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动物学研究》2006,27(2):220-220
尹文英院士尹文英,女。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生物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早年从事鱼类寄生虫和鱼病防治的研究。1960年后系统地进行原尾虫的分类、形态、生态、胚后发育、生物地理、比较精子学和亚显微结构等研究,记述我国原尾虫164种,其中141新种,18新属和4新科,提出原尾虫系统发生新概念,并据此建立了原尾纲新的分类体系,1999年出版了《中国动物志:原尾纲》。1985年后,主持和推动土壤动物学的系统研究,联合60多位学者在6个气候带完成土壤动物组成(3000多种)、变动规律及…  相似文献   

2.
在甘肃中南部设置12个样区,对该地区原尾虫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原尾虫11种,隶属于2目6科7属。其中包括1个甘肃新记录属、4个甘肃新记录种和1个未定名种。古蚖科Eosentomidae、檗蚖科Berberentulidae为优势类群。华山蚖Huashanentulus huashanensis为广布种;檗蚖科Berberentulidae有2属3种;古蚖科Eosentomidae有3属7种,占甘肃原尾虫总数的44%;始蚖科Protentomidae有1属1种;夕蚖科Hesperentomidae有1属2种;日本蚖科Nipponentomidae有1种,中华雅娃蚖Yavanna sinensis是甘肃的新记录种;蚖科Hesperentomidae有1属2种,包括1个华山蚖属未定名种Huashanentulus sp.,只分布在临夏太子山自然保护区。对甘肃原尾虫区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古北界种类占总数的20%,东洋界物种占53.3%,广布种类占总数的26.7%。  相似文献   

3.
原尾虫是土壤动物的重要类群之一,然而目前对其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特征的了解仍然十分有限,岛屿生态系统中原尾虫的研究尤为欠缺。为深入探讨原尾虫的栖息地选择、空间分布、种群密度、繁殖策略及其与土壤真菌的相互作用等生态特征,于2015年秋季在大金山岛竹林、乔木林和灌木林等3种不同的植被中进行了定量采样研究。结果表明,大金山岛共发现8种原尾虫,隶属2科4属,这些物种在上海市陆域植被中均有分布,且均为东洋界种类;大金山岛秋季原尾虫的总密度为竹林(696头/m~2)乔木林(479头/m~2)灌木林(213头/m~2);竹林中原尾虫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灌木林(P0.05),而不同植被类型中原尾虫的Pielou均匀度、Simpson优势度和Margalef丰富度等指数无显著差异;大金山岛的原尾虫在土壤中为隔离分布,具有在适宜的微生境中集中分布的特点;发现原尾虫在野外受到病原真菌感染的直接证据;通过对原尾虫的性比和幼虫比的分析,发现其繁殖可能采取介于k对策和r对策之间的生态策略。  相似文献   

4.
原尾纲重新分群的特征分析(六足总纲)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1996年第20届国际昆虫学大会(意大利佛罗伦萨)上,尹文英根据多年研究的新发现提出了原尾纲Protura分为3目10科的新建议,仅刊登在该次会议的论文摘要中,至今尚未能详细阐述重新分群的重要特征和分析。本文拟就原尾纲不同类群的成虫和幼虫主要特征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证明原尾纲分为3目(Yuan目、华Yuan目和古Yuan目)10科,更符合原尾虫客观发展的自然规律。  相似文献   

5.
异(虫元)亚科的研究(原尾目:古(虫元)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1977年建立异(虫元)属(Anisentomon Yin)以来,在我国又陆续记述了一些种类,并于1982年由尹文英制定原尾虫新的分类体系时,将这一类单独成立为一个亚科。近年来,我们从云南、广东、广西等地的标本中又发现了8个新种,经过整理,将国内、外已知的23种,按形态特征,拟分为4个属,现分别记述于后。新种的模式标本全部保存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  相似文献   

