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浙江早寒武世荷塘组和大陈岭组的三叶虫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浙江早寒武世的荷塘组,是卢衍豪等命名的,1959年采到第一个证明属于早寒武世的三叶虫Hunanocephalus(卢衍豪,1962)。李慰秾等(1965)报道了在荷塘组之上,原划为中寒武统杨柳岗组的底部白云质灰岩,采到浙江第二个早寒武世三叶虫Arthricocephalus,因而将这一段  相似文献   

2.
雒昆利 《古生物学报》2001,40(3):371-387
陕西韩城寒武系出露良好,化石丰富,从下寒武统上部至奥陶系为连续沉积,底部平行不整合覆盖厚约20m的霍山组石英砂岩之上。本区寒武 系主要以紫色和黄色泥页岩、泥灰岩、灰岩和白云质灰岩为主,张夏组主要以鲕状灰岩为主,夹生物碎屑灰岩,三叶虫主要有Changqingia chalcon,Changqingia luia sp.nov.,Manchuriella macar,Lianglangshania hueir ensis,Crepicephalia convexus,Eilura quadrata,Eilura(?)hanchengensis sp.nov.,Anmocarella chinensis,Dorypyge pergranosa,Dorypyge richthofeni,Liopeishania lubrica,Liopeishania marginata和Damesella paronai等。三山子组以白云质灰岩和灰质白云岩为主,在底部的白云质灰岩中产三叶虫Blackwelderia sp.,Damesops convexus和Cyclolorenzella acalle等,其中、上部未采到化石。  相似文献   

3.
云南晋宁梅树村早寒武世筇竹寺组的三叶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前言对滇东地区早寒武世三叶虫的研究,在20世纪初即已开始。法人满苏(H. Mansuy, 1912)、卢衍豪(1939、1940、1941、1961)、张文堂(1950、1953、1962、1966)相继研究了滇东地区早寒武世地层及三叶虫,并进行了分组分带(表Ⅰ)。1978年10月以来,为了解决我国震旦一寒武系界线及选择界线层型剖面,我们对梅树  相似文献   

4.
浙西早寒武世牙形类及高肌虫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浙江江山荷塘组下部发现原牙形类Protohertzina cultrata Missarzhevsky,Jiangshanodus carinatus gen.et sp.nov.,J.triangulus(Mambetov et Missarzhevsky)等及具磷质壳的高肌虫化石。在平行不整合于荷塘组之下的灯影组顶部发现Olivooides等化石。荷塘组底部的动物群可与哈萨克斯坦小卡拉套下寒武统阿特达班阶上部的第4化石带(Rhombocornicullum cancellatum带,含Cambroclavus层)对比。在时代上它应属早寒武世筇竹寺晚期至沧浪铺早期。荷塘组中所含三叶虫Hunanocephalus ovalis Lee也可证实这一结论。灯影组顶部的Olivooides等化石则应属早寒武世梅树村早、中期。在荷塘组与灯影组之间缺失梅树村晚期至筇竹寺早期沉积。  相似文献   

5.
本文所描述的三叶虫化石,系1957年地质部地质队张之进等同志在柯坪地区的卡拉铁克山东部苏盖特布拉克进行地质调查时采集的。化石采自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野外编号为9-930和9-1593。肖尔布拉克组是由灰黑色层状和块状白云岩、灰岩组成的,中部有含磷的碳质页岩和矽质岩夹层。三叶虫化石产于中上部黑色薄层灰岩夹层中。数量很多,但种数单纯,经鉴定仅一属一种,即Kepingaspis Kepingensis Chang(新属、新种)。这个三叶虫与我国西南部早寒武世早期三叶虫动物羣,如始莱得利基虫(Eoredlichia)和武定虫(Wutingaspis)等在许多方面都非常相似。这一点可说明其时代应为早寒武世早期,相当于我国华南筇竹寺  相似文献   

6.
《古生代古地理与生物地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莱氏虫[Redlichia (Redlichia) hupehensis Hsü,1948]最早发现于湖北宜昌下寒武统,当时许杰、马振图认为它是下寒武统上部的化石。1979年,笔者在江西省彭泽县龙官洞附近进行地质调查时,于龙宫洞真岩以南(龙宫洞东1km)早寒武世王音铺组的绿色页岩及钙质粉砂岩中采到一批三叶虫化石,计有Redlichia (Redlichia) hupehensis Hsü, R. (Pteroredlichia) chinensis Walcott, R. (P.) yilongensis Zhang et Lin, Arthricocephalus sp.。从化石组合来说,应归属张文堂、卢衍豪等(1980)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学院院士、我们敬爱的老师卢衍豪教授 (1913- 2 0 0 0 )逝世已一年多了 ,但是他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奉献精神一直留在我们心中。我们深切缅怀他对我国地层古生物事业所作的杰出贡献。卢衍豪院士是国内外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和地层学家 ,在我国和国际地学界享有崇高的声誉。卢衍豪教授 1913年出生于福建省永定县 ,193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 ,获理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助教 ,在葛利普和孙云铸教授的影响下 ,他从事三叶虫研究。在西南联大 (1938- 194 1)期间 ,他开始对我国西南地区早寒武世三叶虫研究 ,首次建立了我国下寒武统地层…  相似文献   

