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牙周病与心血管疾病相关,并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但对于牙周病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仍存在争论,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研究认为,牙周病所致的全身炎症反应、血管内皮细胞早期损害、血小板聚集反应等均可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本文就牙周病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高原环境的特殊性是导致高原胃肠病的主要因素。高原胃肠病是近年来逐渐深入研究的高原病之一,研究高原肠黏膜损伤机制及其防治对降低高原病发病率、保障高原地区居民的健康尤为重要。本文就高原缺氧对肠黏膜损伤机制及其防治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高原鳅属6个群体共82尾个体的线粒体DNA D-loop高变区为标记,采用分子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在570 bp的mtDNA D-loop中共检测到149个多态位点,由此界定了 39个单倍型.在6个群体中,单倍型多样度(Hd)由高到低依次为细尾高原鳅(T.stenura)(0.899)>东方高原鳅(T.orientalis)>似鲶高原鳅(T.siluroides)>达里湖高原鳅(T.dalaica)/黄河高原鳅(T.pap-penheimi)>湘西盲高原鳅(T.xiangxiensis)(0.286);核苷酸多样度(Pi)由高到低依次为似鲶高原鳅(0.042 59)>黄河高原鳅>细尾高原鳅>东方高原鳅>达里湖高原鳅>湘西盲高原鳅(0.000 5);细尾高原鳅与湘西盲高原鳅群体间遗传距离(0.186)最大,达里湖高原鳅与东方高原鳅群体间遗传距离(0.027)最小;细尾高原鳅与达里湖高原鳅群体间遗传分化程度(0.989)最大,似鲶高原鳅与东方高原鳅群体间遗传分化程度(0.222)最小.其中仅有一个单倍型(Hap29)为达里湖高原鳅与似鲶高原鳅群体所共有,其余均为特有单倍型.进化树显示6个高原鳅群体分为三大支,其中细尾高原鳅自成一支;湘西盲高原鳅与黄河高原鳅聚成一支;其余东方高原鳅、达里湖高原鳅和似鲶高原鳅聚成一支.Network与系统发育树结果基本一致.就单倍型丰富度和核苷酸多样性而言,似鲶高原鳅遗传多样性较高,湘西盲高原鳅遗传多样性较低.就系统发育而言,群体间的分化程度支持了其分类地位;似鲶高原鳅、东方高原鳅和达里湖高原鳅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不同的聚类推测高原鳅可能至少经历了 3次驯化事件.本研究结果为高原鳅鱼类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评价提供遗传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西藏植被的高原地带性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1.西藏高原的植被不同于一般的“水平地带”植被,也不同于山地的“垂直带”植被。它是属于“准平原式”的垂直带植被,可称之为“高原地带”植被。2.西藏植被的成带现象自东南向西北变化如下:森林—草甸—草原—荒漠。这些高原地带性的形成主要取决于高原巨大幅度的隆升及其所引起的特殊的大气环流状况。潮湿的西南季风乃是西藏东南部热带和亚热带山地森林发育的基本因素。高原面处在西风环流和“青藏高压”控制下,在这种大陆性高原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了高寒草甸、草原和荒漠植被。  相似文献   

5.
放牧干扰下高原鼢鼠栖息地选择因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祁连山东段高寒草甸栖息的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为研究对象,探讨放牧干扰下高原鼢鼠适合栖息地选择的影响因素,为合理控制草原鼠害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在5个不同放牧强度小区中,连续3年监测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变化,同时获取植被和土壤的变化数据。分析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植被(盖度、高度、频度、植被生物量、植被均匀度、丰富度、多样性和地下根系生物量)和土壤(紧实度、容重、水分)之间的关系。中度放牧干扰下,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最低,不利于对栖息地的选择,轻度、次轻度放牧区的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高于重度、次重度放牧区的;轻度放牧干扰的草地有利于高原鼢鼠种群数量的增加。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与土壤紧实度、容重呈显著负相关(R=﹣0.921、﹣0.883,P0.05);与土壤水分呈显著正相关(R=0.879,P0.05);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与地下根系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82,P0.01),与植被丰富度呈显著正相关(R=0.921,P0.05),与地上植被总盖度呈显著正相关(R=0.909,P0.05),与地上生物量、均匀度、多样性呈不显著正相关(P0.05)。在草地放牧干扰系统中,非生物因素土壤紧实度、水分可能是高原鼢鼠栖息地选择的首要选择因素,食物资源也许是次要选择因素。  相似文献   

6.
缺氧对世居高原藏族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T和NO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世居高原藏族人静脉血ET和NO含量和缺氧对培养脐静脉内皮细胞ET和NO水平的影响,以期从胎儿生长发育的角度探讨人类高原适应的机制.方法: 分别以放射免疫分析法和Greiss法测定世居高原藏族、移居高原汉族和平原汉族人静脉血ET和NO含量.体外培养世居高原藏族和移居高原汉族新生儿UVECs,分为4组:①世居高原藏族人UVECs常氧组(TC);②世居高原藏族人UVECs缺氧组(TH);③移居高原汉族人UVECs常氧组(HC);④移居高原汉族人UVECs缺氧组(HH),收集培养上清液测定ET和NO含量.结果: 世居高原藏族人静脉血NO水平显著高于移居高原汉族人,而ET水平显著低于移居高原汉族人.体外低氧(0.5% O2)条件培养12 h和24 h时,TH组ET浓度显著低于HH组,而HH组与TH组和HC组与TC组相应时间点之间的NO浓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缺氧时世居高原藏族人UVECs ET分泌增高的程度较低,可能有助于保持相对低的血管张力,有利于胎儿血液供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原低氧对大鼠大脑皮质生长休止蛋白7(Gas7)表达的影响.方法 36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拟高原低氧组,模拟高原低氧组大鼠进行6周缺氧,复制慢性高原低氧动物模型.实验结束后,所有动物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大鼠大脑皮质中Gas7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Gas7在模拟高原低氧组大鼠大脑皮质的表达明显增强.结论 Gas7可能参与了高原低氧对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高原低氧环境下牙周炎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牙周炎的病理过程受全身和局部因素的综合调控,一些调查研究显示高原牙周炎患病率高于平原地区,显然高原特殊环境在牙周炎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本文就高原低氧环境下牙周病变组织的变化、可能的发病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武曦  张纲  谭颖徽 《生物磁学》2011,(13):2587-2589,2593
牙周炎的病理过程受全身和局部因素的综合调控,一些调查研究显示高原牙周炎患病率高于平原地区,显然高原特殊环境在牙周炎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本文就高原低氧环境下牙周病变组织的变化、可能的发病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一种醇类雄性不育剂对高原鼠兔精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隶属于兔形目(Lagomorpha),鼠兔科(Ochotonidae),又名黑唇鼠兔,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带,栖息于海拔4 000 m左右的宽谷草原草甸区(王酉之和胡锦矗,1999),在食物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青藏高原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若尔盖湿地水位下降等因素,高原鼠兔在若尔盖湿地繁殖加快,高原鼠兔成了危害草原生态系统的主要害兽(刘少英,2005).1997年,若尔盖湿地高原鼠兔平均种群密度为6 400只/km2(刘少英和冉江洪,1999),据我们2007年的调查显示,平均种群数量上升到25 000只/km2,控制鼠兔数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