6.
尹文英 《生命科学》2006,18(3):214-216
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科学院院士尹文英研究员系统地进行着原尾虫的研究,将原尾目提升为原尾纲,与昆虫纲并列,积极组织推动土壤动物学的系统研究,撰写和主编了《中国动物志:原尾纲》和《中国亚热带土壤动物》、《中国土壤动物检索图鉴》、《中国土壤动物》等专著,为我国在土壤动物学领域填补了空白和奠定了理论基础。她总结的人生格言“安贫乐道”和治学格言“创新是科学发展的灵魂,勤奋是事业成功的保证”,令人深受启发,值得学习。现将她在《美丽智慧之光——上海当代女科学家实录》发表的“走上科研之路”一文补充标题后,并经作者同意, 转载于后。  相似文献   

7.
第1期尾柱虫(Uro跗.yla cri.slala)的形态发生研究………·张作人 庞延斌 邹士法(1)中国原尾虫的研究云南省的十二种古蜕……………………………………尹文英(11)江西农业昆虫的区系分析……………………………………………章士美 赵泳祥(31)金丝猴解剖。金丝猴手的动脉弓,附与其它灵长类的比较研究 ………………………………………………叶智彰 彭燕章 刘瑞麟 张耀平(37)不同年龄猕猴(MaCCICa mulatf0)反转学习的比较研究 …………………………………………………………李朝达蔡景霞 刘世熠(45)正常狗(CQl"VI’s,amiliar’is)的体细胞…  相似文献   

8.
上海东佘山竹林土壤中原尾虫区系和生态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首次在欧洲发现原尾虫以来,迄今已有七十余年的历史,在此期间虽然五大洲均有原尾虫的发现,但有关生态方面的报道却很少见。偶或在土壤昆虫区系研究中涉及一些,往往非常笼统,大多只有一项“原尾目”,连分科的资料也没有。直到今立源太良(Imadate,1973)才做了出色的报道,Tuxen(1978)也发表了在巴西亚马逊河流域调查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原尾虫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张骏  谢荣栋 《动物学研究》1996,17(2):139-146
本文运用5种多样性参数,对1992-1993年间在云南省采集的87个土壤样品中的3835头原尾虫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一批相关的数据,进行了特点分析。并与其它土壤动物的数据进行了比较。得出以下结果:1)云南省原属虫种类丰富,共有52种;2)优势种是天目巴虾;3)云南省的原尾虫中稀有种较多。  相似文献   

10.
江苏南部麦田杂草群落发生分布规律的数量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七级目测法对江苏省南部麦田81个样点796块田地共计82,7hm^2草害进行调查,采集数据,经转化后,对其进行主成分(PCA)和系统聚类分析,并赋予生态学意义的解释,研究表明,决定江苏省南部麦田杂草的发生、危害和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种植制度导致的田间土壤饱和水分持续时间和土壤酸碱度,生境相似,杂草群落具有趋同性,并就杂草发生的特点提出杂草综合治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高产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德梅  于振文  许振柱 《生态学报》2009,29(12):6552-6560
设置不灌水(W0)、底墒水+拔节水(W1)、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W2)3个灌水处理,采用6个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L.)品种,研究了不同品种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1)依据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2个因子,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供试品种分为高水分利用效率组(Ⅰ组)、中水分利用效率组(Ⅱ组)和低水分利用效率组(Ⅲ组).同一灌水条件下的籽粒产量,Ⅰ组显著高于Ⅱ组和Ⅲ组;Ⅱ组和Ⅲ组在W0条件下无显著差异,在W1和W2条件下Ⅱ组显著高于Ⅲ组.(2)从Ⅰ组、Ⅱ组、Ⅲ组中分别取1个品种,泰山23、潍麦8号、山农12进一步分析表明,在W0 和W1条件下,泰山23和潍麦8号的阶段耗水量和耗水模系数为开花至成熟>播种至拔节>拔节至开花,山农12为播种至拔节>开花至成熟>拔节至开花.W2条件下,3个品种的阶段耗水量和耗水模系数为开花至成熟>播种至拔节>拔节至开花;播种至拔节和拔节至开花的耗水模系数为泰山23>山农12>潍麦8号,此阶段的耗水量和耗水强度为泰山23品种最高;开花至成熟的耗水模系数为潍麦8号>山农12 >泰山23,此阶段的耗水量和耗水强度为泰山23品种最低.(3) 在W0 和W1条件下,总耗水量和灌水量、降水量及土壤耗水量占总耗水量的百分率为泰山23品种居中;W2条件下,灌水量和降水量占总耗水量的百分率为泰山23>潍麦8号>山农12,土壤耗水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百分率反之,但泰山23的总耗水量最低.(4) 同一灌水条件下,泰山23品种100~200cm土层的土壤耗水量高于潍麦8号,表明该品种能充分利用深层土壤水;山农12品种在W0和W2条件下,100~200 cm土层的土壤耗水量高于泰山23和潍麦8号,但其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低于上述两品种.  相似文献   