8.
新疆库鲁克塔格早寒武世古杯类早经报道,可惜标本丢失,未经详细研究。作者于1978年,随新疆地质局前寒武纪地层专题研究组前往该区,在他们的大力协助下,于莫合尔山北坡采获早寒武世化石一批,其中除古杯类外,还有三叶虫、腹足类、单瓣类、腕足类、软舌螺等,本文着重报道古杯类和它的地质意义。一、化石层位本区寒武纪地层,历经Norin(1928—1932)、胡冰等(1959)、张日东等(1959)研究,下统称西大山组,命名地点即莫合尔山北面的西大山(插图1),化石有“三叶虫Palaeolenus、Redlichia  相似文献   

9.
河北昌平灰岩组内的三叶虫化石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35年张文佑教授在河北昌平一带进行地质调查时,在以往所谓“景儿峪灰岩”的上部发现了三叶虫化石,因此张氏将这一部分灰岩创名为昌平灰岩。昌平灰岩中三叶虫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它涉及华北震旦系和寒武系的界线问题,可惜张氏所采到的化石未曾正式描述发表,而且这批标本已经遗失。为了进一步确定昌平灰岩的时代及其对比问题,1963年5月笔者在高振西教授领导下前往标准地点昌平城北约一公里龙山进行详细化石的采集工作,在昌平灰岩下部,即以往张氏发现化石的同一层位中,找到三叶虫Palaeolenus fengyangensis Chu 和Redlichia sp.。  相似文献   

10.
Shabaella fengzuensis的蜕壳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描述了浙江江山早寒武世三叶虫Shabaella fengzuensis的蜕壳方式,指出Shabaella的蜕壳机制与同时代的Redlichia有别,但与Hunanocephalus,Sinolenus等的蜕壳方式可能接近。  相似文献   

11.
对峡东和邻近地区早寒武世古盘虫类三叶虫的再研究,支持将Emeidiscus Li,1980;Mianxrindiscus S.Zhang et Zhu in Zhang et al,1980;Mianxiandiscus(Liangshandiscus)S.Zhang in Zhang et al.,1980;Hupeidiscus Chang in Lu et al.,1974;Guizhoudiscus S.Zhang in Zhang et al.,1980;Shizhudiscus S.Zhang et Zhu in Zhang et al.,1980等属作为Tsunyidiscus Chang,1966的同义名的意见。并对前人所建立的有关属的种,进行了重新研究和整理,作了大量的归并和修订。就目前所知道,峡东地区早寒武世水井沱组的古盘虫类三叶虫仅有Tsunyidiscus Chang,1966和Sinodiscus Chang in Lu et al,1974两属。Hupeidiscus经修订归入Tsunyidiscus Chang,1966后,原Hebediscus orientalis Chang,1953(即原Hupeidiscus的模式种)一种的种名与Tsunyidiscus orientalis(Walcott,1905)重名,故将前者重新命名为Tsunyidiscus pertenus nom.nov.。文中还记述了湖北宜昌、秭归等地的早寒武世古盘虫类三叶虫2属3种,包括Tsunyidiscus yanjiazhaiensis S.Zhang,Zhou et Yuan in Yin and Li,1978;Tsunyidisacutus(Sun,1983);Sinodiscus changyangensis S.Zhang in Zhou et al.,1977。  相似文献   

12.
皖南早寒武世荷塘组海绵骨针化石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报道皖南休宁县早寒武世荷塘组黑色页岩中产出的海绵骨针化石组合,这些海绵骨针化石具有较高的丰度和分异度,它们以二轴四射针、T型针、三轴六射针和三轴五射针为主。骨针形态完整,并保存了内部轴丝、轴管以及同心圈层等微细构造。黄铁矿化在化石的保存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化石产出的时代可能为梅树村阶至筇竹寺阶(Tommotian-Atdabanian),这个化石组合证实了海绵动物在早寒武世已开始迅速分异。  相似文献   

13.
白莲洞所处的柳州拗陷在古生代为一南北向的大海槽,处于海水淹没之中,早中晚石炭世,柳州沉积了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白莲洞由浅灰—白色厚层块状结晶灰岩、生物灰岩、白云质灰岩和白云岩组成。蜓类、珊瑚、海百合  相似文献   

