,且带型基本一致。 6株菌与参考菌株有完全相同的蛋白带 ,另外 5株则缺乏 40× 1 0 3带。分别用嗜肺巴氏杆菌免疫血清和自然感染嗜肺巴氏杆菌小鼠血清对 1 1株菌进行了免疫印迹 (Westernblots)试验。与免疫小鼠血清的反应显示 ,1 1株受试菌主要有相对分子质量大约 ( 1 7、31 )× 1 0 3两条反应带 ;在与自然感染血清的反应中主要的反应带在 1 7× 1 0 3处 ,缺乏 40× 1 0 3蛋白的 5株菌有 31× 1 0 3反应带 ,其余 7株均有大约 ( 2 0、2 8)× 1 0 3的反应带 ,故可以认为该菌主要抗原大约为 ( 1 7、31 )× 1 0 3;1 0个流行株根据 40× 1 0 3蛋白和 ( 2 0、2 8)× 1 0 3抗原的有无可被分为两型。本研究为精制血清学方法的诊断抗原 ,以及将SDS -PAGE和Westernblot法用于嗜肺巴氏杆菌检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对马立克氏病病毒(MDV)38 kd 磷蛋白(pp38)基因的编码序列的测定表明, 所有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中与单抗H19反应的10个不同致病型MDV毒株, 在第320位碱基为“A”, 相应第107位氨基酸是谷氨酰胺, 而在IFA中不与单抗H19反应的疫苗株CVI988相应位点分别是“G”和精氨酸. 另一方面, 在IFA中能与另一个单抗T65反应的毒株, 在第326位碱基是“G”, 第109位氨基酸是甘氨酸, 而其他不与单抗T65反应的毒株, 相应位点碱基和氨基酸分别是“A”和谷氨酸. 通过比较CVI988及其在pp38基因的第320和326位的单一或双碱基点突变病毒CVI988/rpp38(AG)和CVI/rpp38(AA)对H19和T65的反应性, 证明了在第107和109位的谷氨酰胺和甘氨酸分别对pp38上的H19和T65两个抗原表位起关键作用. 比较CVI988及其点突变株CVI/rpp38(AG)在SPF鸡诱发的抗体反应表明, 接种了点突变株CVI/rpp38(AG)鸡的抗体反应出现得比天然株抗体反应明显延缓且显著降低. 进一步对MDV不同抗原成分的相应抗体水平比较表明, 该功能区内可能存在着第3个特异性抗原表位, 它决定于CVI988株pp38第107位的精氨酸, 而且天然CVI988株及其点突变株诱发的抗MDV抗体水平间的显著差异可能正与这个抗原表位相关.  相似文献   

20.
1985年我们研制了流行性出血热(EHF)抗体致敏的诊断血球,建立了检测EHF抗原的R-PHA方法。用此法检测本所分离的EHF病毒株感染的VeroE_6细胞培养上清液,以及人工感染EHFV的小白鼠乳鼠脑悬液等,均获得良好结果。以后又应用此法检测了EHF早期病人血清、白细胞冻融液及人工感染EHFV的小白鼠乳鼠血清等,并作了特异的EHF抗体阻断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