12.
<正>我第一次听说莲花山的名字大约是在十四五年前,初识鸟类学家孙悦华教授的时候。那时得知孙教授长期在甘肃省南部的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斑尾榛鸡等鸟类的生态学研究。起初,我对这座山的名字颇有些看不起,昔日听说过五岳泰山、华山、嵩山、衡山、恒山,要么还有新疆阿尔泰山、云南高黎贡山、广东鼎湖山、福建武夷山……莲花山这个名字总觉得俗气,一听便知山头像莲花而得名,算不上巍峨,谈不上旖旎。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国家一级濒危植物华山新麦草为试验材料,以园土为对照,设计了3个基质配方(园土:细沙=1:1;园土:草炭=1:2;园土:草炭:珍珠岩=1:2:1),通过测定不同处理下华山新麦草幼苗的各项指标,研究不同基质配方对其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复配基质的育苗效果要优于单一基质;3个复配基质中,配方3 (园土:草炭:珍珠岩=1:2:1)处理下,华山新麦草的发芽率、苗期各形态指标及生理指标表现较优,可作为华山新麦草的育苗基质配方;配方3处理能够显著促进华山新麦草幼苗的根系发育,显著提高其根系活力,进而显著增加了华山新麦草幼苗叶片中的氮素含量及叶绿素含量,最终使得华山新麦草幼苗生物量的积累表现更优。本研究结果可为濒危植物华山新麦草的迁地保护提供一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土壤动物在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土壤动物生态学研究已成为当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领域。土壤动物生态学研究在国际上已有60多年的历史, 但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土壤动物生态学研究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东北长白山的研究。本文概述了东北森林土壤动物生态学研究的三个阶段, 并重点从以下方面总结了近10年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土壤动物分布格局及多样性、土壤动物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土壤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研究。本文可为进一步拓展东北森林土壤动物生态学研究并为我国其他地区深入开展土壤动物生态学研究提供参考。未来东北森林土壤动物生态学研究应该关注: 土壤动物与微生物交互作用、土壤动物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地上与地下生态系统的交互作用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土壤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甘肃小陇山华山松群落灌木层优势种种间关联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野外大量调查,选取小陇山华山松林55个样方中的20个常见物种,运用多物种复合关联VR,χ2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和关联测度等测算和综合分析群落的种间联接关系,结果表明:(1)多物种关联性(VR)的分析表明华山松林主要组成成员间的关系以正关联为主,说明华山松群落主要种群对生存环境的需求是一致的;(2)20个常见种种对中以华山松-锐齿栎、华山松-栓皮栎、华山松-辽东栎等种对之间呈正关联;锐齿栎-栓皮栎、锐齿栎-盐肤木等呈现负关联;黑刺菝葜、多毛樱桃等为独立关系等,是群落内环境的体现,是群落内环境异质性的表征;(3)依据华山松林种间关系的不同性质把组成群落的20个常见种归纳为3个生态种组,即正关联组、负关联组和独立组;(4)种间关联的研究结果对华山松群落的生境监测、营林管理、林区道路景观再造中的树种选择和配置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土壤种子库的研究现状与进展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袁莉  周自宗  王震洪 《生态科学》2008,27(3):186-192
土壤种子库是指存在于土壤表层掉落物和土壤中全部活性种子的总和。土壤种子库是现在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土壤种子库时期是植物种群生活史的一个重要阶段,有人称之为潜种群阶段,是种群的定居、生存、繁衍和扩散的基础。土壤种子库理论作为群落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的基础理论,是退化生态系统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植物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其发生发展,土壤种子库研究方法更加科学准确,研究内容得到了不间断的更新和补充,研究领域涉及了植物学、遗传学、生态学、杂草科学和农学等各科学。至此,土壤种子库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1.土壤种子库的研究的沿革;2.土壤种子库的特征3.土壤种子库的动态变化4.土壤种子库的分类问题5.土壤种子库的研究方法6.对植物生态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1982年和1988年,中国国务院分别审定公布了两批列为中国国家公园的名单,这两批国家公园共85个,总面积4.4万平方公里。 它们是:黄山、泰山、庐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峨嵋山、九华山、普陀山、五台山、武夷山、雁荡山、千山、井冈山、天柱山、崂山、钟山(南京市)、武当山、鸡公山、青城山、骊山、麦积山、缙云山、武陵源、丹霞山、清源山、三清山、龙虎山、云台山、天台山、西樵山、贡嘎  相似文献   