14.
新疆塔里木板块西北缘阿克苏—乌什地区寒武纪最早期玉尔吐斯组海相地层不整合超覆于埃迪卡拉纪奇格布拉克组之上,是区域海进的标志。蓬莱坝和肖尔布拉克剖面的玉尔吐斯组下部为暗色含磷硅质岩夹薄层白云质灰岩,中部为黑色碳质泥岩、页岩、粉砂岩夹白云岩,上部为瘤状白云岩夹泥岩,这一序列显示玉尔吐斯组海进沉积的早期就迅速出现了还原环境下沉积的黑色岩系,而玉尔吐斯组上部的碳酸盐岩与之上肖尔布拉克组含三叶虫碳酸盐岩具有很高的相似度,属极浅海带频繁出现的蒸发云坪环境。这个相变序列显示玉尔吐斯组早期还原条件下的黑色岩系以及之后蒸发条件下的碳酸盐岩沉积均发生在浅海区乃至极浅水区,玉尔吐斯组—肖尔布拉克组序列中的水深变化幅度有限。  相似文献   

15.
贵州东部下寒武统杷榔组上部的三叶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贵州凯里市西北郊瓮岭塘寒武系都匀阶下部(下寒武统)杷榔组顶部和镇远县江古镇杷榔组上部的杷榔动物群,是新近发现的重要动物群。动物群由始海百合与莱德利基虫类三叶虫及多门类的化石组成,表明黔东早寒武世都匀期早期斜坡相生物的多样性。就属种而言,三叶虫类最为丰富,计有4属5种,1亚种和1未定种,包括莱得利基虫类的Redlichia(Pteroredlichia)chinensis,Redlichia(Pteroredlichia)chinensislui,Redlichia(Pteroredlichia)murakamii,耸棒头虫类Arthricocephaluschauveaui,Changaspisplacenta,Changaspismicropyge及褶颊虫类Probowmania(Probowmania)sp.。褶颊虫类Probowmania(Probowmania)的出现,丰富了黔东地区杷榔组上部三叶虫组合,层位明显下延。文章还报道Redlichia(Pteroredlichia)chinensis分节末期到成虫早期个体发育特征。  相似文献   

16.
新材料表明定远虫(Tingyuania)和双岛虫(Dinesus)这两个三叶虫属足有效的,前者并不是后者的晚出异名.双岛虫类的地质延限被下延至传统早寒武世晚期的清虚洞组.补允描述首次发现的定远虫的尾部,并描述双岛虫的一新种.  相似文献   

17.
圆尾虫类三虫是世界各地奥陶纪地层中极为常见的三叶虫之一.它始于早奥陶世早期,盛于中奥陶世.关于此类三叶虫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卢衍豪(1975)已作了详细的介绍.近年来,在我国,有关圆尾虫类三叶虫的报道不断增加,由原来的2属增加到8属,他们是: Cyclopyge Hawle et corda 1847, Xenocyclopyge Lu 1962, Psilacella Whittard  相似文献   

18.
浙江江山下奥陶统印渚埠组几个三叶虫化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卢衍豪、穆恩之等(1955)把浙西江山、常山一带的奥陶系分为6个组,最下面的组是印渚埠组,用来代表盛莘夫(1934)的“印渚埠系”的上部,并指出原“印渚埠系”的下部为上寒武统。抚州地质专科学校师生于1965、1974年曾在江山黄泥岗村及江山城北4公里附近测制了两个剖面,采集一些三叶虫,有Geragnostus fengzuensis sp.nov.,Euloma changshanensis Lu,Szechuanclla sp.,Shumardia sp.,Hypermecaspis asiatica sp.nov.,Inkouia jiangshanensis sp.nov.,Symphysurus kientehensis(Sheng),Niobe huan-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生物学会三叶虫、头足类学科组学术年会1985年10月11日至18日在湖南省慈利县同时召开。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和列席代表共八十余人。湖南省地矿局、慈利县政府、慈利县科协给予会议以极大的支持。 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三叶虫学科组组长卢衍豪教授在会议开幕式上作了“国际各纪界线研究的进展和现状”的讲演。随后,两学科组单独进行学术交流与现场参观。  相似文献   

20.
宁强组几种笔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林尧坤 《古生物学报》1989,28(6):700-710
一、前言陕西宁强一带志留系发育良好,出露整齐。这里既有含笔石、三叶虫、腕足类的泥页岩,又有富产珊瑚、层孔虫、苔藓动物和棘皮动物等的碳酸盐岩。两种类型的岩相地层呈指状交叉或互层,是扬子区内具有沉积特色的地区之一。宁强组即创名于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1974)。宁强组作为一个岩石地层单位,命名时依据宁强县城东南大竹坝乡大竹坝剖面,泛指平行不整合于二叠系之下的一套志留系蓝灰色泥岩夹数层生物灰岩岩层。生物灰岩常由珊瑚、层孔虫、苔藓动物、海百合等组成厚度不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