18.
为了克服单纯依据形态特性鉴定品种的局限性, 我们开展了莲品种DNA指纹图谱构建研究, 旨在对其品种的快速准确鉴定及专利权保护等起一定作用。本研究以圆明园保存的72个莲品种为实验材料, 用来自不同地点的1,409份野生莲(Nelumbo nucifera)和58份美洲黄莲(N. lutea)群体样本作遗传背景参照。从104对核微卫星引物(nSSR)中筛选出15对, 从17对叶绿体微卫星(cpSSR)引物中筛选出2对, 共17对引物作为72个莲品种DNA指纹鉴定的条码。15对nSSR引物共检测到94个等位基因(平均6.27个), 其中11个属于美洲黄莲, 65个属于野生莲, 18个不能区分; 多态信息含量(PIC)介于0.3899-0.8023之间 (平均0.5748)。2对cpSSR引物共检测到13个单倍型, 其中9个属于野生莲, 4个属于美洲黄莲。全部17对引物标记结果显示, 共有19个品种含有美洲黄莲遗传组分, 其中8个母系来源于美洲黄莲; 有36个品种(涉及12对引物)具有至少1个特有基因型; 最少8对引物组合可完全区分开68个品种。有2组共4个品种组内全部17对引物均不能区分。本研究通过核心引物组合法使68个莲品种获得特异性DNA指纹。推荐13对nSSR和2对cpSSR共15对引物作为莲品种鉴定的核心条码, 并建议将形态特征与DNA指纹相结合作为莲品种的鉴定标准。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土壤纤毛虫群落对不同退还模式生态恢复的响应及利用其群落特征来评价退还效果,于2014年4月至2015年7月在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朵什乡退耕还林区选取了3个不同退还林型样点(云杉、沙棘混交林A1,云杉林A2,沙棘林B1)和2个对照耕地样点(小麦地A0,豌豆地B0)为研究样地,采用"非淹没培养皿法"、活体观察法和培养直接计数法对土壤纤毛虫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同时测定了各样点土壤的相关环境因子,并分析了不同恢复模式下土壤纤毛虫群落特征与植被群落参数、土壤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研究共鉴定到125种土壤纤毛虫,隶属于9纲19目29科34属。结果显示:退还样点和对照样点的土壤纤毛虫群落结构特征存在明显差异(P0.05),退还样点间的物种相似性减小,群落组成复杂化;退还样点土壤纤毛虫物种数、密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明显增高(P0.05),且各样点间表现为A1B1A2B0A0;各样点优势类群的演替趋势,由对照样点的肾形目演替为退还样点的散毛目。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后,对纤毛虫群落结构稳定影响最主要的是有机质、含水量和全氮的含量,不同林型间土壤纤毛虫群落组成差异较大,表明土壤纤毛虫群落结构可作为对退耕还林生态恢复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20.
土壤生态学的理论体系及其研究领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 前 言从土壤生态学 (SoilEcology)思想的萌芽[1] 到Prasolov第一次提出“土壤生态学 ( pedecology)”[2 ]这一术语以来 ,土壤生态学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奠定和发展时期。 2 0世纪 5 0年代至 70年代 ,国内外一些学者相继出版和发表了土壤生态学的专著和论文[3~ 8] ,标志着它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这些工作停留在土壤生物生态学的水平上。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由于经典土壤学和生态学等在解决生产实践和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中遇到的困难及生态系统方法论在土壤生态学中的应用 ,才倍受重视 ,突破了土壤生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